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对数(第3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4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
(2)学会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对数函数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对数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1)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2)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指数函数的性质。
(2)提问: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有何关系?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对数函数的定义。
(2)学生归纳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
3. 课堂讲解:(1)讲解对数函数的定义,解释对数函数的性质。
(2)举例说明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1)巩固对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2)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对数函数的性质。
(2)强调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2. 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对数函数解决。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氛围。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探讨对数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对数函数解决问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对数函数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运用对数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三课时)1、若log a 2<1,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1,2)B .(0,1)∪(2,+∞)C .(0,1)∪(1,2)D .(0,12)2、若log a 2<log b 2<0,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0<a<b<1B .0<b<a<1C .a>b>1D .b>a>13、已知函数f(x)=2log 12x 的值域为[-1,1],则函数f(x)的定义域是( )A .[22,2]B .[-1,1]C .[12,2] D .(-∞,22]∪[2,+∞)4、若函数f(x)=a x +log a (x +1)在[0,1]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和为a ,则a 的值为() A.14 B.12 C .2 D .45、函数f(x)=log a [(a -1)x +1]在定义域上( )A .是增函数B .是减函数C .先增后减D .先减后增6、设a =lge ,b =(lg e)2,c =lg e ,则( )A .a>b>cB .a>c>bC .c>a>bD .c>b>a7、已知0<a <1,0<b <1,如果a logb(x -3)<1,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8、f(x)=log 21+x a -x 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9、函数y =log a x 在[2,+∞)上恒有|y|>1,则a 取值范围是________.10、已知f(x)=⎩⎨⎧6-a x -4a x<1log a x x≥1是R 上的增函数,求a 的取值范围.11、解下列不等式.(1)log 2(2x +3)>log 2(5x -6);(2)log x 12>1.12、函数f(x)=log 12(3x 2-ax +5)在[-1,+∞)上是减函数,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13、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0.2-x +1;(2)y=log a (4-x ).14、 已知函数y=log a (1-a x )(a >0,a ≠1).(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3)证明函数图象关于y=x 对称.15、 已知函数f (x )=(21)x (x >0)和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g (x ).当x >0时,g (x )=f (x ),试求g (x )的反函数.16、 探究函数y=log 3(x+2)的图象与函数y=log 3x 的图象间的关系.17、函数log (1)a y x =-(01)a a >≠且的反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4),求a 的值.18、 求函数y = log 4 (7 + 6 x – x 2)的单调区间和值域.。
作者VX:免费范文第一章(第3课时)1.2.1 相反数第一章(第3课时)1.2.1 相反数教学目标1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2 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的能力,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相反数难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思考:⑴数轴上与原点距离是2 的点有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与原点的距离是5 的点有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0.5的点有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的点有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___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____,表示____和____,我们说这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相反数的概念观察: +3.6 和-3.6,6和-6 ,,和- 每对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归纳:像+3.6和-3.6、6和-6、,和-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互为相反数。
其中一个叫另一个的相反数.考考你:(1)-8的相反数是___,7是____的相反数。
(2)a的相反数是_____.-a的相反数是____ (3) 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就可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
如12的相反数是____,-9的相反数是_____,如果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上“+”表示____. (4)有人说一个数的前面带有“-”号这个数必是负数,你认为对吗?如果不对,请举一个反例。
(5)互为相反数在轴上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6) 零的相反数是____.三应用迁移,拓展提高1 关于相反数的概念例1 判断下列说明是否正确(1)-(-3)表示-3的相反数(),(2)-2.5的相反数是2.5()(3)2.7与-3.7是互为相反数()(4)-π是相反数。
2 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例2 分别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1.3、-6、- 、-(-3)、π-13 理解-(-a)的含义例3 填空:(1) -(-0.8)=___,(2) –(- )=____,(3) +(+4)=____,(4) –(-11)=_____四冲刺奥赛,培养智力例4 已经:a+b=0,b+c=0,c+d=0,d+f=0,则a,b,c,d四个数中,哪些数是互为相反数?哪些数相等?例5 若数与互为相反数,求a的相反数。
