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开发概念
- 格式:docx
- 大小:40.06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1.MIS的定义:制造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2.MIS的功能:①数据处理功能;②预测功能;③计划控制功能;④决策优化功能。
3.MIS的特点:①面向管理决策;②综合性;③人--机系统;④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结合;⑤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4.IS发展的三个阶段:①EDPS(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电子数据处理系统;②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③DSS(De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
EDPS:在该阶段,计算机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运行层的日常具体业务,所处理的问题位于管理工作的底层,所处理的业务活动有记录,汇总,综合与分类等,主要的操作是排序,列表,更新和生成等。
其目的是迅速,及时,正确地处理大量数据,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将人们从繁重的手工数据处理工作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可分为:单项数据处理和综合数据处理。
MIS:管理信息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高度集中,能将组织中的数据和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快速处理,统一使用其重要标志是有一个中心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
MIS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的分布式处理。
DSS:决策支持系统是把数据库处理与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的优化计算结合起来,具有管理,辅助决策和预测功能的管理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面向组织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以解决半结构化问题为主;强调决策过程中人的作用,系统对人的决策只能起辅助和支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决策过程的支持以应用模型为主,系统模型反映了决策制定原则和机理。
在结构上,决策支持系统由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相关的部分组成。
mis开发方法
Mis开发方法是一种基于敏捷开发思想的开发方法,其核心是迭代、增量开发。
在这种方法下,开发团队通过不断迭代,逐步完善产品功能,不断反馈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最终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在Mis开发方法中,需求分析非常重要。
开发团队会与用户和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
同时,团队也会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产品的功能和体验。
Mis开发方法还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
开发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开发和测试。
同时,团队也会与客户、用户进行充分沟通,及时反馈产品进展和问题,以便快速响应和解决。
总之,Mis开发方法是一种敏捷、高效、协作的开发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 1 -。
1、MIS的定义:2、MIS的三要素:旧: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应用。
新:系统的思想、现代管理手段、信息处理技术3、C/S结构,B/S结构:C/S 结构的基本原则是将计算机应用任务分解成多个子任务,由多台计算机分工完成,即采用“功能分布”原则。
客户端完成数据处理,数据表示以及用户接口功能;服务器端完成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
这种客户请求服务、服务器提供服务的处理方式是一种新型的计算机应用模式4、自主开发,委托开发的优缺点:自主开发适合于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包括系统分析与设计、程序设计、系统维护等)的组织和单位,如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所、计算机公司等。
优点:开发费用少,开发后的系统能够适应本单位的需求且满意度较高,系统维护方便。
缺点: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开发水平可能不高,系统优化不够,规范性较差。
委托开发:适合于使用单位无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组织和单位。
优点:省时、省事,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
缺点:费用高、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
5、信息的定义:信息是信号、符号或消息所表示的内容,用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它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6、信息的度量单位:信息量的单位叫比特,一比特的信息量是指含有两个独立均等概率状态的事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被全部消除所需要的信息量。
可以利用概率来度量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公式为:H(X) —— 信息量;Xi —— 第i 种状态;P(Xi) —— 第i 种状态出现的概率。
7、信息的等级性:信息等级分为战略级、策略(战术)级、执行级8、系统的定义和特性:系统是相互联系的多元素的复合体。
如果一个集合包含至少两个可区分的对象,这些对象按照可以识别的特有方式联系在一起,就称该集合为一个系统。
系统的特性多元性、相关性、整体性9、系统按抽象程度分类:概念系统、逻辑系统、物理系统10、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外)储存器、(内)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算器、控制器11、Cpu 的概念: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个芯片上构成微处理器,简称为CPU 。
1.简述MIS的发展MIS一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由瓦尔特·肯尼万率先提出,认为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再适合的时间想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这个定义护士了计算机的重要性;1985年由高登·戴维斯提出的定义则是加入了“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提出MIS是“用户—机器系统”,且指出了MIS在企业中的功能;70年代末由薛华成、黄梯云提出的MIS定义则是纠正了中国人认为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计算机的误区;2000年Kenneth udon强调了MIS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的集合,他把MIS的定义拓广,认为任何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解答均是信息系统。
