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 格式:docx
- 大小:5.82 KB
- 文档页数:3
儿童用药的十种错误方法错误一:用普通汤匙或茶匙量药水喂宝宝。
普通汤匙不易掌握药量,给药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疗效。
正确的方法是:喂小孩子吃药水最好是用试管形药匙;喂小婴儿吃药应该用滴管。
若真的没有专用的药匙,较理想的代替品是用来量分量的茶匙。
错误二:没有依指示在吃药前摇匀药水。
将药水摇匀后才吃是有原因的,因为需要把各种成分混合在一起,否则,开始吃的2/3药力不够,到最后吃的1/3又嫌太劲。
错误三:喂药时说:“宝贝,它的味道就像糖果一样。
”绝对不要为了哄孩子吃药而骗他们说药的味道十分美妙。
孩子有时候会因品尝“美味”的药品,而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你应该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要遵守服药的规定,就像教育孩子不得玩火一样。
让孩子记住“只有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才能吃药。
”如果对孩子说一种药的口味“不错”并非不可,但是要提醒孩子只能服用大人给他的药品。
将所有的药品放在孩子无法拿到的地方。
错误四:在没必要的时候喂孩子吃药。
很多时候一些小毛病,如喉咙不舒服、流鼻涕、轻微咳嗽之类,不用吃药也可很快自愈。
事实上,很多买回来的成药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药都会有副作用,父母不可胡乱给孩子吃药。
为了安全也不宜储存太多药在家里,以尽量减少孩子接触药的机会。
错误五:给孩子吃含有儿童用药成分的药物。
父母应该知道,不能给孩子吃阿司匹林,因为有可能会引致雷尔综合症,令孩子的脑部和肝脏受损。
需小心防范的是:有些药物表面看虽非阿司匹林类,却间接含有阿司匹林成分。
所以最安全的办法还是请医生开药。
错误六:将婴儿的退热药给学步儿童服用婴儿退热药中的有效药物浓度比孩童配方来得高,有些药物婴儿服用的量超过孩童配方的3倍之多。
这样做的原因是婴儿对药物的吸收力相对较小,并且更容易将药吐出来。
如果你将婴儿退热药倒在汤匙内,给学步孩童吃,那么你给的量可能会太多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仔细阅读药瓶、药盒上所有的标贴指示,特别注意是“婴儿配方”还是“儿童配方”。
60 | 用药与健康 2016.10Medicine And Health |成长大本营儿童安全用药存在很多误区,家长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避免这些用药误区,让孩子远离伤害。
1.根据经验盲目用药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盲目给孩子用药,认为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或者怕宝宝生病而稍有不适便给其服药,这样做其实忽略了药物的副作用。
专家表示,90%以上的宝宝常见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由细菌引起的只有10%左右,因此家长不要宝宝一感冒就给服抗生素,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2.给宝宝吃成人药近日,央视播出了一支关注儿童安全用药的公益片,该片引发全网热议,不少妈妈表示自己都看哭了。
公益片中,5岁女孩浠诺用手语讲述了自己因药致聋的故事,她以微笑开始讲述,却击中了无数妈妈们的泪点。
比起很多行业术语以及干涩的数据,浠诺“无声”的诉说让我们开始反思,开始重视儿童用药安全。
据统计,因为用药不当,我国每年约有30000名儿童失去听力,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的更是难以计数。
而家长凭“感觉”、凭“经验”给孩子用药的现象却屡见不鲜。
有的家长会给儿童服用自己服过的觉得有效的药物,并按成人剂量减半,他们认为只要剂量减半就不会有问题。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按成人剂量减半给儿童用药是不科学的。
儿童的肝脏还没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不如成人,同时,儿童的肾脏仍处于生长发育之中,对药物的清除能力也不如成人,另外,儿童大脑的血脑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全,还不能阻止某些药物对大脑的伤害。
宝宝生病应该及时就医,服用药物也应该服用儿童专用药物,切不可给宝宝服用成人药物。
3.随意加大或减小药量很多时候都是家长自己充当“医师”来给宝宝配药。
但有些家长求愈心切,认为加大用药剂量能使病症早日获愈,便盲目给宝宝加大服药剂量。
用药剂量大,其毒副作用也越大,严重的会导致急性或蓄积性药物中毒;而有些家长见几天用药没疗效,于是频繁更换其他药物,这样的做法不仅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还会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使治疗更趋复杂化。
儿童用药误区多 ,90%的人都用错药 !要注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非常的重视健康,但是对于用药的相关知识不是那么的了解。
尤其是儿童用药,还有很大的误区存在,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病毒和细菌会轻而易举的进攻儿童的免疫系统,儿童用药应当特别注意药物禁忌、给药方法、给药频次、给药时间以及给药剂量等。
1.儿童用药的误区1.用药超量:很多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体重比同龄儿童较大,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会比医嘱或说明书上多一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会严重地危害的孩子身体健康。
随意更改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定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正确用药。
2.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现在的孩子只要感冒发烧很多家长就会给服用抗菌药物了。
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的。
只有带孩子去医院抽血检验明确是细菌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
并且某些抗菌药物对儿童属于禁忌,会对儿童的牙齿、骨骼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也有部分儿童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3.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很多家长觉得成人的药治疗效果好就会分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成人吃的药很多都是儿童禁用的,会严重的损伤孩子的肝肾等内脏。
