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百所名校12月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9
山东省百校联盟大联考(中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篡,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
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
三是严格公正司法。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四是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备考监测第二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今天,网络短视频、网络影视剧的观看者,以及网文阅读者、网络游戏玩家、网络音乐听众等,都被看作“用户”,即使用者。
传统的受众指信息传播、艺术审美的接受者,是读者、观众和听众。
相比而言,网络文艺用户,则突出作为个体的使用者身份,其主体性与差异性受到重视。
在网络文艺的蓬勃发展中,用户可以消费娱乐,也可以追求艺术审美,进行文化思考;在文艺的互联网虚拟时空与现实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络文化与艺术内容的消费者,也开始扮演着内容传播、生产参与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用户思维影响下,文艺与受众的关系,被重置为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用户”之说也因此而来。
网络文艺用户以主体性、个性化、差异性特征,形成与传统受众的区别。
追什么剧、看哪期综艺、什么时候刷视频、用哪个客户端听歌……完全是用户自己说了算的。
其实,早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用户就可以借助BBS论坛、博客等平台,留言、跟帖催更故事,分享和交换意见和看法。
在今天,用户参与网络文艺评论、文艺内容生产的操作更多样了,用户也成为网络文艺传播的媒介。
用户还可以上传视频、挑选偶像,加入内容生产的行列。
网络文艺前所未有地激活了用户的主体性,这似乎是共识。
沉溺网络、过度娱乐,显然不应该是用户打开网络文艺的正确方式。
过度使用与网络文艺的内容、媒介特征和智能传播模式不无关系。
传统小说、音乐、绘画作品是相对封闭而孤立的艺术文本,互联网以超链接激活了网络艺术作品的“活性”,用户很容易在任意延展的内容网络中流连忘返。
网络文艺作品还具有打破媒介形态、内容样式单一性的特点。
短视频对用户的黏合,与其模式和平台运作机制有很大关系。
短视频采用“音乐+视频+社交”的模式,覆盖才艺表演、知识学习、技能探索、生活技巧等多种内容,再加上滤镜审美、碎片形态、幽默网感等,在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也把用户使用时间这一块儿“拿捏得死死的”。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年12月高三年级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深植于华夏大地的沃土,历经数千年沧桑巨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及鲜明的民族特征。
西洋画主要通过光线明暗呈现物体的形象,因而多用面表现形体。
中国绘画是线条的艺术,从甲骨、金文亦书亦画的图片,到钟鼎铜器中的龙凤饕饕、鸟兽星云,再到楚墓帛画、敦煌壁画,以及后来六朝人物画,唐宋后的山水、花鸟画等,均是用线描方法塑造形象的。
中国的绘画匠师们用线勾勒出轮廓、质感、体积,传递着东方绘画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
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都是靠线对于服饰的描绘传达出灵动的艺术效果。
中国绘画中的线条既是流动的又是多变的,在画家的意念情致下灵动多姿,中国的绘画也因之意境幽远。
中国绘画中,人物画着力描绘人物的精神和个性,山水、花鸟画则注重表现画家的情趣及作品中蕴含的意境。
早在魏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提出“传神论”,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在为裴楷画像时,“颊上益三毛”,结果“如有神明”。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倡导的“绘画六法”,第一条便是“气韵生动”,突出了“神”“气”在绘画中的作用。
欧阳修“古画画意不画形”,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以及元代倪瓒主张作画要“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说的均是此意。
清代石涛有言,“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这“不似似之”正是千百年来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2021年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共8页。
总分:1 5 0分时量:1 5 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人们常把人生看成一种占有物,必欲向之获取最大效益而后快,因此多有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行径。
但人生是占有不了的。
毋宁说,它是侥幸落到我们手上的一件暂.时的礼物,我们迟早要把它交还。
在终极的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们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