2.如何理解MIS科学三要素MIS科学三要素:面向管理、系统的观点、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的应用面向管理:MIS的目标就是帮助在高、中、底三个层次支持管理活动,信息收集、储存、加工、帮助决策,这整个就是面向管理的表现。
系统的观点:MIS的功能在于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这是一个依赖信息技术的按照一定工作流程组成的互联系统。
MIS让工作流程变得一目了然,系统性增强,MIS本身又是一个内部系统构造明确的人机系统。
数学方法计算机的应用:MIS是由人工手续、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网络等组成的,计算机帮助运算传递信息,当然是组成的重要因素,而数学方法则是生成决策的依赖,决策不是凭空来的,合适的数学方法才能得出最优的决策。
3.假如你是一个组织的主管并要开发信息系统,你如何证明此决策时正确的?又如何能使信息系统开发成功?要证明决策是正确的,我需要在公司的各项业务流程中找出最需要改进的一个,作出改进后的业务流程(当然了是要在使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的业务流程),将节省的人力物力列出来。
要开发成功的信息系统,有三点要素:一是合理确定系统目标,这是靠系统规划产生的,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确定系统的目标,不能舍本逐末;第二是组织系统性的队伍,信息系统是基于业务流程的,既然这样就要把涉及到流程的所有代表人员集齐,包括高管、业务骨干、系统规划师、系统分析师、系统设计师、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等等,讨论系统的可行性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最后一个要素就是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即先成立领导小组然后组成系统组,接着进行系统规划最后进行项目开发,要注意其中重要的是系统分析阶段,程序编写买机器这些工作都是系统分析之后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方面也是系统分析占得比重较多,软件比硬件投资比例高。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方法是指为满足管理需求,利用技术手段和方法,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流程,对MIS进行全面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过程。
本文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四个方面介绍MIS的开发方法。
首先是需求分析阶段,这是MIS开发的基础,包括确定管理目标、明确功能需求、收集数据等。
在确定管理目标时,需对组织的目标进行分析,了解组织的战略、业务流程和管理需求。
在明确功能需求时,需根据管理目标,确定系统所需的功能和特性,例如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报告等。
在收集数据方面,需采用各种方法,如面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收集与系统开发相关的数据。
接下来是系统设计阶段,包括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
数据库设计是MIS开发的核心环节,需根据功能需求和数据收集结果,设计出适合系统需求的数据库结构,包括表、字段和关系等。
界面设计是指设计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需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界面友好性和易用性等。
系统架构设计是指设计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硬件和软件的选择、系统的分层结构和模块划分等。
然后是系统实施阶段,包括系统编码、测试、培训和上线等。
系统编码是指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将设计结果转化为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在测试阶段,需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稳定性进行全面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
培训是指对系统使用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高其对系统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最后是系统上线,即将系统部署到实际的运行环境中,供用户进行正式使用和操作。
最后是系统维护阶段,包括故障排除、功能更新和性能优化等。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和问题,需要及时进行排除。
此外,当管理需求发生变化时,需对系统进行功能更新,以满足新的管理需求。
同时,还需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在MIS的开发方法中,需注重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
项目管理是指对MIS开发过程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包括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第一章绪论当代的信息系统是由于计算机的出现而产生的。
在反复不断的探索中信息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分支,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
如果从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信息系统开发的规律,我们必须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概念、结构等基本知识。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定义及其发展Mis的结构Mis的开发Mis的应用Mis学科内容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本章小结习题一本章知识点导航:§1.1 MIS的概念、定义及其发展一、MIS的起源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IS)的概念起源很早。
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就写书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50年代,西蒙提出了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概念。
同时代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与管理,他把管理过程当成一个控制过程。
50年代计算机已用于会计工作,1958年盖尔写道“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作到较好的控制。
”这时数据处理一词已经出现。
图1-1-1 MIS概念的起源与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一词最早出现在1970年,由瓦尔特·肯尼万(WalterT.Kenne-van)给它下了一个定义:“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在合适的时间向经理、职员以及外界人员提供过去的、现在的、预测未来的有关企业内部及其环境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进行决策。