儿童用药一定要注意。
4.服用中药: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提升,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中药,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副作用,但是中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说明没有临床数据分析,所以存在安全隐患【2】。
5..认为国外的药效果号:网络普及到各家各户尤其是网购、代购较为流行,很多年轻的家长从网购、代购手中购买回来的药危险系数高,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也不大看懂,不知道真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对于不良反应更不明确。
6.随意给药:孩子自身带有免疫系统,例如流清鼻涕不发烧的情况这种症状是可以自行缓解的不需要服用药物,幼儿园的孩子生病的较多,慢慢随着孩子的成长免疫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发病率。
儿童用药误区家长千万别踩雷
1. 不要自行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包括普通感冒药、止痛药等。
儿童的身体对药物的代谢和剂量要求与成人有很大差异。
2. 不要给儿童使用过期药物,药物的有效成分可能已经失去了效力,或者产生了有害物质。
3. 不要给儿童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不同类型的药物,因为它们可能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4. 不要仅仅根据药物包装上的说明给儿童使用药物,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5. 不要将成人药物简单地调整剂量后给儿童使用,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剂量要求不同。
6. 不要将含有酒精或甘油的药物给婴幼儿使用,因为它们对婴幼儿的肝脏和肾脏有害。
7. 不要给儿童使用含有致敏或刺激性成分的药物,特别是对过敏体质的儿童。
8. 不要经常依赖药物来缓解儿童的不适,适当的休息、饮食和运动也能帮助儿童恢复健康。
9. 不要将医生开给其他儿童的药物给自己的孩子使用,每个孩子的体质和疾病都是不同的。
10. 不要给儿童使用未经认证的中药或保健品,这些可能存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身心/妇幼保健不可不知的儿科用药误区■王淑恒不管是QQ还是微信里,只要有一位妈妈说:我家宝这几天咳嗽、发烧、拉肚子……一定会带动一群妈妈出来诉苦:我家宝最近也是……于是一个话题就此展开,还会有不少“过来人”帮忙支招,当初……我家宝用的……可是,这些过来人的经验未见得都适用,妈妈们可要擦亮眼睛多了解一些儿科常识,以防陷入儿童用药误区。
误区一:高热很危险,一定要输液如今,发热38.5°以下不用退热药的道理大多数年轻妈妈都已经能接受,但是,一旦超过38.5°就又容易慌了神。
去医院一番化验下来后,医生通常会说:输液吧,输液快,还能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其实发热是孩子与病毒对抗的过程,有了抗生素的帮助,孩子的免疫力是很难强大起来的,而且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体温中枢异常敏感,很容易就会再次高热。
这时候家长应该严密观察,为孩子补足水分,孩子只要能吃能睡能玩,多数情况没有危险,只要物理降温或者口服药物降温即可,大可不必输液和使用抗生素。
当然,如果不放心到医院去检查一下也是应该的。
用药原则是:能口服药物的不选择输液,能用一种抗生素的不选择两种以上的抗生素。
误区二:成人药减量服许多家长不懂儿童用药之道,按照自己的用药经验把成人药给孩子吃,而成人的药物90%以上是没有儿童专用剂型的,通常只是写:儿童酌减,请遵医嘱等等。
殊不知,儿童虽是成人的雏形,但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儿童的各系统都未发育健全,贸然使用成人药品仍不免对其产生危害。
有数据统计,儿童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是成人的2倍。
在此提醒家长,给孩子服药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的剂型,以免给孩子肝肾造成负担。
误区三:中成药安全,可以给孩子服用中成药中医自古就说:是药三分毒。
给孩子服用的药也是一样,有人报道过给孩子使用云南白药引起过敏,滥用人参引起抽风、昏迷的。
因此对待中成药也应该像西药一样,时刻警惕不良反应。
误区四:不仔细看药品说明书很多家长在药店买药之后,不认真看药品说明书就给孩子喂药。
浅谈儿童用药误区当前儿童用药中存在着很多盲点和误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
1.滥用静脉输液当前在我国滥用输液现象较普遍,而儿童患者的输液率则更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患儿家长的观念问题:家长认为给孩子口服喂药难度大,而且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
另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病情发展快,体液平衡调节能力差,患儿家长要求等原因,也会较多的选择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
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有4个适应指征: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
WTO倡导: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
这是因为输液的治疗效果不一定比口服或者肌肉注射好,而且因为输液过多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使药物刺激性、过敏反应和感染机会增多。
2.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但抗生素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
许多家长对抗生素的作用也不甚了解,把它作为治疗百病的“万能药”,孩子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要吃些抗生素才安心。
事实上,儿科感染疾病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及细菌耐药性变异。
此外,在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选择10%的葡萄糖作为青霉素类药物的溶媒。
青霉素类药物在葡萄糖液中由于PH值偏酸使得水解速度加快,导致其稳定性下降,因此应选用生理盐水作为青霉素类的溶媒。
