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9
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耐药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生过度或错误地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未正确服用抗生素或中途停药,都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
2. 病原微生物遗传变异:病原微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能力,通过基因突变或水平基因转移,可能会导致其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这种遗传变异使得病原微生物在抗生素的压力下选择出耐药性菌株,并迅速传播。
3. 环境因素和污染: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
例如,抗生素在家庭、农田、动物养殖等场所的广泛使用,使得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残留,这为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提供了培养和传播的机会。
二、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1. 抗生素的种类和使用频率: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不同病原微生物和不同患者对抗生素的使用频率均会影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和频繁使用容易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
2. 医疗环境和卫生设施:医疗机构的卫生条件和设施会直接影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耐药性的产生。
例如,手卫生措施不到位、病房间的清洁不彻底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医疗环境中的迅速传播。
3. 动物养殖和食品安全:畜牧业中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和食品中存在的抗生素残留,在人畜共患病和食品安全方面都会对耐药性的形成及传播产生影响。
三、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控制策略为了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耐药情况,在使用抗生素时遵循科学、规范的原则,杜绝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第 6章细菌的耐药性一、选择题A 型题1、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质粒是:A. F 质粒 B . R 质粒 C. Vi 质粒 D. Col 质粒 E. K 质粒2、固有耐药性的产生是由于:A. 染色体突变B.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转座因子介导E.细菌种属特异性所决定3、取得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不包括: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非接合性 R 质粒介导D. 接合性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4、关于 R 质粒的描述,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R 质粒是耐药性质粒B. R 质粒可通过接合方式传递C. R 质粒在肠道菌中更为常见D. R 质粒在呼吸道感染细菌中更为常见E. R 质粒由 RTF 和 r 决定子组成5、R 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不包括:A. 以多重耐药性较为常见B. 可从宿主菌检出 R 质粒C. 容易因质粒丧失成为敏感株D. R 质粒的多重耐药性较稳定E. 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6、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不包括:A. 钝化酶的产生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X 型题一、以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中,哪些与细菌的耐药性形成有关?A.转化B.转导C.接合D.溶原性转换E.原生质体融合二、取得耐药性发生的原因:A. 染色体突变B. 细菌种属特异性决定的耐药性C. 抗菌药物的利用D. R 质粒介导E. 转座因子介导3、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A. 合理利用抗菌药物B.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 研制新抗菌药物D. 研制质粒消除剂E.采用抗菌药物的“轮休〞办法4、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A.抗菌药物的利用致使细菌发生耐药性基因突变B.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C. 钝化酶的产生D. 细菌对药物的主动外排E. 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改变二、填空题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主要有,,和。
浅谈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控制对策1 概述由于各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各种微生物势必加强其防御能力,抵御抗菌药物的侵入,从而使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这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此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Resistance to Drug )。
加之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耐药微生物越来越多,耐药程度越来越严重,形成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耐药性根据其发生原因可分为获得耐药性和天然耐药性。
自然界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药性。
当长期应用抗生素时,占多数的敏感菌株不断被杀灭,耐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细菌对该种药物的耐药率不断升高。
目前认为后一种方式是产生耐药菌的主要原因。
细菌耐药问题已成为全球危机,为遏制细菌耐药,我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开展了对细菌耐药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从细菌耐药本身开展的探索,从宏观角度研究的很少。
本研究旨在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的角度,用流行病学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我国细菌耐药性在时间、空间、抗菌药间的“三间”分布情况,为细菌耐药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促进细菌耐药研究的全面性,并预测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探索潜在的用药风险;通过利益集团分析方法,分析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提出优先控制策略,以达到提高我国控制细菌耐药性、提高抗菌药的效果、节约有限卫生资源的目的。
2 细菌的耐药性现状随着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各种侵袭性操作,特别是静脉导管及各种介入性治疗手段的应用,细菌性血流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率及细菌的耐药性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为22%~100%[1]。
喹诺酮抗菌药物进入我国仅仅20多年,但耐药率达60%~70%。