”显然,这个定义出自于管理,而不是计算机。
二、MIS的定义与功能1985年,MIS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的著名教授Gordon B.Davis给出MIS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它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
mis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名词解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在各个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MIS系统的开发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严密规划的过程,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MIS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涉及的部分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MIS系统开发的过程。
需求分析(Requirement Analysis)需求分析是MIS系统开发的第一步,它涉及到收集和分析用户的需求,以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开发团队能够确保开发出一个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
在需求分析阶段,开发团队会进行用户访谈、文档分析、观察用户使用现有系统等活动,以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
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系统设计是MIS系统开发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将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出一个完整的系统设计方案。
该方案将包括系统的架构、界面设计、数据模型、算法等各个方面的设计。
系统设计旨在确保系统能够高效、可靠地运行,并能够与其他系统进行无缝集成。
编码与测试(Coding and Testing)编码与测试是MIS系统开发的具体实施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将根据系统设计方案,开始编写代码并进行系统测试。
编码是将设计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的过程,开发团队需要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工具来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
测试是为了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是否符合需求分析阶段所确定的要求,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部署与实施(Deployment and Implementation)部署与实施是MIS系统开发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开发团队将完成的系统部署到用户的环境中,并进行系统的实施。
部署包括将系统安装和配置到用户的计算机或服务器上,并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实施是指将系统投入使用,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用户能够有效地使用系统。
一、系统开发方法概念的形成系统开发方法概念的形成和人们开始着手对系统开发方法的研究始于1960年左右。
早期研究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始的:一是从开发一个大型软件工程的角度;二是从开发出一个适用于管理实际需要的角度。
我们现在讨论的则是融两者为一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产生于50-60年代的EDP,在开发过程中有一个很不如人意的地方,就是如何充分合理地组织开发一个大型的应用软件系统,其中有两个问题是:在设计系统时,如何合理地划分系统,并组织多个人力来共同工作,以及在系统实现时,如何合理地将众多开发者所做的工作合并在一起。
60年代约当(Edward Yourdon)、康斯坦丁(Larry L.Constantine)等提出了自顶向下、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其贡献在于:1.开创了系统开发方法学研究的先河此方法的核心是将整个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程实现。
前两个阶段采用自顶向下(top-down)的方法来结构化地划分、分析和设计一个系统,后一阶段则采用从底向上(bottom-up)的方法,按照前两个阶段分析设计的结果,从最基层模块做起,一个一个地编程,然后按结构逐步拼接成整体系统。
由于这一研究是从如何开发实现一个大型的应用软件系统这个角度提出的,具有一般性,故被认为是系统开发方法学研究的开始。
2.系统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50年代是系统论奠基和发展的年代,系统论的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当时系统论的发展除一些确定性的结构模型和定量描述模型外,强调整体性、系统划分和有机协调的观点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几乎所有事物。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L.V.Bertranffy)认为系统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事物“整体”和“整体性”的科学探索。
在这种前调整体性的系统观点的指导下,约当、康斯坦丁、迪莫柯等人巧妙地将它与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结合起来,并将其演变为一种自顶向下的软件分析设计方法,即对问题的分析和软件的设计都必须坚持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只有在整体最优的情况下才有局部的优化。
在确保全局性的前提下对系统进行自顶向下的划分,即将系统划分成若干既有机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子系统(或模块),然后以此类推,层层细分,直至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3.工程化开发软件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来开发大型软件工程是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求解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系统并非结构开发方法的独创,而是人类在大型工程项目(包括软件工程)中一直用于组织协调群体劳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的主要贡献就是将工程化开发方法与自顶向下的系统思想、结构化的系统划分方法溶为一体,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大型软件系统开发中,个体工作和群体工作的关系。
在结构化系统分析中强调的工程化方法具体来说就是:首先,把开发过程分成了很多工程化的开发阶段和步骤,如可行性分析、问题分析、系统设计、编程实现等等。
其次,在每一个开发步骤中,都规定出很多工程化的图表来规划、记录和表达开发者在这一步骤中的工作成果。
这些图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流程图和解构图,它类似于一般的工程图;另一部分是程序文档文件,主要用于说明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细节,以便日后维护和修改之方便。
