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 格式:pdf
- 大小:265.54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两次舞蹈艺术高峰-----汉唐乐舞的比较我国古代舞蹈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继承和发展了乐舞文化,使这门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能够传承延续至今。
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受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使舞蹈文化有不同的发展与飞跃。
汉代和唐代是古代两个统一而强盛的国家,这为乐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由于这两个朝代的君主对乐舞都有所偏爱,这对乐舞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和唐代的宫廷乐舞之风极其兴盛。
无论在表演形式、艺术技巧,内容范围、风格特征等方面,都比它们前时期的乐舞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舞蹈的发展,使舞蹈达到更高的层次。
汉代宫廷所演出的乐舞比以前的时期丰富,汉代宫廷表演的《长袖舞》《折腰舞》《巾舞》《槃舞》《鞞舞》《巴渝舞》《建鼓舞》《盘鼓舞》等,大多是取材于民间的舞蹈,后被宫廷乐舞吸收和发展,赋予它新的特点:抒情性,技巧性,娱乐性,现实性等等。
“百戏”作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成为代表汉朝乐舞最高水平的艺术经常在宫中演出,并作为每年新年元旦或招待各兄弟民族和外国来宾的宴会上演出的节目。
除作为宴享的乐舞之外,还有一种礼仪性的社交舞蹈,称之为“以舞相属”。
是汉代人积极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来往。
不仅如此,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工和舞人。
达官贵人家中还蓄养歌舞伎人。
这些方面使得宫廷舞蹈原本并不发达的汉代,由于加入了“百戏”和“杂舞”等内容,变得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了,达到俗乐舞蹈文化的高峰。
到唐代时,舞蹈达到了一个更新层次上的成熟和完美,是一个集前代之大成者和开拓者。
唐代继承隋朝的《九部乐》,到唐太宗时加入高昌的乐舞,成为《十部乐》,到唐玄宗时将乐舞分为两部,即《坐部伎》和《立部伎》。
唐代教坊乐舞《健舞》和《软舞》。
这些均是唐代宫廷舞蹈的表演内容。
除此之外,唐代的大曲和法曲,代表作《霓裳羽衣舞》。
唐代歌舞戏《踏謡娘》《兰陵王》《苏中郎》等。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使得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
同时推动了文化的飞速发展,在乐舞方面它更继承了汉、隋的优秀传统,经过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唐代的乐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
汉唐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很多学者将汉代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汉代的乐舞以其唯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唐朝则在继承汉代乐舞的基础上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汉唐舞蹈特点汉代舞蹈结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有以下特点:1.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2.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和热情;3.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4.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5.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汉代自娱性和即兴舞很兴盛。
《史记》曾记载汉高祖刘邦乘酒兴高歌起舞:“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私人女乐,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近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等已经经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为庆祝。
由于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所有汉代人处处体现的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气概。
不言而喻,汉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体现,汉代的舞蹈显示着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着活力和生机,这是一个雄豪的乐舞时代。
汉代的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戏”中表演,“百戏”即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的综合表演。
简论西周、两汉、隋唐乐舞艺术高峰形成的背景
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
原因:
第一,周代从社会制度上来看,逐渐从奴隶制进入封建制。
在经济上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二,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因此是中国乐舞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第三,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乐舞艺术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西域乐舞盛行与唐代整体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密不可分。
唐诗的发展,与西域乐舞的传播流行有巨大的互动作用。
西域乐舞流播中土最初有声而无辞,其后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同时唐代近体诗勃兴,乐工歌手们便将诗人之作填入曲中歌唱。
至盛唐诗歌与唐诗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唐代西域乐舞不仅为文人学士欣赏爱好,而且以多姿多彩、新奇绚丽成为诗人的创作素材和描述对象。
