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经典简答题每天练两道
- 格式:wps
- 大小:30.46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学常考简答题
1. 请解释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
条件刺激指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化训练后,能引起特定
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刺激则是一种能自动引起特定反应的刺激。
在
经过条件化训练后,条件刺激会与无条件刺激建立起一种关联,从
而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2. 简要说明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研究过程,其中通过反复将一个无条件刺
激与一个中同时呈现,最终使中能够引起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反应。
这种研究过程主要依赖于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建立。
3. 请简述固定比例附近的响应模式。
固定比例附近的响应模式是指在一定比例条件下,产生一定数
量响应的现象。
在此模式下,完成一定数量的响应之后,会出现一
次强化。
这种模式比较容易导致快速响应的行为,但在强化之后可
能会出现短暂的休息期。
4. 请解释负条件刺激的作用。
负条件刺激是指在给予预期的正条件刺激之前,先给予无条件刺激,而无条件刺激会减低正条件刺激的价值。
这种条件刺激可以降低对正条件刺激的期望,从而降低对正条件刺激的反应。
5. 简要说明自传记忆的特点。
自传记忆指的是对自己个人生活经历的回忆和认识。
它具有以下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以时间为轴、持续性和非专门化。
自传记忆是由个人的个体经历所构成,反映了自己的身份和珍贵的过去经历。
以上是心理学常考简答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简答题1、按照人的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气质类型可分为哪四种基本类型?(1)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或称兴奋型。
(2)强、平衡而灵活的神经类型或称活泼型。
(3)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神经类型或安静型。
(4)弱神经类型或称抵制型。
与这四种基本相对应,人的气质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有哪些?1、要解决的问题是新的,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次遇到的。
2、解决问题是通过思维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高级规则的学习活动。
3、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个体、环境和行为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系统,一般而言,三者是“你中又我,我中有你”。
2、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而产生学习,获得间接经验。
3、观察学习受到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的支配,包括注意、保持、动作复现与动机这四个子过程。
4、简述认知建构理论的主要学习观点。
1、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建构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解。
2、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是对原有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
3、不同的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经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
5、简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3、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
4、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5、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6、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学生能够成功7、恰当地运用竞争与合作6、简述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
奥苏贝乐更关注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的学习规律,认为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他的主要观点是:1、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2、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这与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
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根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提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此原则?〔1〕客观性原则〔2〕开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第一,日常生活经历证明第二,医学临床经历证明第三,科学实验证明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根底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觉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历在感觉与知觉活动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
第二,对象的活动性。
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
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8、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到达100%的稳固。
〔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3〕防止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4〕注意科学用脑。
10、简述区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艾宾浩斯把材料完全熟记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结果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开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他绘制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简述如何进展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屡次进展。
其次,复习要多样化。
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2、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2〕适当超额学习〔3〕减少前摄抑制与后抑制的干扰〔4〕正确组织复习13、思维与语言有什么系。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及答案
1. 简述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代表原始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则在本我和现实之间
进行调解,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遵循道德原则。
2. 描述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
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指的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与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心理不适,从而驱使个体改变态度或行为以减少不适。
例如,一个人吸烟但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这会产生认知失调,他可能会
通过改变态度(认为吸烟没那么有害)或行为(戒烟)来减少不适。
3. 解释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区别。
正强化是指通过增加某种刺激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例如,给予奖
励以鼓励孩子学习。
负强化则是通过移除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
为发生的概率,例如,停止惩罚以鼓励孩子完成家务。
4. 描述依恋理论中安全型依恋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适,能够信任他人,并且能够
给予和接受情感支持。
他们通常有稳定的自我形象,能够有效地处理
压力和冲突。
5. 简述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情绪智力是指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它在人
际交往、决策和压力管理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社交
能力和职业成功。
结束语:以上简答题涵盖了心理学中的几个重要理论,希望这些答案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心理学简答题1.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答:区别:①概念的内涵不同。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②两者的功能不同。
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
联系:①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意识清晰。
②在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下,注意很少,意识参与也少。
③在白日梦状态下,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变化,注意极少。
④在睡眠状态下,即无意识状态,注意基本停止。
2.简述引起失眠的原因。
答:1)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
2)假性失眠这种失眠是不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主要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
