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六_3_第1课时《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463.29 KB
- 文档页数:5
解决问题(1):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只需要估算出大概值。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學习“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板书课题)3.一: 232元<250元二:29×8≈240(元)30 约等号 240元<250元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课件出示敎材第70页例7主题图。
(一)阅读与理解 1.从图中获取数學信息 (1)三(1)的同學要参观航空展览,从图中,你知道每张票多少钱? 2.读题,明确题意。
(1)请读题,题中,三(1)班有几人参加?问题是什么?(2)这些信息可以这样表示:(二)分析与解答 ①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填表格,學习卡1(3分钟)②4人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分钟)③展示汇报。
A:直接计算。
B:估算。
(讲解约等号:估算的得数不是准确值,不能用“=”连接,应该用“≈”连接,读作约等于。
) 板书:方法一: 232元<250元方法二:29×8≈240(元) 240元<250元 30 约等号答: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三)回顾与反思 比较、验算单价 (元) 人数 (人) 总价 (元)829?1. 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能用列表法表示题意。
2. (學习卡1)独立列式计算:29×8。
3.4人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2分钟)4.展示汇报: ①直接计算。
②估算。
听老师的讲解,认识约等号。
5.比较、验算 ①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容易?(简洁,方便,可以口算)②这个估算合不合理? 验算:想(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三(1)班有29人参观,带250元①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容易?(估算更简洁,方便,可以口算)②这个估算合不合理? 验算:想(有30人买门票只需240元,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四)尝试估大与估小 (學习卡2) 1.完成敎材第70页“想一想”。
教案标题:6.4 用估算解决问题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并能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进行灵活计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例如:小华有32元,他想买一本书,书的价格大约是30元,他还剩下多少钱?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32和30这两个数,引导学生发现32比30稍大一些。
(2)引导学生用30来估算32,即将32看作30,计算32-30=2,得出小华还剩下2元。
(3)讲解估算的概念:估算是一种利用四舍五入法,将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来进行计算的方法。
3. 演示讲解(1)以32-30为例,演示估算的计算过程。
(2)让学生尝试用估算方法解决以下问题:① 估算42-28的结果。
② 估算54 37的结果。
③ 估算128÷32的结果。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估算方法进行解决,并分享解决过程和结果。
5.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和步骤,并举例说明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估算方法解决以下问题:① 估算45-19的结果。
② 估算63 48的结果。
③ 估算156÷39的结果。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小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估算知识,并学会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将估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小组合作环节是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5 估算解决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概念,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估算的概念和方法。
2. 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估算的原理,灵活运用估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讲解估算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总结提升(1)让学生总结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2)教师点评,强调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估算的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的重要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估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详细的补充和说明:实践操作的设计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年级人教版教案《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2. 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估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估算方法,如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估算?估算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2. 通过例题,演示估算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
3. 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2. 提问:估算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3. 给学生发放拓展练习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2. 强调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估算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估算的基本技巧。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拓展,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估算的优点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提供几个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
2.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案例中估算的方法和步骤。
3. 教师讲解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估算解决。
2.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环节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一)算一算(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学生举手抢答)1.小明一家7口人坐火车去北京旅游,全买二等座火车票一共需要多少钱?385×7=2695(元)2.演播厅大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200×4=800(人)3.提问:这次为什么算得快?有时候如果只需要知道大致结果,用估算会更快!(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师:今天就来学习利用乘法估算快速解决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题目的对比,让学生体验到有时候用估算也能解决问题,而且比较便捷,速度上更快,让学生初步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优势,激发学生对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兴趣。
] 【环节二:自主活动,探究新知。
】(一)理解题意(课件出示主题图)例7 植物园门票每人8元。
三(1)班有29人去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1.提问:①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②要求的问题是什么?③你能独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请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分析题目内容,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和思维习惯。