监测发现耐药的葡萄球菌,5 年前是17%,现在上升到34%;耐药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 年前为25%,现在超过77%。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二、填空1.耐药程度用某药物对细菌的表示。
2.抗菌药物对细菌起作用的首要条件是细菌必须具有该药物的。
三、选择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产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是定向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可稳定遗传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关于细菌耐药机制叙述错误的是A.R质粒可携带耐药基因B.染色体突变可导致耐药C.转座子可携带耐药基因 D耐药基因极少通过接合方式转移E.质粒编码的耐药通常是多药耐药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2.试比较基因突变和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
3.试述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遗传机制及生化机制4.试述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第六章细菌的耐药性一、名词解释1.耐药性 (drug resistance):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等)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2.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 :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天然不敏感,亦称为天然耐药性。
固有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至亲代,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特异性。
固有耐药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3.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的菌株,耐药性细菌的耐药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或获得新基因。
4.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细菌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
二、填空1.最小抑菌浓度2.靶位三、选择题1.C2.D3.D四、问答题1.试述获得耐药性发生的因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一、选择题A型题1.细菌因基因突变发生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不是随机发生的B.突变频率很高C.在接触抗菌药物之前出现D.不稳定E.不发生回复突变2.R质粒决定的耐药性的特点是A.单一耐药性B.稳定C.发生任何细菌D.可经接合转移E.不能从宿主菌检出3.来源于质粒的β-内酰胺酶有A.头孢菌素酶B.非金属碳青霉烯酶C.金属酶D.头孢菌素类E.羧苄青霉素酶4.细菌对磺胺耐药是改变体内的哪种酶A.二氢叶酸合成酶B. DNA旋转酶C.拓扑异构酶 D .转肽酶 E. 转糖基酶5.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介导的耐药性最常见的细菌是A.肺炎链球菌B.淋病奈瑟菌C.葡萄球菌D.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E.脑膜炎奈瑟菌6.耐药株30S亚基S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D.青霉素E.喹诺酮类药7.耐药株50S亚基的L12蛋白的构型改变,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链霉素B.红霉素C.利福平D.青霉素E.磺胺药8.当RNA聚合酶的β亚基的编码基因突变时,使细菌对哪种抗菌药物发生耐药性A.利福平B.红霉素C.链霉素D.青霉素E.磺胺药X型题1.R质粒导致耐药性传递其特点是A.可从宿主菌检出R质粒B.以多重耐药性常见C.容易因质粒丢失成为敏感株D.耐药性可经接合转移2.丁胺卡那霉素具有的钝化酶是A..乙酰化酶B.磷酸转移酶C.腺苷转移酶D..青霉素酶3.细菌获得耐药性可以通过A.产生钝化酶B.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C.改变细胞壁的屏障功能D.主动外排机制4.铜绿假单胞菌中存在主动外排机制的药物是A.四环素B.青霉素类C.喹诺酮类D.头孢菌素类5.某些革兰阴性菌通过改变细胞壁通透性实现非特异性低水平耐药性的抗菌药物有A .β-内酰胺抗生素 B.喹诺酮类药物 C.氯霉素D.四环素6.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是A.合理使用抗菌药物B.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C.抗菌药物的“轮休”D.研制新抗菌药物二、名词解释1. 耐药性(drug resistance)2. 多重耐药性(multiple resistance)3. 固有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ance)4.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5.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plasmid mediated resistance)6.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transposable element mediated resistance)7. 钝化酶(modified enzyme)三、问答题1. 细菌发生获得耐药性有哪些因素?2.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如何?3. 铜绿假单胞菌的固有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如何?4. 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机制如何?5.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如何?6. 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如何?7.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有哪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C 2.D 3.E 4.A 5.D 6.A 7.B 8.AX型题:1.ABCD 2.ABC 3.ABCD 4.ABCD 5.ABCD 6.ABCD二、名词解释1. 耐药性是指细菌对药物所具有的相对抵抗性。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与防控策略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
细菌耐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防控策略的制定对于有效应对这一挑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入手,介绍常见的耐药性类型,并探讨目前可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1. 遗传变异细菌通过基因变异来获得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垂直或水平基因转移实现。
垂直传递是指在有限代数中由父代向后代传递,而水平传递则是指不同种类之间基因互通,简称为转移。
2. 基因突变通过自然选择或化学诱导等方式,一些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使其具备了对抗生素产生靶点改变、排斥抗生素进入细胞以及增加解毒酶的能力。
这些突变使得细菌在受到抗生素攻击时更具生存优势。
3. 耐药基因和质粒细菌耐药性的传递也与耐药基因和质粒有关。
耐药基因编码着抗生素靶点的改变或者解毒酶的产生,它们可以通过质粒进行水平传递,使得不同种类的细菌相互传递抗药基因并且产生抗药性。
二、常见的细菌耐药性类型1. 抗生素降解一些细菌通过产生降解酶来降解抗生素分子结构,从而减少或完全消除了其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于被β-内酰胺酶降解而失去疗效。
2. 静止目标位点部分耐药细菌改变了抗生素靶点位点,阻碍了抗生素结合靶点所需的亲和力或结构。
