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乐舞机构
- 格式:doc
- 大小:14.5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四)一、填空题:1.“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载于《三海经》中。
2《云门》相传是黄帝时的乐舞,周代用于祭祀天神。
3.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乐舞,用于祭祀先祖。
4.汉代“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简单故事情节的表演,如角觝戏,是表演者扮成各种鸟兽神仙。
《东海黄公》表现人降伏老虎的故事。
5.汉代出现了歌舞并重的歌舞曲叫《相和大曲》。
6.汉代有一种礼仪性和自娱性相结合的舞蹈叫小猪漫步。
7. 曹魏时代时代,长安、洛阳集中了一批优秀的歌舞艺人,住在特筑的铜雀台上,随时为他表演,这些歌舞艺人被称为“铜雀伎”。
8.唐代的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和培养了大批乐舞艺人。
9. 农乐舞”即今朝鲜乐舞,《软舞》即今甘肃武威一带的乐舞。
10.唐代有一个最为铺张豪华的悲舞,“声词哀怨,听之莫不泪下”,它是《剑器舞》。
11.宋代常用吸收和发扬的手法对唐代最有成就的“大曲”进行按需要择用。
12.用《义勇军进行曲》音乐首创、首演舞者是周璇。
14.《尚书.益稷》中“鸟兽跄跄”“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狩猎生活的反映,也是图腾崇拜的遗迹。
15.歌颂神农发明农具,教民农耕功绩的乐舞叫《扶犁》。
16.中华舞蹈文化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距今有5000年。
17.巫舞是古人驱鬼逐疫的舞蹈,广泛流行于宫廷和民间。
18.相传夏桀欣赏乐舞,以钜为美,以众为观。
19. 西周创立的《六舞》、《小舞》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六代舞》。
20.汉代舞蹈由于受到百戏的影响,有很强的技艺性,如《百戏》、《盘鼓舞》等。
21. 《南诏奉圣乐》的主要舞段是用舞队摆成南、诏、奉、圣四个字。
22. 宋代宫廷《队舞》,是唐代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分健舞”和“软舞”。
23. 元代著名教坊大曲《白翎雀》,其音乐多模仿白翎雀的鸣叫声。
另有一双人歌舞名《昂鸾缩鹤舞》,亦有同名琵琶曲,从侧面反映了蒙古族的狩猎生活。
24. 20世纪40年代,“边疆音乐舞蹈大会”的主创人是戴爱莲。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代表作品是和。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的特点,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和。
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的统称均为“”。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着名代表作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的抒情性,是部分唐代舞蹈的特色。
11、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2、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着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2、歌舞戏:歌舞戏由歌、舞、戏三者相结合而成,以歌唱、说白、滑稽表演兼具舞蹈动作等手段表现特定内容,反映一定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关系等。
在歌舞戏中,戏的成分比较重,歌舞是为戏服务的。
1.荀子成相篇:他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歌曲成相篇,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共56段,被认为是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
2.成相:体裁形式的名字在周代劳动歌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唱艺术的雏形。
3.戏曲:周代优梦模仿孙叔敖,是戏曲表演的萌芽。
4.八音分类:周代以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瑟,木,匏笙,竹箫。
5.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用于演奏的有64枚,另一种为鎛钟,它的发现弥补了我国古代乐律记载方面的不足,也反映了我国音乐文化在战国初期高度发展的水平。