但是,“人有旦夕祸福”,既然生而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祸福的精神准备和勇气,否则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为了习惯失去,有时不妨主动失去——布施。
正如佛家的一副..对联所说:“身心放下于当下,名利超然即泰然”。
佛教把布施列为“六度”之首,即意欲把人从迷惑的此岸渡向觉悟的彼岸。
俗众借布施积善图报,寺庙靠布施敛财致富....,这实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经。
我始终把佛教看作是古今中外最透彻的人生哲学,对它后来不伦不类的演变实在是刮目相看。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加点词语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B.呱.呱坠地(guā)C.一副D. 敛财致富2.文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A.贪得无厌B. 过眼烟云C.一蹶不振D.刮目相看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B.武力手段是不是解决南海问题的唯一合理手段?大规模动用武力是否会对国家安定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
C.许多水果具有药用功效,例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柠檬中间就含有柠檬酸、柠檬多酚及维生素C等成分就都具有很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D. 他的电影曾带给中国人深刻的集体记忆,既有不一般的故事,也有深挚的人文关怀,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式现代派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
2021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从考古发掘的文物可知,早期的纸是由植物纤维(麻类)制成。
1933年,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泊汉烽燧遗址首次发现一片麻纸,“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之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亦为西汉故物也”。
到了东汉,蔡伦进行技术革新,组织生产了质量更好的麻纸。
他还突破了木本韧皮纤维的造纸技术,主持研制成功楮皮纸。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除麻纸、楮皮纸外,人们又制造出桑皮和藤皮纸。
隋唐五代时期是麻纸的全盛时期,而雕版印刷的发明更进一步促进了纸业的兴旺。
唐末南方制造出竹纸,还发明了在色纸面上饰以金银粉的金花纸、水纹纸和砑花纸。
宋元时期皮纸与竹纸由于技术进步而逐渐流行,麻纸因原料问题开始衰落。
明朝成为造纸术的集大成阶段。
中国造纸术最早是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
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地区造纸最早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际,生产的主要是麻纸,后来才有楮皮纸和桑皮纸。
据德国汉学家夏德研究,当时大秦不会自行造纸,“东罗马使臣或亚历山大城商人来中国广东通商,途经越南时,将当地所造沉香、皮纸充作本国物品向中国朝廷作为进贡礼物。
”而《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十八年,即公元610年)春三月,高丽王贡上僧昙征、法定,昙征知《五经》,且能作彩色及纸墨……”中国纸及造纸术由此传入日本。
陆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处都有古纸出土。
1900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楼兰发掘出大量魏晋纸本文书,大多为麻纸。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在敦煌发现中亚商人南秦•万达在311~313年间写给友人的信件,也为中国纸。
百校联盟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试卷(全国Ⅰ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考试全国I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生”,这几年已经成了社会生活中分外响亮的“主题词”。
政府出台“民生政策”之密集,媒体推出“民生话题”之深入,百姓关注“民生热点”之强烈,可谓前所未有。
如何使每一级政府的惠民之举,托起每一个百姓的幸福生活?显然,我们还有许多的结待解。
走进基层,常常遇到一些令人忧虑的现象。
民生是个“筐”。
看一看各地在抵抗金融危机中接连推出的刺激内需的大手笔,看一看基层在跟进产业转移中争相展示的招商引资的新路数,其中究竞有多少是真正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有多少是紧密呼应民众迫切需求的民生项目!一些地方向上汇报、对外宣传时,为了标榜自己的“高度重视”,竟然把高速公路、城市广场等基础设施投资都算作了民生工程。
民生是个“秀”。
“有粉搭在脸上”,这是许多官员的共通心态。
就谈新农村建设,不少地方忙于撤并村庄、洗脚上楼,简单地将城市样式照搬进来,靠近路边的建筑,还要涂脂抹粉,配上白墙红顶。
老百姓的谋生之道、生产方式还没有改变,就急着要在一个早上颠覆农民既有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于此,官员们有了迎接上级领导检查视察的“盆景”,有了自己表功炫耀的“面子”,甚至还有了其中房地产开发的“实惠”,老百姓却尝到了难言的苦果。
