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 雾 剂
- 格式:doc
- 大小:53.91 KB
- 文档页数:6
粉雾剂admin1 概况粉雾剂(powder inhalation, PI)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的一种给药系统,具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等特点。
根据给药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经鼻用粉雾剂和经口腔用(肺吸入)粉雾剂。
PI可有效地用于低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的吸入或喷入给药。
粉雾剂中的药物通过呼吸道粘膜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因而作为呼吸道粘膜吸收制剂,中国医药资讯网 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无胃肠道降解作用;2.无肝脏首过效应;3.药物吸收迅速,给药后起效快;4.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吸收促进剂或其它方法的应用来提高;5.小分子药物尤其适用于呼吸道直接吸入或喷入给药:6.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7.可用于胃肠道难以吸收的水溶性大的药物;8.患者顺应性好,特别适用于原需进行长期注射治疗的病人;9.起局部作用的药物,给药剂量明显降低,毒副作用小。
随着氟里昂的禁用,寻找气雾剂中抛射剂的替代品和新的呼吸道给药剂型已引起了世界各国药学工作者的注意。
粉雾剂是在气雾剂的基础上,为克服气雾剂的不足,综合粉体工学的知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其使用方便,不含抛射剂,药物呈粉状,稳定性好,干扰因素少,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粉雾剂的最大优点在于使用时,病人的吸气气流是粉末进入体内的唯一动力,故不存在协同困难,降低了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尤其适合老人和儿童使用,而气雾剂吸入给药时,即使经过指导,也约有30%的病人不能正确使用。
和气雾剂及喷雾剂相比,粉雾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患者主动吸入药粉,不存在给药协同配合困难;2.无抛射剂氟里昂,可避免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呼吸道刺激;3.药物可以胶囊或泡囊形式给药,剂量准确,无超剂量给药危险;4.不含防腐剂及酒精等溶媒,对病变粘膜无刺激性;5.给药剂量大,尤其适用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给药。
粉雾剂发展至今,上市产品均为用于治疗哮喘的抗过敏药、支气管解痉剂和甾体激素类,且均为口腔肺吸入粉雾剂。
吸入粉雾剂名词解释(一)吸入粉雾剂名词解释1. 吸入粉雾剂吸入粉雾剂是一种通过呼吸道吸入的治疗药物剂型。
它将药物以微细的颗粒形式悬浮在气体中,使患者能够通过自然的呼吸吸入药物,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2. 雾化器雾化器是一种医疗设备,用于将液体药物转化为粉末或雾状形式。
它通过超声波或压缩气体的作用,将药物喷射成微细颗粒,以便于吸入治疗。
例子:雾化器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将药物精确地送达到患者的呼吸道,提高治疗效果。
3. 喷雾器喷雾器是一种将液体药物喷雾成微细颗粒的装置。
它通过压缩空气或喷雾泵的作用,将药物以雾状喷射到患者的呼吸道中。
例子:常见的喷雾器包括鼻腔喷雾器、口腔喷雾器等,它们可用于治疗鼻腔炎、喉咙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
4. 吸入器吸入器是用于吸入药物的装置,通常包括一个药物容器和一个与之相连的喷口,通过呼吸将药物吸入体内。
例子:常见的吸入器包括雾化吸入器和粉雾吸入器。
雾化吸入器适用于吸入液体药物,如雾化吸入器中的病毒性感冒药物,而粉雾吸入器适用于吸入粉末状药物。
5. 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是指影响人体呼吸系统的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疾病。
例子: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常通过吸入粉雾剂来缓解症状。
6. 气管炎气管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气管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常导致气道狭窄和呼吸困难。
例子:气管炎患者常使用吸入粉雾剂来缓解气道炎症和清除痰液。
7.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导致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例子:支气管炎患者通常通过吸入雾化剂或喷雾剂来舒缓症状,减轻气道炎症。
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沐而畅茜乐)的说明书如今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因此大家一定要及时注意保护自己的呼吸道,目前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很多,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沐而畅茜乐)就是其中一种非常好的治疗药物,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沐而畅茜乐)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患者往往都很快恢复了健康,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沐而畅茜乐)的介绍吧。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商品名称: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沐而畅茜乐)英文名称:Budesonide Inhalation Powder拼音全码:BuDiNaiDeXiRuFenWuJi(MuErChangQianLe)【主要成份】本品的主要成份为布地奈德。