这导致抗生素无法有效地与靶点结合,从而失去杀灭作用。
3. 透过细胞膜泵抗药一些耐药细菌具备特殊的细胞膜泵,可以将抗生素通过主动转运方式排除出细胞,从而降低抗生素在细菌内部的浓度,减弱了其杀灭效果。
4. 修饰酶及代谢途径调节部分耐药细菌通过产生修饰酶来改变抗生素结构,使其无法与靶点结合。
另外,某些细菌改变了自身的代谢途径以及表达的相关基因,从而减少对抗生素敏感性。
三、防控策略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正确用药,并遵循使用指南和治疗建议。
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与应对策略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抗生素治疗的能力,它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随着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的威胁,有必要深入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细菌耐药性的机制研究细菌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突变和基因水平传递:细菌通过基因的突变来改变自身的特性,从而产生对抗抗生素的耐药性。
此外,细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传递的方式在菌群中快速传播耐药性基因。
2. 耐药基因的表达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耐药基因的表达紧密相关。
细菌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的方式,抑制或增强耐药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
3. 生物膜的形成:细菌通过形成生物膜来保护自身免受抗生素的侵害。
生物膜可以作为物理屏障,阻止抗生素的进入,同时还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菌的生存。
二、细菌耐药性的应对策略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需要采取综合而有针对性的策略,如下所示:1. 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应准确判断病情,遵循抗生素使用的指南,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
2. 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建立细菌耐药性的监测体系,定期对临床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及时了解耐药菌株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机制的变化,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3. 发展新型抗生素:积极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开展多样化的药物创新研究,以突破传统抗生素对细菌的治疗模式,缓解细菌耐药性问题。
4. 鼓励研究抗菌剂辅助治疗:除了传统抗生素,还可以研究开发其他类型的抗菌剂,如溶菌酶、抗菌肽等,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实践,增强细菌治疗的有效性。
5.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降低细菌传播和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6. 加强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细菌的耐药性及防治策略目的:研究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避免或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方法:针对细菌耐药性的五种主要类型进行综述,指明各种类型的耐药程度及其治疗原则。
结果:在综合了解各种类型细菌的特性和耐药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五点防治措施。
结论:为抗菌药物的应用起到指导及参考作用。
标签:细菌;耐药性;防治;策略细菌的耐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1]。
细菌耐药性已发展成为抗感染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是多重耐药性问题更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1 细菌耐药性主要类型1.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革兰阴性杆菌ESBL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埃希菌产生,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一至四代及单环类耐药,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不同程度耐药,因此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类药物敏感。
ESBL阳性菌株的治疗原则:针对ESBL的特性和耐药特点,微生物学家推荐使用,①重症感染首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泰能);②敏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丁胺卡那等);③头霉烯类也叫头霉素类(如头孢西丁和头孢美唑);④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棒酸、他唑巴坦、舒巴坦与β-内酰胺类联合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棒酸、氨苄西林/舒巴坦等);一般治疗用药可采用②+③或②+④。
目前国内大肠埃希菌的ESBL发生率为10.6%~46.8%,肺炎克雷伯产ESBL 的发生率28%~67%不等,上述数据高于多数欧美国家。
笔者统计2002年10月~2008年4月间,肠杆菌科细菌ESBL年平均发生率为8.67%,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由于我院是专科医院,耐药率明显偏低。
1.2 多重耐藥菌种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黄单胞菌这三个菌种有完全不同的耐药机制和不同的药敏谱。
1.2.1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药物天然耐药或在使用后产生获得性耐药,对亚胺培南、多黏菌素E、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棒酸、环丙沙星较敏感。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策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抗菌药物耐药性使得原本可以被治疗的感染病变变得难以应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因此,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首先,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关键。
医护人员在开展临床工作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和用药剂量,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
其次,加强监测和监控是有效防控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手段。
建立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通过定期收集和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耐药性数据,及时掌握和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发展趋势,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水平,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耐药性问题,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遏制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扩散。