民生是个“痛”。
一些地方政府或盲目追求跨越发展,或急于拉动投资需求,或企图摆脱财政困境,提出加速城市化,让更多的百姓以承包土地换一纸户籍,尽快过上城市生活,享受公共服务,沐浴现代文明。
但是,他们并没有换位思考:农民到城里买不起房怎么办?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子女就学遇到困难怎么办?民生是什么?不是口号,不是标榜,它是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山东省济南市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学家与艺术家经常生活在不可捉摸的境地。
这两种人必须经常把新的和已经知道的•东西协调起来,并且为在混乱当中建立新的秩序而奋斗。
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应互相帮助并帮助一切人。
他们能铺平沟通艺术与科学的道路,并且用多种多样、变化多端、极为宝贵的全世界共同的纽带把艺术和科学同整个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争取做到这些,不是轻而易举的。
我们面临的时刻是严峻的,但我们应该保持我们美好的感情和创造美好感情的才能,并在那遥远的不可理解的陌生地方找到这个美好的感情。
"奥本海默震撼人心的话语,表达了科学家和艺术家最为崇高庄严的理想,情感和智慧;也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最伟大的追求和信仰。
在小小的蓝色地球上,当人类面对自己文明的历程思考时,不安地发现辉煌中有一片又一片人类理想与热情的废墟并列。
特别是大工业时代机器历史留下的缺陷,给人类的心灵留下了层层凄凉和忧患。
人总想神有所归,心有所寄,虑有所定。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是为什么'‘和“为什么想知道为什么"已成为科学与艺术永无终结的追问。
消除忧患,净化人性,建造人类精神家园已历史地交给“艺术与科学'‘来承担。
不同的是科学家以博大的人性情怀拥抱自然之理,把认识抽象为自然定律,艺术家则以宇宙之理倾述人性之情,把生命精神的思考谱写为人性和宇宙和谐的自律。
正如李政道先生说:“科学的目标是准确的回答和求解。
但是,科学家不可能找到所有答案,也没有最终答案,只能增加答案,而增加答案和了解客观世界的动力是美好的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力。
什么是生命的意文,什么是社会的意义,最重要的是美好的情感,这和创造艺术的动力完全相同。
'‘所以石鲁先生说:“艺术家就是科学家,艺术的规律都是科学的。
山东省2020-2021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B . 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
C . 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丁是丁,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 . 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在选举失败后仍不交权, 违背国内民意和国际舆论, 以致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2. (2分) (2016高二上·涞水期中)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把完善和建立扶困助学制度作为践行“三个代表”、为教育办实事的重要举措。
B . 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 .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 我校第八届运动会会徽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一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3. (2分) (2019高二下·金山期中) 某校举行了一场小型义卖活动,当地报刊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发表了一篇新闻稿。
以下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义卖活动如期举行》B . 《今天真是因吹斯汀》C . 《情满天下爱溢乾坤》D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4. (6分)(2017·珠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境与象袁行霈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文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第二次质量监测联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最早的摩崖石刻、结绳记事,到后来的竹简木刻、纸质图书,再到后来的电视电脑,阅读的形式与载体都发生了许多变化。
电视、电脑、移动终端等,不断把人们从传统的阅读中拉走,电视的大屏、电脑的中屏和手机的小屏,让现代社会的阅读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在“低头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道“风景线”,纸质阅读的危机也再次凸显在我们面前。
网络阅读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是,网络阅读也有其问题。
首先是对专注力的影响。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等终端产品,屏幕呈现的内容往往跳跃性强,色彩鲜艳,会吸引和刺激人的眼球,分散人们的注意力。
