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微核实验
- 格式:ppt
- 大小:2.21 MB
- 文档页数:21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1. 背景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细胞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用于评估物质对人体细胞的影响。
该实验可以通过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来判断物质是否具有诱发染色体损伤的能力。
在临床研究和毒理学评价中,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环境污染物评估和职业危害监测等领域。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对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评估,分析其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3. 实验方法3.1 实验材料和设备•骨髓细胞培养基•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细胞培养器•显微镜•细胞计数板•玻璃干片3.2 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对象的骨髓细胞,并将其接种在含有培养基的细胞培养器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将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溶液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器中,同时设置对照组。
3.在一定时间后,将细胞样本离心并进行固定处理。
4.制备玻璃干片,并使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
5.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中的微核数量,并记录下来。
4.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骨髓细胞核中微核数量产生了影响。
随着化学物质浓度的增加,微核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2.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细胞核中微核数量明显增加,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5. 结果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作用。
微核是染色体损伤的指示器之一,其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染色体断裂、染色体片段丢失或整个染色体的缺失。
这些染色体损伤与遗传突变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生相关。
基于实验结果,我们建议:1.避免长时间接触该化学物质,特别是高浓度的暴露。
2.在工作场所进行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防护口罩、手套和工作服等。
3.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和致突变潜能,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6. 结论通过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我们评估了一种化学物质对人体细胞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得出结论该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实验三: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变化,了解并评估骨髓细胞受到的损伤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微核试验是一种检测染色体畸变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常用于评价各种因素对机体的遗传毒性。
微核是由染色体的片段或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或末期未能进入子代细胞核而形成的,因此微核率的高低可反映细胞染色体受损的程度。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常用于检测体内外接触毒物的程度及检测药物的遗传毒性。
三、实验步骤1.选取健康的成年小鼠,进行试验前处理,包括脱毛、称重等。
2.对小鼠进行腹腔注射或口服给予不同剂量的待测毒物。
3.分别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三个时间段采集小鼠骨髓细胞,制备骨髓细胞涂片。
4.对涂片进行染色处理,以便观察和计数。
5.在显微镜下观察每个涂片,记录微核数并计算微核率。
6.统计分析数据,对比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差异。
7.根据实验结果,评估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及对骨髓细胞的损伤程度。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经过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的观察和计数,我们得到了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的微核率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表明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骨髓细胞的损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使用柱状图或折线图来表示不同剂量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微核率差异。
通过观察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毒物剂量的增加,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这进一步证实了待测毒物的遗传毒性和对骨髓细胞的损伤作用。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待测毒物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能够导致小鼠骨髓细胞的损伤。
2.随着待测毒物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的微核率也逐渐升高。
3.实验结果提示,待测毒物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作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4.微核试验作为一种快速、敏感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生物样品中的毒性物质及其潜在危害。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基因毒性的方法。
骨髓细
胞微核是正常细胞中小核细胞数量的标志。