6.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因数学方法计算各音弦长的比例的科学理论,最早记载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7.儒家:孔子 a.他确立了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尽善尽美,他极其推崇韶乐,认为他尽善尽美,评价大武时认为它尽美未尽善,音乐情绪无论是欢乐还是悲哀的,都要有节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b.颂雅贬郑,他认为郑声淫,郑声之乱雅,认为淫声是乱国的;c.强调音乐的会功能,推崇礼乐治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d.诗歌可以让人兴观群怨;荀子乐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轮,标志着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成熟。
孟子:认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主张倡乐。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非乐;a.音乐对于万民来说没有任何利处,b.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墨子认为王公大人要欣赏音乐必须制造乐器,请乐师,还要花时间去欣赏,既浪费劳力又浪费时间。
他以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
道家:老子;老子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提倡无知无欲,五音令人耳聋,最理想的音乐是无声的,这种无声之乐恰恰是有声音乐的本源。
庄子:提倡人籁,天籁与地籁;A.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只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统治工具的手段,所以应该摒弃。
B.推崇自然之乐。
C.倡导适性之乐。
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适合人的本性。
《中国舞蹈发展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周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西周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即史书上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代表作品是六代舞和六小舞。
2、从周代开始,雅乐体系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并且使得“文意昭德、武以象功”的文舞、武舞两大乐舞的分类得以完成。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各类民间舞蹈十分兴盛,出现了最早的审美风格楚舞,其是一种以拧身出胯的曲线美为特征的舞蹈形态,其中女性舞者具备有轻盈、飘逸、柔曼审美特征。
5、汉代是我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时期,其舞蹈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盘鼓舞就是这类舞蹈中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舞蹈。
6、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顶峰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并且已经形成自己的分类方法。
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故事情节的歌舞戏等等。
7、唐代舞蹈主要的发展趋势分为继承了前代传统舞蹈、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名称的乐舞和唐代新作8、从唐以后,古人对所有以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性自娱型歌舞的统称均为“踏歌”。
9、唐代刻画仙女形象的著名代表作《霓裳羽衣》是道家“羽化登仙”之宗教思想的形象美化。
10、宋代城市固定表演场所瓦舍、勾栏的建立,为艺人提供了谋生和传授技艺的场所,促进了各种表演技艺的吸收和融合。
11、元代民间娱乐、欣赏的主要艺术形式是杂剧,而明代的戏曲也同样盛行。
另外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数学家、历学家朱载堉,首创“舞学”,编制拟古舞谱,在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熠熠生辉。
二、名词解释1、百戏:“百戏”原又称“角抵”,是一种集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乐器演奏等多种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于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节目而被称为“百戏”,其是汉代流传最广的,也是最主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唐朝时期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介绍唐朝时期为皇室服务的机构介绍(一)太常寺与皇室的关系太常之名自秦汉确定以来,作为九卿之一,一直为历代所沿袭,而且其职能的变化也非常之小。
