【历史】四川省成都市区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92.64 KB
- 文档页数:16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命题人郑运春审题人郑运春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A. 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 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3.《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体现了当时A. 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B. 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C. 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D. 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4.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A. 劳动力极其缺乏B. 社会等级森严C. 徭役比较繁重D. 厉行抑商政策5.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AC.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D.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6.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
这些政策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7.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四川省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高一年级 历史1 / 4成都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测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 审核人: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 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中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分工细密D .土地私有2.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下图中的耕作工具是( )A .耦犁B .翻车C .耧车D .曲辕犁3.《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 1408 贯 612 文、盐税 802贯 52 7 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
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 瓷器税是( )4. 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答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 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 )A .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 .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 .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 .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 5. “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 尽,五更又开晓市。
”以下选项中最早出现上述现象的应该是( ) A .西汉的长安 B .唐朝前期的洛阳 C .北宋的开封 D .南宋的临安6.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B .经商容易致富C .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 .商人政治地位高7. 明朝时期,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 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一、单选题1. 用任意一个平面截一个几何体,各个截面都是圆面,则这个几何体一定是()A.圆柱B.圆锥C.球体D.圆柱?圆锥?球体的组合体2. 在中,,,则外接圆的半径为()C.2 D.4A.B.3. 如果实数,满足:,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的是()D.A.B.C.4. 已知某三棱锥的三视图(单位:cm)如图所示,则该三棱锥的体积是A.1cm3B.2cm3C.3cm3D.6cm35.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则()A.B.C.7 D.26. 表面积为24的正方体的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是()D.A.B.C.7. 以下命题(其中,表示直线,表示平面):①若,,则;②若,,则;③若,,则;④若,,则.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3个8. 在正项等比数列中,和为方程的两根,则等于()A.8 B.16 C.32 D.649. 设,若是与的等比中项,则的最小值是( ) A.6 B.C.D.10. 一正四面体木块如图所示,点是棱的中点,过点将木块锯开,使截面平行于棱和,则下列关于截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满足条件的截面不存在B.截面是一个梯形C.截面是一个菱形D.截面是一个三角形11. 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M是AB边上的点,且MA=MB=MC=MD=1,∠CMD =120°,若点N在线段CD(端点C,D除外)上运动,则·的取值范围是()A.[-1,0)B.C.[-1,1)D.12. 点,分别是棱长为2的正方体中棱,的中点,动点在正方形(包括边界)内运动.若面,则的长度范围是()D.A.B.C.二、填空题13. 函数的最小正周期等于_____.14. 在等比数列中,,,为的前项和,若,则______.15. 在长方体中,,,则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值为______.16. 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在和之间插入1个数,使,,成等差数列;在和之间插入2个数,,使,,,成等差数列;;在和之间插个数,,,,使,,,,,成等差数列.这样得到新数列;,,,,,,,,,,记数列的前项和为,有下列判断: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判断序号是______.三、解答题17. 已知.(1)当时,求不等式的解集;(2)若对于任意的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18. 如图,已知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M,N分别是AB,PC 的中点.(1)求证:MN∥平面PAD;(2)在PB上确定一个点Q,使平面MNQ∥平面PAD,并证明你的结论.19. 已知函数.(1)求的单调增区间.(2)当,求的值域.20. 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且,,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若为数列的前项和,且存在,使得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1. 如图,在中,点在边上,为的平分线,.(1)求;(2)若,,求.22. 设数列的前n项和为,,.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设数列满足:对于任意的,都有成立.求数列的通项公式;设数列,问:数列中是否存在三项,使得它们构成等差数列?若存在,求出这三项;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019学年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 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 ,因而必然要求“ 重农” 。
韩非子“ 重农” 的着眼点是A .民众幸福 _________B .社会稳定C .国家富强 _________D .个人抱负2.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 右表结构中关于这一现象“ 根本原因” 的分析 , 正确的是A .封建王朝后期政局动荡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以土地守财观念的影响D .“ 重农抑商” 政策的刺激3. 《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
4. 下表最能体现p5. 时期春秋战国唐宋元明中叶后发展出现逐渐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A .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 B .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C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民营手工业发展的史实6. 唐末徐夤有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 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 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7. 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
两则材料表明A. “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________B. 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C. 草市的发展经历了从违法到合法的过程D. 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的需要8. 宋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标榜的士大夫,不顾传统道德的指责,“不耻事贾,牟取暴利”。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及答案成都外国语学校03 试题成都外国语学校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1920年后又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4)材料五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五分析其成因。
(4分)(5)根据材料六,1928~1937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2分)(6)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2分)35.阅读下列材料(18分)材料一几千户,上万户并为一社,实行统一核算。
在这一进程中,国家无偿地占有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
上行下效。
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社共了队的产,穷队共了富队的产。
社实行供给制,助长了平均主义。
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二 1958年丰产未丰收,农业总产值只比上年增长24%。
