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
- 格式:ppt
- 大小:668.00 KB
- 文档页数:20
金融基础知识理解货币的起源和功能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具有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出发,详细介绍货币的起源和功能,并探讨其在金融基础知识中的重要性。
一、货币的起源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原始共同体逐渐演变为农耕社会和城市文明社会,货币的出现与社会分工和交换活动的日益增长密切相关。
原始社会存在着物物交换的方式,即通过物品交换满足各自需求。
然而,物物交换存在困难,诸如需求不匹配、交换不便等问题,迫使人们寻求更方便、普遍接受的媒介来进行交换。
在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形式的媒介物,如贝壳、玉石、金银等,用以作为交换的媒介。
慢慢地,一些稀缺且易于保存的物品,如金银、铜币等,被广泛接受并逐渐演化为真正的货币。
二、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三个基本功能,即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
1.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衡量物品和服务的价值。
通过货币,人们可以更准确地比较和评估不同商品的价值,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了统一的度量标准。
2. 交换媒介: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与服务的交换。
相比物物交换,货币交换更灵活、高效,人们可以将货币作为中介直接交换所需的物品和服务。
3.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无论是购买商品、支付工资还是清偿债务,货币都能够满足交易双方的需求,实现支付的便捷与安全。
除了这三个基本功能,货币还具有储存价值、流通性和信用等附加功能。
货币的储存价值使得人们可以把财富储存在一种可保值的形式中,流通性使得货币在各种交易场景中能够快速使用,信用则是指人们普遍接受货币并具有信任感,从而保证货币的流通和使用。
三、货币在金融基础知识中的重要性金融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货币作为金融基础知识的核心,对整个金融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了解货币的起源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
通过学习货币的历史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货币在经济交换中的地位,进一步认识到货币对经济的重要性。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引言货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货币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货币的起源、货币的功能和本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货币的起源1.原始交换方式:在没有货币存在之前,人们采用物物交换的方式进行交易。
这种原始交换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需求匹配困难、存储价值不便等。
2.商品货币:为了解决原始交换方式存在的问题,人们开始选择某种具有广泛接受性和稀缺性的商品作为交换媒介,如贝壳、兽皮、金银等。
这些商品具备了一般等价物的特征,成为了一种普遍认可的货币形式。
3.金属货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金属逐渐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金属具有稀缺性、耐久性和可分割性等优点,逐渐取代了其他商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金属货币也有所不同,如古代中国使用的铜钱、欧洲使用的金币等。
4.纸币的出现:随着贸易和经济活动的增加,金属货币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重量大、携带不便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开始使用纸质代表金属货币价值的纸币进行交易。
纸币作为一种信用货币,具备了方便携带、易于存储和分割等特点。
5.电子货币的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逐渐兴起。
电子货币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数字资产,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易和转账。
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就是典型的电子货币形式。
三、货币的功能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交换媒介,可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值。
通过将商品价格表示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人们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
2.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种广泛接受的交换媒介,可以方便地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交换。
相比原始交换方式,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3.储藏手段:货币具备价值存储的功能,人们可以将剩余财富以货币形式保存下来,随时使用或转移。
相比其他商品,货币更具有便携性和稳定性,更适合作为储藏手段。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普遍认可的支付手段,方便人们进行购买和支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章货币)✳✳✳第一节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一、货币(G)的起源和本质起源:货币是随着商品价值形态的变化而逐渐产生。
由简单的,个别的价值形式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即简单偶然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价值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时商品交换的商品范围和交换者范围扩大了。
局限性:有些商品换不到想要的东西一般的价值形态绵羊由左边变到右边,变成一般等价物,是质的变化,充当了交换的桥梁可以理解为,出现了一个商品,这个商品是任何人都承认的,它可以换任何商品,也可以用货币形态(一开始是贱金属,后来交易规模变大,需要贵金属。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起源于商品。
金块和银块一开始不太好称量,还需要鉴定成色,随着频率越来越高,每一次交易都需要这样就变得非常麻烦➡规定了重量和成色之后变成铸币。
最早发行铸币的是私人银行家,使用信用来证明。
但是远距离就不会相信他➡国家发行铸币来保证货币重量和成色的可信度,促进了国家范围内的商品流通➡一开始是足值的,后来会磨损,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了,现在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发挥媒介的作用➡纸币更方便携带,易于保存,代替了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为限。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观念上的货币,需要货币本身就有价值)2.流通手段: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是现实的货币,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数量不足导致商品供过于求)商品交换:W—W商品流通:W—G—W(如果G投入到市场的数量不足,就会导致供过于求,经济危机)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人类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是因为货币的一般等价物性质,需要币值稳定,通常来讲由于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钞票会贬值,不适宜贮藏)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工资、利息等的职能(存在诱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资金链断裂导致连锁债务)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金融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第一节货币的起源货币是商品发展的必然产物货币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货币到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地特殊商品、货币是自发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货币体现生产关系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特殊性:第一,货币是衡量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第二,货币具有双重使用价值。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共五种功能。
