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第一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含义。
2. 让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公民权利的定义和种类。
2. 公民义务的定义和种类。
3.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定义和种类。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 让学生理解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2. 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基本权利。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本权利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理解。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2. 让学生理解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2. 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基本义务。
2. 讲解概念:教师讲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本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讨论结果。
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的理解。
第四章: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平衡关系。
2. 让学生理解在行使权利的也要履行义务。
教学内容:1. 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关系。
2. 在行使权利的也要履行义务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他们所知道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例子。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第一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设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案一、教学目标立足中考复习,综合复习有关权利和义务的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权利义务相关知识,加深对权利义务一致性和正确行使权利,学会用权利义务观点分析材料,规范答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义务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小丫跑两会》我站累了,我需要一条凳子和一张桌子,我要上学。
提问:我要上学这属于我们的那项权利?学生:(受教育权),那么我们在八年级的思品种学习过受教育权,知道受教育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就是八下的思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二)授课第一板块: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分别有哪些?知识梳理:表格式的材料分析:李明享有了哪些权利?履行了哪些义务?(提醒学生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二板块:2、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关系?材料展示:浙江省推行《公民兵役证》制度……提问:①有拒服兵役记录的适龄公民,超龄两年内不得享受以上权利的原因是什么?②这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直面中考:各地中考题针对性练习(巩固知识)第三板块: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展示材料:《林云的故事》提问:①卢同学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②你认为林云的行为对吗?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材料继续《林云的故事》①“学不学习是我的权利,你管不着”。
林云说的对吗?为什么?②林云为什么被送进了少管所?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梳理:公民如何自觉履行义务?(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知道有哪些是法律鼓励、要求和禁止做的事?(学生分别举例):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做法律鼓励做的,必须去做法律要求做的,绝不做法律禁止做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认识到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2. 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履行义务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教学难点:1.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内容。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看法。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思考。
2. 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3. 讲解我国法律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内容。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
5.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6. 总结发言: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情景模拟表现:评价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
2. 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履行义务、尊重他人权利的重要性。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提高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增强法治观念。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公民的基本权利2. 公民的基本义务3.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4. 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5. 案例分析: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及其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能力。
4.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公民权利和义务。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2. 收集典型案例,用于教学案例分析。
3.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4. 划分学生为若干小组,每组人数适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受教育权等。
3. 讲解公民的基本义务:介绍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服兵役、纳税等。
4. 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7.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公民权利和义务。
9.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课后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履行公民义务。
10.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注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障他人权利的意识,提高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性。
3. 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法治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意义。
2. 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3. 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4. 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履行公民义务的自觉性。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关注。
2. 案例分析:讲解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引导学生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内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3. 情景模拟反馈:对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情况。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自评: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
一、视频导入,了解人权
1.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也门撤侨回国的视频。
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接侨民回国?
因为战乱,侨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威胁。
在国外发生战乱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立即反应,迅速撤离滞留公民和侨胞,体现了我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力维护人民的利益。
PPT出示:人权
2.什么是人权?
人权,是指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每个人包含中国公民和外国人)
了解人权包含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
说一说中国政府为什么要接侨民
回国?
谈谈观后的感受,了解帮助侨民
转移,是中国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权的
体现。
说一说你理解的人权。
了解人权与公民权的区别。
你知道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权有哪
些?