粮食、棉花比上年增产,而生猪头数下降58%,大牲畜头数下降到1952年水平。
1959年就全面下降了,主要农产品全面大幅度减产。
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6%,是建国以的第一次。
1960年,农业继续大幅度减产,总产值比大幅度下降的上年又下降126%。
粮食和棉花产量均降到1951年水平。
结果造成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非常困难。
——《改变中国》材料三在那些边远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就全国而论,在社会主义工业、社会主义商业和集体农业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1.“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A. 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 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3.《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体现了当时()A. 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B. 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C. 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D. 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4.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A. 劳动力极其缺乏B. 社会等级森严C. 徭役比较繁重D. 厉行抑商政策5.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出土省区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汉墓、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两幅壁画)江苏泗洪重岗、睢宁双沟镇A. 汉代时开始出现牛耕技术B. 汉代时南方无开发迹象C. 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D. 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6.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
这些政策()时期经济政策出处汉文帝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班国《汉书•卷六十四》“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错币第四》汉景帝复收田租(“十五税一”)之半,即三十税一”范晔《后汉书•卷一》A.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确立B. 促进了盐铁官营的实施C. 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D. 协调了农工商业的关系7.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卷命题人郑运春审题人郑运春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子赣(贡)既学于仲尼(孔子),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即子贡)最为饶益。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反映出当时A. 商人地位遭到了一定抑制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盛行C. 商业发展冲击了等级制度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 《考工记》是记述先秦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由此可知,当时的手工业A. 工艺分工日益精细B. 产品种类非常丰富C. 地域特色较为明显D. 生产管理特别严格3.《战国策》记载:“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
通韩之上党于共、莫,使道已通,因而关之,出入者赋之……共有其赋,足以富国。
”这体现了当时A. 商业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B. 关税收入对于诸侯国的重要性C. 交通便利使韩魏间商业活动频繁D. 长途贩运促使了商业获利丰厚4.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A. 劳动力极其缺乏B. 社会等级森严C. 徭役比较繁重D. 厉行抑商政策5.下面是汉代牛耕画像石出土地点统计表。
从表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A.汉代时开始出现牛耕技术B.汉代时南方无开发迹象C.北方牛耕普及程度领先南方D.农具获得技术上的突破6.有学者总结了汉初的经济政策,如下表所示。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高一文科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5CCBDC 6—10CDDDD 11—15CBCBA 16—20ACAAA 21—25ADCBA 26—30CDDDC 31—32AB二、非选择题:第33题16分,第34题21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1)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各个领域;地域范围空前广泛;政府加强管理引导;对外交通发达,陆路和海路并重。
(4分)(2)表现:贸易港口增加,对位贸易重心转移;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理更细致;海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
(3分)背景:西北陆路受阻,海路成为对外贸易唯一通道;政府支持鼓励海外贸易;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和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农业和手工业发达。
(3分,任答3点)(3)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政府开放海禁。
(2分)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4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1分)(1)宋代取消了束缚商业发展的政策;手工业经营方式灵活;官营手工业比例下降,民营手工业有生存发展空间。
(3分)(2)特点:私人民族工业规模超过官营工业;民族工业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动向紧密联系;出现了一批企业集团。
(6分)(3)原有的轻工业继续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实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产业集团化或兼并联营,实力增强;与外商企业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迅速;都基本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6分,任答3点)(4)措施: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制定“技工招募法”,到各地招募技术员工;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4分,任答4点)积极影响:这些措施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经济上保证,又推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一入学考试文科历史试题命题人郑运春审题人郑运春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1.周朝时,士以下的胥吏阶层靠“稍食”(官府发放的口粮及衣装)为生,它的多少要依职事与考课而定,按等级发放。
该制度A. 说明官僚政治开始形成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服务于分封制和宗法制D. 说明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时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在分封制体制下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在士的阶层之下主要有胥吏阶层从事基层政治活动,这个阶层不享受封地,依靠官府发放的粮食为生,为统治阶层服务,C选项符合题意。
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A选项排除。
夏商周时期,政治特点之一就是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等级制度,D选项排除。
2.《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天子正式任命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候。
司马光认为这是真正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
司马光此举意在A. 对周天子的分封表示不满B. 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C. 说明维护纲常伦理的必要D. 承认“三家分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并得到周天子承认的事件。
司马光以此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端,并指出周天子的行为是有悖礼制的”可知因为三家分晋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司马光认为这件是礼崩乐坏的开端,是对君臣之礼的彻底破坏,所以他把这一事件作为资治通鉴的开篇,强调坚持传统秩序的重要性,B选项符合题意。
四川省成都市区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试题一、选择题1.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中能够体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精耕细作B. 男耕女织C. 分工细密D. 土地私有【答案】B【解析】据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得男耕女织,故B项符合题意。
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男女劳动分工并不细密,故C不符合题意;私有制在材料无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2.铁犁牛耕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下图中的耕作工具是A. 耦犁B. 翻车C. 耧车D. 曲辕犁【答案】D【解析】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故D符合题意。
耦犁即用二牛三人一组的耕作法,故A不符合题意。
翻车是农业灌溉工具,故B不符合题意;耧车是播种工具,故C不符合题意。
3.《元丰九域志》宣城县下有镇名“符里窑”,史载,符里窑于宋熙宁十年上交商税1408贯612文、盐税802贯527文,相当于江淮间小县上交之数。