作为掌管国家礼乐的机关,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来说,其地位一直排在九卿之首,两千多年来没有动摇过。
唐朝的太常寺虽然仍属于国家机构,但从职能来看,却仍有不少职能与皇室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其为皇室服务的性质仍然存在。
唐朝的太常寺仍以卿、少卿为正副长官,分别为正三品、正四品上。
下辖有两京郊社署、诸陵署、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太乐署、鼓吹署、太医署、太卜署、廪牺署、汾祠署、两京齐太公庙署等机构,每署各置令、丞为正副长官,分别为从七品下、从八品上的官职。
其中与皇室事务直接有关的机构有:诸陵署、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太乐署等。
现将其职能及涉及皇室的事务情况简述如下:诸陵署:实际上就是掌管已故皇帝陵墓的守卫、洒扫、祭祀等事务的机构,每一个陵各置一个陵署。
唐朝规定每个皇帝的陵墓置陵户各数百人,如乾陵、桥陵、昭陵各四百人,献陵、定陵、恭陵各三百人,主要任务是在所在陵令的管理下负责洒扫、维护、守卫陵园。
凡每月朔望,每年元日、冬至、寒食等时节,都要献食祭享。
在唐朝不少皇帝还规定对自己生身父亲的陵墓则要每日献食享之,如唐玄宗时规定对唐睿宗的桥陵就是如此。
唐朝还规定,功臣、皇戚、子孙若愿陪葬者,可以允许葬在陵园之内,但兆域之内则任何人都不许葬入其内。
除了以上人员外,唐朝在每个帝陵还驻有甲士,以保卫陵园的安全。
诸太子陵署、诸太子庙署:为已故太子设置陵署是唐朝的创举(汉武帝曾为戾太子墓园置官管理,此后历代皆不见有这些设置)。
唐朝规定每个太子陵置一陵署,掌管陵园的守卫及洒扫、维修事务。
由于太子的地位毕竟不同于皇帝,所以这种陵署的令、丞品阶要低于帝陵的官员。
对已故皇帝的祭祀通常在太庙进行,而已故太子则享受不到这种待遇,于是唐朝又设置了太子庙,并且置官管理,规定有后代的已故太子,子孙自主其祭祀;无后的太子,则以近族人主祭,祭祀时所需音乐、祭品皆由政府供给。
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3、《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4、《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5、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三分损益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音乐1、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唐代乐舞中国唐代乐舞继承前代传统,融入外来新风,获得了长足发展,成为燕乐舞文化的高峰,创造了在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乐舞艺术,概括可分3类:传统乐舞①继承前代的传统乐舞,并加以发展的。
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商乐》;《立部伎》中的《安乐》、《太平乐》;软舞类的《乌夜啼》(起于南朝宋代);歌舞大曲中的《玉树后庭花》(起于南朝陈代);歌舞戏中的《踏摇娘》、《兰陵王入阵曲》(皆起于北齐)。
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为舞名的乐舞②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名的乐舞。
如《十部乐》中的《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等。
不少乐舞是吸收西域各地的民族乐舞加以改编或直接移植的。
新创乐舞③唐代新创的乐舞。
如吸收传统武舞的《破阵乐》、《大定乐》,以及有名的《圣寿乐》等。
唐代新创的大曲,是音乐、舞蹈、诗歌三者结合的大型多段体乐舞套曲。
唐人崔令钦《教坊记》列有唐大曲46种。
盛唐乐舞熔南北技艺于一炉,集中外文化于一体。
《十部乐》以中原乐舞为主体,其他大多带有外国和少数民族的异域文化特征。
据《新唐书·礼乐志》,这十部乐为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丽、高昌等。
十部乐舞中,除了燕乐、清商为中原乐舞,西凉为这种结合的产物,其他七部都是外来乐舞,南至印度支那,北到撒马尔罕。
唐代还不断从四方选择异域乐舞,有献来的,如剑南节度使韦皋献来的《南韶奉圣乐》,骠国献来的《骠国乐》等;有率兵出征的将军或执节通好的使臣带回的,天宝年间封常清西征就带回一种《轮台舞》,后又传入日本。
唐代舞蹈除了传统舞之外,来自西域的胡舞、胡乐以及邻近诸小国也献舞伎于唐室,唐代长安城可以说是多种舞乐的总汇集处。
《旧唐书》有记:西域、天竺、高昌、高丽和百济等国都献舞伎。
唐代舞蹈分文舞与武舞之别。
文舞又称软舞,多属汉舞,舞者着大袖衣表现出宛舞舒展的舞姿。
武舞又称健舞,基本上属於胡舞,舞者着胡服,在胡乐的旋律中展现舞姿。
胡乐以五弦琵琶和横笛等乐器为主,在唐代社会盛行一时。
唐代的乐舞机构从唐初到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社会安定。
