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比较研究惠安是福建省的一个小县城,素有“小岞”之称。
大岞则是福建省的一个大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尽管两地距离不远,但由于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惠安女服装的造型与大岞女服装的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就这两地女服装的造型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从颜色上来看,惠安女服装注重以柔和的浅色为主,如粉红色、淡蓝色等。
这种颜色的服装给人一种温柔、娴静的感觉,适合惠安女性温婉的气质。
而大岞女服装则更注重鲜艳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给人一种活力、热情的感觉。
这种颜色的服装适合大岞女性外向的性格。
其次,在款式上,惠安女服装更加注重简约、朴实,以展示女性的自然之美。
常见的惠安女服装款式有褶裙、长裙等,以及一些传统的民族服饰。
而大岞女服装则更加注重时尚、个性,常见的款式有修身连衣裙、短裙等,以及一些国际时装的设计元素。
这种款式的服装适合大岞女性追求时尚的品味。
最后,在配饰上,惠安女服装的配饰较为简单,以一些小巧的耳环、项链为主。
这种简约的配饰能够更好地衬托出惠安女性的娴静气质。
而大岞女服装的配饰则更加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大型耳环、时尚手链等。
这种丰富的配饰能够更好地展现大岞女性的个性和时尚品味。
综上所述,大岞与小岞惠安女服装造型有着明显的差异。
惠安女服装注重柔和的浅色,注重简约、朴实的款式,配饰较为简单;而大岞女服装则注重鲜艳的颜色,注重时尚、个性的款式,配饰丰富多样。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地女性的地域、经济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每一种服装造型都有其独特的美丽之处,都能够展现女性的不同魅力。
无论是大岞还是小岞,每个女性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造型,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美丽。
第37卷第1期武夷学院学报灾。
1.37晕。
.1 2018 年1月JOURNALOFWUYIUNIVERSITY Jan.2018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衰微与保护初探------以小岞惠安女服饰为例陈丽恋(黎明职业大学图书馆,福建泉州362000)I商要:惠安女因其独特的服饰而闻名海内外,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危机。
小_惠安女服饰作为惠女服饰的一支,以艳丽而不失古朴的韵味散发着浓郁的地域气息,通过其发型、头饰、服饰的色彩款 式,布料材质以及用途功能等历史演变情况的阐述;从传统工艺流失、文化认知偏颇和相关史料缺失方面指出惠女服饰 走向衰微的原因;提出加强惠女服饰保护、宣传、创新和数字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呼吁各界重视保护和传承惠安女服饰 文化。
关键词:小_曰惠安女;服饰文化;传承保护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09(2018)01-0063-06惠安女,(又称“惠女冶)主要是指聚居在福建泉州 地区惠安县东部沿海的惠安女性群体,主要分布在小 蚱、净峰、崇武、山霞等地。
惠安女因其勤劳、穿着奇特 的地域服饰以及独特民俗文化而扬名世界,是“奇特 服饰和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惠安女服饰于2006年第 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的交汇融合和发展,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民俗资源,形成厚实文化底蕴[1暂。
服 饰除了是平时人们日常防寒保暖和装饰用品,更是一 个民族的表象,区域文化内涵丰富而浓厚。
惠女服饰 及相关的民俗文化是惠安东部渔民们世代相承的结 果,也是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传统习俗以及文化气息 的表现。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变革的深入,现代文明 和传统文化既矛盾又融合,惠女服饰文化已经面临工 艺失传和穿着断层的危机。
试想,如果田间街头出现的收稿日期:2017-06-14资金项目:2017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课题(2017C12);黎明职业大学“互联网+ ”图书馆服务创新科研团队建设项目(LM TD2016102)。
服装实践调研----惠女服饰——11服1宋璐一、实践简述人间四月,惠女情深,4月10日我们在我们专业主任的统一领导下,我们11服装两个班来到崇武-惠安女进行服装实践调研活动。
调研其间我们遵从老师的严格指导,了解、学习了很多惠安特色的民族文化习俗。
也都认真的做了记录,照了照片,画了速写,让我们学习到这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之外,还能观光当地的独特风景。
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为我们进行服装设计更增添了不少思维,为以后的毕业设计累积了素材,更为将来的就业埋下了伏笔。
我们老师带我们去的是惠安女写生基地,位于崇武大岞村。
这边环境特别好,水清天蓝,使人赏心悦目。
二、惠安-大岞概述据我了解泉州惠安沿海一带的妇女,素以吃苦耐劳、俭朴持家名闻遐迩,更以其奇异的服饰蜚声海内外。
她们主要聚居在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小祚一带,那里山水秀丽,海阔天空,有“中国八大最美的海岸线”之一的崇武海岸,有半月湾、西沙湾、青山湾等中国顶级度假胜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赞美道“山石玲珑,世所罕见,民风古朴,犹存千年来之装饰,有如世外桃源。
”大岞村,位于福建惠安县崇武镇,地处东海和南海交界处,全村总面积近4平方公里,是闻名中外的“惠安女”的集中居住点,也是崇武国家一级渔港的所在地。
大岞村三面环海,背靠青山,最引人入胜的是岞山八景,分别是龙喉吼烟、军马洞天、狮石晚照、渔翁撒网、孤屿冬青、玉磐传音、白鹤临渊、滴水弹琴。
找一处宁静小村庄,像村民那样生活,一定有不少都市人喜欢。
大岞村,就吸引了不少希望暂时隐居的人。
这个大岞村是相当美的,虽然单从村落的建筑来看,这里的楼房与其他地方的渔村并无什么太大的差异,但是三面环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岞村先天的渔港优势。
从地理上看,与台湾地区隔海相望的大岞村是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之一,而这个天然渔港也成为台湾渔船在祖国大陆停靠最早也是停靠次数最多的渔港。
如今,这个可容纳1500多艘渔船同时停靠的渔港在打风的季节也成为两岸渔船信赖的避风港,每每众多渔船归航的时候,,这个港湾就拥有了一种家的温馨感。
“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海丝文化”指的是中国古时候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商业道路,这是一个涵盖了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和欧洲的综合性文化体系。