3.货币的作用价值尺度:是货币最早产生的、最基本的职能,货币的其他职能都是以这个职能为基础的。
流通手段:也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蓄水池”功能。
即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是,多余的货币会退出流通而成为贮藏货币。
支付手段:(1)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一切信用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2)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可能使买卖关系进一步脱节,使商品流通增加了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世界货币:在国与国之间作为商品和劳务流通的媒介,执行货币的各种职能。
4.货币材料具有单一性、稳定性、标准性和交换的广域性第三节货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R与商品的价格总额Q成正比,与同一货币单位货币速度E成反比.即R=Q/E.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属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之同实际需要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即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当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反之,也会引起通货紧缩。
第四节货币制度1.货币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与其组织形式,构成要素: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种类以与发行保障制度共4个要素。
2021年高中政治经济常识第一单元第二节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教案旧人教版说课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商品的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的。
只有懂得货币,才算是真正懂得商品,懂得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本节前两框题就是讲货币的有关内容的,包括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其中第一框货币的产生既不是本课的重点,也不是难点,加上学生对货币也具有较多感性认识,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适当指导、点拨,最后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具体来说,导读环节,借助录象形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到认真自学阶段;教学过程中引用故事,设置情景,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很好地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第二框讲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个基本职能是重难点,应在教学中进行重点分析,其余三种职能让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为突破重点,特采取了以下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学生一定的活动空间,比如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自学;教师质疑,引导学生思考、释疑等,在师生的双向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空洞乏味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材料相结合,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另外,首尾呼应,课前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课后问题再现,总结练习,检验巩固。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含义,比较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的异同,从而理解货币的本质。
能力方面从分析货币的起源,到概括总结货币的本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归纳能力;结合学生对货币本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通过对我国货币的简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端正学时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使学生明确对待货币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一、货币的本质与职能1.货币的起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其表现为:一只绵羊=两把斧头(实质为产品交换而非商品交换)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与一系列商品相交换)•其表现为:一只绵羊=两把斧头+两匹布+一定量其他商品一般价值形式•其表现为:两把斧头+两匹布+一定量其他商品=一只绵羊货币形式•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大小2.货币的本质货币作为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是货币的五种基本能职能(1)价值尺度(标价、定价) 价值尺度即货币是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只需要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给商品标明价格•为了能够衡量和计算各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为了交换的方便,必须确定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
这种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及其等分通常称为价格标准。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必须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完成•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3)贮藏手段(只能是足值的金属货币,纸币则不具有)货币的贮藏手段,就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贮藏保值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有贮藏手段,是因为金属本身有价值•等式左边的绵羊叫作相对价值形式,等式右边的斧头叫作等价形式一切价值形式都是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或要素构成的该形式下,商品价值量的表现形式缺乏一个共同的标准,造成了交换的困难此时期,绵羊为一般等价物。
