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带及典型代表动植物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1
高中地理课件生物与自然带1. 什么是生物与自然带?生物与自然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定区域内的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地理学中,认识和研究生物与自然带的形成和特征对于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构建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 生物与自然带的分类根据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生物与自然带可以被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2.1 山地带山地带由于海拔、气候和地形等因素的差异而形成的带状分布。
山地带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群落。
高山地区通常具有寒冷、干燥的气候,所以植被主要是高山草甸和高山森林。
动物方面,高山地区生活着许多适应高寒环境的动物,如雪豹、藏羚羊等。
2.2 沙漠带沙漠带是指降水非常稀少的地区,主要由沙漠和半沙漠地形组成。
沙漠带的气候干燥,植物数量稀少,而且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沙漠地区的动物一般能够长时间忍受无水无食的环境,并且在夜间活动更为频繁,以避开白天的高温。
典型的沙漠动物有沙漠狐狸、蜥蜴等。
2.3 草原带草原带是大面积的草地区域,主要分布于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
草原带的气候条件适宜,降水量适中,草地广袤。
草原上动植物种类繁多,主要以草为主,例如大黄草、黑麦草等。
草原也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如牛羊、马、狼等。
2.4 森林带森林带是指大片大片的森林区域,由于气候、降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
森林带的植被丰富多样,涵盖了各种树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森林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如狮子、老虎等,以及各种鸟类、昆虫等。
2.5 水域带水域带是指各种形式的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和湿地等。
水域带不仅包括生物相对丰富的海洋生物区域,也包括湖泊和河流周围的湿地。
水域带的生物群落非常多样,有各种鱼类、海洋哺乳动物、海鸟、水生昆虫等。
3. 生物与自然带的形成原因生物与自然带的形成是由地球的气候、地形、降水量、土壤类型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分布和适应性,从而形成不同的生物与自然带。
温带大陆气候典型动植物1、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地方以及代表性植被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
代表性植被: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植被由南向北,从温带荒漠、温带草原,过渡到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半干旱气候对应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典型土壤为黑钙土。
温带干旱气候对应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土壤是荒漠土。
属于这一气候区的有:中国西北、西伯利亚大部分、阿拉斯加与加拿大大部分以及美国五大湖附近。
亚洲陆地面积广大,内地距海遥远,大陆轮廓完整,又缺乏伸入内地的海湾;同时本洲又是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削弱了西风环流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根据纬度愈高和距海洋愈远气温年较差愈大的原理,亚洲广大的内陆和高纬地区的气候与其它大陆同纬地区相比,具有强烈的大陆性。
温带大陆性气候是相对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一种气候类型,因为远离海洋,所以干燥少雨;因为受大陆气团的控制,所以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大。
2、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形成的典型植被是?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因为是温带,所以一般不会有亚寒带植被;大陆性气候较干燥,温带落叶阔叶林一般是季风气候下形成,如我国东部地区的植被。
3、气候带对应的植被类型1、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马来群岛。
典型植被是:热带雨林。
2、热带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巴西中部。
典型植被是:热带草原(湿季草原一片葱绿,干季草原一片枯黄)。
3、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典型植被是:热带季雨林(树木旱季有落叶现象)。
4、热带沙漠气候:大致在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或西岸: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部。
5、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大致在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南沿海地区。
1.什么叫自然带?全球陆地自然带演化有什么特点?自然带:是指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从发展演化的观点来看,今日全球存在的一些自然带是在白垩纪-新生代时期植被分布的基础上延续下来的,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几个特点:(1)赤道带和热带自然带。
它们是地球上发育最古老,种类最丰富的植被类型,第三纪的风化壳和古土壤也是本带的主要特征之一。
(2)亚热带自然带(地中海区自然带)。
从上白垩纪以来,这一自然带变化比较大,现代地中海植物群主要由潮湿热带森林植物群经旱生化和温带植物群种类的加入以及它们对新条件的适应等作用而形成的。
(3)北半球温带草原和荒漠带。
第三纪是草原在亚欧大陆亚热带和温带平原上广泛发展的时期。
在第四纪后期的干旱阶段才形成了荒漠。
(4)温带林中的阔叶林亚带。
这些森林在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的分布比现代广阔。
第三纪森林在大陆气候变得干冷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当北极和西伯利亚分布着落叶林的时候,在西欧和乌克兰还生长着热带或亚热带森林。
此外,在东西方向上,落叶林(土尔盖林)比较接近西伯利亚地区,常绿林(波尔塔瓦林)比较接近于大西洋。
这些都属于分带现象。
落叶林的扩展标志着亚欧大陆的森林景观向现代面貌的转变。
在第三纪后半期从土尔盖林分化出的针叶林亚带,形成了亚欧大陆森林带的北方亚带。
2.全球陆地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带?各有什么主要特点?自然带是指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自然综合体。
每一带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并有一个占优势的特有的景观型。
热带雨林带分布:赤道带的湿润大陆地区和岛屿特点:本带气候属于多雨类型,整个环境过渡滋润。
