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治疗的药物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98.28 KB
- 文档页数:6
综述与专论 | Summarize and reviews752018.5·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1.1 包虫病的致病机制对包虫病影响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生活习惯,比如家犬有舔舐肛门的习惯,由此将虫卵散布于全身,与人或牛、羊接触时随时可能将虫卵传染给其他宿主。
也可能通过含有虫卵的污染水源、土壤、蔬菜和水果等进行传播。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细粒棘球绦虫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虫卵一般在排出后需要生存一段时间,发展成熟才能获得感染宿主的机会。
气温较低、湿度较大,又有一定遮荫条件的草原才适合虫卵生存。
细粒棘球绦虫能够成功的寄生在宿主体内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一个是人体摄入虫卵的数量;另一个是寄生虫通过宿主较差的免疫能力进行传染。
只有具有充分活力的成熟虫卵才能获得感染能力,不成熟的和老化的虫卵都不能都宿主形成威胁。
1.2 包虫病的临床表现包虫病可以在人体内潜伏数年至数十年不等,一般不易察觉,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包虫病常常是在宿主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也有一些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才被发现。
人在感染包虫病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形成囊肿。
感染初期,常因为抗原的吸收而导致过敏,例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因为囊液溢出而引起皮疹、发热、腹痛、腹泻、昏厥、昏迷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状况。
随着囊肿的逐渐成长,寄生部位被压迫,这时全身毒性症状才逐渐明显。
临床常见的包虫病有四种,肝包虫病、肺包虫病、脑包虫病、骨包虫病。
肝包虫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常见表现为患者肝部疼痛,坠胀不适,上腹饱胀,食欲减退。
肺包虫病感染早期无明显变化,一般通过体检透视才被发现。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甚至休克。
脑包虫病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常被误诊为肿瘤。
骨包虫病比较少见,会导致骨骼生长缓慢,破坏骨质,甚至会出现肢体肌肉萎缩和截瘫[1]。
2 包虫病的诊断技术进展20世纪以来近代外科学发展迅猛,包虫病的诊断技术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迈进了快速诊断、拓宽根治、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的时代。
疫病防治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4,2020包虫病的研究进展金 珍(兰州市城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摘 要:包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会感染的疾病,属于社会卫生安全防护问题,严重地危害到人类的生命健康,以至于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目前在我国境内,大约有44%的国土面积上都遭受着包虫病带来的危害,其分布主要在全国的12个省份,受害的人超过7000万人次,遭受危害的牲畜大约6000万。
就以目前的甘肃省为例,在地区的疾病控制中心的包虫病备案人数就达到了7300人,疾病控制中心估计遭受包虫病危害的人数多达4万人[1]。
由于包虫病带来的危害极其严重和对患者造成的经济危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主要对目前包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广大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包虫病;研究进展;预防措施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0.04.092 包虫病的概述1.1 包虫病的概念与种类包虫病或又称为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是人和动物都极易感染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
根据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表明,其病因主要是由绦虫的幼虫引起的地方性的感染病,所以又可以称之为地方性寄生虫病。
目前我们人类已经知道的有5种种属同类的绦虫可以导致人和动物患病:细粒棘球绦虫、泡状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和少节棘球绦虫[2],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属于新种,仅存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
1.2 包虫病的危害近年来,随着包虫病的流行范围和影响面积不断扩广,已经给广大的流行感染地区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经济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表明,在目前的全世界范围内遭受包虫病危害的国家可达100多个,我国也在其中且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也是世界上遭受包虫病感染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大约350个县市区受到严重的威胁。
包虫病的病因学和治疗进展
包虫病是一种由寄生在一些动物体内的细粒棘球绦虫子囊蚴感染人类而引起的寄生虫病。
它主要存在于世界上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中国西北地区。
包虫病在感染人类后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可以致命。
因此,寻找治疗包虫病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病因学:
包虫病病原体是细粒棘球绦虫(AE)和犬细粒棘球绦虫(CE)。
包虫病的病因主要是因为人们在不合适的条件下进食被寄生细粒棘球绦虫和犬细粒棘球绦虫的食品,如生肉、生肝、生肺和生肾等。
这可能会导致被寄生虫卵感染,进而引起包虫病的发生。
治疗进展:
随着医学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有很多种治疗包虫病的方法。
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包虫病的最常用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手术摘除被包虫绦虫卵寄生的组织或器官来治疗感染者。
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风险,例如手术后的感染、术后并发症等。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包虫病的另一种有效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处理手术后遗留的虫卵,也可以用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情况。
目前,最常用的药物是洛伐甲磺(ABZ),对犬细粒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都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新型的药物正在快速发展中。
总结:
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其发病原因是由于未处理的生肉和食品被寄生虫卵感染。
对于包虫病的治疗方法,手术和药物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未来,更多的新药物可能会被开发和应用于包虫病的治疗中。
同时,预防包虫病也非常重要,人们应该尽量避免食用未处理的生肉及其制品。
肝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高强;张生彬【摘要】了解肝包虫病治疗的现状和新进展。
收集当前有关肝包虫病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
肝囊型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手术治疗是其首选治疗方案,并有较好的效果。
