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法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实验法案例及误差分析第四组成员:某企业为了了解“托儿”对商品销售的作用,决定采用两组实验设计来确定“托儿”的实际效果。
其所选择的三个摊位基本效益差不多,实验结果如表:商品销售额变动结果事前测量是否引入“托事后测量儿”实验组100 有150控制组1 102 无110控制组2 无有125分析:该公司采用前后对照组的实验方法,选择了摊位基本效益差不多的三个小组(实验组/控制组1/控制组2 ),以实现实验前三个小组的相似性,在该实验中:因变量---商品销售额自变量---引入托儿抽样误差:案例中三个小组除基本效益相似外还存在例如位置、摊位摆设等其他外生变量,因此在实施中会产生随机误差。
非抽样误差:在进行实验法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收集、处理等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
商品销售额变动结果分析:根据以上数据,计算结果是:(1)实验组本身总效应=150-100=50即从实验组来看,引入托儿后销售额增加了50,但不能说明销售额的增加仅仅是由引入托儿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其他外生变量引起的。
(2)前后测量本身可能导致的销售额的差异,也即控制组1所导致的结果差异为:控制组1导致的结果差异=110-102=8因为控制组1没有引入托儿及自变量没有发生变化,所有该销售额的变动只能解释为是有其他外生变量引起的。
(3)无前测量所导致的差异(控制组2)=125-(100+102)/2=24(4)所以控制组的总效应=8+24=32(5)引入“托儿”及前测的交互效应(实验效果)=50-32=18在排除外生变量的影响后,可以认为“引入托儿”使销售额增加了18。
评价:该实验法的类型是现场实验即在自然环境的环境中操纵自变量,提高了该研究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推广的可能性即外部效度较高。
从所得数据可看出,误差控制得较好。
实验法案例案例一现场实验帮助A公司胜诉美国的A公司生产著名的运动包,该公司发现B公司(一个大型的中心商业集团)引进一条生产线,生产的运动包与A 公司生产的运动包形状几乎完全一样,消费者很难区分。
A公司指控B公司,说B公司误导消费者,让消费者觉得自己买的是A 公司的产品,而实际买的却是B公司的产品。
为了证实这一点,A公司进行了一次现场实验。
试验中选择了二组妇女,给第一组妇女看的是A公司生产的包,包面上的所有标签都去掉,所有的标识、说明都印在包的内层。
给第二组妇女看的是B公司生产的包,包面上的商标明显可见,所有的标签和悬挂物都按出售现场的样子保留。
A公司希望通过这种实验了解妇女们购买包时的选择标准。
例如,她们能否区分出包的不同来源和品牌,她们依据什么进行识别或辨认,如果靠某些东西来辨认的话,那么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每组样本都是200人,实验分别在芝加哥、洛杉矶和纽约的大商场进行。
调查采用拦截式面访,被调查者是配额样本,即按妇女不同的年龄比例分配样本单位。
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消费者无法区分两种包的不同来源,她们购买包时的依据主要是包的款式,而A公司生产的包是名牌商品,这种包的款式是人们所熟悉的。
这个结果支持了A公司的立场。
调查数据帮助A公司在法庭上胜诉,B公司同意停止销售自己公司所生产的包。
案例二科普节目效果实验为了提高儿童(4岁~7岁)对天文学基本知识的了解,培养家长和儿童对天文学和观察天象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天文学的鉴赏能力,有关部门制作了一套天文学科普节目,在天文馆展出。
为了了解这套节目的效果,需要调查在天文馆的观看经历对儿童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短暂的影响,这可以通过受访者对观看节目的感受得到反映;另一个是长期影响,即看完节目后采取了什么相关行动。
所以这项节目效果实验调查的设计是这样的:在儿童观看节目前和观看节目后的几分钟时间内对他们进行短暂的调查,然后,在观看节目一个月以后,进行另一项跟踪调查。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实验研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案例将以一起实验事故为例,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二、案例简介某高校化学实验室在进行一项新型化学物质的合成实验时,由于实验员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室内发生爆炸,造成一名实验员重伤,实验室设备严重损坏。
事故发生后,受害者家属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但学校认为事故是由于实验员操作不当所致,拒绝承担责任。
三、法律分析1. 实验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例中,实验员是在执行工作任务过程中发生事故,因此,用人单位(学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学校的责任(1)安全教育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对受教育者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本案例中,学校未对实验员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导致实验员缺乏安全意识,从而引发事故。
(2)设备管理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应当对其生产、销售的产品承担质量责任。
”在本案例中,学校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导致事故发生。
(3)事故处理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事故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在本案例中,学校未及时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导致事故后果加重。
