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张炎改造词体的观念
- 格式:pdf
- 大小:324.85 KB
- 文档页数:5
张炎《词源》的词学价值及词学史意义张寒涛【摘要】张炎的《词源》是宋末元初的一部词学理论专著.词体发展至南宋末出现软媚浮靡、意趣尘下、词乐分离,渐趋案头化的问题.《词源》针对这一现实,首先,强调词作必须协律可歌,以维护词体的独立性;其次,以\"骚雅\"要求词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以期推尊词体;最后,标举\"清空\"词风,首次明确提出词体的审美规范.《词源》的词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对此前词论、词话的超越,更在于对后世词坛的影响.【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3【总页数】5页(P23-27)【关键词】张炎;《词源》;词学理论【作者】张寒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词源》作为一部全面论述词学理论的专著,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蔡嵩云评价《词源》:“《漫志》追述调源,敷陈流派,亦未及作法。
《词旨》广搜属对警句,而词说则甚简略,且不出《词源》范围。
于词之各方面均有翔实记载者,莫如《词源》一书。
”[1]39《词源》关于词体的论述十分全面,正如阮元在《四库未收书提要》所说:“下卷历论音谱、拍眼、制曲、句法、字面、虚字、清空、意趣、用事、咏物、节序、赋情、离情、令曲、杂论、五要十六篇,并足以见宋代乐府之制。
”[2]《词源》下卷内容全面,逻辑严密,在书中张炎表现出较为成熟的理论建构意识,建构了自己以“雅正”为标准,以“清空”为最高审美理想的词学话语体系,具有鲜明的词学价值取向,对后世词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严守诗词之别词本于燕乐,从源起就与音乐密切相关,乐体对于词章有着极为重要的规范作用。
文人介入词曲创作,推动词体发展的同时,也给词体带来了词乐脱节、逐渐案头化的问题。
首先,按谱填词给词乐结合带来困难。
《宋史·乐志》:“国子丞王普言:自历代至于本朝,雅乐皆先制乐章而后成谱。
张炎《词源》辛弃疾评语疏证——兼论张炎“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王翠菊【摘要】张炎《词源》评价辛弃疾《祝英台近》词“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与“作豪气词,非雅词也,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体现了“尚雅”的词学审美理想.张炎的评价虽然与辛弃疾在词学史上的实际地位有所偏差,但从“骚雅”的角度予以了肯定.张炎对辛词“骚雅”的肯定,不仅是具有艺术性与审美性,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27)002【总页数】6页(P105-110)【关键词】骚雅;豪气词;雅词;长短句之诗【作者】王翠菊【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张炎《词源》涉及辛弃疾的评语一共有两处:一是在《赋情》中称赞辛弃疾的《祝英台近》与陆淞的《瑞鹤仙》词“皆景中带情,而有骚雅”;二是在《杂论》中批评“辛稼轩、刘改之作豪气词,非雅词,于文章余暇戏弄笔墨为长短句之诗耳”[1]。
这两种评价一褒扬一贬抑,所依据的标准,都是一个“雅”字。
沈义父《乐府指迷》也说:“词之作难于诗,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
”[2]由此可见,“雅”是当时词学的一种审美风尚。
因此,我们在理解辛弃疾的相关评语时,也应当与这一词学审美风尚相联系。
一、辛弃疾词及其相关评价关于辛弃疾词,历来评价很高。
尤其是他对豪放词的开山之功,大家都是有所共识的。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史·辛弃疾传》说他“豪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又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3]。
由此可知他性格之豪爽,亦可探知这种豪爽性格对于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作为豪放派的开山祖师,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历来是为人们所称道的。
其门人范开在《稼轩词序》中称他: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异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张炎《词源》“清空”说
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
清空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 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词如野云孤飞,去留⽆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眼⽬,碎拆下来,不成⽚段。
此清空质实之说。
梦窗声声慢云:“檀栾⾦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
”前⼋字台,眩⼈眼⽬,碎拆下来,不成⽚段。
此清空质实之说
恐亦太涩。
如唐多令云:“何处合成愁。
离⼈⼼上秋。
纵芭蕉不⾬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好,有明⽉、怕登楼。
前事梦中休。
花空烟⽔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
”此词疎快,却不质实。
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
⽩⽯词如疎影、暗⾹、扬州慢、⼀萼红、琵琶仙、探春、⼋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且骚雅,读之使⼊神观飞越。
“此清空质实之说”,在词论史上是颇为新鲜的理论,也是张炎着⼒进⾏阐发的思想,他举出⼀些吴⽂英(梦窗)和姜夔(⽩⽯)的具体词作例进⾏解说,结合这些作品看,张炎的“清空”理论内涵有⼏个层⾯:
1、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
2、撷取或⾃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忌凡俗;
3、由这些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
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然清新,玲珑透剔,使⼈读之,神观飞越,产⽣丰富的审美联想。
- 30 -张炎是宋末元初重要词家和词论家。
其词学专著《词源》力主“清空”“骚雅”和“意趣”,并以此作为词的最佳品位与批评标准。
他的创作宗姜白石,走的也是“雅正清空”的路子。
关于张炎的清空词论,前人已有论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清空”、“质实”是就词作语言特色而言的;二是“清空”是风格方面的要求,是张炎独创的风格论;第三种观点,将“清空”分开来谈,认为张炎所谓的“清”乃是指词人的品格高尚,胸怀宽广,心灵澄澈。
所谓“空”,是指境界空灵,词语超虚,所咏情景不着色相。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谈“清空”可将其意之“清”与境之“空”分开作两方面分析。
强为割裂,殊失原意。
笔者认为,张炎虽然是把“清空”与“质实”对举提出的,但二者并不完全是一个层面上的术语。