国内外和地区相互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为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当时宫廷的乐舞机构相当庞大,人数众多。
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音乐舞蹈家和民间艺人。
还设有专门培养乐舞人才的机构,为皇室贵族服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
建国之初,其宫廷的一切乐舞制度“皆依前代之法”,依照隋制,连同宫廷御用的乐工也一起接收下来,象隋炀帝宠信的龟兹乐工白明达等人,仍在唐宫廷任职,唐代的统治者也很器重他们。
由于统治者对乐舞的酷爱,把乐舞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大力提倡。
为此宫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
并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唐代皇帝观看乐舞及散乐百戏,一般都在大明宫的“麟德殿”,这里也作为皇帝宴饮群臣和做佛事的地方。
位于大明宫西北,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约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殿后侧东西各有一楼,楼前有亭,衬托中央的大殿。
现将各种乐舞机构分述如下:一、太常寺:太常并不始于唐代,秦置奉常,汉更名太常,北齐叫太常寺,隋、唐以至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均承袭此制。
清末废除太常寺。
唐代的太常寺的组织结构承隋末旧制,置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主要统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
下设八署,分别管理,即:一、郊社,二、太庙,三、诸陵,四、太乐,五、鼓吹,六、太医,七、太卜,八、癝牺。
又设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管六吕六律,“变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
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乐舞的太乐署,是国家音乐设施的中枢。
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乐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从九品下),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乐舞人)一万二十七人。
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如下是有关唐代的音乐机构及其职能:隋唐音乐机构的设立与宫廷燕乐关系密切,这一时期的统治者如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对于音乐的喜爱促进了官廷音乐活动的发展,音乐机构的壮大不但为当时的宫廷音乐提供了众多人才,其制度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外音乐交流的不断加深,促使音乐交流成为时尚,也使得唐时期的宫廷音乐形成了融合雅乐、胡乐、俗乐等于一体的繁盛局面。
唐代的音乐机构规模空前,太常寺是唐代的最高礼乐行政机构,大乐署隶属于太常寺,教坊梨园也是唐代重要的音乐机构。
1、太常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管理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隋朝时期兼管俗乐雅乐,发展至盛唐规模更是空前,人数占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中包含大乐署与鼓吹署两个下属机构。
(1)大乐署是隋唐宫廷音乐机构太常寺的下属部门之一,也是其主体部分,人数上万,主要功能为分管艺人并兼管燕乐和雅乐,严格培养出了大批技法高超的音乐艺人,这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质量较高和规模较大的音乐教育机构,隶属政府管辖,区别于宫廷管辖的教坊、梨园。
(2)鼓吹署是隋唐太常寺下属部门,重要组成,人数百至千,主要功能是分管仪仗音乐与鼓吹乐(即军乐)。
2、梨园唐代玄宗皇帝所设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梨园得名,其中有乐工数百人以演习法曲和器乐演奏为主,而因为唐玄宗亲自教习其中的乐工,所以梨园艺人也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梨园的“丝竹之戏”规模庞大,为我国古代大型民族器乐演奏形式之先河。
其中还包含30 多位15 岁以下儿童组成的“小部音声”,献唱于唐玄宗。