【性状】本品为粉雾剂。
【适应症/功能主治】用于非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或依赖性的支气管哮喘和哮喘性慢性支气管炎患者。
【规格型号】200μg*200吸【用法用量】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口腔吸入,本品的剂量应依不同的病人加以调整。
建议患者长期规则用药。
使用方法详见“如何使用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
【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吸入用药的系统副作用明显低于口服给药,文献报道和上市后经验提示可能发生以下不良反应:一、常见(≥1/100, 1.呼吸系统病症:声音沙哑、咳嗽及咽喉刺激2.口咽部病症:口咽念珠菌感染3.胃肠道系统病症:吞咽困难二、罕见(≥1/10 000, 1.皮肤和附属器功能病症:荨麻疹、皮疹、皮炎、皮肤瘙痒、红斑、血管性水肿2.精神病症:沮丧、精神压抑、易怒、忧虑、精神不定、儿童多动不安3.内分泌病症: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和亢进4.呼吸系统病症:支气管痉挛5.免疫系统病症: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6.骨骼肌、结缔组织病症:生长迟缓三、非常罕见(1.精神病症:神经质2.内分泌病症:肾上腺抑制3.眼部病症:白内障、青光眼4.骨骼肌、结缔组织病症:骨密度下降吸入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出现系统作用,尤其是当长期使用高剂量时。
鼻用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
鼻用粉雾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制剂形式,用于治疗鼻腔相关疾病。
它通过喷雾器将药物以粉末的形式喷入鼻腔,以便药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发挥作用。
在鼻用粉雾剂的制备过程中,空气动力学粒径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空气动力学粒径是指粉末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特性,通常用于描述颗粒在空气中的分布和沉积情况。
粉雾剂的粒径大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效果和疗效。
如果粒径过大,药物颗粒在鼻腔中会很容易沉积下来,减少药物的吸收。
而如果粒径过小,药物颗粒则可能无法达到需要治疗的部位,导致疗效不佳。
为了获得合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制造商通常会对粉雾剂进行粒径调整。
通过调整喷雾器的设计和喷雾压力,可以控制药物颗粒的大小和分布。
这样,粉雾剂就能够在鼻腔中均匀分布,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和疗效。
除了粒径调整,制造商还会对鼻用粉雾剂进行粉末制备的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使药物颗粒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均匀的粒径分布。
这样,粉雾剂在喷雾器中的输送和喷雾过程中不会出现堵塞或颗粒聚集现象,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鼻用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是制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过调整喷雾器设计和喷雾压力,以及优化粉末制备过程,可以获得合适的粒径分布,提高药物的吸收效果和疗效。
这将为鼻腔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更好的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粉雾剂的使用方法粉雾剂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适用于呼吸道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雾化器将药物转化为微小的粉末颗粒,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进入呼吸道,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粉雾剂的使用方法却经常被忽略。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粉雾剂的使用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这种药物剂型。
一、选择合适的粉雾剂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粉雾剂。
不同的粉雾剂有不同的药物成分和配方,适用于不同的疾病。
因此,在使用粉雾剂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选择合适的粉雾剂。
二、准备雾化器在使用粉雾剂之前,我们需要准备好雾化器。
一般来说,雾化器包括药杯、喷雾器、管路和电源等组成部分。
在使用之前,我们需要先将雾化器清洗干净,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组装好各个部分。
