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914.50 KB
- 文档页数:58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第1章概论1.(了解)4G网络应该是一个无缝连接的网络,也就是说各种无线和有线网络都能以IP协议为基础连接到IP核心网。
当然为了与传统的网络互连则需要用网关建立网络的互联,所以将来的4G网络将是一个复杂的多协议的网络。
2.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处于运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移动通信系统包括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陆地蜂窝移动通信、卫星移动通信等。
无线通信是移动通信的基础。
3.移动通信主要的干扰有: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
(以下为了解)1)互调干扰。
指两个或多个信号作用在通信设备的非线性器件上,产生与有用信号频率相近的组合频率,从而对通信系统构成干扰。
2)邻道干扰。
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的干扰。
3)同频干扰。
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4.按照通话的状态和频率的使用方法,可以将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分成: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第2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1.移动通信的信道是基站天线、移动用户天线和两副天线之间的传播路径。
对移动无线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就是对移动信道特性的研究。
移动信道的基本特性是衰落特性。
2.阴影衰落: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磁波的遮蔽所引起的衰落。
多径衰落:无线电波呢在传播路径上受到周围环境中地形地物的作用而产生的反射、绕射和散射,使其到达接收机时是从多条路径传来的多个信号的叠加,这种多径传播多引起的信号在接收端幅度、相位和到达时间的随机变化将导致严重的衰落。
无线信道分为大尺度传播模型和小尺度传播模型。
大尺度模型主要是用于描述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长距离(几百或几千米)上信号强度的变化。
小尺度衰落模型用于描述短距离(几个波长)或短时间(秒级)内信号强度的快速变化。
3.在自由空间中,设发射点处地发射功率为P t,以球面波辐射;设接收的功率为P r,则P r=(A r/4πd2)P t G t式中,A r=λ2G r/4π,λ为工作波长,G t、G r分别表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增益,d为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间的距离。
通信行业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解析移动通信网络是指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的网络系统。
它是由一系列的无线基站、传输网、核心网等组成的复杂系统。
本文将从组网结构和通信协议两个方面进行解析。
一、组网结构移动通信网络的组网结构主要包括无线接入部分和核心部分。
1. 无线接入部分无线接入部分是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的网络,包括基站子系统、无线传输子系统和终端设备。
基站子系统(BSS)是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无线信号的接收与发送。
它由基站控制器(BSC)和基站(BS)组成,其中BSC负责管理多个基站,控制无线频道分配、功率控制等。
而基站则负责与移动终端进行无线通信。
无线传输子系统是连接基站与核心网的传输部分,通过无线传输信道完成信号的传输。
终端设备是指移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它们通过基站与网络进行通信,实现信息的传输与接收。
2. 核心部分核心部分是移动通信网络的中枢部分,承载着用户数据的传输、信令控制等功能。
它主要由移动核心网和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组成。
移动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节点,由移动交换中心(MSC)、服务控制节点(SCP)、位置注册节点(HLR)等组成,负责用户数据的传输、切换、寻呼等功能。
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是指通过各种业务支撑软件实现运营商的运营、计费、营销等业务功能。
二、通信协议解析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各个组网部分之间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交互,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控制。
1. 无线接入协议无线接入协议是指基站与终端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GSM/CDMA等制式规范。
它定义了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通信方式,包括信号的传输、频率的选择、功率的控制等。
2. 核心网络协议核心网络协议是指移动核心网与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SS7(Signaling System No.7)和IP(Internet Protocol)协议。
SS7协议是一种用于传输信令消息的协议,它负责控制移动通信网络中的信令流程,包括呼叫建立、寻呼、短信传输等。
附件1《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通信技术学时:64 学分:4课程负责人:参编人员: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通信技术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
本课程总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特点、传输方式、网络结构、通信技术应用及工作原理。
同时使学生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试仪器,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参数并能够分析其含义与作用。
(二)课程作用通过学习移动通信技术,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基站安装、调试、维护能力和移动通信网的简单架构能力及网络优化能力。
(三)前导、后续课程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导课程有:综合布线、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等。
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及顶岗实习,为后续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课程理念:通过典型的工作岗位,归纳整合了通信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进一步确定本门课程的课程目标。
设计思路:以岗位分析入手,选取学习领域,根据学习领域确定学习情境,最终确定4大项目任务。
三、课程目标(一)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操作常用的移动通信测量仪器.(2)能用仪器测量各种技术指标并理解其含义。
(3)能够用仪器分析3G网络主流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4)能够用仪器分析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性能。
(5)能够用仪器分析GSM网络中关键技术的原理与特性。
(二)知识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演进与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信道的传输特点。
(3)了解抗噪声和抗干扰技术的工作原理。
(4)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应用。
(5)掌握移动通信组网技术原理及应用。
(6)掌握GSM系统的网络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
(7)了解3G系统的主流技术与网络结构。
(8)掌握3G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三)素质目标使学生具备踏实肯干团队协作的工作精神,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技术文档书写能力,安全生产意识。
四、课程内容(三)第一次课设计梗概1.告知学生本课程的总体安排、教材的应用,上课的方式和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各项目任务时所达到的效果。
4G移动基站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4G移动基站已成为了现代移动通信的重要设备。
但是在一些非公网环境下,如军事、公安、石化等领域,基站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就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
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种基于4G移动基站的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可以有效地解决基站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提高整个通信网络的效率和稳定性。
