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文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18.77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利用课文大意概括记忆课文要点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课文是我们必须认真阅读和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
然而,面对大量文字,很多人常常被课文的繁杂难记所困扰。
为了更好地掌握课文要点,我们可以尝试利用课文大意概括的方法来记忆。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课文大意概括来记忆课文要点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第一步,了解整体结构。
在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可以先浏览一遍全文,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大意。
这有助于我们抓住文章的脉络和主旨,在后续的阅读和概括中更具针对性地把握重点要点。
第二步,精读课文。
在第一步之后,我们可以开始仔细阅读整篇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标记和批注。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将段落或句子概括成关键词,或者用箭头连接相关信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要点。
第三步,概括整体大意。
在完成第二步之后,我们可以尝试用几句话或一个简短的段落来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
这可以帮助我们提炼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并在记忆时起到一个整体框架的作用。
第四步,找出关键词。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些重要的词语或短语,它们通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关键信息。
我们可以将这些关键词整理出来,并在概括课文要点时重点记忆和强化这些词语,以便后续更好地回忆和理解文章内容。
第五步,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在记忆课文要点时,我们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重新概括一遍。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提高记忆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第六步,做思维导图或笔记。
除了概括整体大意之外,我们还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或笔记的方式来整理和记录课文要点。
思维导图可以将文章的重点和细节以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使记忆更加直观和生动;而笔记则可用于整理重要的知识点和疑惑之处,方便以后复习和查阅。
第七步,多次复习。
记忆是需要巩固的过程,通过多次复习和回顾课文要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巩固记忆,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在不同的时间段反复回顾,使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更加牢固的印象。
课文大意概括帮助学生抓住课文要点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常常会碰到理解难题,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正确捕捉到课文的要点。
因此,本文旨在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概括课文大意,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
一、通读全文,获取整体印象刚开始阅读课文时,不要过于纠结于细节,而是应该首先通读全文,获取整体印象。
通过大致了解文章的脉络、主题以及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二、寻找标题、首尾句和关键词在课文中,标题通常是对全文主题的概括,往往能够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因此,我们可以从标题入手,将其作为关注的重点,用以指导我们抓住文章的要点。
同时,首句和尾句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点。
首句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也会直接展示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尾句则往往会进行一些总结、概括,是对全文的收尾。
因此,重点关注这两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的关键信息。
除此之外,关键词也是我们抓住课文要点的重要线索。
通过寻找和整理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分段分析,把握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在抓住课文要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分段分析的方法,将全文划分为若干个段落,逐个段落进行分析。
分析每个段落时,应该明确该段的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者总结句,从中提取出段落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每个段落的要点。
四、注重细节,理解论据和例证理解课文要点不仅仅是抓住中心思想,还需要关注论据和例证的细节。
这些细节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具体的信息和论证的支持。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注意细节,特别是作者举出的具体例子、数据等,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要点。
这些细节往往是作者对主题的进一步解释和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课文的要点,理解课文的大意。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维的整合和升华,将课文的要点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而有深度的理解。
■文/郝小刚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在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阅读教学中,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是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
作为教师,要总结方法,强化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概括技巧,还要让学生反复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方法。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呢?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题目质疑法课文的题目是叩开语文课文学习的一扇门。
题目往往就是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浓缩,所以利用题目质疑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在质疑中阅读,在质疑中收获,从而达到统揽全文的目的。
例一,在《桂林山水》的阅读教学中,我提出了质疑:通过课题,大家能想象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吗?阅读课文,然后说说桂林的水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它们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例二,在古诗《望洞庭》的教学中,我提出质疑:通过课题,大家猜猜是谁在望洞庭湖?他又看到了洞庭湖的哪些美景呢?二、顺序填充法小学语文第二、三学段的许多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游览顺序行文的。
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我往往采用重点词句填充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概括课文。
不仅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培养了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写作顺序、掌握写作顺序、应用写作顺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奠定了基础。
例一,在《自然之道》的阅读教学中,在初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标记出重点词句,读后完成填空训练:“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幼龟怎样离巢入海。
课文首先写____;然后____;结果____;这件事让我们懂得了在以后的生活中要遵循______。
例二,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完成如下填空:路上→()→()→()→()→出洞“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读时标记、读后填空的过程,就是了解与掌握写作顺序的过程,也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
三、表框提炼法在课文中出现多重平行关系且需要直观对比时,我一般采用表框提炼法来概括课文内容。