从基本的层面上来看,二者是就语言的锻炼修饰、章法结构、用典使事而言的,但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质实”侧重于词的内容(包括措词用字),而“清空”则有两层念义:一为语言的清新空灵,二是意境的清空,而其侧重点则是由于语言的清新空灵而塑造出的词的意境。
当然“清空”的词境,有赖于措词用字,但措词用字空灵,未必可以造成清空的词境,两者互为关系,但不是有必然的因果。
一以“清空”论词是张炎词论的核心,它是作 为“质实”的梦窗词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张炎《词源清空》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
此清空质实之说。
在这段话中,张炎认为清空是“古雅峭拔”,是“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我们似乎能感性的体味到清空的那种空灵的境界,但是,究竟什么是清空?词如何才能表现为清空?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们探讨一下作为清空对立面的质实的内涵。
张炎说:“梦窗《声声慢》云:‘檀栾金碧,婀娜蓬莱,游云不蘸芳洲’前八字恐亦太涩。
”为什么析张炎的清空论李晓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北京 ( 100037)【摘要】清空是张炎词论的核心。
张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词学家,他在《词源》一书中对词语的形成、变化、用法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从《词源》中可以看出,张炎的词学观认为词语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字,它的形成和变化是由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和实际需要的驱动。
张炎认为,词语不仅是表示意义的工具,还是表现思想的载体,因此对词语的研究应该结合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
张炎还认为,词语是有规律变化的,可以通过观察词语的形态、语义和用法来了解词语的变化规律。
他还提出了“同化、异化、转化”的概念,用来解释词语的变化。
他认为,词语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人类的思维发展、社会的变迁、语言的交流等。
总的来说,张炎的词学观是一种从词语本身出发,结合人类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词学理论。
他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词语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如何进行词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研究》论文报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明末清初著名词人张炎及其交游词人,探讨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风格和成就。
通过对他们的词作、书信以及传记等资料的考证和分析,深入探讨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文学意识和文艺特色,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明清词坛的风云变幻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提纲:一、张炎传略1. 张炎的生平和经历2. 张炎的家世和背景3. 张炎的诗词成就和影响二、张炎的文学思想1. 张炎的文学观念2. 张炎的词艺论述3. 张炎的创作心得和技巧三、张炎的词论与诗学1. 张炎的词论思想2. 张炎的诗学风格3. 张炎的词艺创新和贡献四、张炎的交游历程1. 张炎的诗人交友2. 张炎与同辈词人的交际3. 张炎与士人大臣的交好五、张炎词作风格特点1. 张炎词作的本色特征2. 张炎词作的构思和创新3. 张炎词作的语言和意境六、张炎的胡笳十八拍与他的交友词人1. 张炎的胡笳十八拍的艺术价值2. 张炎与王观、周德清、茅盾等交友的情谊3. 张炎与胡朝英、黄景仁、李渔等词友的创作互动七、张炎与《永乐大典》的联系1. 张炎修订《永乐大典》的经历2. 张炎《清词续卷》和《永乐大典》的排比分析3. 张炎与明代的文化传承和现代的文化传承八、张炎的评价和影响1. 张炎的历史地位和词作成就2. 张炎的文学影响和传承3. 张炎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贡献九、张炎的精神图腾与当代价值1. 张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张炎的创造精神和人文精神3. 张炎的文化符号和当代意义结论:通过对张炎及其交游词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明清时期文学的风貌和文艺特色,更能够引领我们探寻中华文化传承的深层次内涵和精神脉络,挖掘和发掘人文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
1. 张炎传略此提纲主要介绍张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和文学成就等方面的内容,对读者了解张炎和阅读本文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 张炎的文学思想本节主要探讨张炎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包括他的文学观念、词艺论述和创作技巧等。
古代文学试析张炎《词源》所论之“清空”张天阳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张炎在其词学著作《词源》下卷中,对其以前的宋代词学理论作了系统化的总结,并提出了“清空”这一特殊的词学范畴,其理论对后世的词学发展和词体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深入《词源》下卷所论之“清空”的具体内涵与意蕴,是理解张炎的词学理论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张炎;《词源》;“清空”一、“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清空”是张炎词论中最为重要的词学审美范畴。
在《词源》中,张炎专门列出《清空》一章,在其中集中探讨了他的“清空”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白石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入神观飞越。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其所论述的“清空”无法离开“骚雅”而存在。
为此,不妨先从张炎在《词源》下卷中多次谈及的“雅正”出发,来探讨“清空”的具体内涵。
在《词源·原序》篇中,张炎直书:“古之乐章、乐府、乐歌、乐曲,皆出于雅正。
”可见张炎开门见山地提出“雅正”,之下有着久远的诗学渊源。
首先是“雅”一字,何为“雅”?对于“雅”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因此《诗大序》可视作张炎所提“雅正”一词的滥觞。
张炎提出这一词学范畴,首先是出于词律上的要求。
《词源》上卷通篇整合词的声韵音律,在下卷《词源·音谱》中,他写道:“词以协音为先,音何者,谱是也。
古人按律制谱,以此定声,此正声之依永律和声之遗意。
”可见张炎对词律复归“正声”,合诗之“遗意”的要求。
词体原本是与音乐息息相关的,然宋代,词人中晓音律者愈来愈少,使两者之间的关联逐渐断裂,沈义父言:“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遂借东坡稼轩诸贤自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