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戏曲演员的舞台艺术性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新时期戏曲演出中的舞美工作——以道具装置为例■黎明笔者早年供职于江苏省京剧院,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调入省扬剧团,专职于扬剧演出的舞美工作迄今二十余年,对于戏曲舞台的呈现样式、以至于整个戏曲行业的发展都有些许认识和思考。
本文的下述内容,便尝试基于对历史的回溯,对完善当下的舞美工作表达一些个人想法。
一、对戏曲艺术舞美工作的认识概括的说,与戏曲演出有关的服装与配饰、装扮与脸谱、经典的“一桌二椅”为代表的道具、经典的“山水风景”为代表的幕布等都可归入舞美的范畴。
这些都作用于情节的渲染、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推进,因而与演员、乐队等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一台完整的演出。
从整个地方戏的演进与发展看,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新越剧艺术的改革者袁雪芬老师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开创式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自那以后,其他地方戏也开始学着越剧那样,开始从“编、导、音、舞、美”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突破,使得演出不再只是“好听”,而且更加的“好看”。
但另一方面,就工作的定位而言,舞美工作万不可喧宾夺主,它的工作应该是一种“助阵”、一种“助推”,戏曲演出的核心依然是演员自身能力的呈现、是乐队演奏技艺的展现。
在此基础上,如再能有一流的舞美作为衬托,这样的作品便可算作舞台艺术精品。
如果只有一流的舞美,演员和乐队的能力乏善可陈,这样的作品只能用“徒有其表”这样的词语去形容,其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相当有限的。
这样的论述和定位也适用于扬剧。
作为扬剧艺术中的主要核心艺术团体之一,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事实上也是业内领先的。
由于笔者平时的工作基本围绕着道具装置等的设计和使用,所以本文的探讨也基本围绕这些方面。
二、江苏省扬剧团在道具装置方面的探索不过分的说,近二十年来,江苏省扬剧团在此方面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褒奖的,在业内也是有优势的。
当然,与此有关的思考和工作推进,主要还是用于服务剧情、服务演员的表演、服务于全剧主题的呈现,而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为了展现而展现。
戏曲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戏曲表演艺术是一种以音乐伴奏的声乐表演,讲究声乐技巧和表演技巧的融合。
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腔调系统独特。
腔调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一种声音艺术,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不同的腔调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声、调式、音乐构成和表演特点。
戏曲中的腔调种类繁多,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它们的腔调系统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演唱艺术。
2.表演要求高度统一。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演唱与表演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融合度极高,指挥家、歌唱家、演员等要求高度统一,每个演员都要根据剧情要求进行情绪表达,同时与音乐结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艺术效果,这对演员的演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3.音乐与表演相辅相成。
戏曲表演艺术的音乐与表演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塑造了舞台戏曲的艺术魅力。
音乐能够描绘情节、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等,演员的表演必须与音乐相协调,使表演更加丰富、生动,投人观众的情感世界,将艺术效果提高到全新的境界。
二、剧本创作的特殊性剧本是表演艺术中的灵魂,它既是表演的基础,也是表演的推动力。
在戏曲表演艺术中,剧本创作具有如下的特殊性:1.要有严格的艺术规范。
戏曲表演艺术有着严格的历史传统和艺术规范,分别体现在角色设定、情节把控、文化内涵等方面。
因此,剧本创作要以这些传统为基础,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准确地反映和传承传统文化。
2.需要精细的情节构建。
戏曲表演艺术的剧本情节构建需要精细,一个小小的差错就会影响整个表演的效果。
因此,剧本创作需要结构合理、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又不失细腻的描写,合理地安排人物行动和经历,使之顺畅自然。
3.需要传承历史文化。
戏曲表演艺术是我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剧本创作的目标之一是要传承历史文化。
在创作中,要注重历史考证,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融入其中。
三、舞台表演的特殊性1.舞台布景、服装要求高。
戏曲表演艺术要求环境舞台布置和演员服装要具有古代中国风情。
戏曲演员舞台表演中的交流及艺术修养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技艺水平,还要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感的传达。
戏曲演员舞台表演中的交流主要包括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两个方面。
身体语言是舞台表演的基础,通过肢体的姿态、步伐和动作,演员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形象。
当演员扮演忧伤的角色时,他们会低着头,肩膀微微下垂,整个身体散发出沉重的氛围;而当演员扮演高亢的角色时,他们会昂首挺胸,手臂大幅度舞动,整个身体充满了力量和活力。
通过这些肢体语言,演员能够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情绪状态和性格特点。
声音表达是戏曲演员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良好的音色和准确的发声技巧能够增强演员的表演力度,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不同的戏曲类型对声音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需要柔和细腻的声音来表达细腻的情感,有的需要高亢有力的声音来表达激烈的戏剧冲突。