浅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掌握了文章脉络,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点之一。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呢?经过多年来的尝试、探索和学习借鉴,总结提炼了一下常用的几种方法:一、文题拓展法课文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段语文教学的难点。
在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自然会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既精炼又准确地概括,很少!细细品味,孩子们出现这些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出现在我们在教学指导上。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以,这就可以根据课题扩展,使它的内容更加具体、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自然而然地概括出来了。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1)通读全文。
(2)以题目为中心,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内容。
(3)将相关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4)将概括后的意思组织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比如《海上日出》,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看日出?”,“在什么时间?”,“看怎样的日出?”,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把这些问题的答案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就是:巴金早上看壮观的海上日出。
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总结出来了。
还有本学期学习的《黄继光》,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拓展:谁发生了什么事?串联起来就是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的事。
文题扩展法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文章。
像《海上日出》《黄继光》这样以地名、人名命名的文章,还有像《天窗》,《芦花鞋》等这样以物名、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都可以用文题拓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这样的文章,题目本身往往就是主要内容的核心部分,我们抓住题目的补充说明,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在文章中寻找需要补充的相关内容时,也要紧扣题目。
像以人名命名的文章,主要寻找“谁做了什么事”;以物命名的文章,主要看“怎么样”;以地点或中心事件命名的文章,主要找“发生了什么事”。
小学中段学生如何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小学中段的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阵有效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有关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第四条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把文章由厚读薄的概括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3-4 年级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学段。
因此,教授学生习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能力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呢?下面我就目前小学中段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现状、原因、方法进行说明。
一、小学中段学生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刚刚升入中段,接触较长的文章,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中断的学生来说确实很难。
但是只有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达到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这也是才能好好的学习一篇课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读完后不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家长询问也不能说出来,有的回答出来也是复述课文的情节,基本是看一句说一句等现象,因此中段学生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1.缩不短。
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往往是在复述课文,看一句说一句,离不开课本。
2.该不该删。
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学生分不清哪些内容该留,哪些内容该删。
3.抓不住重点。
课文内容那么多,顾前不顾后,很难快速把握课文重点。
二、小学中段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刚刚升入中段的小学生概括能力薄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在课堂教学中也是非常让人头疼的事情,为什么出现以上的问题呢?主要是因为学生面对较长的文章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不知道取舍,什么都想说,什么都是重点,没有把文中的故事或者其他内容读透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是复述课文内容的情况。
三、小学中段学生如何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策略如何帮助学生维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方法策略。
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策略作者:蒋瑜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0年第08期【摘要】本文论述让学生学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建议教师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概括主要内容方法策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0)29-0104-032019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具体要求。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是叙事性的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中之重。
在部编版語文三四年级教材中,编者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进行了周密安排,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目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向上向纵看,训练目标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中,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小结。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简洁、完整、通顺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一、题目拓展法题目拓展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标题扩展成完整的话。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只要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基本能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笔者让学生发散思维,围绕课题提出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的问题,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
最后,提醒学生扩句与题目拓展的不同。
师: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围绕课文题目所提的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生1: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生2:盘古在什么时候开天地?生3:盘古用什么开天地?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并在练习本上写下这3个问题的答案,也可以用上原文的句子,时间5分钟。
微课脚本: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安庆市华中路一小 方芳板块一:实例导入,引出要点:语文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本功,也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很多同学在概括文章内容时普遍存在抓不住关键信息、无法整体驾驭文章等很多方面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结合实例,谈一谈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以《夜莺之歌》为例,有些同学是这样概括它的主要内容的:(1)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名叫“夜莺”的小男孩帮助了游击队消灭了德国兵的故事。