学生对解放军
比较敬佩,以新闻
播报的形式开启课
堂,易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新闻播
报内容涉及侨民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
让学生心灵得到触
动,对人权产生初
步的感知,从心底
产生为祖国强大的
自豪感。
对于学生来
说,人权是一个高
大上的概念,所以
这边采用直接定义
的方法,让学生了
解什么是人权。
通
过强调“每个人”,
让学生了解了人权
与公民权的区别。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道德与法治教案3。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复习课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记住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知道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的表现。
(3)知道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的表现。
(4)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的表现。
(5)懂得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表现(6)知道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要求。
理解:(1)联系实例,说明我国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2)联系实例,说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3)联系实际,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自由权利。
(4)列举实例,说明公民要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运用:结合身边的实例,从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等方面,对公民应有的公民意识进行分析和讨论。
2.能力目标(1)通过教学,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即判断我国公民权利的优点和特点,分析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真实性。
(2)通过教学,提高划清界限的能力。
即分清什么是正确行使权利,什么是非法和越杈行使权利;哪些行为必须去做,哪些行为不能去做。
(3)通过本课教学,提高学生辩正分析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能力。
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初步增强分析二者的区别、联系等关系的能力。
(4)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初步的联系实际的能力。
特别是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中,根据所学的知识,正确地指导行为。
3.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了解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培养国家观念。
(2)通过教学公民依法行使权利的内容,增强权利观念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3)通过教学公民权利与义务一致性内容,增强义务观念,克服不愿履行义务或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等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教学难点: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本课时可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即采用学生回忆,教师串讲知识框架体系,从而进一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最后通过学生练习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教具及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见下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板书设计】一、本课知识框架体系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知识分析1.教学重点(1)公民要依法正确地行使权利(2)公民要依法自觉地履行义务2.教学难点(1)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2)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三、综合能力训练本课知识结构表。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2.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障他人权利的意识,提高法治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意义。
2. 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3. 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1.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及意义。
2. 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
四、教学难点1. 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原则。
2. 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意义及宪法规定。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教学内容: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七、教学内容:介绍公民的基本义务八、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九、教学内容: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方法和途径十、教学内容: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和方法十一、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践应用十二、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三、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十四、教学内容:总结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十五、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拓展学生思维六、教学内容: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1. 生存权和发展权2. 政治权利和自由3. 宗教信仰自由4. 人身自由5. 社会经济权利七、教学内容:介绍公民的基本义务1. 遵守宪法和法律2.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 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4. 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5. 依法纳税的义务八、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 权利与义务的相互依存2. 权利与义务的平衡3. 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4. 权利与义务的冲突与解决九、教学内容: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方法和途径1. 了解自己的权利2. 合法行使权利,不侵犯他人权益3. 遵循程序,合法维权4. 学会求助和投诉十、教学内容: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和方法1. 认识履行义务的重要性2. 遵守法律法规,履行法定义务3.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十一、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践应用十二、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十三、教学内容: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十四、教学内容:总结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十五、教学内容:布置作业,拓展学生思维十一、教学内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践应用1. 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实际运用。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说课教案摘要:《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德育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该说课教案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作者从设计理念、教情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意图与教学后记八个方面全面、完整地设计了这堂课。
关键词:课程改革探究性学习说课一、设计理念本课依据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分析、列举事例、讨论、讲述和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特别关注从思想上引导,帮助学生真正从内心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多媒体,集图文、案例、视频综合功能于一体,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从课件中深入了解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增强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当好国家公民。
二、教情分析(一)教材特点。
《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
该课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宪法,知道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通过澄清一些模糊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和国家意识,当好国家公民。