以往西域乐舞题材的诗篇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
唐代西域乐舞盛行,也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表达艺术想象力德载体。
汉朝的乐舞文化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繁荣汉朝的乐舞文化:古代音乐与舞蹈的繁荣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繁荣的时期之一,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有重要的发展,还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其中,乐舞文化是汉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乐舞文化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凝聚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情感,成为了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音乐在汉朝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在汉朝的乐舞文化中,音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汉代的音乐多样丰富,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多种类型。
宫廷音乐是汉朝皇室和贵族阶级之间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激发士气,并增强人们对汉朝皇室的认同感。
宗教音乐在汉朝的乐舞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用于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通过音乐的力量来凝聚人心,表达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而民间音乐则是汉朝乐舞文化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形式,通过简单易学的曲调和歌词,将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汉朝舞蹈的多样性与艺术价值乐舞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舞蹈。
汉朝时期的舞蹈种类繁多,包括宫廷舞、宗教舞和民间舞等。
宫廷舞是表现皇室与贵族阶级高雅气质和生活乐趣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注重舞姿的轻盈舒展和优雅流畅,舞者的身姿动作婉转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宗教舞是为了祭祀和宗教仪式而编排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姿的热烈激昂和舞者的感染力,唤起信众对神圣的敬畏之情,传达出一种宗教仪式的庄严与神秘感。
而民间舞则以生动活泼、朴实无华的形式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代表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汉朝舞蹈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汉朝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人们的所思所感,使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同时,汉朝舞蹈也对后世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乐舞文化的社会功能与影响汉朝的乐舞文化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与影响。
汉唐古典舞的传承和文化意义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古典舞蹈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传承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本文将从传承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来探讨汉唐古典舞的魅力。
首先,汉唐古典舞的传承是中国舞蹈文化宝库中一颗闪亮而重要的明珠。
古代舞蹈艺术源远流长,而汉唐时期无疑是其高峰时期。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和富饶的时期之一,也是舞蹈艺术得到极大发展的时期。
汉唐古典舞作为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精华,源于古代宫廷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精湛的技巧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汉唐古典舞的传承离不开后人的努力和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才子佳人们对古代舞蹈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学习,并将其传承下来。
他们通过对古代舞曲的整理和演绎,使得汉唐古典舞逐渐展现出今日的风采。
例如,明代刘瑾对唐代宫廷舞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纂,创立了“大内宫廷乐舞”,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舞蹈基础。
在现代,汉唐古典舞的传承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许多舞蹈团体和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舞蹈研究机构,致力于古代舞蹈的研究和传承。
他们通过举办演出、教授舞蹈技巧和传授舞蹈知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汉唐古典舞的传承中来。
这种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传递,更是对古代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除了传承的重要性,汉唐古典舞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是汉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汉唐时期,古代舞蹈已经成为宫廷文化的代表,融入了宫廷文化的血脉之中。
它通过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动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文化符号。
