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融合和文明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我们今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文将分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意义,并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形成原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特点。
多样性体现在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丰富多彩;统一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减少矛盾和冲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为各地区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增强各族人民的共同体意识和认同感。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实现共同繁荣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团结: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构建国家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毕业论文题目: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摘要:费孝通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构想,以此作为理解中华民族部族群关系的总体性引导。
该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
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本文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特征、民族文化等方面对该理论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确认识这一格局的历史特征,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一、就“中华民族”一体的认识关于中华民族的争论由来已久,民国时期学界就有“中华民族一个”和“中华民族是多个”的激烈辩论。
1989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论以后,中华民族认同问题再一次成为民族理论学关注的焦点,核心是民族政策是否应该以建构中华民族认同为目标。
费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有两个提法:一是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用来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这两种说法,一方面肯定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
国外的一些学者针对费先生的理论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中国每个族群(汉族、蒙古族等)就是一个单独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提法主要是一个政治概念,在有关族群的学术研究中没有意义;中国存在着几十个民族,但并不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只有“多元”而没有“一体”。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读后感民族从来都不是空洞且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在的社会实体。
费孝通先生在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进行直接接触后认识到,民族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人们共同体”,是代代相传,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
1951年费先生参与西南访问团进行社区研究,这段经历打开了他对于中国各民族的认识和研究之路。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即是他对于我国民族关系提出的一大重要认识。
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奠定了多元文化的原始格局。
中国考古学于20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一系列突破研究,为论证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环境状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新石器时代在中原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优良,足以让中华民族的先人创造具有特色的文化。
自中国朝代建立,先人之文化又在朝代的更迭兴衰中不断传承,延伸出更新的生命力量,绽放了别样的时代火花。
汉族的形成无疑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汉族构成了多元一体格局中的核心。
从人口角度,汉族在1982年的总人口已经超过9亿4300万,占据中华民族总人口的93.3%;而根据2020年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汉族人口已达12亿8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1.11%。
这种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让汉族在中华民族中有着相当庞大的体量,其在各个民族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从地域角度,汉族的聚居地区环境相对优良,以适宜农耕的平原地貌为主,许多联结各片地域的交通要道与商业据点中都有大量的汉人聚集,能够联结东西南北,通过一个个信息集散节点构筑起庞大的交通网络。
大部分少数民族在地势地貌上没能如汉族一般占据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他们生活的场所以高原、山地、草场为主,经济发展方式上与汉族是不同的农业类型。
费孝通先生认为,汉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是汉族的农业经济,“任何一个游牧民族只要进入平原,落入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里,迟早就会服服帖帖地融入汉族之中”。
在学界中,其实对于汉族处于“中心”地位还是“核心”地位有着一定的争议。
苏航提出,费孝通在中华民族一体理论中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史观是一种建立在各民族普遍联系这一“整体史观”基础上的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凝聚叙事模式,将汉族作为“核心”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在各民族的联系网络中汉族作为支撑骨架的重要作用。
□ 文 / 龙成鹏【编者按】上世纪80年代末,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巨大影响。
不过,人们谈论这个理论模型的时候,往往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解读,对它的原义、提出的时代语境,要么不关注,要么有误读。
比如,有学者指出,该理论中的“多元”一词,很可能就会被一些人断章取义,甚至被用来消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很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地梳理这些看着简单,实则深邃的理论成果。
——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整 体重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这里首先要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整体”,这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出发点,也是费孝通先生自己承认的理论贡献。
比如,1990年,国家民委组织了国内外30多位学者参与的关于这一理论的专题讨论会,会上费孝通先生讲述了他的理论初衷,乃是“要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来研究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在谈到学者们对他的认可时,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我从朋友的反应中得到了鼓励。
鼓励不是来自我说明了中华民族形成的经过,而是提出了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整体观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p49、p50)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如何凝聚成一个民族,是需要学界群策群力的研究课题,他于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论文,也只是“这个探索的初步尝试”;但是把中华民族视为一个民族,从整体出发探索它的过去与未来,是他坚信的中国民族研究的正确方向。
费孝通先生批评了当时主流的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认为民族研究理论上应该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当然更应该包括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
但是,实际的研究工作,却只限于研究少数民族。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忽略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与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原本紧密的关系,从而妨害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版)》,p49)费孝通先生这个批评,在民族工作领域是很重要的提醒。
中华人民多元一体格局