惠安作为福建省最早获得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权的县市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自唐宋时期开始,惠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港口,大批外商涌入这里,琉璃珠子、金银绸缎、各种异域香料和药材,以及各种神秘的文物,将惠安打造成了一个繁荣的商贸城市。
造就了流传至今的女服饰文化。
惠安女服饰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唐宋时期,惠安就是中国古代绸缎之乡,丝绸被广泛用于各种女式衣裳中,形成了古朴典雅和高雅华贵的文化风格。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丝绸贸易的繁荣,惠安女服饰逐渐形成了以绸缎为主的独特风格,明清时期的女装特别注重对质地、色彩的选择和对服饰细节的注重。
在海丝文化的影响下,惠安女服饰文化得以不断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着装习惯的改变,惠安女服饰文化也不断地与时俱进。
目前,惠安的女服饰以兼具传统与时尚的特点而著称。
新款式在传承古典文化脉络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时尚元素。
同时还充分地考虑到女性身材和审美需求的不同,采用了更贴身、人性化的设计和更环保可持续的面料。
然而,目前惠安女服饰文化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因为现代产业的兴起,惠安服饰工业已经逐渐淡出市场,许多传统独特手工艺和技术已经丧失或流失。
其次,现代快速消费市场日新月异,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惠安女服饰文化在传承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针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需要积极有力地采取措施。
首先,需要通过强化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加强对文化传统的挖掘和传承;同时,要积极借助新技术工具和现代生产模式,打造更现代化的惠安女服饰;最后,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营销手段,提升惠安女服饰的地位与知名度,推进其跨越式发展。
总之,“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必须要认真开展的工作。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览 (2)(一)研究背景介绍 (3)(二)研究意义阐述 (3)二、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4)(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历史沿革 (6)(二)现代惠安女服饰的特征与风格 (7)(三)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8)三、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 (9)(一)传统传播路径研究 (11)(二)现代传播路径分析 (12)(三)网络传播路径探讨 (13)四、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15)(一)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6)(二)创新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探讨 (18)(三)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研究 (19)五、惠安女服饰文化与地方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 (20)(一)服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22)(二)服饰文化在地方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23)(三)惠安女服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路径探讨 (24)六、问题与挑战 (26)(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27)(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28)(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30)七、结论 (31)(一)研究总结与主要发现 (32)(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33)一、内容概览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揭示其演变过程、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为后续的传播与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现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了解惠安女服饰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现状,包括传播途径、传播范围、传播效果等方面,为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和提高传播效果提供参考。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创新发展:结合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使之更具时代感、市场竞争力和艺术价值。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策略:根据前述研究结果,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传播与创新策略,包括加强文化自信、挖掘文化内涵、拓展传播渠道、注重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
“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旨在探讨海丝文化对惠安女服饰文化传承的影响,揭示传统惠安女服饰的特点,探讨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及现代发展趋势。
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海丝文化与惠安女服饰的关系,为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海丝文化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丰富学术研究领域,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海丝文化、惠安女、服饰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影响、特点、案例分析、发展、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惠安女服饰文化作为福建省惠安县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海丝文化作为古代中国与海外贸易联系的重要文化现象,为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
