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文化底蕴
- 格式:pdf
- 大小:180.88 KB
- 文档页数:10
深厚的⽂化底蕴深厚的⽂化底蕴⽂化是民族的⾎脉和灵魂,是⼈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撑。
了解学校的历史,就是传播学校的⽂化。
因为河北⼯⼤⽂化底蕴⾮常深厚,是我们师⽣精神上的⿎舞。
学校深厚的⽂化底蕴体现在有⼀批⾼⽔平的教师传道授业、有位⾼爵显的名⼈办学和凝聚⿎舞师⽣向上的学校精神等⽅⾯。
历史上许多名师曾在学校任教,他们中有的就是⽂化名⼈,⽐如李叔同,赵元礼。
李叔同⼤家熟知⼀些,他是著名画家,弘⼀法师,他1910年从⽇本留学回来,最先任教在学校,是经⽼同学周啸林的邀请,来学校任图绘教员的,教授⽤器画、铅笔画、⽑笔画、⽔彩画。
周啸林是当时学校的语⽂教员。
赵元礼,⼜名赵幼梅,是天津近代四⼤书法家之⼀(华世奎、孟⼴慧、赵元礼、严修),还是诗⼈,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被誉为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严范孙、王守恂、赵元礼),在学校建校之初任庶务长,负责教员课程安排,管理学⽣学习⽣活以及学校经费的筹措等,近6年时间。
学校不仅有不少名师执教,还有不少名⼈掌校。
仅从光绪⼆⼗⼋年⼗⼆⽉初到宣统三年的近10年间,学校经历了五任总办、监督(校长)。
尽管他们在校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的仅仅半年,最长者也只有4年多,但由于他们都是位⾼爵显,⽂⼈名流,因此,都为河北⼯业⼤学历史写下了浓重的⼀笔。
学校前⾝北洋⼯艺学堂创始⼈凌福彭,他是直⾪新政的开拓者。
凌福彭⼴东番禹县⾦⿍乡(现⼴州市黄埔区深井村)⼈,光绪⼗九年(1893)中举,⼆⼗⼀年进⼠,⼆⼗七年(1901)补授天津知府。
其在任时,创办天津商务公所,改⾰狱政和司法体制,试办地⽅⾃治,辅助袁世凯兴办教育,创办北洋⼯艺学堂等。
1903年1⽉,他在受命创办学堂后,⽴即照办,勘选堂址,动迁民房,详定暂⾏章程,亲⾃招考学⽣,厘定课程,聘请教师,很快于1903年3⽉19⽇举⾏了开学典礼,并聘请⽇本⼯学⼠藤井恒久为教务长,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之⼀的赵元礼任庶务长。
同年5⽉还选派19名学⽣游学⽇本,学习考察2个⽉。
文化遗产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一部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传承和传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结晶。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探寻和保护,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第二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维方式而闻名于世。
其中包括中国书法、中国绘画、中国古建筑、中国音乐以及中国传统戏曲等。
这些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第三部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第四部分:民间文化与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官方角度的传承外,民间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国民间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部分: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中国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加强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
南京鸡鸣寺:文化底蕴深厚南京鸡鸣寺是中国南京市一处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红山南麓。
作为南京市的文化遗产,南京鸡鸣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受到广大游客和信众的瞩目。
南京鸡鸣寺建于1472年,是明代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
寺庙占地面积广阔,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宝殿、铁塔、钟楼等。
其中,大雄宝殿是整个寺庙的核心,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殿堂。
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宏伟壮观,是中国明代建筑的杰作之一。
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其中最具价值的是《鸡鸣寺碑》。
《鸡鸣寺碑》是明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内容涉及佛教悟道和修行的思想,对后世文化、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此外,寺庙内还保留了一些明代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当时中国佛教艺术的精髓。
南京鸡鸣寺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寺庙,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名胜。
这座寺庙代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格。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佛教文化的庄严与宁静,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参观南京鸡鸣寺的游客,常常会被其庄严肃穆的氛围所吸引。
一进门,沉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寺庙内的佛像和雕塑精细而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参与佛教法会,向佛祖祈福,感受到宗教信仰给人带来的宁静和平静。
南京鸡鸣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也是一座历史的见证。
在明代,鸡鸣寺曾经是南京城禅宗寺院的总根本,对于南京的佛教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寺庙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战乱和毁损,但它始终能够重建和修复,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宗教信仰的坚持。
除了宗教意义,南京鸡鸣寺还承载着文化交流的功能。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学者都会前来参观和研究鸡鸣寺的文化遗产。
寺庙也定期举办佛教文化展览和研讨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佛教文化和思想的平台。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南京鸡鸣寺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寺庙,不仅仅是一座旅游景点,更是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
形容文化底蕴深厚的词语,带有"文"字,可以有很多。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文化渊源: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
2. 文化积淀: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地方或群体的血脉之中。
3. 文化底蕴: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拥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这种基础包括了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地方或群体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重要原因。
4. 文化涵养: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所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和气质,这种素养和气质包括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
5. 文化底蕴深厚:这个词语可以用来全面地描述一个地方或一个群体在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多个方面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财富经过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已经深深地烙印在这个地方或群体的血脉之中,是一个地方或群体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重要原因。
这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群体在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和底蕴。
它们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文化的敬仰和尊重,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也可以激发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以上词语的运用,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激发人们对文化的探索和追求,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思考空间。
形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句子
1. 咱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那可真是历史悠久啊,就说那故宫,红墙黄瓦多少年了都,承载着多少丰厚的文化呢!