3. 受害者家属的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例中,受害者家属有权要求学校承担侵权责任,包括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四、法律建议1. 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学校应加强对实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摘要:教育实践实验法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实验,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
本文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教育实践实验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其实验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问题。
一、引言教育实践实验法是一种以教育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验证教育理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实验,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教育实践实验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案例一:翻转课堂实验1. 实验背景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在线学习、课中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为了验证翻转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某中学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
2. 实验设计实验对象:随机选取该校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方法: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方式保持一致。
3. 实施过程(1)实验组:课前通过在线平台学习课程内容,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实践,课后完成作业和复习。
(2)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4. 结果分析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提高。
结论:翻转课堂实验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案例二:分层教学实验1. 实验背景分层教学是一种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的方法,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验证分层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的效果,某中学开展了分层教学实验。
2. 实验设计实验对象:随机选取该校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方法:实验组采用分层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实验内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考核方式保持一致。
3. 实施过程(1)实验组: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兴趣爱好,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管理学实验法案例
以下是一个管理学实验法的案例:
研究问题: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是什么?
实验设计:
1.参与者:选择20名员工作为实验对象。
2.变量:
自变量:领导风格。
因变量:员工满意度。
控制变量:工作类型、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
3.操作:
将20名员工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的领导采用民主式领导风格,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提高员工参与感和归属感;对照组的领导采用命令式领导风格,下达指令并要求员工执行。
分别使用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法和焦点小组法来调查员工满意度,设定时间为两个月。
结果:实验组极具显著性地高于对照组,员工满意度显著提高。
结论:采用民主式领导风格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参与感和满意度,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士气的提高非常重要。
实验法法的例子【篇一:实验法法的例子】案例一巴克希尔食品公司的销售经理迈克吉尔正在与公司的广告代理商讨论巴克希尔咖啡的广告战略前景。
巴克希尔食品公司的销售经理迈克吉尔正在与公司的广告代理商讨论巴克希尔咖啡的广告战略前景。
此刻讨论的焦点转向杂志广告和这些广告的设计样式。
此刻讨论的焦点转向杂志广告和这些广告的设计样式。
吉尔先生刚刚参加了一个关于心理感应的会议。
会上指出,尽管有不能以貌取人这个格言,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还是这样做。
会上指出,尽管有不能以貌取人这个格言,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还是这样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和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外表的吸引力。
其研究结果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和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外表的吸引力。
其研究结果简单地说就是美的就是好的。
会议上用来引证这个观点的例子,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给吉尔先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外表吸引人的人的好感并不取决于与其的实际交往。