(2) 小“夜莺”在河边用夜莺的歌声吸引了德国士兵,又机智地麻痹了敌人,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敌人让小“夜莺”带路,小“夜莺”一边学夜莺叫,一边学杜鹃叫,让游击队知道了有32个敌人,两挺机关枪。
后来,小夜莺把敌人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自己却机智地逃跑了。
游击队全歼了敌人,取得了胜利。
(3) 写了小“夜莺”和游击队员一起消灭敌人的故事。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以上3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1)没有抓住重点,(2)语言不够简洁,(3)概括得不准确,不全面。
正确的概括应该是这样的:《夜莺之歌》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为小“夜莺”的孩子,给敌军带路,巧送情报,帮助游击队员歼灭敌人,获得了胜利的故事。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正确、全面、简洁、重点突出、扣准要点。
板块二:结合实例,介绍方法:那么如何更好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其实方法有很多,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要素串联法、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句子摘录法、取主舍次法、问题回答法......要素串联法我们知道,凡是写人、记事的记叙文,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那么在概括此类文章,我们只要说清“人物(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就可以了。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们就可以概括成:本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教案
教案: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说明目的:
通过本教案,让学生学会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步骤
1.简要介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按照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让学生先默读一篇不规范的主要内容列表,然后要求他们重新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首先让学生默读一篇不规范的主要内容列表,即文章的内容只给出一些关键的词语,比如: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表层物质、月球结构等。
然后,让他们根据关键词汇要求他们重新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析文章的结构:
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如作者表达内容的顺序,每段的内容大致有哪些,可以从每段内容中着重突出原文中提到的要点等。
4.看文章标题:
让学生先看文章的标题,抓住标题中突出的要点,然后以此要点为顺序从文章中去摘取每段的要点,进行整理概括。
5.归纳总结主要内容:
最后,让学生把所有提到的要点归纳形成总结语句,以及其他汇总思考的文字说明,最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结束
结束教学时,要求学生贴近文章内容,熟悉文字,精准把握文章要点,有利于提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当学生能够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技巧后,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阅读理解。
浅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策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
作为教师,要特别抓好这一能力的训练,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还要让他们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
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一、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形式的概括(一)叙事类文章,不拘一格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是小学最常见的一种文体。
抓好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就差不多是抓好了整个小学阶段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1.理清思路,提取要素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显然,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
而叙述性文章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四个要素。
其中事情又由起因、经过、结果组成。
在概括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这样的句式,通过提取主要信息来概括主要内容。
例如:人教版五(下)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事情发生的时间是春秋末期,地点是楚国,人物是齐国大夫晏子、楚王,事件是在晏子出使楚国期间,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聪明回击。
把这四要素连接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
2.串联情节,标题概括情节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没有情节便不能称为记叙文。
而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必然要有“波澜”,也就是起伏的情节。
因此,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也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情节进行概括,通常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小标题概括法。
让我们来看人教版四(下)一篇课文的小标题。
(见右上表)巧用标题概括,可以更好地梳理文章的内容,使情节一目了然,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概括。
3.巧用词语,辐射感知文章由句子组成,句子则由一个个词语所组成。
词语的出示既可以作为初读环节中字音、字形、字义的检查,也可以作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一个媒介。
①以一个词语辐射温州市小语教研员曹鸿飞老师在执教略读课文《学会看病》时,通过“按图索骥”这个词语的理解,用一句话“那么在课文中又是什么意思呢”引申出课文内容,以一点辐射到全文,真可谓是妙举。
浅析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在二、三学段时,要培养提炼语言的能力,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要有具体的学习要求。
如何把要求落地生根,本文作者以典型课文为例,具体阐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四种方法:合并法、扩充法、要素法和词句法。
标签:概括内容方法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准确地说出课文的大意呢?笔者认真拜读了许多教育名家的著述,结合自己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粗浅地归纳出合并法、扩充法、要素法和词句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下面以一些课文实例来具体剖析每一种方法。
一、合并法顾名思义,每篇课文都分为几段,总结出每一段段意,把每段的段意合并起来,这就是段意合并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到“只要把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许地山写的《落花生》,这是一篇经典文章,虽然课文篇幅短,但有15个自然段。
学生通过一、二学段的学习与训练,自己能够理清课文的层次,老师放手学生自读自悟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交流、研讨出课文每一段的段意。
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把这几段的段意用通顺的语言连成一句话,就是《落花生》的主要内容。
段意合并时每段相同的词语要删减,尽量做到精练。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七课《松鼠》,课文四部分段意分别是松鼠的外形特征、松鼠的性格特征、松鼠的行为特征、松鼠的生活特征,用合并法归纳出《松鼠》的主要内容——本文介绍了松鼠的外形、性格、行为和生活特征。
像《搭石》《将相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用此法。
用合并法易于学生掌握每篇课文的重点。
要想让学生加深对合并法的理解,就需要老师选择合适的文章,课后让学生多读,多练习此种方法,做到熟能生巧。
二、扩充法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文本,扩展课文题目,从而凸现课文主要内容。
