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教育文化事业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
民族工业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艰难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
不过,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集中于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国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风俗习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们在外来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不断求新求变,一系列新事物不断出现。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近代教育不断改革。
建学堂、废科举、立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新闻出版业也发展起来,人们得以更加方便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
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和文艺作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唯物史观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字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时空观念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学会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知道近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史料实证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及视频、图片等史料,了解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等人创办企业的经历;充分利用剧照、图片、绘画、文学作品等史料,了解近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解释认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掌握近代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提高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培养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态度;通过学习近代文学艺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内容要求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张謇兴办实 1.了解张謇等人兴办实业的事迹,认识近代实业家的爱国情怀,业的典型事例,知道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通过了解民国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知道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过程增强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感,培养与时俱进的进步观。
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三项内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涵盖了各个方面,例如经济、政治、文化等。
在此,我将列举三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并逐步回答这一主题。
第一项变化:经济转型与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19世纪末,中国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等社会动荡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开始了经济转型的漫长过程。
首先,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方式。
这一时期,许多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措施被推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例如,中国建立了第一所现代工业学校——“洋务学堂”,培养了许多技术人才。
此外,中国还开始修建铁路、制造机器和生产商品,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共产成立,中国摆脱了封建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政权的转变。
这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吸引了外资和技术,并逐步开放了对外贸易。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是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一过程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项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封建等级制度和农民阶级组成。
然而,自19世纪末以来的一系列改革和社会运动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中国发生了政权的转变。
清王朝的覆灭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中国开始实行民主制度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逐渐推行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大幅增加,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使得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中的工人和商人阶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变动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西方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一般是先用武力开道,通过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从中攫取大量的政治、经济特权,之后再凭借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倾销商品或进行投资。
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出现。
(3)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使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传授西方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1、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从与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
英美等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但受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的商品凭借低关税等特权,以低廉的价格大量的涌向中国市场2)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洋纱输入,取代土纱,是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后来,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耕”“织”分离。
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过剩的劳动力,未破产的手工业者靠买洋纱织布,都以不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3)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商品经济的发展鸦片战争后丝、荼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第一、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原料和商品生产与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相联系,中国的出口贸易多被外商操纵,并服从于外国资本的需要,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相继诞生。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充满波折与变革的历史,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中国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逐渐向近代工业经济转变。
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商业和工业相对薄弱。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工业才能自强,于是兴起了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
随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夹缝中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民族企业在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但也为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经济结构依然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在政治方面,中国从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向民主共和制度转变。
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没落,无法应对内忧外患的局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求政治制度的变革。
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良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而失败。
辛亥革命则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在思想文化方面,中国从传统的儒家思想统治逐渐向多元化的思想文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长达两千多年,它强调等级秩序、礼教道德和家族观念。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了冲击。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展示考情解读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对近代中国的经济考查较多,所占分值较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在题型上,兼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难度相对较大。
命题集中在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发展等方面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Z主干梳理hu gan shu li关键词:自然经济解体、官办经济、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近代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
②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农业经济中的__自给__成分减少。
③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强;②__“耕”与“织”__的分离。
(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__资本主义世界市场__。
②动摇了__封建统治__的基础。
③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近代__民族资本主义__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__洋务__企业和近代后期的__官僚资本主义__。
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含义: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洋务派为挽救清朝封建统治而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科技而创办近代企业。
(2)目的:利用西方__先进技术__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性质①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__封建__性企业。
②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高中历史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知识线索本专题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线索1: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外商企业的出现、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2: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必备知识§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19世纪中期)1.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2)国内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
2.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表现: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耕”“织”分离);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纺”“织”分离);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进一步商品化,且日益服务于国际市场的需要。
3.影响:(1)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2)推动了中国商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迁和转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变化和影响:1. 经济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遭受巨大打击。
然而,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改革包括推行新经济政策、加强工业化和农业改革等。
这些变革使得中国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实现了显著的增长。
2. 社会结构变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动。
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导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中产阶级也逐渐壮大。
这些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深远影响。
3. 文化变革: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也伴随着文化的变革。
西方文化的引入和传播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缺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现代科学、民主和人权意识的发展。
同时,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质疑也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重要方面。
4. 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变迁和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这包括推动普及义务教育、增加高等教育机会和改革教学内容等。
这些教育改革推动了知识分子的培养,促进了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
这些变迁不仅塑造了中国的现代面貌,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
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C)
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
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
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A)
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
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
C通过《申报》。
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 D.看到电影中的学生,使用商务印书馆的书
3.下列事件未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是(D
A.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剪发辫、改称呼
D. 科举制度被废除
4.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B)
A.汽车
B.飞机
C.轮船
D.火车
5.清末,一位政府官员在1900年整理出他曾参与过活动的四张请柬,其中错误的一项是(D)
A.轮船招商局成立
B. 京师大学堂成立
C.大生纱厂成立
D.京张铁路通车
6.下列各项是小明自编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一位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C)
A.乘火车出行
B. 用电报联系生意
C.无聊时看电影解闷
D.看〈〈申报〉〉了解四甲午海战
7.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场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D)
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 .上班时,有人用电话联系业务
C.大街上,不少人在购买〈〈申报〉〉
D.晚上,一位外国人用欧元买晚餐
8.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开办汉阳铁厂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开办湖北织布局④奏请废除科举,兴学堂(C)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专题()近代中国工业和社会生活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二、巩固训练
1.张謇放弃高官厚实录,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倒闭,下列对此事评价正确的是()
A.他舍本逐末,失败毫不足惜
B. 他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的
C.在多重压榨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践证明,“实业救国”的口号是错误的
2.假如你生活在1905年的中国,你不能()
A.通过电影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最新情况
B.看到电影中人物在阅读《申报》
C通过《申报》。
了解中国电影的诞生 D.看到电影中的学生,使用商务印书馆的书
3.下列事件未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是()
A.中国的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代”
B.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C.剪发辫、改乏称呼
D. 科举制度被废除
4.晚清大臣李鸿章为办理外交事务曾多次出国访问,下列交通工具中他无缘选择乘坐的是()
A.汽车
B.飞机
C.轮船
D.火车
5.清末,一位政府官员在1900年整理出他曾参与过活动的四张请柬,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轮船招商局成立
B. 京师大学堂成立
C.大生纱厂成立
D.京张铁路通车
6.下列各项是小明自编的历史小说中描写的一位近代富商在1894年的生活场景,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是()
A.乘火车出行
B. 用电报联系生意
C.无聊时看电影解闷
D.看〈〈申报〉〉了解四甲午海战
7.有一位同学编辑了一部历史记录片,〈上海的一天〉〉,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历史场景,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在当时是不可能出现的()
A.早上人们乘火车出行
B .上班时,有人用电话联系业务
C.大街上,不少人在购买〈〈申报〉〉
D.晚上,一位外国人用欧元买晚餐
8.张之洞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的主要贡献有①开办汉阳铁厂②创办京师大学堂③开办湖北织布局④奏请废除科举,兴学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