如果是首次使用雾化器,还需要进行试用和调试,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三、使用粉雾剂使用粉雾剂的具体步骤如下:1. 将粉雾剂装入药杯中,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一般来说,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的用量应该与药物的用量相等,以便保证药物能够完全溶解。
2. 将药杯固定在雾化器上,并连接好管路和喷雾器。
3. 打开电源,启动雾化器。
在雾化器正常工作之后,将喷雾器放入口腔或鼻腔中,深吸一口气,让药物进入呼吸道。
4.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保持呼吸平稳,尽量避免咳嗽或呼吸急促。
如果需要咳嗽,应该等待药物完全进入呼吸道之后再咳嗽。
5. 使用完毕后,应该将药杯和喷雾器清洗干净,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消毒和保养。
四、注意事项在使用粉雾剂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使用前应该先读一下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2.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保持呼吸平稳,尽量避免咳嗽或呼吸急促。
如果需要咳嗽,应该等待药物完全进入呼吸道之后再咳嗽。
3.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呼吸道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专门的口罩或呼吸器具,以减少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4. 在使用过程中,应该避免吃饭或饮水。
粉雾剂中对乳糖颗粒的要求
粉雾剂是通过患者主动吸入的方式将药物活性成分递送至肺部深处的一种剂型。
粉雾剂常用的辅料为乳糖,与药物活性成分混合制备处方后,经气流作用从胶囊、泡罩或装置中分散进入肺部,通常药物活性成分小颗粒沉积于肺泡,而乳糖大颗粒则截留于喉部随后吞咽。
在混合、填充和药物释放的过程中,乳糖的特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粉雾剂的性能。
因此,需要确定粉体或混合物的特性,以确保生产出质量均匀的胶囊,从而优化处方,减少含量均匀度较差和重量变化较大的问题。
在选择乳糖作为粉雾剂辅料时,应注意其质量和规格,以确保粉雾剂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同时,应根据药物活性成分的性质和给药方式,选择合适的乳糖种类和用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粉雾剂原理
粉雾剂是一种常用的灭火剂,其原理是通过将液体灭火剂转化为微小颗粒的悬浮液体,形成粉状雾状物质,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粉雾剂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雾化:将液体灭火剂通过特殊的喷嘴或器具进行雾化,将液体分散成微小颗粒状,形成细小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
2.散布:通过喷嘴或喷枪将雾化的粉状物质均匀地散布到火源附近,使其能够有效地覆盖火源及周围空间。
3.抑制:粉雾剂中的微小颗粒能够迅速吸收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热能,在吸收过程中蒸发并冷却燃烧物质,降低温度,破坏火焰传播所需的热量,从而阻止火势的进一步发展。
4.隔离:由于粉雾剂形成的雾状物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在火源周围形成一层薄薄的液体膜状物质,起到隔绝空气与火源的作用,减少氧气供应,从而有效阻止燃烧的扩散。
总结起来,粉雾剂通过将液体灭火剂雾化成微小颗粒,抑制火源燃烧过程中的热量释放和氧气供应,从而实现灭火的作用。
粉雾剂摘要:粉雾剂是近年来药剂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其研究价值是巨大的,在临床上有重大应用,它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给药方式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从粉雾剂的背景、制备、给药装置、研究进展等方面对粉雾剂进行综述介绍,揭露了粉雾剂的优势和价值,表明了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极具优势的前景。
关键词:粉雾剂;给药装置;给药方式1.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给药方式口服,注射在某些疾病比如呼吸道疾病,肺病的治疗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新的制剂或给药方式的开发和使用是极其有价值的,它能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设计,从而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可以降低毒副作用。
每年都有许多疾病患者死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原因之一就是不适当的给药方式,因为每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去给药,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清楚疾病特征来对症治疗,这就需要多元化的给药方式或途径。
在美国,每年有大约15%的患者受到药物不良反应的困扰,这个数字仍在攀升[1],因此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途径和系统是现代药物制剂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传统的口服给药方式,药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大都损失在消化过程中例如首过效应,这就要求第一次口服给药要加大给药剂量,但由于肝肾参加药物代谢,大剂量药物会损害肝肾功能,而且残留的药物还会刺激肠胃。