海丝时代,惠安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的文化交流频繁,这些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影响了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发展轨迹。
研究海丝文化背景下的惠安女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助于揭示其历史渊源,更有助于认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价值,为保护和传承惠安女服饰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拟对海丝文化背景下的惠安女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讨其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促进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深入探讨海上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面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海丝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研究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惠安女服饰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也对时尚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前言: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
惠安东部的传统民俗文化很有特色,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关注。
惠安东部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和奇异的长住娘家婚俗文化方面,因此,又称为惠安女民俗文化。
惠安女民俗文化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关注,在于惠安女民俗文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使得她在现代社会显得分外耀眼夺目,激起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情。
带着同样的热情,我们对保留了浓厚传统民俗特色的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乡镇进行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对其民俗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
正文: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变迁(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岞、山霞等乡镇,在服饰的样式、色彩、装饰等方面尽管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风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还是非常一致的。
1.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
惠安女服饰主要由斗笠、头巾、上衣、腰带、裤子等款项组成。
从惠安女服饰的款项以及样式来看,其劳动的实用价值非常显著。
惠安女劳动的主要方式是下海赶小海,帮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搬运海鲜。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夏天,斗笠可以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可以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可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可见,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的劳动中根据劳动方式的需要设计和不断改进最后形成并长期保留下来的,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
2.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形成不仅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而且是惠安女对美和幸福的追求的产物,体现了惠安女特有的审美情趣,那是惠安女对大自然的独到的认识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表露。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设计惠安女服饰是福建惠安地区传统的女性服饰,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和创新设计,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惠安女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鲜艳、造型别致、配饰精美。
传统的惠安女服饰以蓝色、绿色和紫色为主,花纹图案丰富,富有层次感。
服装款式以短上衣、长裤和筒裙为主,线条流畅,简洁大方。
惠安女服饰的配饰也非常精美,如银手镯、银项链、绣花鞋等,增添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惠安女服饰的传承现状并不乐观。
许多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和材料已经逐渐消失,传承人数量稀少且老龄化严重。
由于市场需求不高,惠安女服饰的生产和销售也面临很大的困难。
针对这一现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保护力度,通过政策扶持、传承人培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等手段,提高惠安女服饰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创新设计方面,惠安女服饰可以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再创造。
例如,设计师可以尝试运用新型材料和工艺来制作惠安女服饰,提高其舒适度和耐用性;同时,也可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趋势相结合,推出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新款惠安女服饰。