教学建议1.让学生准确理解换底公式:log a b=ab c c log log (a>0,且a≠1,b>0,c>0,且c≠1).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切实把握好公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外,最关键的是要读懂公式右边的“底数c”,事实上公式右边的“底数c”是开放不定的,它可以取任何一个不为1的正数,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就不能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在公式的运用问题上,一定要注重它的“双向性”,即要注意它的正向运用和逆向应用,以达到灵活运用公式解题的目的.2.讲清换底公式的意义是把一个对数式的底数换成另一个数,它在对数的恒等变形和计算求值中有重要作用.换底公式还可以用对数恒等式来证.要证log b N=bN a a log log ,只要证log b N·log a b=log a N,据运算性质,只要证log a N b b log =log a N.∵b N b log =N 成立,∴换底公式成立.3.使学生记住由换底公式推出的几个结论:log a b·log b c·log c d=log a d;log a b=ab log 1;log n a b m =m n log a b(这里0<a≠1,0<b≠1,0<c≠1,m 、n 均为有理数). 备用习题1.已知2a =5b =10,则a 1+b1等于( ) A.1 B.2 C.21 D.41 解析:由已知得a=log 210,b=log 510.∴a 1=lg2,b 1=lg5.∴a 1+b 1=lg2+lg5=1.故选A. 答案:A2.已知log 89=a,log 25=b,则lg3等于( ) A.1-b a B.)1(23-b a C.)1(23+b a D.b b a 2)(3- 解析:∵a=log 89=32log 23, ∴lg3=10log 3log 22=5log 13log 22+=)1(23+b a .故选C. 答案:C 3.已知a>b>0,ab=105,a lgb =106,则b a =________. 解析:∵ab=105,∴lga+lgb=5.∵a lgb =106,∴lga·lgb=6.又a>b,∴lga=3,lgb=2.∴lg b a =lga-lgb=1.∴ba =10.4.已知log 567=a,用a 表示log 562. 解析:log 562=31log 568=31log 56756=31(1-a).。
2高中数学 2.2.2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3课时)课时作业1.方程2log 3x =14的解是( )A.19 B.33 C. 3D .92.若0<a <1,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 .log a (1-a )>0 B .a 1-a >1 C .log a (1-a )<0D .(1-a )2>a 23.设f (x )是奇函数,当x >0时,f (x )=log 2x ,则当x <0时,f (x )的解析式为( )A .-log 2xB .log 2(-x )C .log x 2D .-log 2(-x )4.若log a (a 2+1)<log a 2a <0,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a <1 B.12<a <1 C .0<a <12D .a >15.若函数y =f (x )的图像与函数y =lg(x +1)的图像关于直线x -y =0对称,则f (x )=( )A .10x -1B .1-10xC .1-10-xD .10-x -16.已知函数f (x )=⎩⎪⎨⎪⎧log 2x ,x >02x,x ≤0,则f (a )<12的a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0,2)C .(1,2)D .(-∞,-1)∪(0,2)7.计算log 52·log 4981log 2513·log 734=________.8.0.440.43,log 0.440.43,log 1.440.4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函数y =log 12+2x -x 2的定义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函数y =log 0.1(2x 2-5x -3)的递减区间为________. 11.已知f (e x +1)=x ,求f (x ).12.已知函数y =log a (x 2+2x +k ),其中(a >0且a ≠1). (1)定义域为R ,求k 的取值范围; (2)若值域为R ,求k 的取值范围.13.已知函数f (lg(x +1))的定义域[0,9],求函数f (x2)的定义域.14.已知f (x )=1+log 2x (1≤x ≤4),求函数g (x )=f 2(x )+f (x 2)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重点班·选做题15.我们知道对数函数f (x )=log a x ,对任意x ,y >0,都有f (xy )=f (x )+f (y )成立,若a >1,则当x >1时,f (x )>0.参照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下题:定义在(0,+∞)上的函数f (x )对任意x ,y ∈(0,+∞)都有f (xy )=f (x )+f (y ),并且当且仅当x >1时,f (x )>0成立.(1)设x ,y ∈(0,+∞),求证:f (yx)=f (y )-f (x );(2)设x 1,x 2∈(0,+∞),若f (x 1)>f (x 2),比较x 1与x 2的大小.1.设a ,b ∈R ,且a ≠2,定义在区间(-b ,b )内的函数f (x )=lg 1+ax 1+2x是奇函数. (1)求b 的取值范围; (2)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性.2.已知a >0且a ≠1,f (log a x )=aa 2-1(x -1x ).(1)求f (x );(2)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对于f (x ),当x ∈(-1,1)时有f (1+m )+f (2m +1)<0,求m 的取值范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1第3课时《第几》一. 教材分析《第几》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位置。
这一课时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更复杂数学知识的前提。
因此,本课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对于数学知识大多还处于空白状态。
他们在数的认识方面,可能只熟悉1到10的数字,对数的顺序和位置的认识几乎为零。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需要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开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能够用数字正确表示物体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的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的顺序,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位置。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数字来表示不同位置的物体。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数字卡片,用于引导学生学习数的顺序。
2.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玩具、书籍等,用于表示不同位置的物体。
3.准备教学PPT,包括数的顺序的图片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学生复习1到10的数字,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位置。
例如,第一排第一个物体,第二排第三个物体等。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这些位置,从而让学生理解数的顺序和位置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找出教室里的某些物体的位置,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数的顺序和位置的认识。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回答。
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数的顺序和位置的掌握程度。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到其他表示位置的方法,如用字母、用符号等。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 要求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会画对数函数的图像.