二、开发方法的发展一些开发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共同促进了系统开发方法学的形成与发展。
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有:从JSP到JSD的杰克逊开发方法,结合结构化开发方法和需求定义(requirement definition)方法的信息系统工程方法,以及后来的各类信息系统开发工程规范、原型方法、OO方法、CASE方法等等。
1.杰克逊系统开发方法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系统开发方法最早是从研究程序设计方法开始的。
1975年杰克逊在其《程序设计原理》中提出一种系统化的程序设计方法,被称之为结构化程序方法(简称JSP)。
1983年杰克逊又在《系统开发》中将JSP推广到整个系统开发领域,故称之为杰克逊系统开发方法(简称JSD)。
JSD是一种描述和实施计算机系统的方法,应用范围包括需求描述、功能描述、逻辑系统设计、应用系统设计、物理系统设计、程序描述和设计、程序实施以及系统与程序维护。
2.信息工程信息工程是马丁(James Martin)和芬克尔斯顿(Clive Finkeletein)在其合著的《信息工程》中提出的一种全面支持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工程方法。
它是一种基于数据和数据关系的、用户驱动的方法。
用信息工程方法开发所包括的内容有:战略需求规划、数据模型化和规范化分析、过程形成、数据使用分析、实施策略、分布分析、物理数据库设计、第四代语言、程序描述合成等。
我们按时间顺序简要地回顾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发展过程。
将各类方法按程序设计方法、软件工程方法、管理/需求分析方法、自动化系统开发方法四类进行归纳如表1-3-1所示。
表1-3-1其中SP(Structured Program)为结构化程序方法,JSP(Jackson Structured Program)为杰克逊结构程序方法,JSD(Jackson System Development)为杰克逊系统开发方法,SADT(Structured Analysis & Design Technology)为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prototyping为原型方法,OO(Object Oriented)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SRD(Structured Requirements Defination)为结构化需求定义方法,BSP(Business Systems Planning)为商业系统规划法,CSFs(Critical Success Fastors)为关键成功因子法,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性质的工作,一般的系统工程均要有三个成功要素,这就是:合理确定系统目标组织系统性队伍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
其中主要问题和开发步骤如下1.领导问题:由于信息系统耗资巨大,历时较长,并且是涉及到管理方式变革的一项任务,因而必须由主要领导亲自抓才能成功,可以说主要领导者参与是MIS开发的先决条件。
因为主要领导者最清楚自己企业的问题,最能合理地确定系统目标,他拥有实现目标的人权、财权、指挥权,他能够决定投资、调整机构、确定计算机化水平等,这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领导首先应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其次应有提高自己企业管理水平的设想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设想;再次,要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每步的主要工作;最后要会用人、会组织队伍。
领导人员推动MIS的几个阶段是:(1)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委员会。
(2)由该委员会领导一个系统规划组或系统分析组。
(简称系统组)(3)进行全系统规划。
(4)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评价。
2.MIS开发步骤:(1)建立信息系统委员会:该会包括领导者的主要咨询机构,又是MIS开发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人员包括对信息系统要求较多的各级管理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如财务科、计划科、销售科等,还包括一些有经验的管理专家、系统分析员等。
其主要工作是确定系统目标,审核和批准系统方案、验收和鉴定系统和组织各种开发组织。
(2)形成系统组:系统组中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如管理专家、计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还可以请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咨询公司派出专家和本单位专家结合组成。
这样既可以摆脱主观偏见,吸收新鲜思想,又可以避免系统建成后人浮于事而造成负担。
(3)进行全系统规划:这个规划是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计划,是确定企业的目标、解决目标的方式、信息系统的目标、信息系统的主要结构、工程项目和可行性研究。
系统规划制订完成以后,就可根据规划的要求组织一个个项目的开发。
每个项目的开发均可由四个阶段来完成,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系统评价。
这四个阶段组成一个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是周而复始进行的,一个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就不断地评价和积累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重新进行系统分析,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不管系统运行的好坏,每隔3-5年也要进行新的一轮的开发。
当然对过几年以后的系统规划也要修订。
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目标的确定、解决目标的方式的确定、信息系统目标的确定、信息系统主要结构的确定、工程项目的确定及可行性研究等。
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分析、系统数据流程图的确定以及系统方案的确定等。
系统设计包括计算机系统流程图和程序流程图的确定、编码、输入输出设计、文件设计、程序设计等。
系统实现包括机器的购买、安装、程序调试、系统的切换以及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等。
系统的评价包括建成时的评价和运行后的评价,发现问题并提出系统更新的请求等。
各个阶段中各种人员的职责可用一个表说明,见表1-3-2所示。
表1-3-2在这些步骤中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1)系统分析占了很大的工作量,有人对各阶段所耗人力及财力作了个描述,见图1-3-1所示。
从图可以看出在系统分析阶段技术人员的人力耗费是很多的。
只有分析得好,计划得好,以后的设计才能少走弯路。
那种不重视分析,只想马上动手设计的作法值得慎重考虑。
图1-3-1 系统开发各阶段人力财力需求情况(2)开发信息系统不应当把买机器放在第一位,因为只有在进行了系统分析以后,才知道要不要买计算机,买什么样的计算机。
尤其对于大的系统开发可能长达3年,现代计算机差不多4年换一代,微型机2-3年换一代,或者说3年以后的价格要比原来的少一半,如果一开始就买机器,没等用上就折旧了许多,实在不划算。
(3)程序的编写要在很晚才进行。
程序编写要在系统分析和设计阶段以后,弄清楚要干什么和怎么干的情况下,而且有了严格的说明时才好进行。
若一开始就编程序,可能会编的不合要求,以后改不胜改,反而会大大浪费人力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