还可以通过举办时装秀、推广活动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惠安女服饰文化,从而拓展其市场前景。
惠安女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创新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推动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当前惠安女服饰传承面临的挑战,政府、企业和设计师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加大保护力度、拓展市场份额、创新设计理念等途径,确保惠安女服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
我们也应该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有机融合,使惠安女服饰在符合现代审美的保留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
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设计理念和现代技术应用在惠安女服饰的制作和推广中,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和参与到惠安女服饰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建惠安成为了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的重要节点,被誉为海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惠安女服饰作为惠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传统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且在现代设计和制作方面也承载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积淀。
因此,对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从唐代开始,惠安便成为闽南和海南间的重要贸易港口,外国贸易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文化和传统,也为惠安女子穿着打扮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惠安女服饰在宋代后期至明代初期达到了鼎盛时期,人们注重质感,创新设计和纹饰,并注重与身体相适应的制作工艺。
明清时期,惠安女服饰逐渐向精致、大气、尊贵的方向发展,直到近现代,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惠安女服饰感染了西方时尚精神和东方文化元素,更加多样化和充满活力。
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传承与发展,同样释放了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内在价值。
首先,传承要坚守优秀传统,如舞衣、花锦、对襟、对襟衫、客家袄等,这些传统服饰代表了惠安女子优雅、华贵、博学、明理、强悍的精神内涵,能够进行精细复原和再设计。
其次,吸收外来的时尚文化,惠安女服饰必须要有足够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如今愈加自由化的时尚和审美需求,更加关注舒适,简洁,时尚,流行的着装方式,因此惠安女服饰的设计应该注重人性化,尊重自然,把握时尚,不断尝试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观念。
创新对于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创新不仅包括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改良,更包括在设计上的变革。
笔者认为,改变服饰样式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立体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饰设计是现代社会的趋势,并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要注重市场需求,找到符合大众口味的服装设计,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使惠安女服饰具有时尚性和文化内涵。
总之,惠安女服饰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是继承和发扬惠安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于惠安的风俗文化
惠安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其中,惠安女服饰是流传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惠安县的一种独特的妇女服饰。
它源于百越文化,又融会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代,至宋代渐趋成熟。
清初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在惠安传统建筑中,以蝙蝠和寿桃为组合,可谓“福寿双全”;蝙蝠和铜钱组合,可谓“福在眼前”;蝙蝠和灵芝组合,可谓“福至心灵”。
这些都是惠安人民在历史变迁中不断拓展的“福文化”内涵的体现。
此外,惠安的崇武大岞造船工匠张国辉是市非遗项目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以传统手工制作“福船”古船模型,创作福船船模200多件,其作品被送往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地,并在相关博物馆展出。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惠安的民俗文化,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士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惠安女服饰的研究报告结论1. 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对惠安女服饰进行深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对惠安女服饰的市场调查和分析,从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潜在机会等角度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该市场的前景和发展方向,为该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提供决策支持。
2. 背景惠安女服饰市场是一个具有广阔潜力的市场,消费者对时尚、品质和个性化的需求不断增长。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且变化快速,惠安女服饰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因此,进行深入的市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3. 市场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惠安女服饰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3.1 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消费者对于时尚、舒适、个性化的服饰有较高的需求;•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和信任度较高,他们更愿意购买知名品牌的服饰产品;•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有性价比的商品;•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消费者对于独特设计和限量版产品的追求度较高。