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其他给药方式就应运而生了比如舌下、直肠、经皮、喷雾给药。
但每种给药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也有不足,例如舌下给药对硝酸甘油类药物特别好,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痛,它们可不经肠壁和肝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然而,多数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皮进入血循环,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很多小时或很多天甚至更长,然而,这种途径受药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因喷雾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肺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疾病。
粉雾剂(dry powder inhalation, DPI)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微粉化药物与载体 (或无) 以胶囊、或泡囊等多剂量储库形式,经特殊的给药装置给药后以干粉形式进入呼吸道,使药物进入治疗部位或人体肺部发挥全身或局部作用而起治疗作用的一类制剂。
它具有靶向、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易协同、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
在寻找无针给药的过程中,吸入粉雾剂的开发越来越受到药学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其独特优势和有望给药后发挥全身作用。
吸入粉雾剂是粉雾剂的一种,此外还有非吸入粉雾剂和外用粉雾剂,但是吸入粉雾剂是粉雾剂中最受关注的一类,因为有望替代气雾剂,为呼吸道给药系统开辟新的途径。
可有效地用于低剂量和高剂量药物的吸入或喷入给药。
粉雾剂中的药物通过呼吸道粘膜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吸收,因而作为呼吸道粘膜吸收制剂,具有以下一些特点[2]:①无胃肠道降解作用,无肝脏首过效应;②药物吸收迅速,给药后起效快;③小分子药物尤其适用于呼吸道直接吸入或喷入给药,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可以通过吸收促进剂或其它方法的应用来提高;④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⑤可用于胃肠道难以吸收的水溶性大的药物;⑥顺应性好,特别适用于原需进行长期注射治疗的病人;⑦起局部作用的药物,给药剂量明显降低,毒副作用小。
粉雾剂与气雾剂和雾化剂相比有以下特点[3]:①无抛射剂氟利昂,避免破环大气臭氧层;②药物可以以胶囊或泡囊形式给药,剂量准确可控,无超剂量给药的危险;③使用方便,患者可以主动吸入药粉;④不含防腐剂和酒精等溶剂,对病变黏膜无刺激性;⑤药物呈干粉状,稳定性好,不易受环境影响,尤其适用于多肽和蛋白类药物的给药。
因此粉雾剂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众多药剂工作者的研究兴趣。
目前已上市的吸入粉雾剂有色甘酸钠吸入粉雾剂、布地奈德吸入粉雾剂、环索奈德吸入粉雾剂、噻托溴胺吸入粉雾剂等,同时还有复方组成的吸入粉雾剂上市。
2.粉雾剂的制备及其给药装置粉雾剂给药包括药物粉末、药物辅料和干粉吸入装置。
药物处方构成、生产工艺、呼吸道生理结构及患者肺部和呼吸道病变情况均会影响药物在肺部的沉积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干粉吸入装置能够影响吸入粉雾剂给药剂量的准确性和临床有效性,在整个给药系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粉雾剂的制备粉雾的制备通常是将药物先微粉化,然后再加入载体和附加剂制成胶囊或泡囊。
根据药物和辅料的组成,粉雾剂的处方一般有以下几种[3]:①只有微粉化药物的粉雾剂;②微粉化药物中加入适当辅料(助流剂和润滑剂),改善粉末的流动性;③微粉化药物和载体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④适当的润滑剂、助流剂、抗静电剂和载体与微粉化药物形成混合体。
2.1.1 药物的微粉化为了使微粉化的药物能很好地进入肺部,需要控制药物粉末粒径的大小。
药物粒径在0.5到5微米为宜[4-7],药物粒径过大,不能顺利通过支气管,粒径过小,药物会随着患者气流呼出。
药物粉末制备一般采用机械粉碎,喷雾干燥和沉淀结晶等方法,近年来,喷雾冷冻干燥,超临界流体等技术也用于粉雾剂的制备。
药物微粉化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易聚集成团,因此,常加入大量的载体起稀释剂和改善微粉化药物流动性的作用。
2.1.2 载体药物微粉化后,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易聚集成团,因此,常加入大量的载体起稀释剂和改善微粉化药物流动性的作用。
常用粒径50~100μm 的载体与粒径0. 5~7μm 药物微粉混合,使药物微粉吸附于载体表面,载体的最佳粒径是70~100μm。
乳糖是较常用的载体,也是FDA唯一批准的粉雾剂载体。
乳糖的粒度、表面形态以及用量均对粉雾剂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作为粉雾剂的载体的乳糖除需要满足药典的质量要求外,其粉体学特点(形态、粒度、比表面积、堆密度、流动性)含量,杂质,水分,微生物限度,热原、细菌内毒素,蛋白含量等也需要控制。
此外,卵磷酯和磷脂酰胆碱也是粉雾剂常用的载体,但此类载体成分复杂,使用时需要控制用量。
环糊精、海藻糖、木糖醇也有望成为新型载体。
在选择载体时要考虑载体是否可用于吸入途径给药,同时还应该关注所选用的载体是否对呼吸道上皮细胞以及肺功能有潜在的危害。
2.1.3 附加剂粉雾剂的附加剂主要包括表面活性剂、分散剂、润滑剂和抗静电剂等,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粉末的流动性。