另外,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提高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效果的重要保障。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探讨抗菌药物耐药性机制,研究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增加对多药耐药菌株的防治能力。
促进科技创新,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检测技术,提高对耐药性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鉴定水平,从根本上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延缓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也是有效遏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重要途径。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制定应对策略。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信息和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跨国抗菌药物耐药性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共同面对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挑战。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预防与控制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监测和监控、促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等多种手段的结合,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分析抗菌药物耐药性与防控策略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分析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日趋突出。
抗菌药物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抵抗能力。
这一现象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安全,使得许多常见疾病难以治疗。
下面将从原因、影响和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原因分析1.1 滥用和过度使用: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医院和家庭中,由于患者需求或医务人员不合理开具处方,大量使用无需或低需量的抗生素,导致细菌逐渐产生耐受性。
1.2 不良制度与管理:缺乏正确而严格的制度与管理也是导致耐药问题加剧的原因之一。
密切合作、跨界监管以及强化对非法销售伪劣抗菌药品行为的打击都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1.3 培养环境改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生活中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已成为习惯。
再加上公共环境和康复场所耐药细菌的传播,导致更多的人暴露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风险下。
2. 影响分析2.1 丧失疾病控制能力:抗菌药物失效会给全球范围内许多疾病,如结核病、性病等的防治带来极大困扰;手术、移植和癌症化疗等医疗过程都离不开抗生素的应用,当这些常见操作因耐药性而受影响时,将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威胁。
2.2 经济负担加重:抗菌药物失去了治疗效果意味着需要更昂贵、更复杂的治疗方法。
同时,由于全球低收入人口缺乏对其合适使用和监督方面防范体系,这也将增加其经济负担。
2.3 疾病传播蔓延:耐药细菌及其带有抗菌基因的耐药基因传播将增加这些病原体对全球范围内流行性传染病的威胁。
这种可能性使得控制传染病变得异常困难。
3. 趋势分析3.1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 预计未来几十年,抗菌药物的需求仍然巨大。
不论是在医疗领域还是农业和养殖产业中,人们普遍会延续大量使用抗菌药品,其中就包括了滥用和过度使用。
3.2 新型耐药基因出现:新型耐药细菌与新型抗生素相互作用会引发新一轮的博弈。
而且在旧有的环境中,这些非常规典型的“进化”途径将加速并导致更多网络共享时刻造成更广泛和更持久的问题。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细菌的耐药性(drug resistance),也称为抗药性,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物(抗生素或消毒剂)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抗菌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近年来,耐药细菌越来越多,耐药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高,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日益增多,而因不合理使用出现的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二重感染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上升及医疗费用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控制细菌耐药性已是刻不容缓。
一、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要达到合理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首先必须要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从现状来分析,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细菌耐药性是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一种自然反应每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临床后伴随而来的都是细菌的耐药。
这种耐药可能与细菌的固有特性有关,也可能出现在正常敏感菌种内,通过变异或者基因转移获得。
细菌自身繁殖能力极强,它们不但能将自身耐药基因传递给其子代菌株,也能将其传递给其它细菌。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对每一种新药的耐药现象逐渐增加。
所以我们可以说,每一种抗菌药物耐药迟早都会出现,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2、细菌的自身因素即是指细菌自身的遗传特性。
细菌可通过突变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性,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耐药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3、医疗过程的影响医疗过程中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大量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医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耐药菌的产生,如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介入治疗等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为一些机会致病菌提供了进入人体的通道,这些机会致病菌比有毒力的致病菌更易产生耐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1、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医院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设,提高对感染病患者病原微生物的诊断水平,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