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新)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94
生态学各章小结0 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分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究对象是有机体(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在很广泛的尺度上进行研究的。
现代生态学承认的尺度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第一章环境的概念是对应于特定主体而言因此不同学科对环境的范围有不同的理解。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指生物体周围影响该生物生存的全部因素。
环境可以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更受生态学研究重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环境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
每种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
生态因子有主次之分,并非等价的,并有阶段性作用,有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
最小因子定律指出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的生态因子成为该生物生存的限制因子。
事实上,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生物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都成为限制因子。
当一种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密度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生存与分布。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可调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2 第二章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
由于太阳高度角大小不同,地球轴心倾斜的位置、地面的海拔高度、朝向和坡度等不同,导致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时间、强度及光质呈昼夜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
地表温度差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量和地球表面水陆分布,地形变化及海拔高度等也产生了影响,使各地的温度日节律及年周期性变化有所不同。
生态学试验报告 种群的空间格局分析原理:测定大面积范围内的植物种群数量,采取抽样估测的办法。
用一定面积的方框在研究样地范围内随机采样,采样的范围要尽量覆盖整个样地,然后对每个方框(样方)内出现的个体进行计数,然后采用方差/平均数比率判断植物的空间分布型。
目的:通过本实验,认识群落中不同种群个体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不同类型,即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均匀分布。
学会用空间分布检验法判断种群空间格局类型。
方法与过程:1. 确定样地面积,采用1X1的样地2. 计数。
统计每一种植物出现的株数,记录在表。
3.数据处理。
对野外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检验指标方差/平均数比率,即S 2 /m 有30个样方,x i 为第i 个样方的种群个体数(i=1,2,3,……n ),m 为n 个样方的种群个体平均数,则种群的分散度S 2可以表达为:1-n m)-(x Si22∑=当S 2/m 显著小于1时,则种群分布格局为均匀分布;如果S 2/m =1则为随机分布;如果S 2/m 显著大小1,则为集群分布。
结果:经计算,S 2 =28.39556,m=3.7333, S 2 /m>1,属于成群分布出现成群分布的原因:1.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 2.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眉豆 样方号 1 2 3 4 5 6 7 8 个体数 5 0 2 10 2 3 2 4 样方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个体数 3 2 3 3 4 1 1 2 样方号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个体数 12 1 1 3 5 10 6 1 样方号 25 26 27 28 29 30 个体数 2 5 8 5 2 4群落多样性分析目的及意义:通过常用的物种性指数及其测度方法的分析比较,了解各类指数的特点和生态意义;熟悉和掌握最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香农指数的计算方法;了解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比较群落性质时存在的问题,认识在使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群落时,如何解决可比性问题。
第二章种群生态学(P75)一、填空1、种群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研究是研究。
2、自然种群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3、生态学是研究以、、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主要研究、的组织层次,在自然等级系统中、被认为是属于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
4、种群个体空间分布呈、、三种类型。
5、从生命表可获得、和三方面的信息。
5、种群的统计指标,大体可分为、和三类。
6、种群进化过程包括的变化和的变化。
7、Deevey曾将存活曲线分为Ⅰ型Ⅱ型Ⅲ型。
9、生命表可以分为和。
10、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来表示,可将种群分为、和三个基本类型。
11、种群的密度制约性增长呈“”型,用来表示,逻辑斯谛曲线被划分为、、、、五个时期。
13、种群的统计特征有、、、、、、、等。
14、是人类保护和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15、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的、以及种群与其中的非生物因素和其它生物种群,例如与,与等相互作用。
16、种群的数量特征分为、和三级种群参数。
17、一种生物进入和占领新栖地,首先经过和以后可出现或波动,也可能较长期地表现为平坦的,许多种类还会出现骤然的数量猛增,称为,随后又是,有时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的下降称为,甚至。
18、在“J”种群增长模型中,某种群的r值居于该种群为上升种群。
19、博登海默(Bodenheimer 1958)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____、____和____三个基本类型25按Andowantha定义,rm是具有年龄结构的种群,在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维护在水平,在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和等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增长率。
30、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27、年龄为3岁的马鹿,生命期望值为5年,它们平均能活到岁。
28、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是。
21、扩散有、、,鱼类称,鸟类称。
12、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按其与密度变化的关系分为和两类,前者常被称为,后者称为;根据生物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又把生物分为和两大类。
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类型