2. 每次去参观那些古老的寺庙,看着那精美的建筑和古老的佛像,就感觉这历史真的好漫长,文化底蕴深厚得很呢。
3. 你要是去看看长城就知道了,那一块块石头啊,历经了多少岁月的洗礼,蕴含的文化可太丰富了。
4. 老家那座有几百年历史的石桥,虽然有点破旧了,但那可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啊,文化底蕴深厚着呢。
5. 走进那充满历史气息的古镇,石板路都被踩得光溜溜的,这里面的文化气息太浓厚啦。
6. 博物馆里的那些文物啊,有的都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了,每一件都体现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7. 看看那本祖传下来的古籍,纸张都泛黄了,它可是承载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呢。
8. 村里的那口老井,据说从祖辈就有了,它也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一个见证啊。
形容文化底蕴深厚的诗句
"千年文脉浩如烟,文化底蕴沉淀坚。
"
"历经沧桑岁月长,文化底蕴永流传。
"
"书香古韵耐岁月,文化底蕴映古今。
"
"深藏文化百世间,底蕴千年绽芬芳。
"
"文化河流滋养心,底蕴悠久化世情。
"
"文化之光照古今,底蕴如海涵千灵。
"
"古韵流传代代情,文化底蕴荟萃成。
"
"世代相传的智慧珍,文化底蕴铸辉煌。
"
"文化之树枝繁叶茂,底蕴丰厚蕴智慧。
"
"千年文化根植土,底蕴深厚见人才。
"
这些诗句形容文化底蕴深厚,强调了文化的传承和积淀,表达了对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的认可。
它们描绘了文化的持久性、智慧性和独特性,展示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的魅力。
1 / 1。
1、经天纬地之才,气吞山河之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宵古今学贯中西超凡脱俗之人。
2、她那明亮的眼睛中,荡漾着一池清波,清波上漂荡着聪明和智慧。
3、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4、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5、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
……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
6、人皆言子建出口成章,臣未深信。
主上可召入,以才试之。
7、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8、这学生天资聪颖,文思敏捷,下笔成章,将来未可限量。
赞美学校文化底蕴深厚的语句
赞美学校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文化一直是我们一直追随且值得赞美的,它是我们表达思想与信
仰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这个深厚的文化环境中,学校也传承着悠久的
历史。
当我们渗入到学校文化背后时,我们会发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它
将过去与现在贯穿在一起,让我们领略到不同文化的美好。
正是这种
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内外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理念,让学校氛围更
加温馨有爱。
正是在这样的深厚文化底蕴中,才生出了许多优秀人才,释放出了学
校文化正能量。
高潮般的获奖状态,让学校更加显赫,让学校文化发
扬光大。
每一个参与到学校文化的人都能够看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他们更加自豪。
学校文化以及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我们来说都无可替代。
每当
我们想起学校的名称时,我们都会感受到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
这是
一种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更加自豪,令人羡慕。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前辈们为我们留下的最美丽的礼物,是在当代社会中最振奋和可全面发展的思想。
它能够使我们重温过去,同时还能融入现代,使人们有一种新而深刻的思考,让我们不断前进。
文化底蕴的句子
以下是 6 个关于文化底蕴的句子:
1. 就像我那次去故宫,看着那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彰显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啊,感觉历史都活过来了。
2. 老家那古老的寺庙,经历了无数风雨,那斑驳的墙壁就像是在诉说着悠久的文化底蕴,每次去都能体会到那种沉淀。
3. 上次去参观那个名人故居,屋里的布置和陈列,无一不在展现着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场景。
4. 我们这的那条老街,青石板路走上去,两边的古建筑充满韵味,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底蕴呀。
5. 那次看到一场传统的戏曲表演,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调,满满都是文化底蕴在里面,真的太精彩了。
