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四章 种族_民族_民俗
- 格式:ppt
- 大小:16.89 MB
- 文档页数:80
第四章民族民俗民族概念。
狭义: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
民俗特点。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与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与布播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等。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第一节汉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一春节(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也过春节)二清明节(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也过清明节)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称为清明寒食节。
三端午节(蒙古、回、藏、布依、苗、彝、壮也过端午节)到清代时,钟馗为端午之神四中秋节(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也过中秋节)第二节福建少数民族及民俗福建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1畲族。
全省有畲族人口37。
5万主要聚居在连江、罗源、蕉城、霞浦、福安、福鼎、古田,其余分布在上杭、漳浦、安溪、仙游等地。
全省有17个畲族乡:连江小仓,罗源霍口,蕉城金涵,霞浦盐田、水门、崇儒,福安坂中、康厝、穆云,福鼎硖门,永安青水,宁化治平,上杭官庄、庐丰,龙海隆教,漳浦赤岭、湖西。
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大都杂散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汉族村落中。
畲族自称山客,山哈,三哈(雷蓝钟三姓。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称苗夷。
1956年正式批准了畲族这一名称。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主要文学形式是山歌——《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
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盘瓠,盘瓠传说被绘成画像,称为祖图。
过去住房部分是草寮,毛竹为架,编竹为篱。
新中国后为木构瓦房,一般为方形,屋顶呈金字塔状,一厅堂,前后两间,左右厢房。
人文地理习题集习题一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1、地理学有那两种分类体系?你意下如何?原因何在?2、人文地理学的狭义与广义内涵?3、如何理解人文地理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间的关系?4、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对象内核如何,如何理解?5、人文地理的三大特性,如何理解?6、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第二章文化地理与人文地理学1、文化的探源(中外)。
2、如何理解泰勒的文化概念?3、如何理解克罗伯和克鲁克洪的文化概念?4、你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如何理解?试举例说明。
5、物质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如何?6、制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7、精神文化的内涵与作用如何?具体可划分为哪些层面?8、文化的结构如何?如何理解文化上的“三位一体”?第三章人口的分布与迁移1、什么是人口分布。
2、人口分布的类型?3、人口密度的含义?4、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是什么?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在农业革命以前的人口有什么特征?2、人口发展与农业的关系怎样?3、工业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如何?4、经济因素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怎样。
5.简要回答莱宾斯坦-成本—效益理论。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分为哪二类?你倾向与哪种?2.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3.关于农业发展有哪几种趋势?4.索尔的推论从思维角度而言,给予怎样的启示?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1、工业出现的科学前提与基础是什么?2、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是什么?3、简述工来扩散的过程?4、工业是如何继续发展的?5、论述工业革命产生和初期发展的过程?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1、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世界主要民族的分布。
3、简述中国主要民族的分布。
4、简述世界主要民族迁移的基本路径。
5、讨论:民族的变化与整合。
6、民俗的概念与特点。
7、民俗的基本分类。
8、讨论:流行文化与民俗变迁。
第八章语言地理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英语的形成。
3、国外美国英语概况。
人文地理学问答题人文地理学第一章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第二章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 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四章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五章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第七章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概述一、民族(一)概念民族是在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期开始形成的。
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和消亡受社会发展规律之约。
民族同其他社会历史现象一样,最终也是要消亡的。
民族消亡是指世界范围内民族特征和差别的消失。
“民族”有广义和下一两种概念:狭义的民族概念,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都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的民族概念,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的出现,中华民族早期凝聚中心确立,华夏族的形成,同时中原人向边疆流动迁徙,为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年到公园196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的版图是“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在这样辽阔的国土上,除了居住者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原有的众多民族,还吸收了不少新的民族参加进来,如百越。
两汉除继承秦的版图外,东北则已达到松花江、图们江流域;西则抵葱岭,在西域设置都护府;西南的女将、澜沧江流域也已广设郡县。
在这样广大的地域上,居住的民族比秦朝更多。
自秦至汉,中华民族凝聚中心进一步扩大,汉族形成,同时中原与边疆民族联系加强,是中国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时期。
第三阶段,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
196年至907年,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后,出现了隋唐的大统一。
唐朝时的版图,北方已到大漠一杯,回纥臣服,乃至东北的奚、契丹也悉数朝贡;西方则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诸族的管辖;与南诏的臣属关系,以及唐与吐蕃的“甥舅”关系,都表明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