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体集合,它们在空间上的分布形式和方式对整个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类型主要包括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三种类型。
首先是均匀分布。
这种分布类型指的是种群中个体之间的间距相对均匀,个体分布在整个生境中形成一个均匀的空间格局。
这种分布类型通常出现在资源充足、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个体之间相互排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竞争的激烈。
其次是聚集分布。
这种分布类型指的是种群中个体之间的分布呈现出聚集的趋势,个体之间的间距较小,形成了聚集的空间格局。
这种分布类型通常出现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环境中,个体之间相互吸引,更容易获取资源,形成了聚集的分布形式。
最后是随机分布。
这种分布类型指的是种群中个体之间的分布呈现出随机的趋势,个体之间的间距没有规律,形成了随机的空间格
局。
这种分布类型通常出现在种群密度较低、资源分布较均匀的环境中,个体之间相互独立,没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类型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分布类型反映了种群对生境的适应能力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也反映了种群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
了解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指导保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生物种群的生态学特征和生物学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因此,研究种群在群落中的分布类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题目:我国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概述学号:专业:姓名:邮箱:我国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概述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森林昆虫学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本文从森林昆虫分类、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和防治学五个方面对森林昆虫学的研究进行简单概述。
森林昆虫分类学不单单是依靠传统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类,还将分子手段应用到其中,两者结合能更准确、快速的进行分类鉴定;森林昆虫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和防治学都是在完善当前的技术下,结合现代高端的科学新技术使得对森林昆虫的研究更深入更透彻。
关键词:森林昆虫;分类;生物学;生态学;预测预报;生态学;研究1 森林昆虫学研究现状森林昆虫学是研究各种森林昆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寄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失控种类种群数量的调节和有益种类的利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森林健康和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的科学[1]。
森林昆虫学作为林业科学的一个基础分支,是以德国昆虫学家J. T. C. Rat zeburg,1837年发表《森林昆虫》一书为标志而逐渐发展起来的[2],而在我国森林昆虫的主要研究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3],在这60多年时间里该学科发展迅速并取得了瞩目成绩。
目前,针对我国森林昆虫研究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害虫管理的策略不断趋向成熟和完善;二是高新技术和理论不断向森林昆虫学领域渗透[1]。
随着“可持续发展林业”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以及1992年6月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方面有了新的飞跃,相继提出了一些害虫管理的新策略、新思想[1、4]。
主要有森林保健、害虫生态管理、害虫可持续控制或者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等理论[1、5]。
这些新策略在观念上是一个飞跃,其关键在于把以前对森林害虫“被动的防治”变为充分利用、促进、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和对病虫害的防疫机能,实现“主动的预防”,以森林病虫害监测为必要手段,及早准确的采取措施控制害虫种群[6]。
春尺蠖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余昊;王登元【期刊名称】《新疆农业科学》【年(卷),期】2004(041)005【摘要】对春尺蠖成虫和卵块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表明,各组样本各项指标均符合聚集分布的检定标准.应用Taylor幂法则、Iwao回归分析法测定出春尺蠖成虫和卵块的空间格局是基本成分为个体群的聚集分布,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得出了春尺蠖成虫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Tn=(2.269 3)/(D2-0.8/n)且n>0.8/D2和N=(1)/(D2)((3.070 2)/(m)+0.800 9).卵块在一定精确度水平下的序贯抽样模型和最适理论抽样模型分别为:Tn=(0.628 1)/(D2-0.633 7/n)且n>0.633 7/D2和N=(1)/(D2)((1.255 5)/(m)+0.633 7).【总页数】3页(P296-298)【作者】余昊;王登元【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植保系,河南新乡,453003;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69.42;S433.4【相关文献】1.桃小食心虫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尹河龙;刘贤谦;马瑞燕;李盼盼2.灰飞虱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胡英华;张建华;薛慎;苏加岱3.四川凉山烟区烟蚜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王小强;刘虹伶;蒲德强;王勇;刘东阳;卢军;周肆维;李斌;刘杨4.松叶小卷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李荣波; 郝树广5.大豆田斜纹夜蛾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J], 郑永利;吴华新;蒋开杰;黄满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摘要以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方差均值比率分析方法,对样地中草本层的建群种扁竹根进行分布格局分析和成因分析。
以及种群的分布格局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种群扁竹根空间分布格局成因分析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有机集合。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简称为分布格局或内分布型,是指一个种群在一个地区的分布方式,即个体如何在空间配置的,或种群在一定空间中的个体扩散分布形式。
由于种群内各个个体间以及个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就使得种群内个体在其生存环境内有一定的分布方式.分布格局有三种类型:随机型、集群(集聚)型、均匀型。
下面,以扁竹根为例,进行扁竹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及其分布格局成因分析。
1.研究地自然概况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