网络的超级链接让我们在一篇又一篇文章之间、一个消息又一个消息之间应接不暇,每一次点击,其实都是一次注意力的中断与转移。
在网络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力不断处于亢奋或者疲倦的转换之中,对于发育不够成熟的儿童来说,注意力与意志力处在成长关键期,过早地进行网络阅读,显然不利于他们相关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国外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甚至不让孩子接触IPAD等电子产品的原因所在。
其次是对思维力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我们处在一个信息不断涌来的海洋之中。
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的思维也变得碎片化。
有价值的信息与无用的信息交杂在一起,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黑格尔曾经说过:在绝对的光明中与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所以,需要厘清各种信息的真伪,需要过滤无用的信息,需要付出更多的处理信息的时间与精力。
思维品质反映了人们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以思维深刻性为例。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理性的、冷静的深入反刍的过程,需要集中才能突破。
网络阅读容易向广度无限扩展,恰恰限制了这一点集中,不是提高思维深刻性的最佳阅读环境。
当然,不是说网络阅读或者移动终端的阅读、电子书的阅读不能够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而是说与纸质阅读相比难度更大,不要说中小学生,就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网络面前,也很难抵制各种“标题党”的诱惑和各种汹涌而来的信息诱惑。
对于成长中的中小学生,如果在阅读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过早投入到网络阅读之中,就更难养成专心致志的注意力、思维的深刻性等相关能力品质。
因此,在童年尽可能让孩子们养成纸质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再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网络阅读的方法,将网络作为一个有效的工具使用,及时查询知识,了解新闻信息,等等,并形成控制上网时间等良好习惯,这是一种既顺应发展,又确保根基的良好阅读方法。
(摘编自朱永新《为什么纸质阅读很重要?》) 材料二:就阅读的渠道重构和介质转换而言,虽然传统的纸质阅读今天仍然保有权威性、逻辑严整、内容精粹等优点,但其不足也是很明显的:成本高、单向传播、知识更新慢、知识表达以文字为主、难以进行沉浸式交互等。
而线上阅读则具有随时随地、包罗万象的可得性,与时俱进、即刻更新的现时态,视角丰富、观点多样,知识获取的无成本或低成本,大数据及算法支撑的内容定制化,图文并茂、视频展示、VR/AR/MR 的沉浸式传播方式等。
其价值、魅力和传播效应已超过传统线下阅读,成为一种全新的升维阅读。
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特别注重知识深度的开掘。
但问题在于,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各种要素彼此关联的有机生态系统,知识的过度细分已不适应当今时代发展。
今天的量子计算机、认知机器人、全息影像、生物机械、智慧城市、人体动力学、合成神经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哪一个可以靠单一学科就能建构起来?更遑论社会——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分布式结构的社会,横向圈层、个体之间的连接沟通对于今天的社会协同尤为重要。
因此,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成为今天知识传播的重中之重。
从媒介特性而言,传统纸质阅读比较有利于规范性的、注重深度的知识价值的传播和消费,而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息、多通道媒介平台更能胜任构造多维、非线性、交互、沉浸式的阅读学习体验,有助于非规则的、领域宽广的知识价值的传播与交流。
这是知识传播领域的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阅读者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知识传播的终端。
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通过网络连接为每一个人赋能,使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和角色发生巨大改变。
互联网构造起来的“微粒社会”最大的资源宝库来自每个人身上的“微资源”“微价值”“微创新”“微力量”,等等。
而知识生产领域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就是在于将这些“微资源”“微价值”等连接起来,加以激活与整合。
各种平台构建的知识众筹等都是明证。
而这些无所不至、无奇不有、千门万类的知识生产都不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方式可以形成和创造的。
因此,今天的智能化数字阅读平台,不仅是人们学习的平台,也可以成为表现每个人智慧和能力的舞台。
大众知识生产或许形式比较粗糙、内容略显肤浅,但具有情感共振、心意相通的横向连接魅力,为我们这个时代贡献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样式。
(摘编自喻国明《技术变革正在重新定义“阅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时代中有用信息与无用信息交杂会使阅读者的思维变得碎片化,也会使阅读者无法辨别各种信息的真伪,难以过滤无用信息。