3.2 竞争态势•市场竞争激烈,各大品牌之间存在差异化竞争;•传统服饰品牌面临来自互联网服饰品牌的竞争压力;•入口服饰品牌在市场份额上有一定优势;•惠安女服饰市场还存在一些小型品牌和新进入者。
3.3 潜在机会•互联网销售渠道的快速发展为惠安女服饰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为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和产品营销提供了便利;•创新设计和个性化定制是未来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该市场对于新颖、独特的设计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较大。
4. 结论和建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惠安女服饰市场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消费者对于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和个性化程度有较高的要求;•创新设计和个性化定制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4.2 建议•惠安女服饰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时尚、个性化的服饰产品;•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拓展在线销售渠道;•加大对设计创新和独特定制的投入。
“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随着“海丝文化”概念的兴起,对于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引起了广泛关注。
惠安作为福建沿海城市,其女服饰文化自古以来就在海丝贸易的影响下独具特色。
本文将以“海丝文化”为背景,探讨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始于古代。
在古代,惠安是福建省最早的海港之一,这使得这里的服饰文化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从唐宋时期开始,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惠安女子的服饰也不断演变。
传统的惠安女服饰以华丽、细腻、雍容为特点,多采用丝绸、绣花等高档面料制作,颇具江南女性的温婉韵味。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惠安女服饰也吸收了一些西洋时尚元素,使得其更具时代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惠安女服饰逐渐面临着淘汰的危机。
在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人们对时尚和外来文化的追求,使得传统的惠安女服饰在新一代的眼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为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服饰文化,惠安人开始进行创新尝试。
他们将传统的与现代的相结合,以新颖、时尚的方式呈现,从而使得惠安女服饰重新焕发生机。
惠安女服饰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设计和材料上。
在设计方面,设计师开始将传统的服饰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惠安女服饰。
在传统的旗袍上加入了现代的剪裁和图案,使得旗袍更加贴合现代女性的身材和审美需求。
在材料方面,设计师开始探索使用环保材料和特殊面料,增加服饰的舒适度和耐用度。
他们还注重挖掘和发扬惠安的特色面料,例如桔皮绸、苎麻等,使得服饰更有地方特色。
在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惠安的文化机构、企业和个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机构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推广和宣传惠安女服饰文化,加强其与“海丝文化”的联系。
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惠安女服饰,促进其在市场上的流通和发展。
个人作为传承者和创新者,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为惠安女服饰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海丝文化”背景下,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复杂而又迫切的任务。
“xx”服饰的由来“惠安女”——有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她们是属于什么民族?她们的服饰是否有着什么来由吗?她们的背后是否有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呢?在这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惠安女”的儿子,我将为大家揭示“惠安女”服饰背后隐藏着的一段可歌可泣的传说,并为封建社会当时的她们敢于抗拒父母包办婚姻的勇气而喝彩!小时候听老一辈人讲,在北宋时期,惠安县小岞乡有个姓李的员外,家有多个千金,数排行第三的女儿出落得最为漂亮,且待字闺中。
李员外与浙江温州的一个朝廷府官在生意上有着相当的厉害关联。
这府官家有两个儿子都尚未成家,老大是痴呆,但老二可就一表人才、风度翩翩。
有一天府官就向李员外透了个风声,要求李员外把他的第三千金许配给他的大儿子。
这李员外是知道府官的大儿子是痴呆儿,就面露难色,这不就是要我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吗?李员外就向府官回话说,要是许配给他的二儿子那就是一桩美好的姻缘。
这不是废话吗?如果是嫁给小儿那还用我一个堂堂的府官亲自向你一个不入流的商人提亲吗?但是府官从李员外的回话中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表面上假装答应,等把新娘接来了再让痴呆儿入洞房,后,对李员外再在言行上说于一定的狠话。
这下李员外可就骑虎难下了,如果答应,就是眼睁睁地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如果不答应,一辈子打拼下的家业就要因为生意上的破产而灰飞烟灭。
最后,为了顾及大局只能痛心地答应了府官的提亲。
李员外的三女儿不知道从哪听说父母将要把她嫁给一个痴呆儿,说什么也不愿意,整天是以泪洗脸,寻死觅活的,在最为严重的是准备跳海自杀。
哦,忘了告诉大家,惠安小岞是一个半岛,与惠安崇武半岛隔海相望,行成一个海湾。
有一句俗语“大岞通小岞,走得日要落”就是最好的写照。