3、教坊隋唐宫廷音乐机构,创于隋兴于唐玄宗,管理上独立于政府机构,玄宗时有5处之多,功能为管理、培训、教习乐工,并聚集大批技艺高超的艺人,以女乐工居多,其中的女乐工按技艺水平由高到低:内人、工人、杂妇女等,教坊形成与发展客观反映出隋唐时期官廷音乐的繁荣,也促进了宫廷燕乐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立具有以下历史意义:①体现了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完备,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因被赋予了统治因素而缺少了娱乐性,但却为教坊、梨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教坊和梨园娱乐性强,形式多样,不但为宫廷培养人才还进一步推动俗乐的发展。
简述唐代音乐机构的分类及功能唐代音乐机构是唐朝时期间用于表演音乐的官方机构。
这些政府机构主要鼓励官员训练演奏官方音乐,并通过唱歌宴会(ci-ci) 和游览仪式等仪式来礼赞皇室。
它们也有助于将公众圆桌演出融入宫廷文化之中,并培养出许多高超的演奏技巧、创作原创音乐,从而奠定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基础。
一般来说,唐代音乐机构分为三个机构,分别是宫廷乐府、宫廷乐舞队和护帐勇将团。
在宫廷乐府里,主要由固定的乐手组成,乐手们被要求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能够向皇室展示受宠若惊的表演。
它们的职责主要集中于在下诏令顿宴期间为皇室作曲、表演或编排固定的音乐形式,以示尊敬。
此外,它们也被赋予了帮助皇室举办婚宴、火祭等重要仪式的任务。
宫廷乐舞队则属于宫廷对外交际类型的乐队,它们经常受邀参与外国客人的敬酒仪式,伴奏乡试、宴会、迎宾会等,帮助皇室营造精致、贴心的气氛,以达到宣传宫廷文化意义。
它们也参与大型唱歌宴会,并参与到乐曲表演、吟诵诗歌等活动中,担当现场音乐的角色,为不同的仪式作出娱乐表演,使人们在活动当中感受到宫廷音乐的美。
最后,护帐勇将团是负责外交事务的宫廷乐队,乐队中有少数标准乐器,这些乐器会在礼典、宴会及特定场合演奏。
与宫廷乐舞队不同,它们的曲目更多地向中外曲调兼收,以传达对外事务的装点,以及对外国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代音乐机构在唐朝的重要作用,这些机构不但是皇室行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参与到国家的外交使命当中,伴随着朝代的变化,它们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也奠定了中国现代音乐的基础,历史上所有力图演绎古典音乐的艺术家都是从唐代音乐机构获益良多的。
唐代音乐机构发展历程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其音乐机构也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壮大。
下面将就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唐初,有“文武”之分,音乐也有相应的机构分工,其中“文”指的是乐舞、礼仪等,而“武”则是指战争、军事的乐曲。
因此在唐初出现了两个独立的音乐机构,一个是文职官府的乐舞署,负责宴会、祭祀等文化活动的音乐演奏;另一个则是武职官府的军乐署,负责军乐和武士训练时的音乐演奏。
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正式将文职和武职音乐机构合并为一个机构,称为礼部乐署。
礼部乐署在形式上是以礼制为基础的,负责宴会、祭祀、宫廷音乐等场合的演奏。
同时,礼部乐署也开始培养音乐人才,选拔出一些具有才华的音乐家,并编纂整理了一批音乐曲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
在唐中期,礼部乐署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音乐机构。
它不仅有专职的音乐演奏员,还有一些负责管理和组织的官员。
礼部乐署的规模也逐渐壮大,乐舞人员的数量达到了数百人,并且开始有了专门的乐队和乐器。
唐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音乐机构,如兵部乐署、禁军乐署等。
兵部乐署主要负责军乐,培养和选拔出有音乐才华的军官,强化军队的音乐文化氛围。
禁军乐署则是专门为皇宫的宴会和游乐活动提供音乐演奏,它的地位和规模虽然没有礼部乐署高,但在宫廷的音乐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的音乐机构逐渐开始沉寂下来。
唐玄宗晚年沉迷于声乐和舞蹈,不再重视音乐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音乐机构更是受到了冲击。
到了唐朝末年,礼部乐署失去了原有的规模和地位,音乐机构的声望和影响力也大大减弱。
总的来说,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机构发展的一个辉煌时代。
从文职和武职的分离到合并,从音乐家的选拔培养到乐谱的编纂整理,唐代音乐机构在组织架构、人员选拔、乐曲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唐代音乐机构的发展为后来的音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浅论唐代乐舞文化对日影响晋巧(历史学2010级2班 201016031228)【摘要】中日双方的传统友谊,大多表现在文化的交流学习上。
中日文化交流在唐代达到高峰,唐代中日音乐交流为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范本。
