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65.00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课后习题答案整理(张鸣)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夏商周1关于国家起源的假说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契约说在国家产生之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为了避免自然状态的混乱和生活的不便,人们自动在某种契约下集合起来,形成组织,组成国家和政府,将自身的权力让渡给国家。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休谟,认为国家的出现是为了维护人的私有财产权,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让渡的,也可以由人民来收回。
2.冲突说强调人在自然状态下的冲突,由冲突导致了强制。
代表人物,卢梭,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人已经分为穷人和夫人,富人为了结束由于财产占有不公平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创建了国家与政府,使之为富人服务。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这种冲突说强化到了阶级斗争的境地,认为人从原始社会走出来,是因为生产力过剩导致了社会生育出现,结果分化出了阶级,一个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阶级的产品,为了维持这种转台,于是产生了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3.贸易说在历史上,某些地区必须的生活资料需要从其他地区获得,而组织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必须有完善复杂地组织,同时,人类的发展势必导致社会的分工,于是对生产和贸易活动的组织需要促进了国家组织的产生。
代表人物,威廉·拉斯杰4.水利灌溉说东方国家往往起源于居住在大河流域的农业民族,而灌溉时这些民族的生命线,修建大规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复杂地组织和强力的控制,所以,东方国家往往是专制主义的。
代表人物,魏特夫5.战争说认为是战争产生了国家。
在具有一定发展水平的不足中间,必定存在资源的争夺,而农业和非农业部族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达到不可避免,无论是防止无敌入侵和掠夺,还是进一步获取资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组织形式,强化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才是国家产生的根源6.圣人造福说这种观点认为,因为古代除了圣人,圣人给人们带来了福祉,所以中国的人严厉的国家一开始就是王权性质的。
代表人物,韩非,他认为上古时代,圣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给人民带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从他们,他们因此得以“王天下”2中国国家起源有什么特色?中国国家起源有三条交互并行的脉络:①随着部落的发展,使得氏族成员内部产生分化,某些强武和掌握巫术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领逐渐占据了聚落的权力中心,而生产的发展,又使得这些人拥有更多的剩余财产,形成贫富分化。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简述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二、第一,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皇权进行的。
在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员及其实际职责,其实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
宰辅名称的不断变化,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三、第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辅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主因。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相克相制的。
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
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
不断防范和削弱相权,不断为维护和加强皇权而采取新措施,建立新体制,乃是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第三,宰辅制度受到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宰辅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一君主出于臆想设计的产物,它是奠基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各种政治势力的沉浮升降及其力量对比变化,促使宰相体制也发生变化。
五、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辅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清代军机处的出现,这有力地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经常导致宰辅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六、二、简述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古代国家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僚群体的出现,基本打破了世袭的贵族。
以流动的、可以升降调动甚至罢黜的官僚组成职官队伍,是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
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其次,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治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德治、礼治、礼法伦理纲常等基本原则总是贯彻始终的,仅是依据不同需要对《周礼》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而已。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第三章内容,包括主要的政治制度演变和发展;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其对政治制度演变的影响;3. 掌握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并能够运用于分析和讨论。
教学重点:1.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重要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3. 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对于政治制度演变的理解和分析;2. 对于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教材第三章;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资源: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史有什么了解?你认为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影响;3. 解释相关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如君主制、共和制、立宪制等;4. 通过案例和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和影响。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并分析其影响和意义;2. 学生展示和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四、概念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提出问题:你认为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制度术语和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3. 引导学生思考和拓展:政治制度演变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 学生反思:你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有哪些提高?你还有哪些问题或困惑?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演变事件,撰写一份相关的研究报告;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拓宽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有关的知识体系按不同程度分三个层次做出要求。
了解:要求学员知道这部分内容。
一般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
重点掌握:要求学员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同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各章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导论(建议2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了解政治制度这一概念与行为主义政治学中政治系统、政治体系一类概念的区别,了解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㈠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㈡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状况和方法。
㈢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特点与史料。
第一章国家起源的相关理论问题(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家的概念,以及判定国家产生的主要标准;了解摩尔根分析模式在解释中国国家起源问题上存在的局限性;掌握酋邦模式、氏族模式、征服模式、说服模式的理论原理,掌握不同的国家起源模式可能对早期国家心态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假说与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
2.国家定义与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
3.走向国家形态的动力与早期国家类型。
第二章中国国家的起源(建议3课时)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结合文献记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对我国史前时期的原始族群、聚落分布有初步的了解。
掌握活跃于中原地区的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联合体的政治组织的基本情况,认识战争在推进我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我国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性。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说时代的中国先民。
2.传说时代的政治组织。
3.中国国家的起源及类型。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2. 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3. 掌握相关政治制度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和范围;2.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3.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5. 唐宋时期的政治制度;6. 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7. 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8. 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文献等资源引发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兴趣;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政治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知识讲解:3. 介绍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定义和范围;4. 分别讲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5. 强调每个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和演变。
案例分析:6. 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不同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 引导学生分析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背景。
讨论与互动:8.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现代政治的影响;9. 引导学生提出对当前中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总结与评价:10.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国政治制度史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11. 鼓励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评价和思考,提出问题。
作业布置:12.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资料;13.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小论文,包括对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相关文献资料;2. 小组讨论材料;3. 书籍、文章或网上资源。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2. 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3. 小论文的撰写和评分。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相关领域,如宪政制度、党派制度等;2. 组织学生进行团体研究项目,深入探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定时期或主题。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2010年6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15%,多选15%,30名词解释%,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酋邦制、官僚政治二、重点掌握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三、一般掌握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宗室制度外戚政治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制度的特点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三、一般掌握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中朝官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羁縻府州二、重点掌握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中国行政制度史第三章3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行政制度的特点是重视中央集权,注重官僚管理,推行科举制,实行专门行政机构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宋代行政制度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推行宋代初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宋太祖赵匡胤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
他成立了三曹六部制度,其中三曹是针对地方政权而设立的,六部则是针对中央政权的。
三曹包括: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管辖全国各地的州郡以及官员任免等事务。
六部则是: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和吏部,负责处理中央政权的各项事务。
通过三曹六部制度的实施,宋太祖成功地将地方政权从朝廷手中收回。
二、推行科举制度为了官僚体制,宋真宗时期(楚熙元年-咸平三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士人进入官僚体制,实现了政府机构的专业化和官员选拔的制度化。
科举制度分为两个阶段:进士科和明经科。
进士科是最高级别的科举制度,通过进士科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参加殿试,获得殿试的前三名即可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受到朝廷重视和提拔。
明经科则是次一级的科举制度,通过明经科考试合格的士人可以进入地方官府任职。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宋代的官僚体制更加完善,也使得社会上流传着“千军万马江山好,可惜无人脚踏遍”的说法。
三、实行专门行政机构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宋代创设了一系列专门行政机构。
最有代表性的是政事堂和枢密院。
政事堂负责考察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处理各级官员的请示报告,制定政府的综合政策。
枢密院则是军事行政机构,负责军队的组织、指挥和监察。
除此之外,宋代还设立了检校司军务和招讨司等机构,以更好地管理军事和地方行政事务。
四、官吏管理制度的宋代对官吏的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
首先,官吏要经过考试才能上岗,选拔标准更加科学、严格。
其次,官吏任职的时间和范围都有所限制,以防止官吏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