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少年中国说(节选)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13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著名演讲,它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节课选自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基本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难词难句,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朗读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朗读来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课文难句的翻译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少年”、“中国”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难句难词,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难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内容,尤其是文章主题和情感内涵。
2.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中的有效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等文学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其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舒适度。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文学作品《少年中国说(节选)》的主题和情感内涵。
2.掌握有效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等文学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作品独立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
2.互动法:通过互动活动,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维启发。
3.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一下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学生自己预测、猜测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学习活动(1)整体感知让学生先阅读一遍《少年中国说(节选)》,然后集体讨论文章的总体感觉和氛围,对文章的主旨和主题作出初步的解释。
(2)理解关键信息让学生再次读一遍文章,通过讲解生词和语句中的句子结构,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
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3)分析文章的文字特效和表达手法分析文章中的文字特效和表达手法,如形象比喻、对比描绘、排比等,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例子并解释其用途。
(4)文学作品比较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介绍学生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特色。
3. 巩固活动(1)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文章的表达手法,写一篇感性或真实的文章,介绍一个有意义的人物或事件。
4. 总结与归纳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梳理出文章的核心要点。
六、教学评估1.展示作品: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准备一篇文章,并在下个课堂上展示,得到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反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ǔn)发硎(xíng)澌(sī)2.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理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教学重点1. 主旨理解: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旨,即梁启超对少年的期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2. 修辞学习:学习并识别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教学难点1. 抽象概念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少年"的象征意义。
2.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少年中国说》全文及节选文本。
2. 多媒体课件:包括梁启超的生平介绍、晚清时期的历史背景等。
3. 教具准备:黑板、粉笔、PPT、音频播放设备等。
4. 互动工具:角色扮演卡片、讨论问题卡片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晚清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少年中国说》的创作背景。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跟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语调。
2. 新词教学:列出文中的新词,如"砥柱"、"中流"等,并解释其含义。
学生用新词造句,加深理解。
3.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讨论文中的关键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等。
互动环节(15分钟)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抽取角色扮演卡片,准备角色扮演。
每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2. 情感体验:学生分享自己对"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3. 思维拓展:提出问题,如"你认为当代少年应该如何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学生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刻地了解一下。
2.助读资料:(1)走进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首领之一,中国近代维派、法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乐观投入一系列变法维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精彩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乐观,情感颜色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重点)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优秀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之作,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其作为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梁启超先生对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理解中国少年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本课篇幅较长,语言优美,富有激情,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对于这篇课文,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中国少年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少年,他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作者会赞美他们?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在跟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发音、语气、情感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4.巩固(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教学内容来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旨在通过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激发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适用于五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道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能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能表达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看法;3.能够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写出简单的感恩祖国的文字。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先前学过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中国的国旗、国徽、国歌等,并询问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我们要爱国。
2.阅读文章教师出示《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让学生观察标题、段落和全文内容,并介绍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题。
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思考以下问题:1.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经历和贡献?2.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事件和人物?3.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3.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并进行汇报。
教师在讨论中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加深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
4.作文教师鼓励学生以《少年中国说》的主题为启示,写一篇以感恩祖国为主题的作文。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材、组织文章结构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家乡、祖国等方面,阐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四、教学效果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阅读记录、讨论表现和作文质量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评价标准如下:1.能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意图;2.能够参与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写出符合主题和要求的作文;4.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并通过写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梁启超所作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联系实际,理解作者对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自己是中国少年吗?(2)介绍课文作者梁启超,展示其照片和简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是什么?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5. 练习巩固(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进行书写练习,巩固生字词。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期望与鼓励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作为新时代少年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演讲,这篇演讲中国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本节课节选了演讲中的精彩部分,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期望和信念。
课文语言激情洋溢,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可能还难以完全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和记忆。
接着,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完成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和解释。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节选)》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
这篇文章是梁启超先生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所作。
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激情赞美,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热爱和期望,反映出作者渴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语文要素分析1. 体会强烈的情感表达文章运用了排比、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这样层层递进的排比句式,强烈地表达出少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激昂情感。
2. 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文中有许多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例如“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这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通过对这类句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把握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清晰,从开头提出观点“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到中间部分以排比形式阐述少年与国家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引导学生把握这种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二)人文主题分析本文的人文主题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梁启超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