会议上用来引证这个观点的例子,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给吉尔先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外表吸引人的人的好感并不取决于与其的实际交往。
如果我们把外表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照片都给判断者看,这种现象就会发生如果我们把外表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照片都给判断者看,这种现象就会发生。
吉尔认为对这个现象的认识有利于巴克希的广告设计。
他建议在广告中应出现一个很有想力的女性的形象。
而广告代理商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用外表并不出众的人做广告而使得广告更为可信和有效。
另外,代理商还建议用男性而不是用女性形象来做广告。
吉尔认为对这个现象的认识有利于巴克希的广告设计。
他建议在广告中应出现一个很有想力的女性的形象。
而广告代理商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用外表并不出众的人做广告而使得广告更为可信和有效。
另外,代理商还建议用男性而不是用女性形象来做广告。
经过充分讨论后,广告代理商建议进行如下的研究以回答这些问题:经过充分讨论后,广告代理商建议进行如下的研究以回答这些问题:应该用外表吸引人的还是一般的人做广告?应该用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实验设计:准备四种不同的广告。
行为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应用案例分享行为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涵盖了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在行为科学研究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和应用案例,本文将对其中几个进行分享。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行为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记录被研究对象的行为来获取数据。
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两种。
自然观察是在被研究对象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实验室观察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特定情境进行观察。
应用案例:卡尔·冯·弗里斯对猴子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观察,揭示了猴子的社会行为和等级制度。
他观察到猴子之间存在明确的等级关系,强者经常对弱者施加威胁和欺凌行为,而弱者则表现出屈服和逃避的行为。
这一研究成果为后来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二、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在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研究,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中通常包括一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处理,对照组则不接受处理,通过对两组的比较来获得结论。
应用案例:斯坦利·米尔格拉姆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
在实验中,被试被告知需要给学习者施加电击来惩罚他们的错误回答,然而实际上学习者并没有受到真正的电击。
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试在实验者的指导下仍然服从并继续给学习者施加电击,即使他们对此感到不适。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在解释一些历史事件和个体行为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通过设计并分发问卷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问卷可以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被研究对象通过填写问题来提供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应用案例: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很多研究利用问卷调查来研究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例如,对于性别平等这个社会议题,研究者可以设计一份问卷,通过提问和量表来了解被调查者对于性别平等的看法和行为。
问卷调查不仅在学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也在市场调研和社会调查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验法的案例实验法是指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实验来验证某种假设或理论的方法。
它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和现象。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验法的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实验法的应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法案例,莱德实验。
莱德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于1897年进行的一项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汤姆逊利用了阴极射线管,通过观察阴极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情况,最终发现了电子。