其次,汉唐古典舞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古典舞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无疑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每一个舞步都蕴含着深深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想。
通过观看和学习汉唐古典舞,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历程作者:陈笑嫣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49期一、乐舞的起源关于乐舞的起源,乐舞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首先是劳动说或模仿说,它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
它是远古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的声音或者是对动作的模仿来实现自身发展目的的这样一种行为方式;再者是宗教祭祀说,这是对超现实世界的感知。
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能力去抵抗自然,于是就用鬼怪神灵来解释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通过祭祀来表达自己对神灵的敬畏,也是自身美好愿望的寄托;还有性爱说,是对生命本身力量的驱使。
关于舞蹈的创始者,《吕氏春秋》中有记载:阴康氏“作舞以渲导民气。
”可以看出健身是舞蹈的源头,也许是在这样健身的一个过程中产生了舞蹈,这是因康氏之说。
在《山海经》当中也有记载:“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这是帝俊之说,可能是有关生殖崇拜。
还有《事物纪原》记载:“乐舞之兴,始于皇帝。
”从黄帝时期人来才开始有意识地创作舞蹈,用舞蹈表达思想。
还有皇帝乐《云门大卷》来歌颂黄帝功德,皇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盛德如祥云所以乐舞的名字叫作云门大卷。
二、乐舞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某个阶段才会产生歌舞,所以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乐舞才会得以继续发展。
夏商周时期主要是雅乐用来祭祀,依附于政治,来加强统治者的统治,特别是周代重视礼乐的作用,具有教化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雅乐衰落的同时新乐兴盛,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欣赏性,同时女乐歌舞更加职业化。
汉代思想文化大一统,是俗乐舞发展的高峰,角抵百戏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俗乐舞。
汉朝宫廷民间俗舞,是汉朝民间俗乐舞发展的高峰。
《袖舞》《巾舞》《盘鼓舞》《建鼓舞》《剑舞》等多种形式的舞蹈共同组成了宫廷俗乐舞。
并且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一种是“太乐”,主要用于宗教祭祀;一是“乐府”,以搜集民间乐舞并进行加工,整理,为贵族表演。
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发展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先秦时期中国原始时代舞蹈是华夏文化初始形态,而且此时期舞蹈的作用与后来的舞蹈有很大不同。
实在是因为单单说话表明不了心意,嗟叹也不能充分的表达情感,甚至咏歌仍嫌不足,不知不觉中就手舞足蹈了。
早在五帝和商周时期,以具史诗性的乐舞的形式出现。
仅在《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一篇中,就有这样三则故事:帝颛顼在登上帝位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熙熙凄凄锵锵的风声很好听,就命令部下“飞龙”仿效八风之音创作了《承云》,用来祭祀天帝。
到了帝喾的时候,他则命令臣下“咸黑”创作《声歌》——《九招》、《六列》、《六英》。
又命令“倕”创制了鼙、鼓、钟、磬、吹苓、管、埙、篪、鼗、椎、锺等乐器,吹打起来,十分动听,引来凤鸟锦雉随之起舞。
中国乐舞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是周代雅乐舞蹈,西周周武王之弟周公对公元前26世纪到前11世纪流传的历代乐舞的整理更是文化史中的空前壮举。
在“制礼”的同时“作乐”,用“乐”这种声形谐和的艺术型式来表现礼。
为雅乐舞蹈前声,也是周代雅乐的主要内容。
之后,雅乐在其他东亚文化的广泛流传。
昔日孔子在齐国听舜帝时代创作的乐舞《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感叹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又说《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
”而为赞扬武王伐纣的功绩而创作的《武》乐则是“尽美矣,未尽善也。
”也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孔子对乐舞的评判标准——尽善尽美。
这些舞蹈都属于雅舞,还有八佾等。
民间祭祀的巫舞、傩舞等,见于楚地。
秦汉两汉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早在秦始皇即把民间的角抵戏引入宫廷,后来汉武帝大兴角抵百戏就是延续秦制,发展至东汉已成为极为丰富的宫廷舞乐百戏,富豪贵族的家庭宴会也多是杂技的成份的综合性演出。
3、为什么说唐代是中国舞蹈史上舞蹈艺术发展的高峰,唐代有很长一段和平盛世期,不用为战争和生存而恼,使很多艺术家有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唐代接受和发扬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
隋唐统一中国后,只经历了短短30年,它继承、保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乐舞传统。
唐代为中华舞史上光耀后世的黄金时代。
唐朝建立后,社会经济出现了高度繁荣和发展。
唐朝实行开拓性的开放政策,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海上和陆路丝绸之路更加畅通,疆域更加扩大,从而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人们。
日本、朝鲜、天竺、林邑、海湾大食、波斯诸国,来中国落户的不下百万家。
陕西乾陵36宾王像,便是唐代与西域各国及国内各民族的良好关系的见证。
在唐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大国,乐舞因之得到更进一步的交流。
唐代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太常寺、梨园、教坊等,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