让现代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能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理解简单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但对于这篇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强烈情感,可能需要教师引导才能更好地体会。
在修辞手法的理解方面,学生对于排比等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观点上的作用还需要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泻、潜、试、胎”等生字,理解并积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等重点语句的含义。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了解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并能体会其作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一篇爱国主义演讲稿,后被收录在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12课。
文章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和对少年一代的期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节选了文章中的一段,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以及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和文言文式的表达,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僻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文本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生僻的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会分析文本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PPT、生僻字词的解释、相关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生僻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跟随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作者为什么对少年中国充满信心?作者对少年一代有什么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材简介《少年中国说(节选)》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有趣故事和寓意。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了解《少年中国说(节选)》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文化内涵•探究故事中的寓意和意义•联系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和思考四、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导入,让学生预测故事发展2. 教学重点•分段阅读,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重点•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创意表达:让学生进行创作性写作,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六、课后作业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2.思考一下,自己是如何看待故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的3.在家中找一则类似的故事,分享给同学听七、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学业水平: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创新能力: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达和创造性展示八、教学延伸•安排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文化场所、博物馆等进行实地调研•组织主题研讨: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上是一份关于《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的简要介绍,希望可以给您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教案: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的一篇演讲。
课文通过对少年中国的赞美,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本节课将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梁启超的照片,简要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为学习《少年中国说》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中国少年的期望和鼓励。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少年中国说中国少年聪明、勇敢、有担当中国前景美好、强大、繁荣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按照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的中国少年。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少年中国说》的内容,掌握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演讲词,梁启超在这篇演讲词中热情歌颂了少年的朝气蓬勃,热烈倡导了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精神。
本文语言激昂,富有感染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课件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进行课文的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之作,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其作为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中国近代历史背景,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操。
课文内容富有激情,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较深的词语和句子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动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备好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准备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音频、展示图片等,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近代历史,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关注作者的爱国情怀。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的经典之作,全篇以“少年中国”为主题,论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本课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少年的朝气蓬勃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诗歌大意,感受作者情感。
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讨论。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难点: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课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梁启超的生平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本课的作者和背景,引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呈现课文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逐句解读,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13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3.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搜集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月日总第课时一、导入新课1.师述: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就是《少年中国说》。
2.资料交流。
(1)这个人就是——梁启超(出示梁启超照片)。
你了解他吗?①学生小组分享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提炼本小组的信息集中汇报。
②依据学生的资料汇报,出示介绍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
出示: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2)背景资料介绍。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年轻时影响他最大的人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1900年写下了充满激情、气势磅礴的(少年中国说》。
①这篇文章写于什么情况下呢?课前我们搜集了相关资料,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分享。
②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相机补充。
十九世纪末,在腐朽透顶的清王朝统治下,政治上早已黑暗之极,到处是贪官污吏,贿赂成风;经济上国库空虚,民穷财尽;加上水旱虫灾,饿殍遍野。
多次战争,掀起了各帝国主义在我国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面对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和迫在眉睫的瓜分之祸,中国还有没有希望,还能不能繁荣昌盛,许多人都表示怀疑。
这也正是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3.释题质疑。
(1)读题目,你有什么疑问?(2)提炼出关键问题,并相机解释“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它往往放在题目的后面,主要用来阐述观点,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比如:《爱莲说》就是说——,《师说》就是说——,《少年中国说》就是说——二、初读课文1.根据自读要求初读课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公开课教案第【1】篇〗《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
二、教学设想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补充历史材2组织学生讨论,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诵读法。
4.延伸阅读。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㈡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2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明确:⑴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⑵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3 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4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5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6积累重点字、词㈢布置作业: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第二课时目标:1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2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㈠整体感知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2生畅所欲言,3老师请学生总结:⑴文章写得热情奔放,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振奋人心。
⑵句式整齐,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还有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著,被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收录。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鼓励青少年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文章用词优美,论述深刻,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情感态度等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朗读与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联系实际情景运用课文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生字词学习。
3.教学录音机、音响等:播放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
4.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材料,拓展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标题《少年中国说》,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梁启超及其作品《少年中国说》的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及内容。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少年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少年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少年中国说》。
2.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生字新词:讲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4.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板书《少年中国说》2.板书内容:少年中国说梁启超中国少年中国希望中国未来七、作业设计1.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少年中国说》的内容。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少年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少年中国说》,让学生理解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
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读拼音,写词语。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
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