6. 走进那座古老的书院,嗅到的那股淡淡的墨香,还有那满是古籍的书架,这就是浓厚的文化底蕴的体现啊。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作文咱们中国,那可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就像一座挖不完的宝藏山,底蕴深厚得让人惊叹!就拿咱们过年来说吧,这可不仅仅是放几天假、吃几顿好饭那么简单。
一进入腊月,那气氛就慢慢起来了。
先是腊八粥,各种各样的豆子、米还有红枣啥的煮在一起,甜滋滋的,一碗下去,从嘴巴暖到心窝。
然后就是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大扫除,全家老小齐上阵,扫掉过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
这时候,小孩子最是调皮,拿着小扫帚这里扫扫那里挥挥,说是帮忙,其实更多的是捣乱,大人们一边笑骂着一边又忍不住护着,生怕孩子磕了碰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那可是个重要的日子——祭灶。
老人们会在灶王爷像前摆上甜甜的灶糖,说是要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我小时候可好奇了,盯着那灶糖直咽口水,心里想着灶王爷真有那么大的福气能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
等到了除夕,那才叫热闹呢!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忙着贴春联、挂灯笼。
我记得有一年,我非要自己贴春联,结果个子太矮够不着,搬了个小板凳还摇摇晃晃的,差点摔个大跟头。
最后还是爸爸把我抱起来,我才得意洋洋地把春联贴好了,虽然贴得有点歪歪扭扭,但心里那叫一个美。
年夜饭更是重头戏,满满一桌子菜,鸡鸭鱼肉样样全。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一边说着这一年的酸甜苦辣。
我最爱吃奶奶做的红烧鱼,那味道,简直绝了!鱼一定要留到第二天,意味着“年年有余”。
吃完饭,就等着春晚开始,其实也没怎么认真看,就是跟着嘻嘻哈哈,一会儿和哥哥姐姐抢零食,一会儿又缠着大人要压岁钱。
等到十二点,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把天空照得跟白天似的。
我捂着耳朵,又兴奋又害怕,眼睛却一刻也不舍得离开那绚烂的烟火。
除了过年,还有端午节。
一到端午节,满大街都是卖粽子和艾草的。
妈妈会早早地准备好糯米、红枣、粽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
我总是包不好,不是米漏出来了,就是绳子系不紧,急得我满头大汗。
可看着大人们熟练的动作,心里又羡慕得不行。
煮好的粽子散发着浓浓的香气,剥开一个,沾上白糖,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那满足感简直无法形容。
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了解学校的历史,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
因为河北工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我们师生精神上的鼓舞。
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传道授业、有位高爵显的名人办学和凝聚鼓舞师生向上的学校精神等方面。
历史上许多名师曾在学校任教,他们中有的就是文化名人,比如李叔同,赵元礼。
李叔同大家熟知一些,他是著名画家,弘一法师,他1910年从日本留学回来,最先任教在学校,是经老同学周啸林的邀请,来学校任图绘教员的,教授用器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
周啸林是当时学校的语文教员。
赵元礼,又名赵幼梅,是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严修),还是诗人,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被誉为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严范孙、王守恂、赵元礼),在学校建校之初任庶务长,负责教员课程安排,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经费的筹措等,近6年时间。
学校不仅有不少名师执教,还有不少名人掌校。
仅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到宣统三年的近10年间,学校经历了五任总办、监督(校长)。
尽管他们在校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的仅仅半年,最长者也只有4年多,但由于他们都是位高爵显,文人名流,因此,都为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学校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创始人凌福彭,他是直隶新政的开拓者。
凌福彭广东番禹县金鼎乡(现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人,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七年(1901)补授天津知府。
其在任时,创办天津商务公所,改革狱政和司法体制,试办地方自治,辅助袁世凯兴办教育,创办北洋工艺学堂等。
1903年1月,他在受命创办学堂后,立即照办,勘选堂址,动迁民房,详定暂行章程,亲自招考学生,厘定课程,聘请教师,很快于1903年3月19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并聘请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之一的赵元礼任庶务长。
同年5月还选派19名学生游学日本,学习考察2个月。