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之前的“麦克斯韦-洛伦兹电子理论”,为后来的原子结构理论奠定了基础。
莱德实验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法案例,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其次,我们来看一个生物学领域的实验法案例,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的修道士,他通过对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并提出了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的实验结果为后来的遗传学奠定了基础,对于遗传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经典实验法案例,它通过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的规律,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化学领域的实验法案例,哈勃实验。
哈勃是一位美国天文学家,他通过观测星系的光谱位移,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证据,提出了哈勃定律。
哈勃的实验结果为宇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宇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哈勃实验是化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法案例,通过实验揭示了宇宙的膨胀规律,为宇宙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通过以上实验法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实验,科学家们验证了理论,发现了新的规律和现象,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实验法的应用不仅在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也在工程技术、医学和环境科学等应用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实验法的应用,注重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断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实验法简单案例
嘿,你知道吗?实验法可有意思啦!就拿种豆芽来说吧。
咱就说,把绿豆泡上,这就是实验的开始呀!然后观察它们一天天的变化,多神奇!第一天,嘿,没啥动静,心里还嘀咕呢,这绿豆能发芽不?这就像一场等待奇迹的旅程呀!第二天,哇哦,有一点点小芽冒出来啦,就跟小婴儿刚探出脑袋似的,让人兴奋得不行!小兰跑过来瞅了瞅说:“哟,真长出来啦!”我说:“那可不!”然后接下来几天,就看着那豆芽蹭蹭地长,变得白白胖胖的。
再比如测试不同肥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就好比给植物准备不同的“美食”,看看它们更喜欢吃哪种,最后长得更壮实呢!咱把几盆花分成几组,一组用普通肥料,一组用特制的肥料,还有一组啥都不用呢。
过段时间一看,哎呀呀,差别就出来啦!用了特别肥料的那组长得就是好,花朵又大又鲜艳。
这不就清楚明白了嘛,哪种肥料效果好。
我们一群人围着这些花叽叽喳喳讨论着,别提多有趣啦。
还有哇,研究小动物的行为也是可以用实验法的呢。
记得有一次我们观察小蚂蚁搬东西,设置了不同的路线和障碍,看它们怎么找到食物,怎么搬回去。
看着它们小小的身影忙忙碌碌,像在努力完成一项大任务,真的觉得
生命好神奇呀!小明惊讶地喊着:“哇,它们太厉害啦!”大家也都纷纷点头。
你看,实验法不就是这样简单又有趣吗?通过这些小小的实验,我们能发现好多平时注意不到的事情呢,能解开好多好多的谜团呀!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走进一个充满未知和惊喜的世界。
所以呀,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试试吧!。
实验工作法案例
实验工作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施,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估。
以下是一个实验工作法的案例:
实验主题: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好的光照条件。
实验设计:选取相同品种、相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分为三组,分别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环境中,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材料:选择相同品种、相同生长阶段的植物,分成三组,每组5株。
2. 设定光照强度:设置三个不同的光照强度,分别为低光照、中光照和高光照。
3. 放置植物:将每组植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光照强度环境中,并确保其他环境条件相同。
4. 观察记录: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颜色等。
5. 数据整理:将观察记录的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便于分析和比较。
6. 结果分析: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7. 结论总结: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光照条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株高、叶片数和颜色都有所增加。
其中,高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最好,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最差。
结论: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有显著影响。
为了促进植物生长,应该为其提供适宜的光照条件。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植物的种类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教育实验法案例