此外,对于新生儿、小婴儿等多数情况下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不用张力液的生理盐水,而用5%的葡萄糖。
3.频繁使用解热镇痛药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都会导致儿童发热。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服用退热剂可以暂时降低体温,但通常药效一过体温又恢复升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有时甚至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育儿知识:给宝宝吃药的误区宝宝幼小容易患病,给孩子吃药便成为家长必不可少的任务。
吃药是一门学问,如果吃药不当,疾病不但治不好,还会出现不少副作用。
要防止这些副作用,家长需避开给宝宝吃药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吃药不精确计量有些家长给宝宝吃药计量时喜欢“毛估估”,常用吃饭的勺子给孩子喂药,这样无法精确计算药物用量,极易使用药不足或过多,例如每次服1毫升药量,毛估估吃就可能是2毫升,药量翻了一倍。
为了避免错误,家长最好到药房买一个带有刻度的小量杯。
误区二:忽略瓶签用药方法一般药瓶标签上都有详细的用药方法。
家长如不按说明服药,往往会“事倍功半”。
例如助消化药、胃动力药在饭前吃效果明显好于饭后。
在碱性环境下吸收较好的药物最好饭后服。
不注意有效期,吃了过期的药,再好的药也不起作用。
又如有些药需每6小时服一次,有的家长怕麻烦,不愿在半夜叫醒宝宝服药,结果少服一次,药效大减。
误区三:补给喂药超过量当给宝宝喂药时,常常遭到孩子又哭又闹的拒绝,有些药不能准确地喂进去,部分药洒在衣服上。
有的宝宝勉强将药吃进去,不一会又吐出。
如果此时家长补喂一次,极可能发生喂药过量的危险。
所以家长在喂药前最好了解一下药的味道,味苦的加一些糖,并尽量说服孩子。
误区四:喂药方法鲁莽孩子多数不愿吃药,有的家长性急,采用捏着宝宝鼻子灌药的办法,这样会造成药呛入气管内的危险。
正确的方法是将药匙轻轻放入宝宝口中,待宝宝将药咽下后再取出药匙。
对半岁内的小宝宝还可采用滴管喂药的方式。
误区五:不好意思问,有些药物服用要求较高,有些中药煎煮有讲究,如矿物类药常需先煎,不少芳香类药需后下,这些都需详细地询问医生或发药的药剂师。
有的宝宝服药后出现了副作用,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否则会发生严重后果,家长决不能不好意思问。
41少年儿童研究2014.09儿童用药最容易犯的9个错误文/冀连梅药品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家长给孩子用药的选择正确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生命健康。
在此,冀连梅主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为家长总结了孩子用药最容易犯的9个错误。
★ 没病滥用药物曾有新闻报道,西安某幼儿园家长反映,孩子被要求服用一种叫病毒灵的处方药。
园长称服药的孩子确实未生病,用药的目的是为预防病毒感染。
药品是把双刃剑,很多家庭常备板蓝根,认为在流感流行季节给孩子喝能预防感冒,在这里提醒家长,板蓝根也是药,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
★ 轻信朋友或熟人推荐购买药物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私下交流育儿经,对朋友推荐的用品、药物等非常信赖。
请家长注意,不要轻信朋友或熟人的推荐,私下给孩子服用某些药物。
因为每个孩子的状况不同,生病的原因也不一样,应该由医生判断病情后确定需要用哪些药。
★ 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现在很多医生都提醒家长不要滥用抗生素,于是有的家长就一味地拒绝使用抗生素。
在这里提醒家长,应该理性看待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是处方药,不提倡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使用,但如果在就诊时,医生明确诊断是细菌感染并且开了抗生素,就应当遵医嘱足量足疗程服用,而不应当抱有排斥心理盲目拒绝。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其二,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其三,要求使用更新“更好”的抗生素。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要针对不同的致病菌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 迷信“纯天然”中药无毒副作用西药由于是经过临床试验才批准上市的,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注明。
一些中药没有特别严格的临床试验,因此药品说明书里的不良反应通常注明“尚不明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用药的六大误区
导语:1 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生素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受到不
1.滥用抗生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生素是不合理的,而且还会受到不良反应的威胁。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及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还会对儿童听力造成影响,并容易引起眩晕、耳鸣,甚至导致耳聋。
8岁以内的孩子,特别是新生儿,服用四环素、土霉素易引起牙齿变黄,并使牙釉质发育不良,所以小儿不宜服用四环素、土霉素。
2.滥用退热药
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热时吃些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是不妥的,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会发热,而且其他症状不明显,如感冒、肺炎、麻疹、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因此,发热是诊断儿童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一发热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会掩盖病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影响治疗。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会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汀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