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一般等价物来衡量(贝壳、兽皮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发生偏离的情况商品价值量不变而货币价值量发生变化时①.市场供求变化②.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③.第二章:货币2022年3月24日17:35纸币也能执行部分贮藏手段的职能,但没有贮藏职能•(4)支付手段(延期支付)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5)世界货币货币一旦用于国际的商品交换,就取得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银行职业考试《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知识点:货币本质与职能(一)货币起源与演变货币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其他具有相同价值的商品来表现就是价值表现形式,简称价值形式。
在交换发展过程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四个阶段,并最终产生货币。
所以,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殊商品。
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是价值表现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后,伴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货币币材和形制,经历了不断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可兑换的信用货币和不兑现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本质表现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首先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但货币又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表现在:货币是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具有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2.货币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因为价值是劳动的结晶,商品生产者通过货币互相交换商品,实际上是互相交换各自的劳动,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商品的不同所有者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了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与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充当价值尺度职能,可以是本身有价值的特殊商品,也可以是不足值或没有价值的信用货币或价值符号。
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商品在质的方面相同,在量的方面可以比较。
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的产生,是伴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产生而出现的。
这就是说,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由货币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所决定的。
因此,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问题,是研究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1.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了交换媒介—贝壳、海贝等;古代中国在战国时代已出现铸造有文字的铜贝;货币萌芽于奴隶社会初期。
货币的发展:第一,原始社会晚期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贝壳;第二,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前期出现以货币为自己本身价值尺度的最早的古代铜币;第三,货币进入个别使用的阶段,形成原始货币;第四,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时期,商品交换已具备了一定规模,因此,最早的货币也是最简单的实物货币—实物货币。
货币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简单的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1.货币的含义( 1)广义的货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同时又代表了商品价值并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一般等价物;狭义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可以用于买卖任何东西,体现其价值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3.货币的本质( 1)从职能角度看: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只是表示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才是货币真正的内容。
( 2)从内容上看:货币表现为价值符号或观念符号。
( 3)从货币自身的运动过程看:从货币的
产生到消亡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货币从最初的观念形态向价值形态转化的过程。
唐代货币思想述论大致说来,货币思想是指人们对货币的起源、本质、职能、作用及管理等问题的认识。
这些问题和认识在我国封建帝制时代大都有统治阶级中的人士思考并提出,属于统治思想和统治理论。
有唐一代,货币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达到了什么样的认识水平,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以下拟对此类问题加以探讨。
(一)关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唐代对货币起源的认识仍然囿于《管子》的“先王制币”说(亦称“货币国定说”)。
此说在《管子》一书中多处言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述见于《国蓄》篇,曰:“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汉,珠玉起于赤野,东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绝壤断,舟车不能通。
先王为其途之远、其至之难,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
三币,握之则非有补于暖也,食之则非有补于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
”这一观点产生以后影响至巨,几成定论,成为货币起源说上的主流认识。
唐代坚持此说的以张九龄、陆贽、白居易、杨于陵等人为代表。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三月,张九龄在所拟《敕议放私铸钱》中指出,“古者以布帛菽粟不可尺寸抄勺,乃为钱以通贸易”。
[1]德宗贞元十年(794),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说:“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立货泉之法,以节轻重之宜。
”又说:“钱货者,官之所为也。
”[2]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指出,“夫天之道无常,故岁有丰必有凶;地之利有限,故物有盈必有缩。
圣人知其必然,于是作钱刀布帛之货,以时交易之,以时敛散之”。
[3]穆宗长庆元年(821),户部尚书杨于陵认为,“王者制钱,以权百货,贸迁有无,通变不倦”。
[4]这些言论从便利商品交换的技术角度及维护政权统治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解释货币的起源,认为货币乃是帝王贤哲人为设计制造出来的,在认识上是一种“非常肤浅的观点”,[5]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看法。
它把货币的产生解释为是政治权力和统治利益的产物,从而混淆了货币起源与商品交换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进而阻止了对货币本质问题的正确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