教育实验法案例:
实验名称: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实验
实验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验,探究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实验参与者:选取了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共100名。
实验过程:
1. 前测:在实验开始前,对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数学成绩测试,以了
解他们的数学基础。
2. 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数学教学,定时记录成绩;实验组则采用常规教学联合额外的教学策略。
3. 教学策略:对实验组的学生采用以下教学策略:a)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b) 增加课外数学阅读材料;c) 组织数学竞赛活动。
4. 后测:在实验进行三个月后,对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再次进行数学成绩
测试。
数据分析:
对照组的前测和后测成绩比较:+5%
实验组的前测和后测成绩比较:+20%
结论:通过教育实验发现,采用常规教学联合额外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
建议:建议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更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外数学阅读材料和组织数学竞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实验室方法验证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个超有意思的实验室方法验证案例。
就拿检测某种新型药品的效果来说吧!我们那时候可真是牟足了劲啊。
小组里的老张和小李,整天在实验室里泡着。
老张,那可是个老江湖了,经验丰富得很!他总说:“我们可得把这个事情弄好咯,不能出岔子啊!”而小李呢,年轻有干劲,脑袋瓜转得特别快。
有一次实验,怎么都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这可把我们急坏了!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呀!老张皱着眉头直嘀咕:“这咋回事呢,明明步骤都对啊!”小李一拍脑袋:“是不是哪里有我们忽略的细节呢?”于是我们又重新仔细梳理,一点点排查。
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一个小小的操作顺序错了!你说这像不像爬山,爬了半天发现走岔路了?但好在我们及时发现并改正了。
接下来的实验就顺利多啦!每一个数据都好像是我们努力后收获的宝贝。
经过这一系列的折腾和努力,我们成功地验证了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这不就证明了,只要我们细心、耐心、有决心,什么难题都能攻克嘛!所以啊,不要小瞧实验室里的任何一个小步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关键!就如同建房子,少一块砖都可能不稳当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教育科研方法实验法案例汇总
在教育科研中,实验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组别之间的比较研究,来探究变量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教育科研方法中实验法的案例汇总。
1. 教育技术方案实验法
在某校小学教育中,研究者尝试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方案,包括使用电子白板、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师讲解等,以探究不同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留存效果的影响。
结果显示,电子白板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对于留存效果的提升作用不是很大。
2. 教材改革实验法
在某校初中教育中,研究者尝试采用新的教材改革方案,将原有的课程重点和教学方式做出调整,以探究这种改革方案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
结果显示,新的教材改革方案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升,而且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有所增加。
3. 学生习惯养成实验法
在某校小学教育中,研究者尝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用良好的奖惩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结果显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师生互动实验法
以上就是教育科研中实验法的案例汇总,这些案例通过有效的实验研究,深入剖析了不同的教育问题和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实验法案例
案例一
巴克希尔食品公司的销售经理迈克?吉尔正在与公司的广告代理商讨论巴克希尔咖啡的广告战略前景。
此刻讨论的焦点转向杂志广告和这些广告的设计样式。
吉尔先生刚刚参加了一个关于心理感应的会议。
会上指出,尽管有“不能以貌取人”这个格言,但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还是这样做。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第一感觉和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外表的吸引力。
其研究结果简单地说就是“美的就是好的”。
会议上用来引证这个观点的例子,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然而给吉尔先生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外表吸引人的人的好感并不取决于与其的实际交往。