该课图文并茂,引入较多容易使中职学生产生思想误区的观点去辨析;插入一些现实生活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增加相关链接的内容补充说明;摆出西方某些国家恶意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使学生懂得辨是非、明真理,澄清模糊概念的同时增强爱国意识与公民意识;设置名人名言,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迫切性;“互动在线”中,结合案例使学生深刻认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学会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最后增设“体验践行”,给学生创造参与、体验、感悟、提升和外化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列举事例,观点辨析,知道什么是公民意识。
(2)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好守法的国家公民。
(3)抨击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人权问题攻击的事实,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
(4)提高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自觉意识时,应正确认识并坚持的三大原则。
2.过程与方法。
(1)列举事例、案例分析、观点辨析、图片探究、链接辅助、视频赏析、实践外化。
(2)了解、列举、讨论、辨析、感悟、践行,学法、知法,辨是非、明真理,思想逐渐升华,内化的理论与信念转变为外化的实践动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借助多媒体教学和教师的讲述、分析,使学生了解自己具备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知道两者的辩证关系。
通过批判西方反华言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公民意识。
4.重点与难点。
重点:增强公民意识。
难点:树立社会主义人权观理念;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
三、学情分析(一)“90后”追求独立但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有时显得叛逆,乐于助人又显得缺乏责任心。
(二)热衷网络,但不喜欢关注国家、社会时事,缺乏公民意识。
(三)注重个人形象但又偶尔不遵守纪律及社会公德,做出一些有损个人形象的事。
四、教法与学法在这堂课中,我尝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法与学法力求协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教法为事例分析法、图片分析法、影片分析法、提问启发法、讲述法、实践活动法。
学法为列举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课前查找公民享有的权利及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相关的事例;观察或搜集发生在校园或社会上的一些违法违纪的现象;查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文明进步成果。
通过学生的合作、教师课堂的提问,大家讨论、探究、分析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3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导入语:专制独裁的社会只有“臣民”和“奴才”,法治社会才出现了公民。
什么是公民呢?(2)提出观点并启发学生进行探究。
(提问启发法)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学生思考什么是公民?(2)学生探究:辨析几种观点;让学生列举发生在校园或社会上的一些违纪违法现象。
(列举事例法、探究法、辨析法)【设计意图】通过公民的概念带出什么是公民意识,通过不同观点的分析及列举的违法违纪现象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了解到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增强公民意识(13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总结归纳:什么是公民意识?(2)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课前搜集的公民权利内容进行分析,教师PPT展示相关的图片进行归纳。
(3)PPT 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有哪些?(图片分析法、讲述法)(4)名言赏析。
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合作探究:公民除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还有哪些权利?(2)图片分析:了解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设计意图】(图片分析法)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直观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增强学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16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图片、事例分析法:批判西方某些国家恶意攻击我国人权问题的事例。
(2)视频赏析法:观看人权问题的视频,从中得出什么是人权?人权的实质是什么?(3)图片分析法:展示西方标榜的所谓人权图片,批判其虚伪的“人权卫士”嘴脸。
(4)提问启发法:引导学生探究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问题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5)讲述归纳法:教师归纳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的内容,总结得出:中国要在国际社会立足并茁壮成长需要每个公民强化国家意识和公民的意识。
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探究法、讨论法)通过教师的分析事例、观看视频及图片,揭露西方某些国家打着“人权卫士”的幌子意图干涉他国内政,分裂他国并阻碍他国的发展。
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知道我国在人权问题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初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观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对西方某些国家“人权卫士”丑恶嘴脸的揭露,澄清了学生对人权问题的模糊观念,强化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并增强了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
(四)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11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1)提问启发法:通过提问:我们应如何树立公民意识呢?使学生得出:坚持三大原则的结论。
(2)观点辨析:教师给出两种观点,学生通过辨析得出权利和义务是对立而又统一的。
举例: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是同时的。
(3)事例分析法:P87“互动在线”事例分析,了解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不能因享受自身的权利而损害他人的权利。
懂得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名言赏析。
(5)图片事例分析法:通过图片展示,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是相结合的;通过事例分析得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公民真正树立公民意识,并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和法律意识,促进依法治国的实效性。
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1)探究法:对如何树立公民意识进行探究。
(2)辨析法: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
(3)讨论法: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讨论,了解权利与义务是同时的,享受了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并强化法律意识。
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知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在宪法和法律面前搞特权,这是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的前提,也是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保证。
【设计意图】对观点的辨析及具体事例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公民意识的树立应端正权利义务观;在享受权利及履行义务的同时,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民的权利得到保障,才能使公民真正履行其义务,才能确保公民意识的有效树立。
(五)实践活动情感外化(2分钟)。
1.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职生增强公民意识应从做文明公民开始。
”“我未来的职业需要有哪些文明习惯?”“我改掉了哪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我培养了哪些良好的文明习惯?”2.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课后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习,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及爱国情感外化为躬行践履,当好国家公民。
七、板书设计意图重难点突出,条理、脉络清晰,各环节关系明确,使学生一目了然,通过板书了解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一)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教法与学法力求协调,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育人目标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增强了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
立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案例、图片、视频教学为主,做到把理论观点和知识的阐述寓于现实社会及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活动的主题中,引导学生增强法治观念,理解掌握并践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通过本节课的事例分析、图片分析、观点辨析及视频赏析,触动了新时代青年内心深处的那根弦,激发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爱国情感,争当知法守法的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