舞蹈家公孙大娘、杨贵妃、梅妃、谢阿蛮、李可及等如群星丽天;在集周、秦、汉之大成的基础上,唐朝吸收外来乐舞,广征博采,创作了大量舞蹈节目,《九、十部伎》、《坐、立部伎》、《健舞》、《软舞》和崭露头角的歌舞戏,可资证明。
五彩缤纷的节目,高超的演技,使唐舞开一代新风。
唐舞打破了汉代以来舞蹈杂技同台并存的局面,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
而其舞种之多样,舞姿之新颖,气魄之宏伟,更是空前的,从而形成了燕乐舞蹈的高峰,并饮誉国内外。
《破阵乐》的美名远震天竺(今印度一带),“燕乐”中的多种节目,如《春莺啭》、《鸟歌万岁乐》、《破阵乐》等经僧人、遣唐使带到日本落户,成为宴享和祭祀的“雅乐”(或称“舞乐”)。
其他如民间舞蹈《踏歌》、《狮子舞》以及“散乐”(杂技百戏)已在日本生根开花,绵延至今。
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起源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除骨笛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
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有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严格地说,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
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终夏一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
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
发展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音乐艺术题材及形式的雏形。
总体来看,这时期的音乐主要以钟磬之乐为主,是先秦钟磬舞乐时期的主体阶段。
古代音乐发展到西周达到鼎盛。
这一阶段的音乐文化的标志主要是“六代乐舞”、《诗经》、《九歌》,以礼乐制度为文化环境基础、以“十二律理论”“三分损益法”为理论基础、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为主,吹奏乐器、弦乐器为辅。
另外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春秋末年到战国末年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先后出现了儒、墨、道、法、阴阳、杂诸家等音乐美学思想,各家内部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相互辩难又有所交融,其中儒家的礼乐思想、道家的自然乐论以及墨家的非乐观点共同奠定了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
这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的主要人物有:夔、韩娥、伯牙等。
代表作有:古琴曲《高山》《流水》编钟乐曲《楚商》秦时,宫廷中就设有音乐机构"乐府"。
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与演进古代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仅是娱乐和表演,更是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内在特征。
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演进是多元的,牵涉到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因素。
本文将探讨古代音乐和舞蹈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演进中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古代音乐和舞蹈的关系古代音乐和舞蹈在演进中相互影响和互为依存。
在古代,音乐和舞蹈的表演是不可分割的。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舞蹈则是音乐的身体。
在古代文化中,音乐和舞蹈都被视为神圣和崇高的艺术形式,它们被用来崇拜神灵,庆祝胜利和推崇优秀个人。
在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演出通常是在重要的社交场合中进行的,例如宗教仪式、宴会、婚礼和葬礼等。
在这些场合中,音乐和舞蹈的表演被视为社交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被视为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
人们在音乐和舞蹈中表达自己,在欣赏和参与中培养社交习惯和文化认同感。
在古代中国,音乐和舞蹈的演出被视为礼仪的一部分。
在周朝,主祭大祀、朝会和举行比武等公共场合,都需要进行乐舞表演。
这些表演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礼仪,还有助于统治者巩固政治地位和传递国家意志。
在汉朝,乐舞表演变得更加复杂和精湛,成为了国家文化的代表。
通过乐舞,汉朝君主展现了王权的威严和统治的合法性。
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演进与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音乐和舞蹈的演出形式逐渐改变,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古代,音乐和舞蹈是众多文化元素之一,随着社会、技术和政治的变革,它们不断地演变和改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乐舞表演达到了一个高峰。
唐代乐舞不仅仅是一种社交礼仪,也被用来表现爱情、军事和社会生活等。
唐朝的歌舞艺术是深受欢迎的,大量的音乐、舞蹈、歌曲、戏剧、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在这一时期产生。
唐代的乐舞表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宋朝时期,音乐和舞蹈的演出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它们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摘要: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
本文分别论述了周代是雅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关键词: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非常繁盛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周代、汉代和唐代。