如果我们把外表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照片都给判断者看,这种现象就会发生。
吉尔认为对这个现象的认识有利于巴克希的广告设计。
他建议在广告中应出现一个很有想力的女性的形象。
而广告代理商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用外表并不出众的人做广告而使得广告更为可信和有效。
另外,代理商还建议用男性而不是用女性形象来做广告。
经过充分讨论后,广告代理商建议进行如下的研究以回答这些问题:
应该用外表吸引人的还是一般的人做广告,
应该用男性形象还是女性形象,
实验设计:
准备四种不同的广告。
四个广告其它都一样,只是手拿咖啡的人不同。
四种分别是:有魅力的男士,有魅力的女士,普通的男士,普通的女士。
四种形象的吸引力是这样确定的,让一组样本看,,张照片,男女各,,张,然后评分,,分最低,,分最高。
最高分和最低分被选作实验广告中采用。
然后,四种彩色的广告和设计好的杂志就产生了。
接着,在纽约市的电话号薄上通过随机抽样产生参加实验的样本。
联系上的被告知邀请参加一项市场研究的实验。
并给予报酬,到广告代理商总部的车费可以报销。
96名愿意参加者到广告商总部后,被随机地分派到某个广告的实验组中。
首先,48名男士和48名女士被随机地分为12组,每组八人,每组中每一人分派到四个广告中的一个。
每个人看到且只看到一个实验的广告。
然而,另外还有三个虚构的广告,用来掩盖那个我们感兴趣的广告的独特性。
每个参加实验者所看到的虚构广告是一样的。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对每个参加实验者作以下介绍:我们希望得到你们关于实验广告的观点;每次将向你们出示四个广告,看过之后,将询问你们对广告及广告中的产品的反应。
请注意这个实验并不是比较哪一个广告更好,你们在评价时无须把四个广告相互比较,仅就各个广告本身评价。
在回答完问题之后,实验者把第一个广告给受实验者。
受实验者看完
之后,广告被拿走;实验者再给受实验者一份样本调查表(表,)。
填完表后,再给第二个广告,重复上述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受实验者不能再回头看已经看到的广告。
为了使受实验者适应这种工作,实验的广告通常放在第三个。
表, 巴克希尔咖啡的样本调查表
在下面的空格上,选择最佳的程度描述你所读到的广告。
有趣的: ————————乏味的
不吸引人的: ————————吸引人的
不可信的: ————————可信的
印象深的: ————————印象浅的
信息性强: ————————信息性弱
清楚的: ————————模糊的
惹眼的: ————————不惹眼的您对以上广告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不喜欢: ————————喜欢就产品本身而言,你认为这个产品与其它厂家生产的类似产品相比如何,
突出: ————————平常你愿意尝试一下这种产品吗,
绝对不愿意: ————————绝对愿意如果你碰巧在商店看到这种产品,你愿意购买吗,
绝对愿意: ————————绝对不愿意你愿意在商店中寻找出这个产品然后买它吗,
绝对不愿意: ————————绝对愿意
标准:
表,中选择那些内容的标准是为了观测被测者的认知度、情感与意向。
一般说来,认知度可通过可信性、信息性和清晰性来检验;情感会受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和引人注目的程度;意向性则通过调查表最下面的三项行为倾向的内容来检验。
这些预先制定的标准并不是很严格地确定的。
若分析中涉及的趣味性的基本内容与这三个都没有关系,就不予考虑。
对每个标准的反应总和,就是每个标准的总分。
对这些分数的分析表明:
,(有魅力的男士形象产生的认知性分数最高。
,(有魅力的形象在异性受实验者中产生的情感性分数最高。
,(有魅力的男士形象在女性实验个体中的意向分数最高。
同时,普通的女性形象在男性实验个体中的意向分数最高。
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广告代理商建议在广告中采用有魅力的男士形象。
案例二
1986年暑假,我们一行,人旅游来到北京城。
一天,骄阳似火,几乎快将整个京城烤焦。
在北海公园的树荫下,我们准备休息片刻。
不一会,一位衣着典雅脱
俗,看上去文静、清秀的小姐微笑着朝我们走来“今天好热,女士们想喝点、吃点什么,”“谢谢”我们中有两人同时回话。
那小姐紧接着说:“我是北京商学院的学生,暑假里被美国肯德基炸鸡公司聘为临时职员,公司为了征求中国顾客对肯德基炸鸡的意见,在这公园设置了免费品尝点,还准备了一些免费饮料。
”那小姐指着公园东南边的小餐厅,“各位能否帮助我的工作。
谢谢。
”
我们随着这位小姐走进了餐厅。
餐厅内,大理石地面,奶白色的墙纸,粉红色的窗帘,两边墙上各有一排古铜色、方形的鸿运扇,正面墙上挂着巨大的迎客松图,,,多张大圆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宽大明亮的窗户外
是翠绿婆婆的修竹,……这儿的一切使人感到仿佛身处春天。
待我们盥洗完毕,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彬彬有礼地请我们就座,并在每个人面前摆放好以塑料袋盛装的白毛巾,随之送上苏打饼干和白开水,以消除口中异味,片刻又送上油亮嫩黄的鸡块。
稍事品尝后,一位女士开始发问;“您觉得这鸡块做得老了还是嫩了,”“鸡块外表是否酥软,”“鸡块水分多了还是少了,”“胡椒昧重了还是轻了,”“是否应加点辣椒,”“味精用量如何,”“还应加点什么佐料,”“鸡块大小是否合
适,”“这块鸡卖0.9元是贵还是便宜,”……其项目十分详细,令人赞叹。
“那么,您对餐厅设计有什么建议呢,”她边说边拿出一大本彩色画册,显示了各种风格、色调和座位布置的店堂设计。
她一边翻着画册,一边比划着这个餐厅的设计、问我们一些问题,诸如:墙壁、窗户的色调和图案,座椅靠背的高低,座次排列的疏密,室内光线的明暗等等。
为了使气氛更轻轻松愉快,她随便地聊起北京的天气和名胜古迹,尔后,
谈话很自然地又引入她的需要。
“您认为快餐店设在北京哪儿最好,”“象您这样经济状况的人每周可能光顾几次,”“您是否愿意携带家人一齐来,”……最后,她询问了我们的地址、职业、收入、婚姻和家庭状况等。
整个询问过程不到,,分种。
那位女士几乎收集到了我们能够给予的全部信息。
临行前,引我们入座的那位男士又给我们每人送上一袋热腾腾的炸鸡,纸袋上“肯德基Kendagy Co.”的字样分外醒目。
“带给您的家人品尝,谢谢您的帮助。
”他轻声说道。
1987年,我们听说美国肯德基炸鸡公司在北京前门开业,他们靠着鲜嫩香酥的炸鸡,纤尘不染的餐具,纯朴洁雅的美国乡村凤格的店容,加上悦耳动听的钢琴曲,赢得了来往客人的声声赞许。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当初肯德基公司设置品尝点的良苦用心及其价值。
我想,我们的企业也应象肯德基公司那样,以深入细致的调查去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