简介4G移动基站是指采用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技术的无线通信设备,是现代移动通信网络中最为核心的设备之一。
而在非公网环境下,比如军事、公安、石化等领域,考虑到安全性等问题,基站之间无法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互联,必须采用私有网络进行互联互通。
此时,如何快速、高效地建立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了一个核心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4G移动基站的非公网下自组网方案,可以充分利用4G技术的优势,在非公网环境下建立一个高效稳定的通信网络。
方案介绍该方案基于4G移动通信网络,采用自组网技术,建立一个基于IP的私有网络,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
该方案包含以下三个主要部分:1. 自组网管理节点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自组网,需要一个自组网管理节点来协调基站的连接、断开和路由等问题。
该节点可以通过VPN或其他方式连接非公网环境,提供网络服务。
同时,该节点还可以提供管理控制界面,方便网络管理员对自组网进行监控和管理。
2. 自组网路由器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连,需要一些支持自组网功能的路由器。
这些路由器可以自动协商,建立多条路径,实现基站之间的多路径路由。
同时,这些路由器还可以支持多种协议,如RIP、OSPF等,以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基站集成自组网功能为了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需要将自组网的功能集成到基站中。
基站可以通过4G LTE网络接入自组网,利用自组网路由器提供的多路径路由功能,实现基站之间的互联互通。
同时,基站之间的广播和控制信息也可以通过自组网传输,实现整个通信网络的高效和稳定。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的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除了部分偏远地区较为落后之外,人们已经完全进入了4G移动通信时代,营业厅中承载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用户种类也逐渐趋于多样化。
在4G时代的发展背景下,移动通信核心网亟需引入先进的分层组网技术,将众多层次进行相应的划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关键词: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技术;分层组网技术移动通信发展到目前已经经历过多个时代,自从发展到4G移动通信技术以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使用用户越来越多,承载的业务种类也趋于多样化。
4G移动通信亟需引入更先进的核心技术,采取分层组网技术对其进行管理,确保互联网正常运行,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
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承载业务现状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承载的业务虽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业务是负责用户终端设备与网络的连接和通信情况,按照逻辑上的分组可将其划分为分组域和电路域,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有MSC/VLR(移动业务交换中心/访问用户位置寄存器)、服务支持节点、网关支持节点、网关移动交换中心、操作维护中心、归属位置寄存器HLR等。
其中,MSC/VLR属于电路域的业务流程,主要负责电路域中的呼叫控制、加密、鉴定权利以及移动性管理等功能;服务支持节点能够实现路由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与转发管理,完成每个分层当中分组数据的接收与发送;网关支持节点能够完成移动内网与外部数据网之间的信息路由与分装,实现路由中各个设备中的信息交互;网关移动交换中心属于固定网与移动网之间的关口局,能够完成移动用户呼入路由业务,承担各个网之间连续、路由分析和网间结算功能;操作维护中心能对通信设备的故障、性能、配置、安全和计费进行集中管理,实现综合业务集中通信;归属位置寄存器HLR能够给用户提供签约信息存放空间,增强鉴定权利的功能,为用户提供新业务支持[1]。
二、4G时代移动通信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建设核心网分层组网技术是以市场作为主导方向,其目标为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能够获得经济效益,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业务服务。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应用领域。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熟悉无线信道的特性、传播模型和衰落机制。
(4)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调制解调技术、编码技术和多址接入技术。
(5)掌握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组网技术和频率规划。
(6)了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功率控制技术和位置管理技术。
2、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参数,评估系统的优劣。
(2)具备设计简单移动通信网络的能力,包括频段选择、小区规划等。
(3)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移动通信中的实际问题,如信号覆盖优化、干扰消除等。
(4)能够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2)激发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课程内容1、移动通信概述(1)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移动通信的分类和应用领域。
(3)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无线信道(1)无线信道的特性,包括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
(2)传播模型,如自由空间传播模型、OkumuraHata 模型等。
(3)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的概念和影响。
3、调制解调技术(1)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 ASK、FSK、PSK 等。
(2)现代调制技术,如 QAM、OFDM 等。
(3)解调技术和性能分析。
4、编码技术(1)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如卷积码、Turbo 码等。
(2)交织技术和纠错性能评估。
浅析第四代(4G)移动通信系统二级学院:应用电子系专业班级:通信3070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二○一○年四月二十八日摘要在21世纪,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正向着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4G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
关键词:4G移动通信,OFDM技术,智能天线,ITU目录引言 (1)第一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 (1)第二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特点 (2)(一)4G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 (2)(二)4G移动通信系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2)1. 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2)2. 实现真正的无缝漫游 (2)3. 高度智能化的网络 (2)第三章4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3)(一)OFDM技术 (3)(二)软件无线电技术 (3)(三)智能天线(SA) (3)(四)MIMO技术 (4)(五)全IP技术 (4)第四章4G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进程 (4)标准化组织对于4G的技术研究情况 (5)结束语 (7)参考文献 (7)引言在移动通信领域,每10年就发生一次革命性变化。
80年代的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和90年代的第二代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话音业务和支持电路交换类型的业务,这两代系统的空中接口速率只有几百kbit/s。
将在21世纪初投入使用的3G系统IMT-2000在室内环境下能提供2Mbit/s的速率,在车载情况下速率至少为144kbit/s。
移动通信已成为当代通信领域发展潜力最大、市场前景最广的热点技术。
当今移动通信系统正向高数据率、高度移动性和大范围覆盖方向发展。
尽管3G系统标准比现有无线技术更强大,但也将面临竞争和标准不兼容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