B. 对于中小学生,不反对他们进行网络阅读,但反对他们过早地、过多地投入网络阅读,以免对各种“微资源”的激活与整合产生影响。
C.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改变了阅读者在知识生产领域中的地位和角色,阅读者已经不再接受知识,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终端。
D. 大众知识生产将来自每个人的“微资源”“微价值”“微创新”“微力量”聚合起来,为时代贡献充满活力的文化资源和知识样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阅读或者移动终端阅读电子书阅读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但效果比不上纸质阅读。
B. 对孩子而言,要尽可能地养成纸质阅读的习惯与能力,网络只能作为一个有效的辅助阅读工具。
C. 当前,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各种要索彼此关联的有机系统,因而我们不需要对知识进行细分。
D. 当前知识传播的重中之重是知识谱系中的横向价值,在这方面,网络阅读比纸质阅读更有优势。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阅读”的技术变革的一项是A. 大数据及算法B. VR/AR/MR 的沉浸式传播C. 合成神经生物学D. 互联网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智能化数字阅读”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博士买驴 李国文“邮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这段话,源自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古代的博士,系对文化人的敬称。
博士,学问广博之士;另有茶馆、堂馆的别称,如茶博士者。
古之所谓博士,与现代学位级别的博士,根本不是一回事。
文化人,读书多,有学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有学问的人,未必“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有因其学问太多而疏于应对世事的书呆子“邺下谚云”所说的,正是这样一位博士。
这位博士先生,赶到牲口市上买一头毛驴,银货两讫,也就拉倒,牵走就是了,他偏不,要立一字契,无非免得悔约而已。
这位博士,为显示其学问深厚,洋洋洒洒,写上三大篇纸,密密麻麻地写满以后,硬是没有接触到这篇契约的主人公,也就是正在牲口市里嚼着刍豆的毛驴。
颜之推,字介,祖籍琅琊临沂,南渡后,迁湖北江陵,他本人曾为南梁湘东王萧绎部属,官至散骑侍郎。
后因战乱,遂居北国,先任周,后仕隋,史称其“博览群书,无不该洽”“善于文字,监校缮写,处事勤敏,号为称职”。
《颜氏家训》这部典籍,因其内容丰富,超出一般家庭的伦理范围,涉及社会、风俗、礼仪、道德、文化、教育、知识与修养等方面,对于了解南北朝的人文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且篇幅短小,平白如话,遂成为古今学子的必读书。
南北朝对峙的一个半世纪,既有杀得天昏地暗的拉锯战争,也有相安无事的短暂和平。
在此期间,南北两地都同样地风花雪月,歌舞升平,吟诗唱和,欢宴不断,既忘记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灾难,也忘记铁蹄所至、血肉横飞的痛苦,而好了疮疤忘了疼的江南诸朝,斯风犹盛。
君主带头,豪族助兴,文人凑趣,马屁轰鸣。
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还大力提倡写淫艳的“宫体诗”,缠绵悱恻,无病呻吟;颜之推对这种颓废浮艳的文风,深恶痛绝,《颜氏家训》就是他一生愤怒的厚积薄发。
他的老上司萧绎,最后失败时,竟奇怪地总结经验,归咎自己读书太多,才丢了江山。
一气之下,把历年收集的数十万卷书籍简册,付之一炬。
这些人,只要战火不烧到屋檐下,利刃不架在脖子上,都是玩文学的好手。
上述“博士买驴”式的浮浪空洞文字,是南北朝轻浮艳丽、好逸恶劳的社会习气产物。
社会风气反映其上层建筑,世风正常,邪不压正,社会风气不良,小人得志,好人就要倒霉。
颜之推引用了南梁的一个例子:“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
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贏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喷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当时的整个社会,从统治阶层,到豪门贵族,竞相侈靡,淫奢豪华,从文人士子,到小康人家,贪图安逸,物欲嚣张。
在这种风气下,指望文学能写出有质量、有分量、有力量的东西,是不大可能的。
那位当过大使的庾信,后来由于战乱阻隔,逗留北方,不得回归,在怀念故国和感伤身世的悲情中,才形成苍劲悲凉的独特诗风。
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指的是他晚年离散时期的作品。
当他尚未奉命出使北朝,与另一位“青春偶像派”诗人徐陵,擅写绮丽诗文,领南朝诗坛之风骚,风起云涌,群起仿效,号曰“徐庾体”,在文学史上也是有记载的。
革命奋斗年代,文学如同战鼓,震撼人心;物质消费年代,文学提倡消费,钞票第一。
一纸买驴契约,值得写上三大张纸,来炫示自己吗?这使人不由得琢磨,太美满丰足,太安逸享受,太快活自在,太优哉游哉,对作家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曹雪芹为什么在喝“莲叶羹”时不写《红楼梦》,偏要饿到只有稀粥咸菜可吃时才写?饿,不一定就产生文学,但饿与饱,前者更可能靠近文学一点。
因为,吃得太饱,血液都跑到胃肠中去帮着消化,脑子便会缺血,便会犯困,便会下笔无神,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