北洋工艺学堂创办半年后,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正式接任学堂总办(校长)。
周学熙,字缉之,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官宦世家。
其父周馥,清末曾任山东巡抚、两江、两广总督。
周学熙16岁时中秀才,1894年中举,最初在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1902年随袁世凯来天津,任天津候补道、直隶按察使等要职。
周学熙主持北洋实业,创办银元局,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
他一生致力于办实业,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学熙任总办期间在校学生已达177名,并开始分科,机器科、化学科以英文教授,化学制造速成科、图绘科及预备科以日文教授。
半年后周学熙以公冗辞,由江苏提学使毛庆蕃接任总办接任总办。
毛庆蕃,字白宣,号实君,江西省丰城县(今丰城市)人,1849年出生于官宦之家。
1873年中举,随后游学各地。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是“太谷学派”的传人。
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直隶布政使,同时被差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1908年又调任甘肃布政使。
在任护理陕甘总署后对遭受重大损失的敦煌文物加以保护抢救。
敦煌自1900年5月被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大量文物遭到外国文物贩子的巧取豪夺,流失严重。
当毛庆蕃接到学部官员的电告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兵将王道士控制起来,并从转经筒中搜出剩余经卷8000多件,全部解运进京,令学者们大喜过望,成为保护敦煌文物的功臣。
毛庆蕃著有《江苏学务公牘》1卷、《奏议》6卷、《书牍》6卷、《古文学余》10卷。
毛庆蕃任校长时间也不长,至1904年8月又由周学熙复任学堂总办,先后近4年时间。
周学熙在任期间,首创了“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并于1906年9月选拔19名学生到日本西京大学所属工厂实习造纸、制革、制碱、染色、铁工等工艺。
1907年2月至9月第一届共50名学生毕业,其中又选出14名优等生送往日本深造。
这年5月在德国教习带领下,机器科试造3匹马力气机,三个月完成后,继续试造6匹马力气机。
学校第四任总办为孙多森,从1907至1909年在校在任近3年。
孙多森,字荫庭,安徽寿州人,1867年1月23日出生,也是晚清高官子弟中的实业家。
其父曾任江苏记名道、南京洋务局总办。
孙多森1885年中秀才,继办贡生,捐候补同知。
1898年2月在上海与其兄孙多鑫(实业家)共同创办国内第一家华商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任总经理。
1901年升任候补道,1906年来天津到袁世凯幕下任职,曾担任直隶全省工艺总局总办,办了很多实业,是周学熙的重要臂膀。
1907年1月就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他在任时,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开始迁入河北窑洼新校舍(黄纬路现天津美术中学处)。
此时,学堂管理更为规范正规,建制合理,机制畅通,师资队伍整齐,教学设施较为完善,生源较广,除直隶本省外,来自国内14个省区的学生占30%。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任职最长者当属邢端,从1909年到1913年近5年时间。
邢端是科举制末代的老翰林之一,也是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宴请。
邢端,字冕之,号蛰人,笔名新亭野史,贵州贵阳人。
光绪二十七年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东京法证大学。
历任翰林院检讨、奉天八旗工厂总办、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监督(1908年12月直隶总督颁令学堂总办改称监督)。
1917年起历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工商司司长等职。
事实上邢端在孙多森任监督(即总办)时已任副监督,与孙多森遵照学部章程,并参照欧、美、日各国工科大学的教学情况,修订课程计划,呈报学部核准,学生学业期满,毕业照章请奖,建立档案。
还附设两年制中学实习科,实习科毕业可直接升入高等工业学堂。
对已毕业的各学科学生,经直隶学务司和学部复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并奖给“举人”出身。
1911年,学堂开始接通火力电源,正式使用电力,结束了以油灯、蜡烛照明和以人力为动力开动机器的历史。
这一年机器厂又添置了车床、电机。
1912年7月,遵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修订章程,学生入学由年初改为暑假后开始(始业),8月,教育部颁令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
邢端在任时强调“学所以救国也。
一人求学不足以救一国,则合人人而求之”。
特别指出,“今天下方多故,货弃于地,利弃于人,海内士夫汲汲图救国之策”,“吾国实业之发达非望之生等而孰望哉”,激励学生为国而学。
新中国成立后,邢端于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年3月3日病故,享年76岁。
邢端长于山志掌故,精书法、工楷、行书。
著有《黄山游记》、《齐鲁访碑记》、《山游日记》、《贵州方志提要》、《读南北史割记》等。