再说府官听说未来的儿媳整天寻死觅活的,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就赶紧派家丁连夜开船下来抢亲。
因为是在晚上,就用麻袋套住李员外三女儿的头,用麻绳绑了,二话不说就回了温州老家拜了堂,入了洞房。
惠安女服饰文化的调研报告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08历史学(旅游文化方向)080108007 黄超
报告对象:惠安女服饰文化
调查方法:走访
调查地点: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乡镇
调查时间:2011年10月
调查人员:本文作者
前言:福建泉州市惠安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东南沿海突出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
惠安东部的传统民俗文化很有特色,引起了海内外专家的关注。
惠安东部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奇特的服饰文化和奇异的长住娘家婚俗文化方面,因此,又称为惠安女民俗文化。
惠安女民俗文化之所以引起海内外专家的关注,在于惠安女民俗文化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使得她在现代社会显得分外耀眼夺目,激起海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情。
带着同样的热情,我们对保留了浓厚传统民俗特色的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蚱、山霞等乡镇进行调研。
经过调研,我们对其民俗文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和认识。
正文:
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变迁
(一)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惠东地区的崇武、净峰、小岞、山霞等乡镇,在服饰的样式、色彩、装饰等方面尽管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风格、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还是非常一致的。
1.惠安女服饰文化的实用价值。
惠安女服饰主要由斗笠、头巾、上衣、腰带、裤子等款项组成。
从惠安女服饰的款项以及样式来看,其劳动的实用价值非常显著。
惠安女劳动的主要方式是下海赶小海,帮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搬运海鲜。
惠安女的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夏天,斗笠可以遮挡炎热的太阳,雨天,斗笠可以遮挡雨水;海边风大沙大,头巾可以挡风防沙、御寒保暖和保护发型;短上衣和短袖口干活时不易被海水弄湿,也有利于干活利索;宽裤脚有利于在海滩上挑担快步行走、不怕海水浸湿、不怕海浪打湿。
可见,惠安女服饰是惠安女在长期的劳动中根据劳动方式的需要设计和不断改进最后形成并长期保留下来的,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
2.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美学价值。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造型美观、色彩协调,奇而不俗、艳而有韵,是汉民族服饰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形成不仅是惠安女勤劳智慧的产物,而且是惠安女对美和幸福的追求的产物,体现了惠安女特有的审美情趣,那是惠安女对大自然的独到的认识以及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表露。
金黄色的斗笠和金色的沙滩是那么的协调;以蓝色为主色调的服饰,和蔚蓝的天空、蓝色的海洋融为一体;裤子的皱褶宛如大海的波浪。
当一群惠安女挑着海鲜行走在金色的沙滩上,当阵阵海风吹动着美丽的头巾和宽宽的裤管的时候,惠安女宛如仙女下凡,美丽动人、妙不可言。
惠安女对服饰的这种审美情趣,不仅反映了惠安女对美的追求,更是反映出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劳动产生美、劳动创造美,在这里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二)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惠安女品格的道德价值
1.惠安女服饰文化的经济价值。
惠安女特殊的服饰随着音乐、舞蹈走上了银幕,随着报刊、书籍、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人们惊叹惠安女服饰的奇特美丽,通过惠安女服饰了解了福建泉州惠安,进而了解泉州惠安的经济、文化以及品牌产品。
如,惠泉啤酒的著名广告画,是一位穿着惠安女服饰的惠安女用一只小竹篮(惠安女服饰的重要配件)提着几瓶惠泉啤酒给回家的丈夫喝。
这一广告使美丽、贤惠的惠安女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子里,也使得人们把惠泉啤酒与惠安女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品牌效应。
这种品牌效应还可以推广到其他的产品中,如享誉海内外的惠安石雕主要产自崇武,不少惠安女是石雕能手。
如果惠安石雕等产品能借助“惠安女”进行包装、宣传,打出惠安女系列品牌,可以产生极好的社会经济价值。
而且,经过音乐、舞蹈、电影电视的艺术化提升以及媒体的宣传,惠安女服饰不再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是美丽的象征,是独具魅力的艺术精品。
尽管年轻的惠安女不常穿,但是她们也觉得惠安女服饰是很漂亮的。
2.惠安女品格的道德价值。
惠安女不仅以奇特、美丽的服饰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且惠安女特有的品格更是让人们对惠安女产生深深的敬意。
由于历史上惠安特别是惠东一带地瘠民贫,男人多外出谋生,加上当地习俗的原因,家里的生产劳动和一切家务活都由女人承当。
因此,练就了惠安女勤劳、坚韧、善良、灵巧、自强自立的品格,极具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她们在家侍候公婆老小尽其贤妻良母的职责,在外做起粗活累活丝毫不比男子逊色。
不论下海、耕田、抬石头,还是雕石、锯木、织网,也不论是经商做买卖,还是针线活,事事能干、样样出色。
“在田间地头有她们挥锨洒汗劳动的身影;在风浪扑打的甲板上有她们拉网捕鱼的身影……她们是拉起大锯可以左右开弓的女性;是扛起岩石可以步履如风的女性;是挥动锤凿可以巧夺天工的女性。
”正是由于她们默默无闻的奉献,为家庭的稳定,为孩子的成长,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她们撑起了“半边天”。
这种品格的道德价值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惠安人的陈伯达曾喊出“惠安妇女万岁”,至今仍然久久回响。
可见,是生产劳动塑造了惠安女绰约美丽的风姿,也正是生产劳动练就了惠安女优秀的品质。
(三)惠安女服饰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现象:越是年轻的惠安女越是不常穿惠安女服饰,35岁以下的惠安女基本不穿惠安女服饰,而35岁以上的惠安女就经常穿,越是年纪大的惠安女就越常穿,把惠安女服饰当作日常生活和劳动的服装,一年四季都穿。
在调查访谈中,被访者普遍觉得惠安女服饰很好看,她们很喜欢,并为有这样的服饰感到自豪。
但是为什么在生活中不同年龄的惠安女对惠安女服饰会有不同的态度呢?