一、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1.建立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乐”相互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通过乐舞的习演,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统一于一体。
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后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周代的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及军事典礼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使用配套乐舞,歌乐舞是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有固定的搭配,大致是歌乐—奏乐—歌曲、笙奏相间—合乐,其程序就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较为明确的雅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民间乐舞全面兴旺繁荣。
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日益僵化的旧雅乐,全面兴旺繁盛起来。
《诗经》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周代乐舞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诗经》之《风》、《雅》、《颂》三类,《国风》之民间乐舞,形式活泼,质朴清新,舞蹈擅长,道具运用有羽、弓、簧等,舞者容貌姣好,动作流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舞蹈的审美取向。
《雅》、《颂》所反映的乐舞,主要是歌颂统治阶级,属于当时的正统乐舞。
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楚辞》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关系。
《楚辞》之《九歌》就是根据民间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辞。
《九歌》各篇写法多样,舞蹈也有群舞、独舞、歌舞加伴唱等多种形式,各篇乐舞节奏气氛相互间也有变化对比。
二、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1.乐舞“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由于汉代政治宣传、统治阶级娱乐的需要,导致角抵百戏空前发展。
角抵百戏表演丰富多彩,有举援大木者,有曲折肢体者,有跳跃轻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龙者,有舞巾舞袖者。
中国古代乐舞史是一段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的各个历史时期。
乐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宫廷文化的体现,也是民间生活的一部分。
它反映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各个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乐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时期,包括周代、汉代和唐代。
1. 周代: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周公制礼作乐,将礼与乐相结合,使乐舞成为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的体现。
这一时期产生了六代舞等代表性的乐舞。
2. 汉代: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了日益僵化的旧体制。
汉代设立了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
3. 唐代: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宫廷舞蹈达到了鼎盛。
官办的乐舞机构有教坊司、梨园院、太常寺等,集中培训了大批专业乐舞艺人。
他们继承前代乐舞传统,吸收各民族和西域传来的乐舞,不断创造出许多色彩绚丽的新作品,如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等。
从远古时代到清朝,中国古代乐舞史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乐舞形式,如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等。
这些乐舞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
如今,古代乐舞的传统在现代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结合唐代作品概述唐代乐舞成就摘要:一、唐代乐舞的概述二、唐代乐舞的成就表现1.歌舞大曲的种类与特点2.乐舞诗的艺术成就3.舞蹈艺术的动态美与审美意境三、社会环境与人文气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一、唐代乐舞的概述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乐舞艺术在此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唐代乐舞融合了中外文化,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歌舞艺术。
当时的乐舞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个部分,各具特色。
散序以节奏自由为特点,器乐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大多为抒情段落;破则以舞为主,节奏渐快,舞蹈高潮迭起。
此外,还有一部分大曲称为法曲,典雅悠扬,与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息息相关。
二、唐代乐舞的成就表现1.歌舞大曲的种类与特点唐代的歌舞大曲种类繁多,风格各异。
它们既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
这些歌舞大曲在演奏过程中,歌唱与舞蹈相互交融,展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独特魅力。
2.乐舞诗的艺术成就唐代的乐舞诗是诗歌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
诗人们通过描绘舞蹈场景、动作和情感,展现了唐代舞蹈的优美姿态和丰富内涵。
这些诗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3.舞蹈艺术的动态美与审美意境唐代舞蹈艺术家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动态美和审美意境的舞蹈。
通过恰当的动词、生动的比喻和动静相生的手法,诗人们艺术地再现了舞蹈的动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