最能体现学校人文精神的是魏元光院长掌校时指导办学的思想,即“勤慎公忠”。
2013年,学校正式将“勤慎公忠”四字确立为我校校训。
1.“勤慎公忠”校训的形成溯源魏元光,著名工业教育家,曾先后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等校校长,1929年-1936年,在任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院长期间,一直用“勤慎公忠”的思想和精神指导办学,教育师生,带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取得辉煌的成就,其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均属国内一流,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1936年,魏元光于河北省立工业学院院长任上奉命筹组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1937年被任命为该校校长。
1937年10月15日,魏元光院(校)长基于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时期对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的认识,在国立中央工业职业学校开学典礼上首次明确提出“勤慎公忠”的办学遵循和人才培养思想。
随后的十几年间,魏元光在多篇文章中对“勤慎公忠”思想进行了阐释,使这一思想不断丰富并最终成型。
由此可见,虽然“勤慎公忠”首次提出是在中央工校,但其思想早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时期已经形成。
2.“勤慎公忠”校训是我校百余年办学历程的基本遵循近一个世纪以来,“勤慎公忠”思想一直成为指导我校的办学理念,对我校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930年,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纪念周会上,魏元光院长提出,“将工业学院造成一种特别精神,养成一种特别力量,一致团结起来,为公服务,以完成工业家建设的使命。
希望我们工业学院的校友同学,人人都能学问向上,人格向上,精神向上,尽责任,有作为,成一强健分子;并能彼此互助,彼此合作,努力为公服务,走向建设的道路。
……本着自己努力、与人合作的原则,为国为公,共同进行。
”在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河北工业大学始终秉承“勤慎公忠”的育人理念,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迭逢艰难而从未却步,历经险阻犹始终向前,形成“勤奋、严谨、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
1937年当祖国处在危难之际,魏元光院长即告诫大学生们,“在现在的时候,凡事莫大于国难”,他说:“无论古今中外,一个民族当国难当头,存亡绝续之交,由于时代的刺激,必然的要产生大仁大勇、忠肝义胆之士,以国家为前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我而无小我,有民族而无个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不惜以自己的肝胆心血铸成民族之魂,不惜以个人的头颅换取民族的独立,成仁成义,为公为国。
”要大家“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这亦是“勤慎公忠”校训的真实写照。
“勤慎公忠”四字虽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但是它充分体现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目标,并在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河北工业大学的传统精神和特色。
正是“勤慎公忠”校训,培育了工大人以天下为己任,忠贞爱国,临难不屈,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尚勇精神、爱国情操和敬业乐群、道艺兼修、好学求新、务实进取的高尚品格。
先后为社会培养了近20万名志士才俊,革命先驱黄爱、卢绍亭、洪麟阁、杨十三、赵观民,学界专家魏元光、潘承孝、姜圣阶、卢鹤绂、柯俊,国家和省市级领导人贾庆林、王学军、任学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勤慎公忠”校训的内涵阐释“勤慎公忠”,即“勤以治学,慎以立身,公以对人,忠以处事。
”河北工业大学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经过不断的探索、积累、提炼,丰富原有思想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勤慎公忠”的校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勤”,即勤劳、勤俭、勤奋、勤思。
韩愈《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魏元光院长提出:勤者,辛勤劳动,刻苦钻研。
勤是治学之基,河工人要培养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
“慎”,即慎思、慎言、慎行。
《礼记•中庸》中说:“慎思之,明辨之”。
魏元光院长提出:慎者,精心作业,精心操作。
慎是立身之本。
河工人要用心思考,审慎求真,尊重事实,明辨是非,遵循规律,科学创新。
“公”,即公平、公正、公开。
《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魏元光院长提出:公者,大公无私,奉公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