植被土壤:适于热带雨林生长,树种繁多,乔木高大,常绿浓密。
土壤为热带砖红壤。
热带稀树草原带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有着广泛的发育、在澳大利亚、中美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则仅有局部的分布。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极地带位于地球两极附近,气候寒冷、干燥,气温极低,植被稀疏,主要为苔藓和地衣,动物资源较少,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寒带位于极地带与温带之间,气候寒冷,但相对更温暖些,植被以针叶树为主,如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等。
动物资源较丰富,包括熊、鹿、狼等。
温带位于寒带与亚热带之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落叶阔叶林、草原、灌丛等。
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
亚热带位于温带与热带之间,气候温暖多湿,植被类型多样,包括常绿阔叶林、热带草原、亚热带雨林等。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植被类型多样,包括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等。
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多样性最高。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其形成原因和格局的变化。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气候变化理论,它认为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例如,极地带的形成是由于极地气候的特殊性,而温带和热带则与地球倾角和大气循环有关。
此外,全球陆地自然带的格局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人类的不断扩张和经济活动的增加,原本自然状态的地区被开垦为耕地或城市,导致自然带的边界发生改变。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也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全球陆地自然带的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保护全球陆地自然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自然带知识点总结自然带是指自然地理单元中,由于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自然要素在空间上呈现出很大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地理区域划分方式。
它是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地理分布规律、认识自然地理现象以及进行地理区域划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北极自然带北极自然带位于地球的极地地区,分为北极海冰带和北极草原带两个子自然带。
北极自然带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极低,降水少。
北极海冰带主要以冰雪覆盖为特征,动植物资源较少,只有少量的海洋动物。
而北极草原带则有零星的苔原植被和适应寒冷的动物,如北极狐和北极熊。
二、寒温带自然带寒温带自然带广泛分布于北欧、亚洲北部、北美洲等地,气候寒冷,年降水量适中。
该自然带的植物以针叶林为主,如松树、云杉等,也有少量的阔叶树种。
动物资源丰富,有麋鹿、黄羊等草食动物,以及狼、北美熊等食肉动物。
三、温带自然带温带自然带是世界上最广阔的自然带之一,分为暖温带和寒温带两个亚带。
暖温带自然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适合农业发展。
该自然带主要以阔叶林为主,如落叶松、橡树等。
动物种类丰富,有狍子、野兔等。
寒温带则气候稍冷一些,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动物有驯鹿、棕熊等。
四、热带自然带热带自然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潮湿,年降水量较多。
热带雨林是该自然带的主要植被类型,层次分明,植物物种丰富。
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猿猴、热带鱼类等。
此外,还有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两个亚自然带,分别位于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区。
五、地中海自然带地中海自然带分布在地中海周边地区,气候温暖干燥,降水集中在冬季。
该自然带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如橄榄树、柏树等。
常见的动物有野猪、野山羊等。
六、高山自然带高山自然带位于山地上部,气候寒冷,氧气稀薄。
高山植被由山地雪线以上的高山草甸和冰川、雪地构成,动物资源稀少。
以上就是我对高一地理自然带知识点的总结。
自然带在地理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各自然带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理解各地的气候、植被和动物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和地理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地理⾃然带的代表动植物①热带⾬林带。
分布于⾚道带的湿润⼤陆地区和岛屿上,如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东南亚的岛屿。
本带⽓候属于⾚道多⾬类型,终年⾼温,各⽉平均⽓温在25℃以上;降⽔充沛,年降⽔量在2,000 毫⽶左右。
整个环境过度湿润,适于热带⾬林⽣长。
这⾥树种繁多,乔⽊⾼⼤,常绿浓密,林冠排列多层,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植物随处可见。
林中动物以鸟类和猿猴⽬为活跃。
林下的风化壳上,发育着热带的砖红壤。
②热带稀树草原带。
位于热带⾬林带的两侧,在⾮洲和南美洲有着⼴泛的分布,⽽在澳⼤利亚、中美洲和亚洲的相应地带分布不⼴。
本带⽓候属于热带⼲湿季分明的类型,最⼤的特征是⼀年中有长达四个⽉以上的⼲季。
热带稀树草原也称萨王纳群落,主要是由⾼⼤的⽲本科植物所构成,在草本植被中间,零星地分布着成⽚的乔⽊或独株的乔⽊,如⾮洲的波巴布树、南美洲的纺锤树等,它们具有能储藏⼤量⽔分的旱⽣构造。
热带稀树草原的季相变化⾮常明显,⾬季草⽊繁茂,⼲季草原呈现⼀⽚黄褐景⾊。
善于疾驰的⾷草动物在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动物也很丰富,如斑马、长颈⿅、犀⽜、羚⽺、狮、豹等。
茂密的草本植物引起⽣草过程的发育,因此⼟壤中进⾏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
③热带荒漠带。
此带位于副热带⾼压带和信风带的背风侧,在北⾮的撒哈拉、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北美的西南部、澳⼤利亚的中部和西部、南⾮及南美部分地区表现明显。
⽓候属于全年⼲燥少⾬的热带⼲旱与半⼲旱类型,植被贫乏,有⼤⽚⽆植被的地区。
植物以稀疏的旱⽣灌⽊和少数草本植物以及⼀些⾬后⽣长的短⽣植物为主。
动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成⼟过程进⾏得⼗分微弱,形成荒漠⼟。
陆地上中纬度地区⾃然带特征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陆西部,如地中海沿岸、⾮洲⼤陆的西南端、澳⼤利亚⼤陆的西南沿海、北美洲的加⾥福尼亚沿海地区以及南美洲西部的智利中部。
本带⽓候属亚热带夏⼲型,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