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思考和酝酿后,用精练的文字来加以表现的。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例谈摘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中可以利用问题扩展发、段意串联法、情节铺展法、词句扩充法等方法来概括。
关键词:问题扩展;段意串联;情节铺展;词句扩充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8-0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当前课堂中教师懂得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训练。
但是,往往在教学中只是走过场,而且不够得法,造成学生概括能力依然低下。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下面举例谈谈。
一、文题扩展法文题是课文的高度浓缩,文章的内容、时间、人物、事件,包括重点、主旨,都能从文章的题目上看出端倪。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通过对题目的审视、质疑,然后围绕题目适当展开,就能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是一种很简单很直观的方式。
比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师:由这个题目你读出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是写李时珍的。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夜里。
生:我知道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古寺。
师:这个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那么,李时珍夜宿古寺的目的是什么?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
生:李时珍是为了修订《本草纲目》这本书。
师:你能不能结合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课文主要写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风餐渴饮、晓行夜宿记录下了很多药方,为民造福的事。
二、段意串联法所谓“段意串联法”就是引导学生逐段地概括出课文的每段的段意,然后再把段意连接起来。
一篇文章的意思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文字中,分散在每一段落中,如果概括出了每一段的段意,课文的大体内容也就显现了出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段意串联法,让学生逐段阅读,逐段概括,归纳出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分段读文,在读段时,让学生说出这段写的是什么,然后再把每一段的意思连接起来。
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法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高段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和落实的。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老师自然会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什么事?”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能既精炼又准确地概括,很少!用崔峦会长的话来说,就是老师的意识有了,而平时课堂上老师关注不够,训练不够,没有教给学生概括的方法。
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学生一站起来,不是长篇大论就是牛头不对马嘴,很少能言简意赅地进行概括。
我们在抱怨学生不懂得概括的同时,是否该问问自己,我们自己掌握了几种概括的方法?我们有没有试着自己准确地概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没有和学生一起概括,并确实教给他们概括的方法?因为体裁、主题、篇幅、构段等等的不同,不同文章其概括的方法也各有侧重点。
我学习了几种常用的概括方法,并开始有意识地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实践,再加上每天一篇《读后感》的练笔,希望学生能在整体把握文章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上能有所收获。
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种概括方法在高段课文中非常适用,也就是抓住文章的“文眼”。
2.要素归纳法。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四要素。
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
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这种方法对于叙事类的文体比较适用。
3.段意合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概括文章内容方法例谈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在小学的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对学习课文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教学,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定的概括,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希望能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概括内容;技巧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不健全,所以在进行语文的阅读时很难具有一定的统筹概括能力,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培养进行一定的引导,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计有效的学习方式,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教师通过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文章内容概括的方法,实现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摘句法在教学活动开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利用文段中的句子来进行段落内容的总结,这时就需要学生对文段的中心句进行一定的寻找,而中心句在段落中往往起着总结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摘句法进行一定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找到段落的中心句的方法,进而实现对段落的总结,进而可以为文章的总结打下一定的基础[1]。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中的《威尼斯的小艇》这篇文章时,其第4自然段主要描述了船夫在狭窄的水面上进行行驶的场景。
而这一段落的中心句不需要对整个文段进行一定的阅读就可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在该段中的第1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就体现了段落的主要内容,通过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易的明确了快速文段的主要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课题扩充法一部分文章的题目是对该文的高度概括,所以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在进行这些文章的阅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对题目进行一定的简单讲解就可以使得学生来对文章的大概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一定的阅读,并对题目进行一定的扩充,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更加全面的表达[2]。
指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中年级正是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这一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把文章由厚读薄,即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大的困难,开学前几次我都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做这件事,但很快发现只是个别学生能概括出,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概括,能力稍差的学生干脆就等坐享其成。
这样下去可怎么办呢?自从参加了学会学习这一研究活动后,我学习了各种资料,了解了一些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它们引用到我的课堂当中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有大部分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顺利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简洁、快速地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
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一、课题扩充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往往能捕捉到很多课文信息。
不少课文的题目。
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借助课题。