表面活性剂主要有泊洛沙姆,也作为抗静电剂,用来消除粉末的静电;润滑剂有苯甲酸钠、硬脂酸镁、胶体硅等,可以改善粉末的流动性和分散性。
但是处方中附加剂的量一定要严格控制,量多不仅对呼吸道有刺激性,而且还会有副作用,量少对制剂难于起到分散助流作用。
2.2 粉雾剂给药装置粉雾剂给药需要相应的给药装置,将药物细粉送入患者呼吸道,进入肺部发生局部或全身作用而起效。
自20世纪70年代,粉雾剂给药装置[8]就应用于肺部给药,但发展缓慢。
伴随该剂型的迅速发展,给药装置已由最初的第一代胶囊型(单剂量,如旋转吸入器)给药装置发展到了第二代泡囊型(多剂量,如准纳器、碟式吸入器等)和第三代贮库型(如都保等)给药装置。
近年来很有代表性的吸入粉雾剂给药装置有胶囊型吸入粉雾剂给药装置,泡囊型吸入粉雾剂给药装置,多剂量贮库型吸入粉雾剂给药装置。
不同药物应用于人体,剂量、载体各不相同,药物微粉化技术也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相应的药物粉末吸入装置。
吸入装置的选择,应根据主药特性选择,需长期给药的宜选用多剂量贮库型装置,主药性质不稳定的则宜选择单剂量给药装置。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吸入粉雾剂,往往要考虑粉末药物吸入装置的开发。
3.粉雾剂的研究进展和展望肺部吸入制剂可避免药物口服的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降解,有肝肾毒性的药物采用此方式给药有临床优势,能缓解药物的毒副反应。
肺部吸入制剂包括雾化吸入剂(nebulizer)、定量吸入剂(meter dose inhaler MDI)和粉雾剂( dry powder inhaler,DPI)。
粉雾剂的主要优势在于不需要使用抛射剂,预装的药物干燥粉末稳定性好。
近10年来,粉雾剂品种从单一的哮喘治疗药向抗生素( 如妥布霉素)、生物技术药物及基因药物发展,并有多种复方粉雾剂上市,如伯克纳( 丙酸倍氯米松) 和色甘酸钠复方粉雾剂、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复方粉雾剂等[9]。
粉雾剂体内给药方式有侵入性气管插管吸入给药法,吸入室给药法,Penn-Century 吸入针技术等。
目前,吸入粉雾剂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肺局部疾病治疗药拓展到多肽蛋白类、抗生素、生物药物和心血管系统药物[10]的全身给药。
我国粉雾剂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比较晚。
虽然我国已经具备了胶囊型粉雾剂的生产技术,建立了粉雾剂研究、生产质控方法及其标准,但与国外相比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还有给药装置单一的问题。
此外,我国的研究因经济实力的原因,较集中于实用阶段,而在研究手段上存在着欠缺,有待提高。
由于粉雾剂给药效果受药物粉末粒径的影响,因此对粉雾剂处方的雾化性能以及雾化机制的研究仍将是该领域的热点。
但由于吸入药物在体内的实际情况却不易控制,今后的研究方向也应集中于使用方便、重现性好、能够避免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的高效吸入装置的研究[11]。
此外,随着吸入粉雾剂所传递的药物、应用的赋形剂以及吸收促进剂的拓展,还应进行吸入粉雾剂体内毒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
随着粉雾剂给药装置的不断优化,处方技术的日益成熟,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粉雾剂一定会减轻人类的疾苦,造福于人类。
4. 参考文献[1] Sakagami M. In vivo, in vitro and ex vivo models to assess pulmonary absorption and disposition of inhaled therapeutics for systemic delivery [J]. Adv Drug Deliv Rev, 2006, 58(9-10): 1030-1060.[2] 江荣高等.影响吸入粉雾剂分散性能的制剂因素[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6,37(1): 50-53.[3] 魏农农.吸入粉雾剂的处方研究和制备工艺[J].中国新药杂志, 2008,17(22): 1986-1989[4] 蔡兴诗等.粉雾剂的体内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4,49(20): 1778-1781.[5] 李想等.吸入粉雾剂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3):219-223.[6] Okamoto H, Danjo K.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to preparation of powders ofhigh-molecular weight drugs for inhalation [J]. Adv Drug Deliver Rev, 2008, 60(3): 433-446. [7] Daniher DI, Zhu J. Dry powder platform for pulmonary drug delivery [J]. Particuology, 2008, 6(4): 225-238.[8] 田治科,潘一斌与黄雅琴. 吸入粉雾剂给药装置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5,14(1):23-24.[9] 胡富强等.载体对粉雾剂粉末流动性的影响[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2): 35-38.[10] Plumley C, Gorman EM, El-Gendy N, et al. Nifedipine nanoparticle agglomeration as a dry powder aerosol formulation strategy [J]. Int J Pharm, 2009, 369(1-2): 136-143.[11] 汤玥,朱家壁与陈西敬.新型肺部给药系统—吸入粉雾剂[J]药学学报,2009,44(6): 571-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