同时,诗人们还运用多种修辞格和景物描写,创造审美意境,将舞蹈形象转化为诗的美学形象。
三、社会环境与人文气息对舞蹈艺术的影响唐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和开放的政策,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种文化因素相互交融,使唐代乐舞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此外,唐代诗人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也为舞蹈艺术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结论唐代乐舞艺术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
唐代的歌舞大曲、乐舞诗等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舞蹈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伴随着人类生存与演变。
在中国历史巨轮不断转动下,舞蹈虽然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却无时不刻不受到时代变换的影响,其中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宗教信仰和帝王喜好等客观因素都左右着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代舞蹈从原始社会以生存为功利性目的综合性形态到奴隶制时期表演性艺术的成型再到封建社会的大发展与转型,中国古代舞蹈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演变,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舞蹈。
我国古代舞蹈大发展的高峰出现在文化思想进步的周代、艺术大繁荣的汉代以及乐舞集大成的唐代。
这三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大发展社会大进步的时期,舞蹈的大发展呈现如下:一、宫廷雅乐之正式确立—西周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巩固政权,乐舞在西周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用来娱神、通神、求神,更是直接为周王朝的统治服务。
同时,乐舞有着教化和祭祀的功能,而且不同规格的乐舞,有着不同的意义[1]。
(一)制礼作乐……天下大治周朝建立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开始了“制礼作乐”的壮举。
“礼”是周初制定的一整套制度、仪节和规矩,主要是为了适应早期的奴隶制统治。
西周的“乐”主要是指“雅乐”,内容包括《六大舞》和《六小舞》,统治者为了国泰民安,巩固政权,充分利用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即通过“礼”来区分等级贵贱,通过“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
西周的“制礼作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使社会稳定,天下大治[2]。
(二)以乐治心……教化祭祀“以乐治心”深受当时儒家文化的影响,艺术追求和体现真、善、美,人们在创作艺术和欣赏艺术的时候都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从而不知不觉的受到教育和影响。
西周乐舞的教育功能有了很大的提升,通过文舞和武舞两个方面对贵族子弟进行教育。
使人的容貌与气质端庄有样,威武雄壮,使整个西周人文素养有了很高的提升。
祭祀活动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事和要事,西周时期更是非常重视祈天祭祖的活动和仪式,而雅乐便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之一,其音乐与舞蹈艺术在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艺术形式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一、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音乐工具是石制的响石和乐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更多种类的乐器,如铜钟、磬等。
这些乐器不仅被用于娱乐,还被视为一种祭祀神灵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音乐在古代中国的各个王朝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周朝时期,音乐被用于宴会、祭祀和军事行动中。
乐府古题是一种盛行于唐朝的音乐形式,通过歌曲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的乐舞表演也是音乐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在音乐的伴奏下逐渐形成。
最初的舞蹈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通过舞蹈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的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宗教舞蹈等。
在古代宫廷中,舞蹈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皇家舞蹈演员被训练成技艺高超的舞者,他们的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被用于表达君主的权威和威严。
此外,民间舞蹈也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
三、音乐与舞蹈艺术对古代社会的影响音乐与舞蹈艺术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了多重角色。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音乐与舞蹈,人们能够传递文化、历史、价值观以及社会制度等信息,从而加深人们对古代社会的认识。
在宗教方面,音乐与舞蹈被用于祭祀活动,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重和崇拜之情。
在社交活动中,舞蹈艺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来展示个人的天赋和技巧,同时也是交流和联络感情的媒介。
此外,音乐与舞蹈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对音乐与舞蹈的描写,这些描写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更加生动和鲜活。
论中国古代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