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外科手术切除术及微创治疗在治疗肝包虫病方面有了新进展。
近年来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应当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临床状况来选择治疗手段和制订治疗方案,以达到减小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new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The literatures about operation treatment,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were reviewed.The operative treatments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was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for the disease and also made a positive treatment effe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tech-niques, the operative treatments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have made a great progress.Currently, chemotherapy drugs also achieved a very good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c echinococcosis.We should choice a reasonable treatment and make a pla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patients, aiming at reducing the recurence rate and prolong patient survival.【期刊名称】《转化医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3页(P234-235,249)【关键词】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作者】高强;张生彬【作者单位】010050 内蒙古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014010 内蒙古包头,内蒙古包钢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2.32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导致的疾病称为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年第15卷第23期 310 引言包虫病流行于畜牧区,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多,包虫病已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等逐渐蔓延,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包虫病主要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2种,这两型包虫病的病灶各有其特点。
人体包虫病75%位于肝脏,15%位于肺,10%位于其它部位。
有0.5%~4%位于骨骼系统,其中50%位于脊柱和骨盆[4]。
囊性包虫病是以包囊形成为典型特征的良性病变,而泡型包虫病则是以无明显的界限和包膜,易有类似肿瘤的生长特性[1,2],该型包虫病预后极差,甚至有临床调查认为其死亡率接近100%[3]。
故针对两型包虫病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比如针对囊性包虫病的治疗方式有:传统外科手术,苯丙咪唑类药物治疗,穿刺抽吸、局部注射抗包虫病药物,以近年来新发现的治疗方式,如高强度聚焦超声及放射治疗[4]。
同时还包括体外实验已获得较好效果,今后有希望向临床推广的疗法。
1 传统手术传统手术在治疗包虫病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囊切除术是针对包虫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这种手术方式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肝脏的功能,。
但该疗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术后复发率高(4.5%~20.2%)[5,6]和并发症多(8.8%~65.8%)等[7,8]。
针对这些缺点,有学者提出了内囊摘除术后的残腔处理方式、内囊摘除外囊缝合术、内囊摘除外囊内翻缝合术、内囊摘除外囊缝合加置管引流术等被相继提出[9]。
联合网模成形术的外科手术能有效的防治术后并发症[10]。
外囊完整摘除术也是针对囊性肝包虫病的有效术式。
喻定刚等人将外囊完整摘除的病人与内囊摘除的病人做了比较,结果显示内囊摘除的病人其住院时间、术后残腔复发率、带管时间均显著高于外囊完整摘除的病人,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治疗可根除因内囊摘除术导致包虫复发和胆瘘等并发症;同肝切除相比具有创伤较小、并发症减少的特点,故可为囊性包虫病手术治疗的首选;对于邻近大血管、重要脏器组织或周围解剖层次不清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可在有效消灭残腔的同时,减少手术难度及外囊剥除术所引发包虫病的治疗进展李翰林1,张生彬2 *(1.内蒙古医科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2.内蒙古包钢医院普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要: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内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212017.9·1病原学及致病机理研究羊包虫病的致病原主要是“棘球蚴(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该病原体中间宿主和期末宿主较为广泛,人和反刍兽(牛、羊)、犬科和猫科动物均是常见的自然宿主,因而“羊包虫病”属于人畜共患病。
2临床症状本病的症状与病原虫寄生数量、发病动物体况(体质、营养状况、健康度)、饲养管理水平等有密切关系,一般病原虫寄生数量较少、动物各项体况指标良好、饲喂管理科学合理的情况下,动物较少发病或呈隐性感染症状,视诊检查无明显病理变化;潜伏期1周左右,重症病例一般病程较长,期间容易产生继发或并发感染,症见发病羊病初突然食欲不良、精神沉郁、生长发育滞缓、渐进式消瘦;被毛粗乱逆立且易脱落;病程中后期逐渐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眼鼻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等),直至出现全身感染,此时病羊虚弱无力、久卧不起,严重的消瘦、贫血、苍白及可视粘膜黄染,部分重症病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致死。
剖解变化:肝、肺表面见凸凹不平的棘球蚴包囊结节,剖开实质切面也可见散在棘球蚴包囊结节,有时可形成化脓灶或钙化灶;其他器官、组织局部偶见棘球蚴包囊结节。
由此可见,本病的靶心病灶在于肝肺两大器官。
3诊断要点本病初诊以症状鉴别为主,在病史区(场)一旦出现渐发病羊进式消瘦、可视粘膜黄染,以及剖解病死羊见典型的肝肺组织结节性病变,基本上可确定为本病;进一步确诊首推免疫诊断法(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局部注射专用皮试剂出现0.2~2cm 的肿块或水肿红斑,即可认定为阳性个体,但要注意此方法与感染其它绦虫蚴有同样的皮试反应,准确率约为70%左右。
4综合防治4.1预防重点加强源头控制,禁止从病史区购进家畜,必须外购羊只时把好检疫检验关口,争取早期劣汰阳性检出个体;疫区、历史病场、4大家畜和犬只养殖密集的区域是本病重点防范对象,要加强定期检疫监测和风险评估,严格执行“早快严小(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快速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严格执行扑杀、封锁、无害化处置等相关规定措施,尽量将疫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7.09.018羊包虫病的研究进展吕广宾(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畜牧兽医站, 重庆 401227)摘要:基于深入研究羊包虫病致病原特点及临床症状特点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更加完善、实效的综合防治方案,在中兽医辨证与方剂应用上取得一定突破,针对羊包虫病的总体防治效果上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