在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影响后,骨髓细胞可以
形成异常小鼠骨髓微核和形态不规则的细胞,这是指指出该物质可能是致癌物或基因毒物,因此,这种试验可以用于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健康的风险。
在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中,通常将小鼠的骨髓细胞放置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然后将待
检物质加入培养中。
待检物质可能是化学物质、辐射或生物质等。
随后,经过一定时间后,分离的细胞会被染色并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确定细胞数量和微核的数量。
通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得出的结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判断待检物质是否是基因毒
物和可能是致癌物,是否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因此,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已成
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室技术,以评估物质的潜在致癌性和毒性。
总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是一种快速且有效的实验室技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
辐射等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和风险。
虽然该方法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能,但它已被广泛
使用于实验室中,并成为确定制定公众卫生政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保健食品)1.实验动物小鼠是微核试验的常规动物,也可选用大鼠。
通常用7周~12周龄,体重25g~30g的小鼠或体重150 g~200 g的大鼠。
每组用两种性别的动物至少各5只。
动物购买后适应环境至少3天。
2.剂量及分组受试物应设三个剂量组,最高剂量组原则上为动物出现严重中毒表现和/或个别动物出现死亡的剂量,一般可取1/2LD50,低剂量组应不表现出毒性,分别取1/4LD50和1/8LD50作为中、低剂量。
急性毒性试验给予受试物最大剂量(最大使用浓度和最大灌胃容量)动物无死亡而求不出LD50时,高剂量组则按以下顺序:a) 10g/kg体重; b)人的可能摄入量的100倍;或c) 一次最大灌胃剂量进行设计,再下设中、低剂量组。
另设溶剂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物可用环磷酰胺40mg/kg体重经口或腹腔注射(首选经口)给予。
3.操作步骤3.1 受试物配制一般用蒸馏水作溶剂,如受试物不溶于水,可用食用油、医用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配成乳化液或悬浊液。
受试物应于灌胃前新鲜配制,除非有资料表明以溶液(或悬浊液、乳浊液等)保存具有稳定性。
3.2 实验动物的处理经口灌胃。
根据细胞周期和不同物质的作用特点,可先做预试,确定取材时间。
常用30h给受试物法。
即两次给受试物间隔24h,第二次给受试物后6h,颈椎脱臼处死动物。
3.3 标本制备取胸骨或股骨,用止血钳挤出骨髓液与玻片一端的小牛血清混匀,常规涂片,或用小牛血清冲洗股骨骨髓腔制成细胞悬液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甲醇固定5~10min。
当日固定后保存。
将固定好的涂片放入Gleams应用液中,染色10~15 min,立即用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或蒸馏水冲洗、晾干。
写好标签,阴凉干燥处保存。
3.4 阅片选择细胞完整、分散均匀、着色适当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
以有核细胞形态完好作为判断制片优劣的标准。
本法系观察嗜多染红细胞的微核。
用Giemsa染色法,嗜多染红细胞呈灰蓝色,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报告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一项常用的毒理学检测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某种物质对DNA损伤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毒性评价价值。
本文将对骨髓细胞微核实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读,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指导。
一、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原理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是通过体外培养动物骨髓细胞,观察其亚微米级大小的微核(Micronucleus,MN)形成情况来评价物质对DNA损伤的影响。
在骨髓细胞分裂时,如果染色体发生异常分离或断裂,就会产生一个或多个亚微米级的小核结构,称为微核。
微核中包含未被分离的染色体片段或全染色体,它们将被保留在新细胞核内,从而形成有两个或多个核的细胞。
形成微核的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DNA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骨髓细胞微核实验通过检测细胞中微核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某种物质对DNA的损伤程度,进而评价其毒性。
二、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步骤1. 骨髓细胞培养:将动物骨髓细胞取出,利用适当的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
通常可以采用罗氏61#或麦戈文液等培养基,具体选择应根据实验需要确定。
2. 处理检测物质:将待检测物质加入到骨髓细胞培养基中,通常需要设立不同的浓度梯度,以便观察物质对骨髓细胞DNA损伤的剂量效应。
3. 细胞收集:培养一定时间后,用适当的方法收集细胞,可选择离心法或离心浓缩法等,通常可在离心时加入适当的溶解剂溶解红细胞。
4. 细胞扩增:将收集到的细胞加入到分装好的培养皿中,加入细胞生长因子,推动细胞继续增殖。
5. 制片染色:取适当量的细胞悬液,制作染色片并染色。
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单盐酸染色、儿茶酚蓝染色和吉姆萨染色等。
6. 观察分析:观察所制的染色片,采用恒定镜观察和计数,并对微核数量和形态进行统计分析。
为了获得稳定可靠的数据,一个实验通常需要做多组重复测定。
三、常见问题解答1. 什么因素会影响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的结果?骨髓细胞微核实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细胞染色质特征、培养时间和环境温度等,需要掌握合适的技术方法和实验环境。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金一和大連理工大学環境与生命学院微核形成机理微核实验原理微核是染色体断裂或纺锤丝受损, 在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滞留在细胞核外的遗传物质。
