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第一章第六节讲稿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555.00 KB
- 文档页数:16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The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码: , 课程类型: 专业课课程学时:112 课程学分:7一、课程性质及任务化工原理课程是应用化学的专业核心课程。
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物理化学、计算技术等基础知识之后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化工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生产中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按其操作原理的共性归纳为若干“单元操作”,主要研究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原则结构和工艺尺寸的设计计算以及选型。
化工原理属于工程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单元操作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即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对设备具有操作管理、设计、强化和过程开发的本领。
二、学时分配章课程内容学时绪论 21 流体流动162 流体输送设备83 颗粒流体力学基础与机械分离104 传热与换热器145 蒸发86 气体吸收127 液体蒸馏168 塔设备 69 液液萃取810 固体干燥811 吸附 412 膜分离技术自学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1.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及任务;了解化工原理课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了解化工原理课的发展历程;熟悉法定计量单位和单位换算;掌握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的基本概念。
2.重点难点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物料衡算与能量衡算。
3.教学方法本章节的主要教学手段是多媒体教学,通过电子图片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有所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一章流体流动1.教学目的理解流体密度及静压强的概念,熟练掌握流体静力学方程及其应用;理解流量与流速、定态流动与非定态流动的概念,理解流体流动的质量衡算和机械能衡算的概念,熟练掌握连续性方程和柏努利方程式及其应用;理解牛顿粘性定律及流体粘度的概念,了解非牛顿型流体的特点,理解流体流动类型与雷诺数的关系,掌握滞流与湍流的特点;理解边界层的概念;理解直管阻力、局部阻力的概念,了解因次分析方法,掌握管路系统总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
化工原理绪论一、《化工原理》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一)是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和主干课程,是由理及工的桥梁,又是各种化工专业课程的基础。
《化工原理》则属于工程技术科学的范畴。
(二)从学科性质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化工过程中各种操作,它来自化工生产实践,又面向化工生产实践。
进行化工技术和化工过程的开发、设计、生产及单元操作。
(三)课程具有显著的工程性,要解决的问题是多因素、多变量的综合性的工业实际问题。
因此,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也就与理科课程不同,应首先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需从课程学习中得到工程设计的实际训练。
二、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一)化工过程的特征与构成化工过程可以看成是由原料预处理过程、反应过程和反应产物后处理过程三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反应过程是在各种反应器中进行的,它是化工过程的中心环节。
反应过程必须在某种适宜条件下进行,例如,反应物料要有适宜的组成、结构和状态,反应要在一定的温度、压强和反应器内的适宜流动状况下进行等。
而进入化工过程的初始料通常都会有各种杂质并处于环境状态下,必须通过原料预处理过程使之满足反应所需要的条件。
同样,反应器出口的产物通常都是处于反应温度、压强和一定的相状态下的混合物,必须经过反应产物的后处理过程,从中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处于某种环境状态下的目的产品,并使排放到环境中去的废料达到环保的规定要求;后处理过程的另一任务是回收未反应完的反应物、催化剂或其它有用的物料重新加以利用。
可见,在原料预处理和反应产物后处理过程中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如加热、冷却、增减压、使物料发生相变化(如汽化、冷凝、结晶、溶解等)、使均相物料中各组分进行分离、使不同相态的物料彼此分离等。
即使在反应器中,为了维持适宜的反应条件,也需组织一系列物理过程,如加入或移走热量、混合、搅拌等。
经过长期的化工生产实践发现,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各种物理变化过程都可归纳成为数不多的若干个单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