细腻的语调抑扬顿挫,也是戏曲演员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语调的变化,演员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让观众产生共鸣。
除了交流能力,戏曲演员还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优秀的表演。
艺术修养包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对剧情的透彻把握以及对舞台细节的严格要求。
戏曲演员需要通过对剧本的研读和角色的揣摩,把握住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转折,使之与观众产生共鸣。
演员还需要对剧情的发展和戏曲的结构有着清晰的认识,通过对剧情的把握,才能把握好表演的节奏和力度。
舞台细节的把握也是戏曲演员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要注重动作的精准度和节奏感,舞台布景和服饰也需要与角色和剧情相搭配,共同营造出戏曲所需的氛围和情境。
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的交流及艺术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演员需要通过身体语言和声音表达与观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包括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对剧情的透彻把握以及对舞台细节的严格要求。
浅谈戏曲演员舞台角色的塑造1. 引言1.1 戏曲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戏曲演员塑造角色的重要性在整个戏曲表演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角色是戏曲作品中的灵魂,是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桥梁。
戏曲演员通过对角色的塑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丰富,能够引导观众参与到戏曲的世界之中。
角色的塑造需要演员深入理解剧本内容,深入研究人物性格,以及通过自身的表演技巧和经验来完美演绎角色。
只有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走进舞台。
戏曲演员在角色塑造过程中需要倾注大量心血和时间,不断探索和尝试,创造出更加立体和具有感染力的角色形象。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汲取经验,戏曲演员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将经典戏曲传承下去,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舞台表演。
1.2 戏曲表演的特点戏曲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演员不仅仅是扮演角色,更是通过自身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将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戏曲表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旋律韵律感:戏曲表演注重旋律的运用,歌唱部分和念白部分之间的配合,表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演员需要准确把握节奏和音调,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2. 舞台动作:戏曲表演强调舞台动作的大气和细腻,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
不仅要注重动作的准确与美感,还要注意动作与台词的融合,使表演更加自然。
3.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在戏曲表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员通过面部神态的变化来展现角色的情绪和性格特征。
精湛的面部表情技巧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4. 生动的对白:戏曲表演以念白为主要表现形式,演员需要通过精准的台词演绎,将角色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清晰地呈现出来。
台词的演绎技巧直接影响到角色形象的塑造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戏曲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演员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的学习提高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戏曲演员的表演是否需要有新颖的演绎方式?一、戏曲演员的表演形式正逐渐演变为多元化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改变,戏曲演员的表演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呈现出新颖的演绎方式。
1. 表演技巧的创新传统的戏曲表演注重于形态的展示,强调肢体语言和音韵之美。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观众更加注重情感共鸣和思想内涵的传递。
因此,戏曲演员需要通过创新的表演技巧,将角色的心理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
2. 融入现代舞台艺术元素随着舞台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舞台元素被引入到戏曲演出中。
例如,舞蹈、音乐、灯光等形式的融入,为戏曲演员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
戏曲演员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优化、音乐的配合和灯光的运用,丰富戏曲表演的艺术内涵,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舞台艺术的魅力。
二、新颖的演绎方式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观众1. 年轻观众对娱乐形式的需求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的娱乐形式。
他们对传统的文化形式缺乏兴趣,需要更加创新和时尚的表演方式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