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山上树木茂盛,终年青翠,故名青城。
全境周围120km,保护面积1522hm2.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一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mm;无霜期271d(数据由成都市气象局提供)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青城山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
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植物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
其中裸子植物7种6计青城山约有维管属5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
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
2研究对象及方法2.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样地内草本层中的扁竹根,因为扁竹根的数量是最多的,并且它的数量与其他种群的数量相比差距很大。
种群的空间名词解释种群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同种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在相同或相近的空间范围内生活、繁殖和相互作用的总体。
种群的空间特征对于了解生物种群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种群的空间名词,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
【1】种群的分布格局种群的分布格局指的是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模式。
常见的种群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无规律可循,个体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毫无规律的情况。
聚集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近似于正态分布,个体分布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情况。
均匀分布是指个体之间的距离相对均等分布,个体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均匀的情况。
通过研究种群的分布格局可以了解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2】种群的栖息地选择种群的栖息地选择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选择适合其生存和繁殖的环境。
这涉及到种群对于栖息地要素的需求,如食物、水源、避难所等。
不同种群具有不同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有的种群更喜欢开阔的环境,有的种群则对于密集的森林更为适应。
栖息地选择对于种群的生长、扩散以及与其他种群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3】种群扩散与迁徙种群扩散是指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逐步扩散和迁移的过程。
这是种群在适应环境变化、寻找新资源以及遭受损失后的一种适应策略。
种群扩散与迁徙涉及到种群个体之间的移动行为,其受到环境、季节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种群的扩散与迁徙,可以了解种群对于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以及种群间的相互联系。
【4】种群的空间格局与生态系统功能种群的空间格局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会影响到资源的利用效率、食物链的结构、种间竞争和相互合作等生态过程。
种群的空间格局也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风险。
因此,通过研究种群的空间格局,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种群的空间尺度问题种群的空间尺度问题涉及到种群个体在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
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课程论文种群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数量的确定摘要: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但种群内个体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
由于种群栖息地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就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型形式[1]。
本文通过对棉铃幼虫离散分布频次拟合和聚集强度的测定,来做出某田地棉铃虫抽样数量的确定。
结果表明,棉铃幼虫在棉田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呈聚集分布,其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改变而变化,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所致;幼虫的垂直分布同时具有聚集、随机和均匀的趋势。
这对于了解昆虫的猖獗、扩散行为对种群管理给以参考依据。
关键字:棉铃虫,空间分布,抽样数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sampling to determinenumberAbstract: The population is composed by the individual, but a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s within populations have a certain regularity. As populations and habitat within the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non-biological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causing population spread in a certain space, the distribution of a certain type of individual form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cotton bolls larvae discrete fitting and determination of gathering strength to make a determ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fields sampled H. armige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rvae in cotton bolls in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showed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the aggregation intensity changes with changes in population density, aggregation caused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both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larval aggregation, random and uniform trend . Thisunderstanding of therampant insects, diffusion give reference to the population management.Keywords: cotton bollworm, spatial distribution, sampling number,1 研究方法1.1 田间调查调查时间从6月24日开始,每周1次,8月26日结束,共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