多元一体是指一个整体由多个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形成统一的整体。
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中华人民的多元一体格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域的多元性
中国地域辽阔,分布着不同的地理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北方平原地区和南方山地地区等。
这些地区各具特色,各自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的多元一体格局。
2. 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惯。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但还有其他55个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语言、宗教、民俗等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3. 经济的多元性
中国经济发展快速,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产业优势和经济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而西部地区则注重
资源开发和农业发展。
这些经济特点的多元性为中国整体的发展提
供了均衡的支撑。
4. 政治的多元性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是执政党,但其他政党也有参与和发展的空间。
各级政府的多
元性和合作性使中国的政治体系保持稳定,并能有效处理各个地区
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总的来说,中华人民的多元一体格局展现了中国的丰富多样性
和统一整体性。
这种多元一体的特点使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地区特色
和资源优势,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同发展与繁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阅读记录一、书籍概述引言:简要介绍了中国民族学的基本概况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中国民族概述:详细介绍了中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梳理,使读者了解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分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变过程。
包括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形成等。
文化传承与交融:探讨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交融现象。
分析了各民族在文化传承中的互动关系以及文化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影响。
现实构建与挑战:分析了当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包括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总结了本书的主要观点,强调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展望了未来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方向。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该理论起源于对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深入研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今天独特的民族格局。
理论背景则是基于对中国各民族间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联系的认知。
中华民族多元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如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各地区、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结构也存在差异。
这种多元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尽管中华民族具有多元性,但各民族文化在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
这种一体性体现在中华民族对共同历史的认知、对国家统一的维护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共同追求。
多元性和一体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
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而一体性则为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格局。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要】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
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其基本特征在于融合了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
这种格局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多彩,也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保持这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秩序,中华民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
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合作,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保持活力,继续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性、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基本特征、优势、挑战、未来发展、发展方向、建设路径。
1. 引言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有的民族特征,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丰富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使得中国社会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为中国的文化繁荣和多样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团结。
在这样一个多元民族共居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尊重、互相支持成为一种共识。
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只有充分发挥多元一体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应对外部挑战,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2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名词解释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简称中华民族格局。
它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语言、宗教、心理等的差异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中央政府的集中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包括: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内部事务;自主地安排和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事业;自主地管理宗教事务;自主地管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巩固边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
五、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积极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各方面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六、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七、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民族观念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八、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
九、五十六个民族的概念,源于汉朝。
据史籍记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城东南设立乐游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在这座名园里,他看到的是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4个民族友好相处的情景。
后来,在他亲自倡导和组织下,元宵节在全国各地盛大开展,这样,人们便把聚居在一起的各族人民以及同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少数民族亲切地合称为“中华民族”,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民族概念。
中华族群多元一体格局背景: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中国人民由不同的族群组成,并在各个领域中共同发展、交流和合作的状态。