因此,戏曲演员如果能够采用新颖的演绎方式,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必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青睐。
2. 提高戏曲艺术的现代感戏曲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然而,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戏曲演员需要通过新颖的演绎方式,赋予戏曲艺术更多的现代感。
这不仅能够使观众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感受到新奇有趣的体验,同时也能够提高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保留传统演绎方式的必要性1. 传承经典艺术的重要性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传统的演绎方式承载着丰富的艺术传统和民族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在进行新颖的演绎方式时,戏曲演员仍然需要保留传统演绎方式的一部分,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的魅力。
浅谈戏曲舞台艺术的特点作者:贾连张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演员为枢纽统一时空,以表演为转移处理时空。
演员的表演既体现着时空,又控制着时空。
它是运用分场和虚拟的舞台方法,并通过具有程式性的唱、做、念、打作为自己艺术手段的一种戏剧形式。
关键词:戏曲;表演;艺术;特点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040-01一、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为了在有限的舞台上,反映出深刻广阔的生活内容,戏曲创造了以虚拟为主、虚实相生的舞台方法,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所处的规定情境。
戏曲的虚拟,不是对实物对象作依葫芦画瓢的比划和摹仿,而且强调实物对象的某一重要特征,采用想象、夸张、省略和装饰等手法来表现的。
如舞台上表现宴会,就抓住酒壶和酒杯这两件最能表现酒席的部分,而用虚拟的方法来表现斟酒和饮酒。
戏曲的虚拟动作之所以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且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因为它具有分寸感和质量感。
如跨门槛的尺寸要有一定的限度;挑担子要有轻重和各异的重量感。
如果虚拟动作的尺寸不准确、层次不分明,结构不严谨,上楼不感到有楼梯,行船不感到有水,总之,要是表现力不强,就失去了虚拟的意义。
戏曲的虚拟有简有繁。
为了典型地表现人物的复杂心里矛盾,集中地表现戏剧冲突,当突出的突出,省略的省略,当简洁的简洁,当繁复的繁复。
在无关紧要之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一点就算,不求其真;在紧要关头,为了刻划人物和制造气氛,就不厌其烦地反复渲染,不遗余力地使劲突出。
从舞台时、空实际和艺术效果出发,戏曲的虚拟服从于戏曲的表演规律。
对于需要与可能的,就以“实”来表现,对于不需要的,不可能的,就以虚来表现。
如车、船、马等大物、活物、和针、线等观众不易看见的小玩意,就通过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现;对于非用大物或小物不可的,就采取大化小、小化大的方法来表现,这样就把戏曲舞台反映生活的面扩大到无所不及的程度——大到各种打仗场面,小到吃饭睡觉,穿针引线,只要内容需要,都有表现的方法。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242浅谈戏曲中的表现艺术汤成伟(海口市琼剧演艺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摘要:中国戏曲是戏剧文化的精髓,其中包含着众多美的艺术元素,例如:音乐、美术、舞蹈、腔调等,而这些美最终要依靠舞台艺术的融合进行体现。
在戏曲的表演艺术中,演员是美的诠释者,也是戏曲表演的灵魂所在。
在目前各种艺术竞争十分激烈,戏曲处于观众冷落等待振兴的情况下,研究戏曲表演艺术表现魅力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一种艺术没有表现就不可能吸引到所属于它的观众,而没有观众的艺术也就名存实亡,这是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
关键词:戏曲;艺术审美表现;表现艺术一、戏曲艺术的审美表现戏曲艺术的综合审美创造构成美的艺术作品,形成戏曲艺术作品应有的审美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切事物的性质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一切事物的性质及其价值和意义,都是在一定的关系原型中才能显示和实现出,这就是它特有的艺术审美表现。
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作品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审美需要的审美对象,其艺术性质和价值意义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相互关系才能显示和实现出来。
这种关系就是人们对戏曲艺术的追求力度和接受力度的艺术原型性艺术的需求。
这种需求的表现主要流露于审美鉴赏艺术的表现,只有通过艺术审美的表现,艺术作品的性质才能得以显示,价值和意义才能实现,功用才能得以发挥。
例如一部好的剧目中精湛的表演形式通过优秀的舞台表现力度呈现出来,以综合艺术的结合有效地突出舞台上的艺术呈现美,从而使得观众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这就是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换句话说也就是艺术接受中的一种形态的表现。
艺术接受的表现。
所谓的艺术接受是指一定时代中、社会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角度、文化价值和心理要求在表现艺术中、去读解艺术、分析艺术、鉴赏艺术和了解艺术作品过程中,对所呈现、所接受艺术作品的选择性认同和创造性实现。
然而这种艺术性的接受是主动而非被动的,因为它包含着欣赏者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及再创造等等心理活动。
浅谈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势。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打艺术,表演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艺术比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一、中国戏曲表演有其独到的特殊性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以程式化的歌舞表演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创造了丰富艺术表演手段。