发表时间:2015-10-23T10:07:35.76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作者:韩莉娟[导读]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韩莉娟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50228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乐舞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是周代、汉代、唐代这三个朝代。
本文分别论述了周代是雅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关键词:雅乐舞俗乐舞燕乐舞
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三个非常繁盛的历史时期,这就是周代、汉代和唐代。
一、周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蓬勃时期
1.建立较为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是将“礼”、“乐”相互结合,把乐舞与统治秩序和伦理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让人们通过乐舞的习演,使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行为规范完美统一于一体。
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有六大舞、六小舞,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乐舞,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对于后代的教育内容之一。
周代的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及军事典礼等一系列活动都要使用配套乐舞,歌乐舞是这些仪式的组成部分,有固定的搭配,大致是歌乐—奏乐—歌曲、笙奏相间—合乐,其程序就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较为明确的雅乐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2.民间乐舞全面兴旺繁荣。
战国时期,民间乐舞的影响力超过日益僵化的旧雅乐,全面兴旺繁盛起来。
《诗经》的产生为我们提供了周代乐舞诸多方面的历史信息。
《诗经》之《风》、《雅》、《颂》三类,《国风》之民间乐舞,形式活泼,质朴清新,舞蹈擅长,道具运用有羽、弓、簧等,舞者容貌姣好,动作流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舞蹈的审美取向。
《雅》、《颂》所反映的乐舞,主要是歌颂统治阶级,属于当时的正统乐舞。
除此之外,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楚辞》也体现了诗与音乐的关系。
《楚辞》之《九歌》就是根据民间巫歌加工而成的祭祀歌舞辞。
《九歌》各篇写法多样,舞蹈也有群舞、独舞、歌舞加伴唱等多种形式,各篇乐舞节奏气氛相互间也有变化对比。
二、汉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繁荣时期
1.乐舞“角抵百戏”广为流传。
由于汉代政治宣传、统治阶级娱乐的需要,导致角抵百戏空前发展。
角抵百戏表演丰富多彩,有举援大木者,有曲折肢体者,有跳跃轻巧如猿猴者,有攀高宛如燕龙者,有舞巾舞袖者。
同时汉乐舞与“角抵百戏”中其他各种技艺相互吸收和渗透,使得汉乐舞具有技艺结合、技艺并重的特点,观赏性也有所增强。
2.缤纷多彩的汉代俗乐舞。
汉代俗乐舞是包含在“百戏”中的,在琳琅满目的汉舞世界里,这些形式各异的百戏歌舞,按其特征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手巾、袖为容的舞蹈;二是手持刀、剑、棍、铎等器物的舞蹈;三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四是模拟鸟兽之形的舞蹈。
3.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大交汇。
中外各民族乐舞文化互相交流影响,比较突出的是西域乐舞的传入即“胡乐胡舞”。
此舞传入中原后,无论皇室还是百姓都非常喜欢,盛行状况在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均有所反映。
汉武帝时,中原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乐舞交流频繁,吉林省吉安出土的高句丽古墓“百戏”壁画就是最好的例证。
三、唐代是乐舞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
1.唐代乐舞体现了古代艺术的高度发展。
首先,唐代首次出现以动作力度和风格特征来进行舞蹈分类,主要有软舞、健舞之分。
这表明了唐人对乐舞的分类突破了传统观念,更加突出了舞蹈动作的风格特点,侧重于舞蹈本体的表现。
这种舞蹈分类,对于古代乐舞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乐舞新作唐代阵舞《破阵乐》是大型群舞,其性质属武舞类,表现了大唐的国武皇威,体现了文武兼备的帝王思想。
它是唐代变化较多,影响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延续周代“功成作乐”传统的乐舞,同时也充份体现了唐代乐舞艺术的生命力。
第三,唐代乐舞荟萃,其中《霓裳羽衣》是唐代乐舞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2.兼容并包的唐代宫廷燕乐。
唐代燕乐是礼仪与乐舞的结合,主要用于娱乐欣赏,糅合了前代乐舞、民间俗乐和西域胡乐舞,兼有典礼、娱乐、表演等多重功能。
部伎乐舞是唐代燕乐的主要内容,如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坐部伎、立部伎。
其中七部伎、九部伎、十部伎汇集了这一时期中原传统乐舞、西域胡乐舞之精粹。
十部伎汇集了多国家、多民族的乐舞,象征开国定邦的丰功伟业。
坐部伎和立部伎,主要体现本土乐舞文化,突出技艺水平和风格特点,主要是为帝王歌功颂德。
宫廷燕乐是唐代乐舞民族性、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体现,可谓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3.中外乐舞文化交流频繁及乐舞汉化。
自唐至盛唐,外国各地多向唐王朝进献乐舞。
如:南诏王(今云南)进献的《南诏奉圣乐》;从古印度传入的《天竺伎》等。
民俗乐舞“踏歌”传到日本后,与日本的歌垣逐渐融合。
古朝鲜吸收了大量中国乐舞文化,学习流经中国的西域乐器,如横吹笛箫,乐舞有“玄鹤”等。
而外来乐舞的汉化表现在如原中亚一代的民间舞《柘枝舞》,唐初为健舞《柘枝》后经汉化后成为软舞《屈柘枝》,风格温文尔雅。
参考文献
[1]王宁宁中国古代乐舞史.山西人民出版社[M],2008。
[2]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简编[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袁禾中国舞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茅慧夏商周舞蹈.大连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