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三十年发展成就与基本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74.16 KB
- 文档页数:3
坚持三个至上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纪念八二宪法30周年许多奋内容提要:八二宪法实施30年,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显著,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序推进。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键词:宪法三个至上依法治国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简称八二宪法。
这部宪法典和此后四次宪法修正案共同构成的我国现行宪法。
八二宪法实施30年,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中国赢得了三十年的改革建设稳定时期。
在纪念八二宪法3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标志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三十年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成就显著八二宪法颁行30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取得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基本的、主要的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法制宣传教育取得丰硕成果,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显著增强。
㈠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十八大报告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八二宪法确认和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建立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等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配置的制度化;建立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3)1.2 新中国成立75年概述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5)2.1 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7)2.2 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 (8)2.3 法律制度的重要变革 (10)3.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 (11)3.1 立法工作的加强和完善 (12)3.2 司法体制改革及法治保障 (14)3.3 法律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5)4. 法治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结合 (16)4.1 法治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18)4.2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 (19)4.3 国际法治的交流与合作 (20)5. 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深化 (22)5.1 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人心 (23)5.2 法治政府建设与法治社会构建 (25)5.3 网络空间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治挑战 (26)6. 新时期法治建设的创新发展 (28)6.1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成就 (30)6.2 法治现代化的新要求与新发展 (32)6.3 新时代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3)7. 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34)7.1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法律的与时俱进 (36)7.2 法律实施的有效性与司法公正的保障 (38)7.3 法治文化的普及与公民法治意识的提升 (39)7.4 法治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中的中国贡献 (40)1. 内容概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新中国成立75年来,法治建设历经曲折探索与不断前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本报告概述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基本经验。
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开始了法治建设的初步探索,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构建法律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方向。
曲折探索: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法治建设经历了许多波折。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断推动法治建设的深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府法治建设的演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法治政府的建设伴随着行政体制改革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梳理中国政府法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政府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恢复到全面发展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笔者力图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法治建设的演进历程中,分析整理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并进行论证,以展示我国政府法治建设三十年的丰硕成果。
一、我国政府法治建设恢复时期(1978-1989)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尤其是第一次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目标,确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中国改革和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从此以后,中国的政府法治建设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建设进程不断走向深入。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大会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同时提出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同年12月4日,宪法修改委员会在广泛征求并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基础上,提出宪法修改讨论稿,经过全民讨论,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82年的宪法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它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光辉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总政策、总路线、总任务的条文化、法律化。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及其成就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可以溯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的人民进行了一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比较重要的宪法性文件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等;比较重要的土地立法有1947年7月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等,这些法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一系列法律、法令,对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维护社会秩序和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随后制定的有关法律,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规范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确立了国家法制的基本原则,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使新生的人民民主国家政权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和保障。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年)动乱,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创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由此进一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经济基础,也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沿着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继续前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六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1997年9月12日,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之比较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过去三十年间,中国政治体制在持续变革与发展中的主要特征、驱动因素以及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1978年至2008年和2008年至2018年这两个三十年阶段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揭示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逻辑与路径。
研究将重点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政策决策过程、公民参与、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政治发展的多维面貌。
本研究首先回顾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的中国政治发展历程,分析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接着,本文将转向2008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探讨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政治体制如何适应新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政治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
制度变迁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不仅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通过比较分析两个三十年的政治发展,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变革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制度变迁理论基础制度变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前后30年变化的重要视角。
制度变迁通常指的是社会制度在面对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优化甚至重构的过程。
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权力关系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
在中国,前后30年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制度变迁的表现尤为明显。
前30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探索和创新,包括土地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等,这些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事业而进行的制度变迁。
这些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后3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又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制度变革。
中国纪检监察报/2008年/6月/10日/第004版
法纪
法治建设三十年发展成就与基本经验
韩大元
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法治建设长足发展的三十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法治发展的成果。
《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对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概括为: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的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权得到可靠的法制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的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到加强。
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逐年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已基本形成。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内容、以执法为民为本质要求、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服务大局为重要使命、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确立。
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增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
依法治国基本理念的形成对党的执政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同时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宪法和法律至上,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通过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不断巩固。
国家价值观的变化: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观念。
将“人权”由政治概念提升为法律概念,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党和政府提升为国家,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党和政府的意志上升为人民和国家的意志,由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由党和政府文件的政策性规定上升为国家根本大法的一项原则。
对人权理念的更新表现在,第一,拓宽了我国宪法中的人权主体。
在人权条款入宪后,宪法中的人权的主体就变成了“人”,不仅仅是公民,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等。
第二,拓宽了我国宪法中的人权内容。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涵盖了全部七个法律部门;各法律部门中,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起支架作用的基本的法律,以及改革、发展、稳定急需的法律,大多已经制定出来。
与法律相配套,国务院制定了近600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了70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还制定了5万多件规章。
执法体系和执法环境的改善。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
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继1999年颁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后,2004年中国政府又发布《全
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提出此后10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
目前,中国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权力已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规范政府权力取得和运行的法律制度基本形成,依法行政取得了重要进展。
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化: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变化集中体现在行政权的价值定位上。
在行政法的本质上,我们经历了从管理论到控权论到平衡论的逐步转变的过程。
在管理论中,公民是被管理的对象,对国家是被动的服从关系;在控权论中,公民和国家是一种对立关系,要保证公民权利,必须要限制国家权力;在平衡论中,国家和公民、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平衡关系。
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实质反映出了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提高。
多年来,国家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使全社会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从而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了良好的法治观念。
追求社会公平的司法体制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注意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以维护司法公正为目标,从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入手,以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为重点,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推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努力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司法是法治建设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体制建设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法治建设的成功与否。
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
“徒法不足以自行”,良好的法律制度仍然需要现实中的人来运行,因此,能否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成为影响法治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截至2006年底,设立法学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603所,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接近30万人。
有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达333所,有法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29个,有13个法学教育机构设有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经过近30年的恢复、重建、改革和发展,一个以法学学士、硕士、博士教育为主体,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基本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
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和程序,坚持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实践中,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实现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把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与转变党的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是我们党对国家事务实行领导的重要特点。
坚持以人为本,弘扬法治精神。
我们要始终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当好人民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造福。
我们要始终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发展目标的统一性与发展阶段多样性的统一。
建设法治社会是法治发展的最终目标。
法治国家应当在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实行法治,崇尚法律。
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实行法治,实现法制化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的应有之义。
法治发展阶段的多样性体现在,从人治到法制阶段(1978-1982);从法制到宪法秩序的建立
(1982-1994);从法制到法治阶段(1994-2002);从法治到宪治阶段(2002-)。
我国法治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我国法治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具有阶段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的任务是,要把目标的统一性和发展阶段的多样性统一起来。
法治发展的专业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法治发展的专业化来源于法律发展的规范化。
法律作为一种知识具有专业化、精英化的特征,所以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要形成法律职业群体,依靠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努力来加快法治发展。
法治发展的大众化是指法治发展必须要依靠广大人民,在法治建设中,必须要将专业化的法律知识转化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只有这样,社会发展才会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法治发展中,必须做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统一。
法治发展的本土经验与外国经验的有机统一。
在法律体系的建构方面,建构论者主张从已经实现法治现代化的西方国家里移植已经被那些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为确实有效的法律规章和法律制度,以加速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我们需要将本土经验和外国经验有机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