而这些大量的、精美的艺术表演手段,集中体现在戏曲演员是否掌握好了戏曲的基本功-“四功、五法”。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需要先有“功”,然后才能有人物。
也就是说,一个戏曲演员要想在戏曲中塑造好一个人物形象,首先要学习好五法即手、眼、身、法、步以及戏曲发音、戏曲舞蹈、戏曲节奏、戏曲锣鼓经等,为以后塑造人物做起码的技术准备,魏将来在舞台上娴熟运用歌舞化的行动展现戏曲冲突和矛盾打好基础,这一课是戏曲演员不可或缺的。
戏曲演员需要改变生活中的自然的道白、动作、语调,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程式,把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后,才能搬上舞台。
因此,戏曲演员首先需要具备戏曲艺术特有的表演技能,一名戏曲演员如果连表演程式动作都完成不了,那就更谈不上去进行剧中人物的心理体验和舞台表现。
其次戏曲演员还需要赋予角色以生命。
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导演艺术家阿甲先生说:“戏曲演员不是简单地、直接地从自然界形态的生活去体验角色,而是要从戏曲的歌舞规律所转化的艺术性态的生活体验角色,这种体验,是审美意识和表演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戏曲歌舞生活的体验。
中国戏曲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只是演戏,而不是在真实地生活,既要有深厚娴熟的一整套程式化基本表演技能,又要吧情感凝聚在程式化技术的表现上,要体验的是戏曲化艺术感情,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生活化情感体验层面上。
浅谈戏曲旦角的表演和声腔艺术中国戏曲属于通俗化的范畴,它主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表演艺术体系。
作为一名戏曲演员,对“表演”这个词汇是最熟悉不过的。
而我则是在越调表演艺术的一个青年后辈,主攻旦行,在戏曲舞台上度过了二十多个春夏秋冬,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
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时光流逝、年龄的增长,在戏曲艺术天地中,自己也日益成熟。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最需要具备的则是“形神兼备”的表演艺术和“声情并茂”的声腔艺术。
这和演员平时的艺术修养和刻苦学习锻炼是分不开的。
在近二十多年的戏曲生涯中,我深有感触,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你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练好台步、云手、水袖等一些旦角的基本功;学会分析人物、探索人物,掌握角色的内心动态,才能在舞台上塑造典型化、生活化的人物形象。
从肢体表现和面部表情,从手势走势到内心独白,从一句道白到大段唱腔,都必须密切掌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体系表现,就是戏曲舞台艺术的“表演”,表演之所以要“形神兼备”,实际就是要求演员表演和刻画人物时,要以形传神、先声夺人,利用肢体语言把人物的内心感情变化表现出来。
所以,我在自己的表演中时刻遵循这一道理,领会“形神兼备”的真谛,进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和艺术文化修养。
我有幸跟随越调大师申凤梅许多年,她的言传身教,使我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对我的表演和演唱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启迪。
申凤梅大师经常告诫我们:“演戏演人物,唱戏唱心声”。
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我的表演和声唱水平逐渐提高。
我在《诸葛亮吊孝》中扮演小乔,我就努力把都督之妻、东吴佳丽特有的情感历程表现得层次分明,深刻感人,充满着青春气息,蕴含着情感力量。
通过盛装款步、赏花戏鸟、抛袖转身、婀娜多姿的舞台动作,悦耳动听、婉转甜润的唱腔,寓情于景物之中。
把“为夫君洗风尘同饮杜康”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观众。
,我把这段唱腔唱得明快清丽,热情流畅。
这种喜悦之情,为小乔惊闻夫君周瑜命丧巴东,痛不欲生的情绪激变,做好了浓重的铺垫。
戏曲演员综合艺术素养戏曲表演关注的不仅是演员的艺术功底,还有演员的综合艺术素养。
采茶戏这种戏曲艺术风格诙谐幽默、表演节奏欢快,融入很多民间及地方舞蹈、戏曲等,具有强烈的戏曲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就要求演员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戏曲唱功和舞台表演能力,还需要了解表演内容及艺术内涵,将戏曲内容的生活气息展现出来,获得观众的共鸣,实现更好的表演效果。
因此提升戏曲演员的综合艺术素养尤为重要。
一、戏曲演员专业技能素养培养戏曲演员要想能在台上为观众呈现一出精彩的戏曲表演,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包括专业技能、唱念做打及相关的专业知识,这也是成功塑造戏曲人物的必要条件。
因此,提升戏曲演员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尤为重要。
首先,戏曲演员需要对戏曲基本功有准确规范的理解和解析,将手眼身法步与唱念做打有效结合。
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有利于降低表演的出错率,同时也能够提升演员的自信心,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游刃有余[1]。
同时演员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需要展现出自己的表演风格,表演要贴近生活,不能过于浮夸。
比如采茶戏中的矮子步,男性的身高一般比较高,而茶树则比较矮,因此在采茶的过程中男性需要半蹲,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保持双腿半蹲或者全蹲,这些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演化而来的,这是男演员的基本步法。
这种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使观众体会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
二、加强文化知识储备戏曲演员在理解人物和表达人物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准确性,这与演员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有直接关系。
很多演员虽然上台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演出效果仍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演员对人物细节的把握不合理,具体来说与演员自身文化素养不足有关。