盛世唐朝的人民学习并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自己灿烂的乐舞文化,同时通过“遣唐使”等制度,唐朝的乐舞传播到日本,又在日本人民的发扬下新生,对日本乐舞的发展进步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唐朝;日本;乐舞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民族的杂居融合,国内各民族间以及中外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为隋唐音乐的兴起蓬勃提供了条件。
隋朝统一南北后,继承了南北朝的文化——包括乐舞文化。
唐代时值盛世,在音乐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雅乐、散乐以及佛教音乐等蓬勃兴盛。
在中日文化交流频繁的时候,其中有不少传入日本,对日本的乐舞产生了很大影响。
日语中“音乐”一词来源于中国,说明了包括音乐在内的中日两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共通性。
通过“遣唐使”制度,日本把唐朝先进的文化带回本国,促成了日本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综合发展和并行生长。
在先进的唐朝乐舞文化的影响下,日本这一时期的乐舞可谓是蓬勃发展了。
一、唐朝乐舞文化的发展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继承和发扬南北朝文化传统,广泛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因此,新的音乐得到发展并普遍传播。
唐朝原有音乐机构太乐署、鼓吹署、教坊,由太常寺管辖。
唐高祖将隋九部①伎扩充为十部伎,即取消《礼毕》而增加《高昌伎》和《燕月伎》,八世纪初,玄宗又在原有“教坊”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设置“教坊”、“内教坊”、“梨园”等,用以专门培养乐伎②,传习俗乐,是收集民间乐舞、培养乐工的地方,也是提高乐舞艺术、传播乐舞的地方。
在唐玄宗的提倡下,乐舞盛行,风靡一时。
中原音乐和边疆少数民族的音乐以及外来音乐的长期接触融合,诞生了新的乐舞文化——“唐乐”,唐乐以中原音乐为根本,吸收各地区优秀的新鲜的音乐成分,有国际意义的内容,同时又是中国新的民族形式的高度艺术创造。
6—8)‘嘴着内在的联系。
《舞伎图》和<乐伎图》仍有隋代风貌,李寿墓《舞伎图》石刻时间应为630年左右,舞伎六人,分列三排,两两相向而舞,身体微向前倾,短衫长裙,着云头履,细长筒袖外罩以齐腕镶边广袖(自汉以来流行的女装),右侧舞伎举右手及眉边,左臂斜伸,出右足:左侧舞伎举左手及眉边,右臂斜伸,出右足,形成对称,步态和谐沉稳,颇有初唐简朴厚重之风.由此也可看出对前朝乐舞的继承。
图l隋代“双舞俑”图3隋代舞俑群(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图5唐代“舞俑”(江苏扬州出土)目2敦煌304窟顶天宫伎乐图4唐代红农舞女壁画(陕西西安执节奉节墓出土)图6唐代石刻舞人(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图)l】‘中华舞蹈图史'王克芬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2月,第108页5癣佥图7唐代石刻舞人摹本(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圈)图8唐代石刻舞人(陕西三原县李寿墓石棺浮雕线刻乐舞圈)另外,唐初的雅乐亦承于隋朝。
雅乐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用于宗教、政治、风俗的各种仪式典礼中的音乐。
州”每一时代所用的宫廷雅乐一般有两种来源:一种是沿用了前代流传下来的古典音乐和仪式音乐,一种是当代所新作的雅乐。
口,初唐时的雅乐因循旧制,据《1日唐书·音乐志》载:“高祖受禅(618),擢祖孝孙为吏部郎中,专太常少卿,渐见亲委。
孝孙由是奏请作乐。
时,军国多务,未遑改制,乐府尚用隋氏旧文。
”二、略有变革隋、唐的多部乐01,基本上是按照国内不同民族和国外不同国家的名称分类的。
唐九部乐、十部乐是在隋七部乐”’、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删而成,它们的传承关系如下:表1旧七清国龟安天高文部开皇初商兹国竺丽康隋乐(58l~)伎伎伎伎伎伎伎九清西龟疏康安天高札部大业中乐(605~618)商凉兹勒国国竺丽毕九燕清两龟疏康安天高部武德初(礼毕)唐乐(618~)乐商凉兹勒国国竺丽十燕清西高龟疏康安天高部贞观十六年乐(642)乐商凉昌兹勒国国竺丽(上表中,除隋之礼毕、唐之燕乐外,均为南北朝已有的乐部。
唐代设置的宫廷音乐机关叫什么?
唐代的宫廷音乐机构称作教坊,专门负责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等事宜。
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高祖李渊开始实行教坊制,置内教坊于宫禁之中,其官隶属于太常寺。
在祭祀大朝会等国家大典时按习雅乐,在宫中宴饮歌舞时则用俗乐。
如意元年(692),武则天改“内教坊”为“云韶府”,以“中朝官”为使。
神龙年间(705—707),唐中宗李显恢复旧称“教坊”,雅俗乐皆归太常礼乐之司所辖。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他精通音律,雅好曲艺,认为太常司是礼乐之司,不应典倡优杂伎,于是在开元二年(714)将教坊从太常司所辖之下分离出来,置内教坊于宫中的蓬莱宫侧,从此不再归太常司所管,以“中官”为教坊吏。