2. 要求学生能通过对数函数的图像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
3. 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的思想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
难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自学指导:5458P P
自主探究:
通过图像归纳出函数的性质
时间:10分钟
知识点:
1.对数函数的定义: 1.2.3.1⎧⎪⎨⎪⎩
真数是自变量底数是常数系数是;
2.图象与性质(对比指数函数);
3.反函数:log x x a y a y ==与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y x =对称;
4. 根据图象比较a,b,c,d,0,1的大小.
课堂检测:
课本58页练习1、2、3;
名师伴你行第二章学案5预习自查。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通过图像来理解函数的性质。
作业:
1. 第74页习题
2.2A组第7题
2.名师伴你行第二章学案5 教后反思:。
§2.3.1对数及其运算(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并能理解推导这些法则的依据和过程;
2.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法则和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1.换底公式的本质和作用。
2.换底公式的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对数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讲解:
问题: 试用常用对数表示3log 5
对数的换底公式:log a b = (成立的条件: ) 注:(1) log log log a b a b c c ⋅= 特别的:log log 1a b b a ⋅=,1
log log a b b a
=
(2)log log n m
a a m
b b n =
(,0a b >且都不为 1) (3)1
log log n a a M M n
=
(三)例题讲解
例1.求83log 9log 32⨯的值
例2.计算: (1)0.21log 3
5
- (2)492log 3log 2log ⋅+
例3.(1)已知14log 2a =,求
7的值。
(2)已知log 4a x =,log 5a y =,求A 1
2[=
例4.求值
(1)2lg4lg5lg20(lg5)+⋅+ (2)52log 333332
2log 2log log 859
-+-
(3)设lg lg 2lg(2)a b a b +=-,求22log log a b -的值。
(4)求lg 20
lg0.71
7
()2
⋅
课堂小结:本节课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换底公式,换底公式的意义 课堂练习
1.若1b ≠,则log a b = ( )
A.log b a -
B.
lg lg a b C.lg lg b a - D.1log b a
2.设lg 2a =,lg3b =,则5log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25log 5log 4⨯=
(2)234567log 3log 4log 5log 6log 7log 8⨯⨯⨯⨯⨯=
4.计算:(1)827log 9log 32⋅ (2
)48391
2(log 3log 3)(log 2log 2)log ++-
(3)235111log log log .2589⨯⨯ (4)2662log 18
(log 3)log 6
+
5.已知2log 3a =,3log 7b =,用,a b 表示42log 56
课后作业:
1.有下列各式:(1)88
1log 2log 02+= (2)33log 18log 23-=;(3)1
lg lg 2524
-=- (4)552log 10log 0.252+=,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2.2
2
(lg2)(lg5)2lg2lg5++的值为 __________________ 3.
3511
log 15log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5log 3a =,5log 4b =,则25log 12= 。
5.已知3484log 4log 8log log 16m ⋅⋅=,则m =_____
6.计算(1)419
log 8log 3- (2)52lg 4lg
8
+
(3)22
lg 25lg8lg 5lg 20(lg 2)3
+
++
7.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2(lg5)lg2lg50+⋅ (2)24log 52log 10- (3)
2lg 2lg3
111lg 0.36lg823
+++ (4
)224log log 12log 42-
(5)82log 9
log 3
(6)24(log 3log 9++
…92log 3)log n n +⋅ (7)3321log 6
log 414log 33lg31
3
2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