随着社会发展,对戏曲表演的专业能力及知识结构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必须要做好演员文化修养的构建工作,包括基础知识、艺术理论等。
戏曲演员必须有积极的学习观念,学习并不是每天抱着书读故作姿态,也不是每天不停看戏就可以提升艺术素养,无论读书还是看戏都需要看出门道,应当在读书和看戏时做好笔记或者写点评等,真正从中学习到知识并应用到戏曲表演中。
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文档资料中国戏曲艺术之美一、形式美(一)音舞性。
“戏曲者,谓以歌舞以演故事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这是王国维给中国戏曲所下的定义,这一中国戏剧理论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定义极其简略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形成中国戏曲特征的根本因素――音舞性。
音舞性是指中国戏曲用歌舞演故事的特性,它是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形式上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戏曲是在中国古代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三者结合、演化、变异及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融歌唱、舞蹈、念白、戏剧表演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它从形成到成熟和完善,都和音乐密不可分。
无论是戏曲的剧本,还是剧本中的唱词,或是戏曲中的念白、“做”、“打”等都和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语言是由普通的生活语言经过艺术提炼加工转化成的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音乐语言,结构整齐,讲究声调和韵律,一字一句一腔全都有音乐的旋律;角色的唱词采用歌唱的形式,道白也具有吟诵的意义;其剧情发展和矛盾冲突讲究起伏有致和抑扬顿挫,音乐中的节奏感尤其成了统一和协调“唱、念、做、打”的媒介和艺术手段,它像纽带一样把这四种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情节、情绪、矛盾的变化和发展尽善尽美地展现给观众,让人有荡气回肠之感……音乐渗透于整个戏曲艺术之中。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言必歌,动必舞”。
舞蹈性是音乐性的外化形式,是节奏、动作、造型等的统一。
中国戏曲的舞蹈性体现在舞台上的一切表演之中,演员的一招一式,如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写字睡眠、绣花喂鸡等等,都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已被不同程度地舞蹈化了。
不仅如此,中国戏曲舞台上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强烈的舞蹈意味。
借助夸张、华丽的脸谱、服饰和舞蹈动作,角色可以通过口、手、眼、身、步的配合,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情感。
中国戏曲以歌舞为主的这种舞台表现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加舞蹈,而是戏曲演员将舞台动作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音乐的旋律节奏和舞蹈的动律意蕴充分融合,从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戏曲演员舞台表演中的交流及艺术修养戏曲演员舞台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一直吸引着观众的目光。
在戏曲演员的舞台表演中,交流和艺术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戏曲演员在舞台表演中的交流方式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
一、戏曲演员舞台表演中的交流方式1.面部表情交流戏曲表演中,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表情是戏曲演员表演情感和角色的重要手段,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可以表现出角色的性格、情感以及所处的情景。
戏曲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与观众进行交流,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共鸣。
2.身体语言交流身体语言在戏曲表演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戏曲演员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姿势来展现角色的形象和特点,传达情感和意境。
优秀的戏曲演员可以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内心矛盾和感情变化,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1.文学修养戏曲演员需要具有扎实的文学修养,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历史和传统文化,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戏曲剧本,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和人物特点,才能够在表演中更加自然和深刻地体现角色的形象及情感。
2.音乐修养戏曲演员需要具备音乐修养,熟悉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曲调的特点和演唱技巧,才能够在表演中更好地运用声音和音乐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而且戏曲演员需要通过音乐修养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感和节奏感,以便更好地配合乐器和合唱。
3.舞台表现力戏曲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声音运用和舞台动作等方面。
只有充分发挥舞台表现力,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吸引观众,产生共鸣。
4.心理修养戏曲表演是一门高度艺术创作,戏曲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应对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冲突,保持表演的稳定和连贯,使作品更加出色,观众更能够享受到表演的乐趣。