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改变生活程序,而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做出调试)。
4)药物性失眠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导致精神兴奋,久久无法入睡。
借助安眠药。
3.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4)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4.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2)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5)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答: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
包括:(1)自我认识: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2)自我体验: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简答题或论述题注意1.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主体本身的状态:主体的需要和兴趣,主体的情绪状态。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明确活动目的:有意注意是一种由预定目的的注意,活动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引起和保持;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目标和结果的兴趣,它在引起有意注意中起重要作用,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保持有意注意;同干扰作斗争:有意注意具有意志特征,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
知觉1.知觉的基本特性:理解性: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选择性:把少数事物从背景中区别出来,从而对它们作出清晰反映的知觉特性;整体性:将知觉对象中的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知觉特性;恒常性: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2.图形的组织原则:接近性原则:其他条件相同时,彼此接近的元素倾向于组成图形;封闭性原则:倾向于封闭的元素容易组成图形;相似性原则:相似的元素容易组成图形;良好连续性原则:形成一个连续轮廓的元素倾向于组织成图形记忆1.影响记忆的效果的因素:识记任务,活动性质,识记材料,识记方法2.艾宾浩斯德遗忘曲线所表现出来的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刚学过以后遗忘得很快,而后,遗忘就逐渐缓慢下来,到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
思维与想象1.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尝试法,爬山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反推法2.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专门知识,问题情境,功能固着,定势,证实偏见,动机和情绪,性格特征,人际关系。
动机1.驱力—诱因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的平衡,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
心理学简答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1)描述心理现象(2)提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此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心理测验法(5)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第一,日常生活经验证明第二,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第三,科学实验证明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
(1)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联系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2)感觉与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觉与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第二,对象的活动性。
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
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8、简述知觉活动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9、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制的干扰(1)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的巩固。
(2)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3)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4)注意科学用脑。
10、简述区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艾宾浩斯把材料完全熟记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结果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他绘制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1、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
其次,复习要多样化。
第三,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心理学简答题第一章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心理学是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是个体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动力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世界观、理想、兴趣等;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2.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类渴望了解和解释自己行为、更渴望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心理学家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找出如下五个问题的答案:(一)一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描述行为)(二)这种行为为什么会产生?(解释行为)(三)这种行为将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发生呢?(预测行为)(四)影响这种行为的条件包括哪些?(控制行为)(五)怎样才能使这种行为发生变化呢?(改善行为)3.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但就其内容来说,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包括:代表人、产生时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观点、评价)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该学派于19世纪末产生于德国。
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机能主义美?威廉詹姆斯。
19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研究对象:意识的过程。
基本观点:意识是对环境适应的产物,认知,行为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这一观点推动了美国的心理学研究面向实际,也吸引了大批一般民众的注意。
三.行为主义学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杰出代表人还有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心理学考试简答题及答案简答题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原始冲动和欲望,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在本我和现实之间进行调解,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代表道德和社会规范,遵循道德原则。
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简答题2:描述学习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区别。
答案:经典条件作用是由巴甫洛夫提出,主要涉及刺激-反应(S-R)的关联,其中无条件刺激(UCS)引发无条件反应(UCR),通过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的配对,使条件刺激(CS)单独也能引发条件反应(CR)。
操作条件作用则是由斯金纳提出,强调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强化或削弱,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
简答题3:解释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认知失调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认为当个体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认知(信念、态度或行为)时,会产生心理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通过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或减少原有认知的方式来恢复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做出选择后,往往会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即使面对相反的证据。
简答题4:阐述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
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更有可能面对挑战,坚持努力,并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态度。
相反,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能会在面对挑战时轻易放弃,缺乏尝试的勇气。