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中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元性的体现: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在许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首先,在语言方面,汉语是全国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但中国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少数民族的语言被广泛使用。
这种多语言背景使得中国人民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传统。
其次,在宗教方面,中国有、、、教等多种宗教共存。
这些不同的宗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不同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方式选择,但又在适应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背景下实现了互相融合。
再次,在风俗惯和传统文化方面,中国各地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节庆活动和俗惯。
这些地域文化的差异给中国国家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并促进了中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发展的动力: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也源于中国人民共同发展的需求和动力。
众多的族群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和竞争,不仅有利于各个族群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整体的发展。
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如何促进多元一体:为了促进中华族群的多元一体,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具有包容性和公正性的政策,保障不同族群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族群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社会应该倡导和推动民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结论:中华族群多元一体的格局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保护和促进中华族群的多样性,并加强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繁荣和进步的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族群研究》编委会,2007年- 《中国社会学》编委会,2018年。
《费孝通与中国社会研究》小组作业
组长:黄令
成员:王艳柯涛涛刘红娥沈海燕谢爱历马伏荣
王玉尧王海宁
对《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
摘要:对中华民族中的多元的描述,费孝通先生是以“时空”两个坐标为线索,描述了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域的民族的融合以及同一地域在不同时期民族被融合的不同情况,揭示了多元的复杂性,进而显示出“多元”形成一体的复杂历程。
费先生还想试图探讨出是否在多元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体的进程会无限的加快,以及在一体进程的加快的状况下是否多元的势头会被削弱这两个问题。
关键词:多元,时空,一体
中华民族指现在中国疆域里具有民族认同的十一亿人民,多元指
五十多个民族单位,一体指多元的融合。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大多数民族的形成基本一致,从分裂,经历融合,到消亡,但它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若干个民族汇集,融合形成华夏族,在其拥有了东亚平原之后被称为汉族,汉族在以后的时间里不断融合其他民族,以及其被融合到其他民族,自觉的就形成了中华民族。
一、新石器文化多元交融和汇集
新石器文化多元的交融和汇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起点,文化的交融为民族的交融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河中游的文化受到下游文化的交融,如河南龙山文化受到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在黄河上游,仰韶文化渗入黄河上游,在接触到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后,就出现了取代仰韶文化的河南龙山文化。
另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区多多少少是相互影响形成的。
分散在各地区的文化虽有交融,但整体上他们也创造了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基本形成
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的基础,华夏族是在夏商周三代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夏三个皇帝采取的各种政策都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和壮大;商取得了九州的权利奠定了华夏族的核心地位;周扩大势力范围到长江中游,使华夏族更加壮大。
作为具有凝聚核心作用的汉族的形成早已汉代,其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第二个步骤。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第三步是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其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都将中原地区构
成了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北方游牧区也出现了匈奴人统治下的大一统局面。
费孝通近一步指出实现南北两个统一体的混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完成。
但实质上,南方依靠农业实现的统一体和以牧业为主的北方统一体是存在统一的矛盾的。
南北的对峙局面其实并不能影响两者的和谐的交流和交易,双方为了各取所需,南方的农业和北方的牧业的矛盾会相互转化。
三、具有凝聚作用的汉族不断吸收中原和北方民族
(1)汉族向南扩展,大量吸收中原民族
汉族的祖先皇帝和炎帝以及蚩尤作战时,炎帝被加入了汉族祖先的行列;东夷被周人击败后有一部分有一部分人和周人一起融合进入华夏族团;楚汉经过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形成统一体;在秦代,汉人已越南岭进入珠江流域但是很难占领南岭山脉以南的地区。
当然,被周人打败的一部分东夷人出走到了南方还留下了许多后裔。
汉族建立了在“十六国”的多个政权;汉族吸收了在汉魏建立的“十六国”中的各个政权,还吸收了许多非汉人;唐时,汉族吸收了各族的人成为统治阶层;从唐到宋,许多非汉族被汉人融合成为汉人。
(2)北方民族政权交替为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打下基础金灭辽之后,又灭北宋,其后的一段时间,为汉族向南扩张积聚了力量;鲜卑族建立魏国统一中原北部地区,为汉族吸收少数民族提供了便利;后来建立金的女真人改用汗姓发展到后来女真人和建立辽的契丹人有部分融合汉族;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在灭南宋的过程中
形成的回族大量和汉族通婚,通用汉语;当元和清朝灭亡后,大量的蒙古人和满人融合在汉族之中,表现为蒙古族和汉族通婚,两种不同血统融合;汉族建立明朝时,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已经通行,而且大量的汉化。
四、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充实了多元的基础
汉族融合到其他民族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迫的一种是由于天灾人祸自愿流亡去的。
移入其他民族地区的汉人和当地民族通婚,过了若干个年代,就融合与当地民族了,例如高昌国的汉人胡化,而在唐朝征服后,设西周,又被回纥占领,后来就融入维吾尔族;在明朝以前迁入云南的汉人大都融合于当地各民族了,迁居于大理洱海地区的汉人成了白族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五、西部的民族流动,加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生活在西部的羌人和周人部落有婚姻关系,并和中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西夏政权被蒙古人击败后羌人的下落在资料中就不长出现了,可能是和当地的汉人及其他民族融合了,实际上羌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在藏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藏语和羌语之前存在密切关系,羌人也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彝语的来源。
西部的民族流动实际上有六个民族的流动,一是壮侗语族的民族很有可能是由东南沿海迁移而来的,二是从北方迁入的彝语系统的民族,三是本地区的土著民族,四是从中原来的移民,楚国的庄乔带兵
进入滇池地区,五是以上各种人的混血,六是说南亚语系的民族可能是从境外迁入的。
另外生活在四川盆地的“蜀人”并入了汉族。
不论是汉族吸收其他少数民族还是汉族融于其他民族之中,作为中华民族中的“多元”都在顽强存在并且其形成都具有复杂性,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另一部分“一体”也在和多元的交替中坚强的进行着。
参考文献: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附录: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序列是前仰韶文化,一仰韶文化,二河南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序列是青莲岗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山东龙山文化,一岳石文化;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序列是河姆渡文化,一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序列是大溪文化,一是屈家岭文化,一青龙山文化。
注:本文章归本小组全体成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