RBC在成熟之前最后一次细胞分裂后,主核排出细胞外,微核仍滞留在PCE细胞中。
因此,可以根据PCE细胞中微核出现率,观察环境污染物对染色体完整性和染色体分离改变的影响,判定其有无遗传毒性。
实验目的1.掌握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方法2.掌握骨髓多染红细胞(PCE)中微核的观察方法实验器材1.手术刀2.手术剪3.无齿镊4.小型弯止血钳5.干净纱布6.带橡皮头吸管7.台式离心机8.刻度离心管9.电吹风机10.玻璃蜡笔11.2ml注射器及针头12.载玻片及推片13.定时钟14.带油镜头显微镜15.细胞计数器16.玻璃染色缸17.晾片架主要试剂甲醇(分析纯)生理盐水小牛血清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分别取1/15 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40ml和1/15 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49.60ml,两者混合均匀。
阳性对照物环磷酰胺或丝裂霉素C实验操作步骤•染毒次数连续 4 次染毒取样时间最后一次染毒后,经过24h,取骨髓制作骨髓涂片骨髓涂片的固定、染色和封片微核观察和细胞计数骨髓细胞染色方法取胸骨剪去骨骺端擦净血污,剔去肌肉小牛血清Giemsa 应用液10~15min 甲醇中,固定15min 混匀、推片冲洗、晾干晾干冲洗、晾干细胞计数嗜多染红细胞和微核微核率计算方法结果分析与评价阳性判断实验组中至少一个剂量组微核阳性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并具有重现性和剂量-反应关系。
阴性结果试验剂量不够、采样时间不合适、细胞计数量不足、实验动物自发微核率高等原因,均可以造成实验结果阴性。
当实验设计符合标准,试验剂量足够大,其他染毒方式的微核试验结果仍为阴性时,可认为受试物微核试验阴性。
注意事项1. 实验所用的器具必须洁净,小牛血清无污染。
2. 骨髓涂片上,细胞疏密程度要合适,细胞之间互不重叠。
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Bone marrow cell micronucleus test)⏹指存在于细胞中主核之外的一种颗粒,大小相当于细胞直径的1/20~1/5,呈圆形或杏仁状,其染色与细胞核一致,在间期细胞中可以出现一个或多个。
2微核(micronucleus ,MN)细胞核微核⏹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有规律地进入子细胞形成细胞核时,仍然留在细胞质中的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粒断片/环,也可以是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
⏹它在末期以后,单独形成一个或几个规则的次核,被包含在细胞的胞质内而形成,由于比核小得多故称微核。
⏹一般认为微核是细胞受到染色体断裂剂或纺锤体毒物作用的结果。
3微核(micronucleus ,MN)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嗜多染红细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 ,PCE)细胞质内仍含有核糖体的未成熟红细胞。
4⏹正染红细胞(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 ,NCE)核糖体已消失的成熟红细胞。
为何选择PCE (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s)⏹PCE :指在红细胞成熟之前,最后一次分离后数小时将主核排出的细胞,而微核仍保留在细胞质中。
⏹微核可以出现在多种细胞,但在有核细胞中难与正常核的分叶及核突出物区别。
5为何选择PCE ?⏹PCE :Giemsa 染色呈灰蓝色(胞质内含核糖体)⏹NCE(正染红细胞/成熟红细胞,normochromatic erythrocyte ,NCE)):淡桔红色⏹骨髓中PCE 数量充足,微核容易辨认,且微核自发率低,因此,成为微核试验的首选细胞群。
6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了解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试验的实验原理及毒理学意义。
⏹2. 掌握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测定方法。
7二.实验原理⏹微核试验检测外源化学物诱导产生的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种遗传学终点。
一、实验背景微核试验是一种常用的遗传毒理学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
本实验采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旨在检测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的遗传毒性。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
2. 评估该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
3. 探讨该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体重18-22g。
2. 实验试剂:某化学物质、生理盐水、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吖啶橙染液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细胞培养箱、细胞培养板、电子天平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给药:实验组小鼠按0.5ml/只的剂量给予某化学物质,对照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采样:给药后24小时,处死小鼠,取骨髓细胞。
4. 细胞培养:将骨髓细胞接种于细胞培养板,置于细胞培养箱中培养。
5. 染色:细胞培养至适宜时期,用吖啶橙染液染色。
6. 观察与计数: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记录微核细胞数。
7.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微核率差异。
五、实验结果1. 对照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为(5.6±1.2)%,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为(10.8±2.5)%。
2. 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六、实验结论1. 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遗传毒性。
2. 该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进而引发微核形成。
七、实验讨论1. 微核试验是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遗传毒理学检测方法,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药物等对生物体的遗传毒性。
2. 本实验结果表明,某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遗传毒性,可能与DNA损伤有关。
3. 进一步研究应探讨该化学物质对小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的机制,为该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