5.专业技巧戏曲演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巧,包括演唱技巧、唱腔技巧、表演技巧和舞台表现技巧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专业技巧,才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情感,使表演更加生动和自然,展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
试论戏曲演员的舞台艺术性
作者:马洁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
【摘要】戏曲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舞台表演艺术,戏曲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丰富,具有艺术表现的综合性。
戏曲表演融合了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等多种舞台要素,具有高超的艺术欣赏美感。
戏曲演员表现艺术价值依靠舞台表现,戏曲的艺术魅力主要通过舞台进行展示。
本文针对戏曲演员如何进行舞台表演展开论述,对戏曲演员展现角色艺术魅力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出影响演员舞台表现的艺术影响因素。
【关键词】艺术;戏曲演员;舞台
中图分类号:J8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46-01
一、戏曲演员的舞台表现力
中国的戏曲艺术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分别是滑稽戏、说唱和民间歌舞戏。
戏曲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形式的综合性特征。
戏曲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的祭祀歌舞,戏曲的发展历程经过唐朝、宋朝的发展逐渐成熟,演变出豫剧、评剧、京剧、梆子戏等不同的表演种类。
随着戏曲表现形式的不断完善,戏曲表演的条件也不断改善,无论表演条件如何进步,最影响戏曲演员舞台表现力的因素始终不变。
戏曲演员只有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向观众展示鲜活、生动的角色艺术特点,将艺术表现的张力展示给观众,才能展示出具有艺术美感的表演价值。
通过舞台表现力的提升,可以展示出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文化价值。
戏曲演员应当对剧本的内涵进行深入体会,把握核心内涵,结合自身精妙的演技,最终将剧本所要展示的艺术价值呈献给观众。
在表演方面,演员通过对角色内涵的深入把握,表现角色的艺术魅力,每一个角色所代表的行当不仅是表演模式方面的分工,更是代表一种表演的程式。
因此,作为一种整体形象,各种行当具有自身特色。
经过长期发展,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已经固化,戏曲的表现手法也已经较为完备,每个行当之间的壁垒已经形成,但是通过发展和创新,每个行当都应当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和表现力。
二、戏曲演员展现角色魅力的办法
(一)展示舞台魅力。
戏曲表演者通过舞台表演,塑造角色特点,在舞台上将角色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
但是塑造角色形象并不是易事。
艺术角色的塑造受到演员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维特点、气质特征以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演员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艺术表演。
戏曲演员的艺术风格多有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对于艺术规律的掌握程度、对艺术知识的认识
深度,以及演员专业方面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等,都会对艺术风格的表现力造成影响。
戏曲演员通过人物特点对艺术进行演绎,展示出鲜明的艺术形象。
(二)演员的生活积累。
演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才能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通过生活经验的获得,演员自身的艺术、品格以及文化特征将会有较大提升。
演员在表演之前,要对剧本进行研究与品读,并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舞台设计,参考剧本的历史背景,揣摩人物心理,领悟表演的感情主线,这些都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有较为深刻的领悟,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才能更加鲜活。
除了生活积累之外,演员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感知人物的生活背景,领悟人物的思想主线,体会角色之间的感情,将自身融入到角色中。
(三)相互结合。
人物的性格千差万别,演员的人生积累也各不相同,戏曲演员无法通过艺术风格的展示将自身形象完美表现出来,舞台创造还需要工作人员紧密结合,在舞台演出的过程中,道具、音乐、灯光等要素需要工作人员的参与,只有舞台工作人员与演员之间形成默契配合,整合好舞台表演的每一个元素,才能将舞台之美展示出来。
三、影响舞台艺术性的因素
流派是影响舞台艺术性最重要的因素,流派作为戏曲表演的一种标志,是指演员在自身专业范围之内,通过学习和创造,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表演模式。
通过自己的独特艺术,展示出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的艺术美感。
戏曲的表演不是对生活原型的照搬照抄,而是依照一定的舞台逻辑,在进行舞台表演时,注意特定舞台形象的塑造,根据特定的对象对不同的情景进行必要的调整,通过节奏的控制技巧将艺术美感展示给观众。
行当也会对舞台的艺术性产生影响,戏曲演员都有不同的角色属性,通过不同的专业分工展示出不同的流派特点,在表演的艺术张力方面,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行当划分有不同的表演形式。
四、结语
总之,在当今社会,观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大幅提高,演员的舞台塑造不应满足于固定流派,应当在舞台表演中不拘泥于一个流派的塑造,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密切与舞台工作人员配合,在表演中关注角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丁献美,张安健,周荣庭.增强现实技术在戏曲舞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6,(18):262-263.
[2]刘宇飞.浅论戏曲舞台艺术的广播化呈现[J].中国广播,2016,(09):76-78.
[3]张生筠.中国戏曲的舞台时空与艺术处理[J].戏剧文学,2013,(02):53-61.
[4]倪韵.戏曲舞台艺术的视觉美[J].大众科技,2010,(05):209-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