该商税中可能征收的瓷器税是() A. 青花瓷 B. 五彩瓷 C. 珐琅彩 D. 青瓷【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瓷器发展问题,符里窑”是宋代的并且出产青瓷,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五彩瓷是明朝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珐琅彩是清朝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答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 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B. 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 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D. 商品交易管理混乱,商人冲突不断【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要依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在于商人冲突矛盾,而在于对市场的管理,故D项不符合题意。
5.“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 西汉长安B. 唐朝前期洛阳C. 北宋开封D. 南宋临安【答案】C【解析】据材料“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夜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夜市的繁荣,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的开封,故C项正确;西汉和唐朝对商业的时间和空间有严格的限制,故A、B项错误;南宋不是夜市最早出现的时间,故D项错误。
故选C。
6.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策。
中国古代王朝一直奉行此政策,但商业经济仍不断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 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B. 经商容易致富C. 政府没有具体执行此政策D. 商人政治地位高【答案】A【解析】题干主要意思为历代中国封建王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业经济在其打压下仍不断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大量产品,从而推动商业的发展。
故A项符合题意。
经商容易致富是一个事实,并不是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故B 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非常注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商人政治地位较低,故D项不符合题意。
7.明朝时期,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主张A. 坚决抗倭B. 开放海禁C. 强化治安D. 全力富民【答案】B【解析】题干大意为:福建人在海边居住,依赖于海上贸易生存。
海禁政策使福建人民无法在海上进行贸易,导致人民贫困,偷盗犯罪越来越多。
为了减少盗贼的数量,谭纶主张开放海禁,这一百姓有了海上贸易的收入来源,减少犯罪,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主张抗倭的信息,A 不符合题意。
材料认为要采用疏导的办法而非强化治安的办法来减少盗贼数量,故C不符合题意。
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谭纶没有全力富民的思想,故D不符合题意。
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写道:“西纪一千五六百年之交,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备哉灿烂。
”以上材料说明①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②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海外贸易的发展③新航路的开辟打开了东西方的交通④新航路的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16世纪前后“全欧沿岸诸民族,各以航海业相竞。
……自是新旧两陆,东西洋,交通大开,全球比邻”,可知梁启超高度评价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交通、经济和文化往来的盛况,所以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非是16世纪前后的“新航路的开辟”,④说法错误,与④组合的选项即BCD三项均为错误的。
9.17世纪中期,一个国家骄傲地宣称:“我们在世界各地采蜜。
挪威是我们的森林,莱茵河沿岸和加龙河岸是我们的葡萄园;德意志、西班牙、爱尔兰是我们的羊圈,普鲁士和波兰是我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我们的果园……”该国家可能是A. 荷兰B. 西班牙C. 英国D. 意大利【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可知在17世纪中期称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A正确;西班牙是16世纪的殖民霸主,B错误;英国是18世纪的最大殖民帝国,C错误;意大利没有参与早期的殖民帝国的争夺,D错误。
10.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对黄金的追求,传播天主教和弘扬骑士精神,但是并没有体现出开发土地资源,所以排除③,答案选C。
11. 摘自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科普作《枪炮、病菌和钢铁》:“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
”该材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 病菌在西欧殖民扩张中是第一“杀手”B. 西欧殖民者非常野蛮残暴C. 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D. 高度重视“旧大陆来的病菌”【答案】C【解析】抓住“哥伦布”、“人口减少”、“病菌”传染等关键信息,经济全球化一把双刃剑,题中的信息表明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故选择C。
12. 1860年,英国和法国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焦炭、条铁、生铁、钢、机器、工具、纱线、大麻及亚麻制品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这说明( )A. 法国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 减少贸易壁垒成为英法共识C. 贸易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可D.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重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英法互相削减了对方商品的关税,这说明减少贸易壁垒成为英法共识,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干只反映英法削减关税的信息,无法得出贸易自由原则得到广泛认可,也不能看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重建,故CD项错误。
13.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化B. 殖民战争C. 资产阶级革命D. 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历史图表题,这在近些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题中较为少见。
解题的方法是:把握表格的项目栏,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和时间挖掘出隐藏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题的项目栏为“年份”与“农业人口所-占百分比”。
从表格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920年,英国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越来越少,这主要是由于英国的工业化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农业人口减少。
故选A。
14.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
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以下哪一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更完整A. 垄断组织的产生B.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C. 新型工厂制度产生D.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答案】C【解析】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大工厂制盛行,大量人口集中到城市,推动了国家城市化进程,故选C。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A;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吸引的只是投资者,与大量人口不符,排除。
15.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的局面,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A. 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落B. 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C. 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和日本的普遍确立【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主要国家几乎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D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经济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A错误;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后来居上,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结果,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B错误;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不是造成这种转变的政治前提,C错误。
16.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艰难,命运坎坷的根本原因是A. 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B. 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C. 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D. 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所决定的【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颠倒了逻辑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故A项错误;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是发展的表现,故B 项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17. 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