1.传统观念对惠安女服饰的认识影响惠安女服饰的流行。
在与惠安女的谈话中,我们了解了年轻的惠安女为什么不喜欢穿惠安女服饰的原因。
由于惠东地区在改革开放之前是比较贫困落后的,而惠东妇女的特殊装束,很容易使人一看到惠安女就与贫困落后联系起来。
在过去的岁月里,由于贫困让她们直不起腰杆。
改革开放以后,惠东地区的经济慢慢地发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贫困的帽子也被摘掉,因此,似乎与贫困联系在一起的惠安女服饰,年轻的惠安女也就不愿意再穿了。
而年纪大的惠安女已经习惯于这种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服装,在日常生活中、在劳动中都穿着它。
走进惠东乡镇,我们在街上看到了许多穿着惠安女服饰的妇女,但是,她们的年龄大
都是在35岁以上。
2.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惠安女服饰的变化趋势。
以前惠安女的劳动方式主要是赶小海以及帮助出海归来的丈夫挑海鲜等农渔业劳动,惠安女服饰很适合这种劳动方式。
但是,现在的劳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的余地很大,特别是年轻的女子,很多已不再赶小海了,而是到工厂、企业以及酒店等制造业和服务性行业打工,惠安女服饰也就不再适合变化了的劳动方式。
而T恤等休闲装穿戴起来更方便,劳动也方便,因此,深受广大年轻惠安女的喜欢。
而且现代社会,人们交往的范围、活动的范围更广阔,惠安女也要走出去与外界联系,进行人际交往。
而惠安女服饰很耀眼,穿着惠安女服饰往穿着普通服饰的人群中一站,往往引起众人的关注,可能让她们感到不好意思。
这也是年轻的惠安女平时不喜欢穿惠安女服饰外出的一个主要原因,尽管她们也觉得惠安女服饰很漂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的改善、信息渠道的拓展、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幸福理念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进步的、积极的,反映在对惠安女民俗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因素在增强,消极的因素在削弱。
惠安女服饰将作为中国服饰艺术奇葩越发美丽娇艳;惠安女的婚姻方式和婚姻生活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越过越美好、越来越幸福;惠安女的优秀品格必将随着惠安女形象的广泛传播而发扬光大。
二、传承价值及保护问题
惠安女服饰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的配合是相当协调且恰如其分的,它既带有传统风味,又有一定的现代气息。
惠安女服饰的发展变化,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前提,并严格遵循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
她们的服饰和故乡的大海田野融为一体,黑色裤子和盘托出其稳重,蓝色上衣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
这种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美,源于她们对周围环境和色彩的感知,是一种体悟四季交替、阴晴风雨变化而脱颖出来的朴实的艺术。
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应清楚认识到,惠安女服饰保护的真正主体和主人是民间,是大众,政府和学者都是为大众服务的。
政府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给民间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一定政策和财政上的扶持,而不是以是否有利可图为标准,强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为己有,作为自己政绩工程的一部分。
学者应做和能做的工作是深入民间进行客观的调查,而不是带着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成见或偏见,改造甚至扭曲惠安女服饰为己所用。
从根本上来说,政府和学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从加强民族凝聚力和重构民族精神的大局出发,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惠安女服饰的文化复兴,为保护其文化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