自此,教坊形成宫内有内教坊,宫外有左、右教坊的格局。
当时东(洛阳)、西(长安)二京,俱设左右教坊。
在西京长安,宫外的左教坊设在延政坊,右教坊设在光宅坊。
在东京洛阳,在宫外的明义坊的北南两侧也设置左右教坊。
凡京师的官妓均由教坊管理,并在教坊注册登记。
从此,“教坊”成为集合倡优教授歌舞的官署,专管雅乐之外的音乐、歌舞、俳优、杂伎的教习、演出等事务,其中乐人以女伎居多;而太常司专掌祭祀礼乐,只容男工,没有女伎。
宫内的内教坊,是皇帝游幸之地。
内教坊的宫妓,就是供奉内廷的女乐。
住在外教坊的艺妓,也是专门供奉内廷的。
与宫妓不同的是,她们不住在宫内,而仅是在需要时才进宫应差。
唐代的乐舞机构
从唐初到安史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军事强大,社会安定。
国内外和地区相互交流频繁,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劳动人民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为统治者的享乐生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当时宫廷的乐舞机构相当庞大,人数众多。
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音乐舞蹈家和民间艺人。
还设有专门培养乐舞人才的机构,为皇室贵族服务。
公元618年,唐王朝建立。
建国之初,其宫廷的一切乐舞制度“皆依前代之法”,依照隋制,连同宫廷御用的乐工也
一起接收下来,象隋炀帝宠信的龟兹乐工白明达等人,仍在唐宫廷任职,唐代的统治者也很器重他们。
由于统治者对乐舞的酷爱,把乐舞作为重要的娱乐工具,大力提倡。
为此宫廷设置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太常寺”、“教坊”、“梨园”,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艺人。
并专门负责训练、培养乐舞人才,并创作及表演音乐舞蹈和百戏等。
唐代皇帝观看乐舞及散乐百戏,一般都在大明宫的“麟德殿”,这里也作为皇帝宴饮群臣和做佛事的地方。
位于大明宫西北,由前、中、后三座殿阁组成,面宽十一间,进深十七间,面积约相当于明清故宫太和殿的三倍。
殿后侧东西各有一楼,楼前有亭,衬托中央的大殿。
现将各种乐舞机构分述如下:
一、太常寺:
太常并不始于唐代,秦置奉常,汉更名太常,北齐叫太常寺,隋、唐以至明清,历代封建王朝均承袭此制。
清末废除太常寺。
唐代的太常寺的组织结构承隋末旧制,置卿一员(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主要统管宫廷礼仪祭祀、宴享娱乐、散乐等排练、演出事宜。
下设八署,分别管理,即:一、郊社,二、太庙,三、诸陵,四、太乐,五、鼓吹,六、太医,七、太卜,八、癝牺。
又设协律郎二人(正八品上),掌管六吕六律,“变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
掌管“邦国之祭祀享宴”乐舞的太乐署,是国家音乐设施的中枢。
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府三人,史六人,乐正八人,典事八人,掌固八人(从九品下),文武二舞郎一百四十人,散乐三百八十二人,仗内散乐一千人,“音声人”(乐舞人)一万二十七人。
宫廷大宴设《十部乐》即由太乐署负责演出。
乐舞人员每年进行考核,定出优劣,择优录用,分为上中下三等,上报礼部。
每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优劣而罢免或提升。
所有乐人及“音声人”都被登记在册,根据其成绩的名次,分番上下。
和太乐署并列的是掌管“卤簿之仪”(仪仗)乐舞的鼓吹署,设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三人(从八品下),府三人,
文六人,乐正四人,掌固四人(从九品下)。
凡皇帝出行,仪仗分前后二部。
皇太子出行,亦有前后二部。
亲王以下各有差别。
“大傩”之礼也属鼓吹署管,“帅鼓角以助侲子之唱”。
唐代还将鼓吹署与清商署合并为一署,增加令一人。
玄宗朝,太常寺里面还有一个“别教院”,教习供奉皇帝所创作的新乐曲。
当时的乐人明确记载应该是官贱民。
所谓“官贱民”,即国有奴隶,共分为五个等级:“太常音声人——杂户——乐工——官户——官奴隶”。
身份、职掌区分得十分清楚。
其中专业从事音乐的有二个等级:“太常音声人”和“乐工”,太常音声人占有最高级的地位。
他们没有户籍,以本色供役,婚姻依令要“当色为婚”,即在同行中互相选择配偶,不能和平民通婚,刑法上也被区别,原则上后代不能脱离这种身份,故而乐工形成了一个世代相承的职业圈子,如玄宗时,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三兄弟,各擅一技,龟年善羯鼓,彭年善舞,鹤年善唱,常年侍奉玄宗及诸王府邸之间。
又有曹宝、曹善才、曹纲则为三代相授的弹琵琶能手。
乐人平时住在乡下,为了顶替赋税,每年几次轮换到长安,在太乐署从事教习,为宫廷效劳。
教习有等级,考核成绩好的,等级、身份都会上升,达到太常音声人的实际成绩,按规定就可以脱离奴隶身份。
实际上这种人非常少。
但也有受到皇帝宠爱而赐从官位的,如唐高祖不顾反对,封舞人安叱奴为散骑常侍;善于
谄媚皇帝的乐工李可及也曾被懿宗封为威卫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