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
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草船借箭》读课文后,请学生把课题四个字扩展成一句话: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借箭的起因,及周瑜最后的态度,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瑜妒忌诸葛亮,要求他十天之内改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来了十万支箭。
周瑜自叹不如。
学会从课题人手,也就悟到了“概括”与“具体”之间的关系了。
再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在读文后,让学生把课题扩充成一句完整的话:红军飞夺泸定桥。
在具体一些,加上时间地点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飞夺泸定桥。
在突出那个“飞”字,就成了红军在长征中抢时间夺下泸定桥。
这样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概括出来了。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转载)阅读一篇文章,一定领悟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企图。
那么,如何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呢我联合我教课中的点滴领会总结以下:1、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归纳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略加扩展充分,就获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因素归纳法。
记述文一般包括有时间、地址、人物和事件四因素。
找出文中的四因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这个和写事文章差不多,如我教三年级的《燕子专列》,在听了教研活动的课后,我就是依据这个方法来进行的,结果成效很好。
3、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运用这个方法就很好。
4、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归纳了全文的粗心。
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略加整理,即可抓住主要内容。
5、取主舍次法。
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依据主要的来归纳它的主要内容。
6、问题回答法。
有些问题,只需回答出来也就是归纳出了主要内容。
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向来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经常跳跃,老是不可以很好的掌握文章内容,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也老是一半一半,非常不完好,假如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 10 明年的儿童,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费劲。
可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取必有其必定的学习方法。
关于写事文章我总结以下:归纳文章第一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如何了这一思路睁开,同时语言也要环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必定要表达详细,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洁归纳就行了。
大概知道了这样的归纳的方法,在此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略加对此法进行增补稳固,不停的完美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耳濡目染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进而有效提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更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老师文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经验交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新疆克州实验小学杨剑勇
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以让学生在这期间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只有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才能全面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的情感。
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渐渐在教学中被淡化。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不同于学生从表象来认识事物,他需要学生有抽象概括能力。
对语言的组
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其它内容都是围绕它来写,这种构段方式叫总分,通常给这种段落分层按总起为第一层分写为第二层。
这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起到总起作用的中心句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而剩下两个自然段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巩固,让这种结构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起来。
这是对学生的一个初步训练。
到了《花钟》一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第一自然段是围绕第二句话写的,并说出这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并能概括本段的段意,还让学生发现中心句不一定都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
此时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种方法。
这时可以引入本课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虽没有中心句,但第一句话是一个问句也是一个过渡句,起到启下的作用,这里告诉学生过渡句引起下文,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段的主要内容。
有些过渡句承上启下可以概括两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到了《赵州桥》一课时,把以上这种方法合在一起就可以初步了解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了。
赵州桥第二自然段第一句是一个总起句,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合在一起即为:“隋朝石匠李春设计的赵州桥非常雄伟,
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宝贵的历史遗产”,这就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这时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有些文章把关键词句摘录组织以后就可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之后可以在平时的阅读练习和个别课文中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
到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两课,是对我们学习这种概括方法的一次质的升华。
我们把这两课定为了研究课。
《富饶的西沙群岛》自然段中用到了总分的结构,全文用到了总分总的结构,这样就可以把这种用中心句概括段意的方法引申到全文上。
并且进行全文的分段教学,并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体会全文分段的依据和要求。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文章的构段方式,并且给课文分段找到关键词概括段意,再找到总写的段落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以自然段摘录、组织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香港,璀璨的明珠》是一篇自读课文,这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合作练习了。
其次,对于大都分的叙事课文,我先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它们的特点。
例如:《爬天都峰》
《蜜蜂》
易的就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普罗米修斯在太阳神那里盗取了火种,宙斯很生气,让火神惩罚普罗米修斯,后来大力神救走了普罗米修斯。
最后由我来总结出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原来利用人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对我们的学生是来说是有些吃力,但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方法。
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中段的训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在学习中的学习能力。
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