简答题5:描述依恋理论中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答案:依恋理论由鲍尔比和艾因斯沃斯等人提出,描述了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稳定的关爱和支持,他们通常能够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因为照顾者的不一致性而感到不确定和焦虑,他们可能会过度寻求关注和安慰。
心理知识简答题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行为和思维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发展、心理障碍等。
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并且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回答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简答题。
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和行为,并且找到影响这些方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 什么是认知?认知是指人类的思维能力,包括感知、记忆、注意力、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的思维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3.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类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
它们通常与生理和心理的反应相伴随,并且可以在个体之间传播。
情绪可以是积极的,如快乐和喜悦,也可以是消极的,如恐惧和愤怒。
4.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与他人的互动、社会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群体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原因。
5.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以及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通过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心理成长和适应过程。
6. 什么是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思维或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的情况。
常见的心理障碍包括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障碍可以对个体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需要心理咨询、药物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7. 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种通过与心理学专家交流来解决个人或情感问题的过程。
心理咨询师会倾听和理解个体的问题,并提供支持、建议和技巧,以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8. 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个体认识和改变消极或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来缓解心理问题。
第四章:感觉
一,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认得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赫尔姆霍茨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
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
其他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比例兴奋地结果。
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
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黑白、红绿、黄蓝。
其中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有这些发现,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在网膜水平,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视觉系统更高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
二,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的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震动的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出的神经冲动的量少。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
是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刺激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
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震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增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的最大振幅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
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他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
但是,对于5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第五章:知觉
一,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我们知觉的物体的大小与物体在网膜上投影的大小有关系,人们在知觉物体时,似乎不自觉的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的大小=网膜投影的大小*物体与眼睛的距离。
这就是大小-距离的不变假设。
二,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或者说我们把物理刺激变化而知觉保持稳定的现象叫知觉的恒常性。
种类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条件:知觉的恒常性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视觉线索有重要的作用。
所谓的视觉线索是指环境中各种参照物体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和照明条件的信息。
视觉线索说明了人们的知识经验对
恒常性有重要的影响。
三,深度知觉:关于物体远近距离或深度的知觉,其线索有:肌肉线索:1.眼睛的调节:眼球水晶体的曲度变化2.双眼视轴福合线索;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和运动透视;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四,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
2.诱发运动:由于一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3.自主运动:在暗室中,如果你点一支烟,并注视这个光点,一会儿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在注视像一个方向运动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会看到静止的物体时候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就是运动后效。
五.知觉中的数据驱动和概念驱动理论
数据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直接依赖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对这些特性的加工。
概念驱动加工:即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系统不仅要加工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存储的信息。
六,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
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这是从神经生理学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
可以说错觉是知觉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
13.模式识别理论
模式是指有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即刺激组合。
这些资料都是爱!考的专业课老师帮我整理的,我直接背就行,而且效果很好,省去我多少时间和精力啊
(一)模板匹配理论:
观点:1)人长时记忆中存储着各种模板。
2)刺激信息与脑中的模板实现最佳匹配,这种匹配要求两者具有最大相似的重叠。
3)人会在模板匹配前主动将刺激信息在局部性与标准化两方面进行前期加工。
评价:模板匹配理论有它一定的启发性,但如果按该理论观点来看,没有预存储模板便不能识别事物,因此就要求人脑中必须存储无数个模板,既加重记忆负担,也使得识别缺少灵活性。
并且,该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人有时能够迅速识别某些新事物的现象,也没能说明模板匹配的信息编码方式。
(二)原型匹配理论:
观点:1)人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不是模板而是事物的某种“原型”。
2)外部刺激是以原型为表征,并在人脑中与原型进行近似匹配。
3)模式识别开始于特征分析,通过结合刺激信息各属性的关系来加工并与已有原型或改变原有模型进行完全或不完全匹配、命名。
评价原型匹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模板匹配理论,也显得较活泼而富有弹性。
但是该理论只有
自下而上而无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然而在知觉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有时候更重要。
(三)特征匹配理论:
观点:1)模板是由若干元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特征组成,模式识别就是对信息特征的分析并与原有模式比较后再匹配的过程。
2)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是该模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的存储。
3)“魔鬼城堡”模型进一步完善特征匹配理论:记忆对模式的分析是呈阶梯结构的,模式的识别是平行加工与系列加工共同进行的过程。
评价:特征匹配理论被运用于计算机模式识别中,对特征的觉察也具有重要作用,相比于其他模型,该理论更加灵活有效地解释了人的模式识别过程。
然而,人的模式识别过程并不仅只依赖于目标特征与干扰特征,还受空间频率的影响,并且该理论只关心自下而上的加工部分却忽略了基于背景信息与主观期待的自上而下加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