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与管理(揭筱纹等 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91 KB
- 文档页数:1
思维导图:拿走吧,这是你的下一个旅行目的地欢迎阅读我的第1573篇日更文别再崇尚国外的诗和远方世界上最棒的风景就在你身边!中国有56项世界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你去过几个?世界遗产中国最多!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世界遗产已经超过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一位。
7月25日,福建泉州又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止目前,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6项,有些你去过,有些可能你从未听说过,今天我用一张思维导图进行了整理。
思维导图分为三个一级分支,分别按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自然遗产14处,文化遗产38处作为分类标准。
由于世界遗产分布很分散,所以在每个一级分支的二级分支上,我按照世界遗产所处的不同省份进行了归纳总结,便于大家提前规划好路线,一次游遍某个省份的所有世界遗产。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及下载打印,原图可加我微信)特别说明:有些世界遗产不属于某个省份,而是属于多个省份,例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明清故宫”指的是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的原貌;“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分布在吉林省集安市境内以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反映了汉族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大运河”遗产,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8个省及直辖市;“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中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遗项目,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土司遗址”包括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体现了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土司制度”。
在世界自然遗产中“中国南方喀斯特”,位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等地方,是世界上最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之一;“中国丹霞”,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组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陡峭的悬崖、红色的山块、密集深切的峡谷、壮观的瀑布和碧绿的河溪。
乡村旅游PPT乡村旅游PPT乡村旅游管理科学与工程孙永主要内容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二、乡村旅游的特征三、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四、有关的文献综述五、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六、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一、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会务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野田园亲近自然农事体验感受民俗二、乡村旅游的特征1、游乐行为的体验性体验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特点之一。
游乐行为的体验性是指乡村旅游所具有的、让游客参与到乡村生产、生活的某一过程,通过观察、模仿、习作,让游客得到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的主要特点。
2、产品文化的高品性乡村的各种工艺美术、民间建筑、民间文艺、民俗节庆、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都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城市游客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乡村旅游已属于稳定性较强的主要旅游方式之一。
其最稳定的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也很好的人。
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特征3、客源市场的城市性乡村旅游的游乐主体一般都是城市居民。
乡村旅游以农业为载体,具有为游客提供观赏、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
其载体、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客源目标市场只能定位于有别于乡村的城市,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的大都市,所以,乡村旅游的客源是生长在城市,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情况比较陌生的城市居民。
4、旅游发展的持续性由于乡村旅游既实现了乡村自然意象、现代科技和文化意象的统一,也实现了旅游发展与农业生产、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统一,因而使其发展是可持续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1、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2、国内乡村旅游发展历史1、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历史乡村旅游于19世纪30年代起源于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全国旅游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
巧妙形象定位成就醉美乡村——山合水易解析婺源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这是一个成功的乡村旅游案例。
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是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公司,专家们认为她的成功在于对自身特色的挖掘和形象的准确定位。
这一点决定了乡村旅游规划的成功与否。
就如在山合水易规划设计的三亚国际玫瑰谷中“浪漫之约”的鲜明、准确定位,又如云南开远“幸福在哪里,开远告诉你”等系列形象定位与宣传的重要性决定了这个策划的成败。
在婺源的乡村旅游中,专家们认为形象定位成就了这个乡村旅游的醉美。
黄山市与婺源曾同属古徽州府,山水相连、民俗相近、文脉相通。
与黄山市一样,婺源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徽文化积淀,这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难得的条件。
但是,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旅游起步早、名声大;无论从自然风光还是文物遗存,单纯以景点类比而言,婺源都无法与黄山相提并论。
避免与黄山旅游同质化、实现差异性发展,是婺源乡村旅游快速起跳的奥秘。
资料显示,去年,婺源县乡村旅客接待量243万人次,比5年前增长了20倍;旅游综合收入攀升至 3.4亿元,旅游业占全县G DP的16%%,已成为该县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妙用文化打“整体牌”“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走进江西婺源,犹如来到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清晨,薄雾笼罩着山峰,傍晚,炊烟缭绕着村庄;村头,古树苍翠如盖,村尾,木桥悠然独卧;小溪边,棒槌声声,小巷里,欢笑阵阵。
婺源没有黄山、太平湖这样的名山名水,也没有西递、宏村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歙县、屯溪老街这样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但婺源有12个中国民俗文化村、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10个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该县在乡村旅游起步伊始,就紧紧扣住“村”字做文章,通过“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原始生态式”和“原生态景区式”等模式,保护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有人评价两地的旅游特色:黄山是以“大”、“名”见长;婺源则是以“小”、“特”取胜,两者殊途同归。
高中地理:旅游地理思维导图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和客源市场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1)开发条件评价①游览价值:包括旅游资源的质量、资源的集群状况和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资源的集群规模越大,地域组合类型越丰富,则其游览价值越大。
②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与旅游消费市场的距离,此距离越小,对游客的吸引力越大。
③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直接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越便捷,资源开发条件越好。
④地区接待能力:制约着游客规模。
⑤旅游环境承载量:旅游活动规模要与其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2)市场评价的指标3.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2.旅游活动设计(1)了解景观的主要特点①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况。
②了解旅游景观的主要特点。
③收集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以及风土民情方面的资料。
(2)明确景观的文化定位(3)旅游线路的选择(4)确定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路线原则2.旅游安全(1)旅游不安全因素(2)旅游活动中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①注意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当地治安安全。
②外出旅游购买保险。
③加强自我医疗保护和防范意识。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工业模板一、工业区位因素区位是基础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水源;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交通设施是否完善,交通线密度;5.市场因素:受到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影响;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例如归国华侨在家乡投资办厂);12.土地:地价和土地面积影响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主要讲究土地的肥力,工业则主要考虑厂房建设)13.产业基础/分工协作条件。
;14.环境:a.新兴产业要求大b.影响工业布局(城市污染比郊区大、治污成本高)c.工业区和生活区距离是否恰当、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否设置卫生防护带d.占用农田情况()15.对环境的污染:地形(例如.谷地不利于空气扩散)、风向、水源、土壤(重金属等);16.技术、资金支持;17.基础设施条件;18.信息通达度(网络基础、广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