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方法1.各抒己见,比较辨析方法一:答:232元<250元,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师:说一说你运用竖式使用精确计算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运用竖式精确计算可以非常准确地得出想要的结果,够还是不够,非常清楚,一目了然。
师:再来看另一种方法。
方法二:29×8≈240(元)29接近30,可以把29看成30,30乘8等于240。
29<30,29×8<240,30人买门票需要240,所以29人买门票250元肯定够了。
师:说一说你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是什么?为什么呢?生:像这样的问题并不需要知道算式的准确答案也能进行判断,运用估算,可以非常迅速的得出结果,非常方便。
师:不错,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当不需要精确计算的答案的时候,用估算来解决问题,可以更高效更方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
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
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
(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
(出示课堂活动卡)(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旧知设问,激活经验师:这节课为了奖励课上表现优秀的同学,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铅笔作为这节课的奖品。
师:由于来的匆忙老师只知道这个笔筒里大约有60支铅笔,同学们猜猜看,这个笔筒里可能有多少支铅笔?你是怎么想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1 62 63 64四舍55 56 57 58 59五入小结: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出接近“60”的数都有哪些。
(二)请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十或整百数294159732077186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练习几道口算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04060030080190186200(三)口算下面各题80×9= 700×6= 9000×5=300×6= 90×2= 500×8=7×400= 400×6= 4×300=1. 请同学们直接说出算式的得数。
2. 刚才计算的都是什么样的口算呢?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呢?过渡:这节课就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来研究新的内容。
72042004500018001804000280024001200(一)收集信息,明确问题1. 老师带领三(1)班的同学去游乐场参观游玩,在游乐场门口, 同学们看到了什么?2. 从题目中你们还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3. 请你完整地叙述一下这道题都知道了些什么,让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三(1)班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二)独立探究,寻找方法4. 带250元买门票够吗?你能独立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请写出解决问题的过程。
5. 写好过程的同学请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6.全班进行交流,反馈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1)班有29人参观,带250元买门票够吗?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我想直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
29乘8的结果是232,232元<250元,带250元买门票够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说课(推荐2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估算说课第【1】篇〗4 估算一课时说教学内容估算。
(教材第15~18页)说教学过程1.学习估算的一般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2.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说重点难点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
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主题图)生1:我知道了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
生2:我知道了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师:问题是什么呢生: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与理解”,了解主题图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明确说学习目标】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利用哪些信息呢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可能会说:生1:要想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就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即223+239得多少。
生2:223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3:把223看成220,把239看成230,我们运用所学知识就比较容易算出220+230=450,应该是坐不下。
生4:223>220,239>230,220+230=450,223+239一定大于450,所以坐不下。
生5:223接近220,239接近240,这样220+240=460,所以坐不下。
生6:在计算223+239时,我们可以从223中拿出1,这样就可以看作222;把刚才拿出的1放在239中就成了240,这样222+240=462,说明六个年级是462人,比座位总数441多,所以坐不下这么多同学。
……只要学生讲解估算方法合乎情理就要给予肯定。
导学案设计课题用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估算。
所以在本节课的开始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在学习新课时,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讨论探究,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灵活性,对估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重视回顾反思,总结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估算的过程,加深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加强对比,归纳总结估算的策略。
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估算时接触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的策略,因此在完成例题之后,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乘法的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判断什么时候估大,什么时候估小,逐步形成估算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5分钟)1.小明的妈妈要买2个售价为47元的书包。
你认为她带多少钱合适?2.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通常都不需1.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带多少钱合适,得出:一个书包大约50元,小明的妈妈带100元合适。
2.倾听老师的讲解,明确1.口算。
20×3=30×5=40×6=50×2=100×4=300×7=90×2=60×7=要计算出准确值,只需要估算出近似值即可。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乘法的估算。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知。
(15分钟)课件出示教材70页例7。
1.阅读理解,弄清题意。
(1)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2)你知道怎样列式吗?2.分析解答,探究方法。
(1)根据题意估算这道题的得数。
你打算怎样估算呢?(2)思考:能把29×8转化为学过的口算乘法吗?3.比较上面两种方法,哪种方法算出的得数最接近准确值,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呢?4.估算出的得数和算式之间还能用“=”连接吗?总结:估算出的得数不是准确值,不能用“=”连接,应该用“≈”连接,1.读题,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列出算式: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