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决定
- 格式:ppt
- 大小:409.00 KB
- 文档页数:158
宏观11章国民收入决定1. 引言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模型。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析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和模型。
2. 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有效需求密切相关。
有效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际需求的总和。
有效需求与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系。
当有效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增加的有效需求刺激了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推动了国民收入的增加。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效需求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凯恩斯模型来解释。
凯恩斯模型认为,总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决定性因素。
当总支出增加时,企业为满足需求会增加生产,从而提高就业水平和国民收入。
因此,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以及净出口都对国民收入有着重要影响。
3. 政府支出与国民收入政府支出是国民收入决定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来进行支出。
这些支出刺激了经济活动,促进了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乘数效应来解释。
乘数效应是指一个政府支出单元对国民收入的总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理论,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进而提高国民收入。
4. 私人消费支出与国民收入私人消费支出也是国民收入决定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私人消费支出是指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私人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刺激生产和就业的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
私人消费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来解释。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个人或家庭每增加一单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
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时,个人或家庭更愿意用新增收入来进行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5. 投资支出与国民收入投资支出是国民收入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投资支出是企业用于购买资本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和改善生产技术的支出。
投资支出的增加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国民收入的提高。
第八章国民收入的决定宏观经济学的中心是要研究国民收入与就业量的决定。
在这一章,首先说明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力量。
★为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必须区分潜在的国民收入与均衡的国民收入。
▲潜在的国民收入(potential national income)又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full-employment national income),是指劳动力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国民收入。
▲均衡的国民收入(equilibrium national income),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达到平衡时的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决定正是要说明国民收入如何达到这种均衡状态。
★在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时,有这样几点假设:第一,潜在的国民收入是不变的;第二,各种生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三,价格水平是不变的。
第一节储蓄、消费和投资一、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凯恩斯以前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与储蓄总是一致的。
凯恩斯否认了这种一致性。
(一)假设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假定:①所有的储蓄都是由居民户进行的,所有的投资都是由厂商进行的。
②储蓄与投资是有着两个集团出于不同的目的进行的,所以储蓄并不一定等于投资。
(二)决定储蓄的因素决定居民户进行储蓄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凯恩斯认为,决定储蓄的动机是“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
”萨缪尔森说:“个人企图储蓄的理由是各色各样的:他想为老年的生活或将来的开支(假期旅行或买汽车)做准备;或者,他可能具有不安全的感觉而未雨绸缪;或者,他可能希望给他的子孙留下遗产;或者,他是一个年高八十而没有后代的守财奴,为积累为积累;或者,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曾经说服了他,使他签订了一张储蓄的契约;或者,他可能想到较多的财富所带来的权利;或者,节俭可能仅是一种习惯,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其根源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三)决定投资的因素决定投资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1.外在因素包括技术、正直、心里、政府政策、资源、人口等等;2.内在因素主要是企业家预期从事投资所能得到的利润率与利息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利润率远远高于利息率,投资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利润率接近利息率,则投资会减少。
宏观经济学第⼆部分第⼆部分简单国民收⼊决定理论1.简单国民收⼊决定的基本理论背景:凯恩斯的国民收⼊决定的分析是在所谓“萧条经济”的背景下展开的。
在“萧条经济”的条件下,需求决定供给(凯恩斯定律),总需求是制约经济规模的短边因素,因此经济社会能够以不变的价格⽔平提供与总需求相当的供给量。
本章的另外⼀个重要假设是“投资外⽣”。
由于假定企业投资是⾃主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动,因此我们不必过早地讨论投资的决定问题,对国民收⼊决定问题的分析也就可以局限在产品市场的简单背景下。
2.均衡国民收⼊满⾜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
在本章,均衡国民收⼊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
⼀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两部门经济:i=s (或 y=c+i)三部门经济:i+g=s+t (或 y=c+i+g)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 y=c+i+g+x-m)可以看出,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条件在形式上是很有规律的:左边的三个等式,等号的左边都是“总注⼊”,右边都是“总漏出”;括号内与之等价的三个等式,等号左边的y代表“总供给”,右边各项的和则代表“总需求”或“合意的总⽀出”。
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总注⼊”等于“总漏出”,同时也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浴缸”⾥的⽔位就总是不变的,即宏观经济是均衡的,此时的收⼊(产出)也就是均衡的收⼊(产出)。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条基本⼼理规律,即:⼈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平,收⼊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d,式中,c为消费,α为⾃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d为可⽀配收⼊。
根据可⽀配收⼊收⼊、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第十三章国民收入得决定:收入——支出模型1、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总就是大于零而小于1?消费倾向就就是消费支出与收入得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与收入得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就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与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或MPC=,二就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与该收入量得关系,这就就是平均消费倾向,APC=。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即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得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就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 0<MPC=<1。
可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就是大于零而小于1。
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就是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例如,在图135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
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得连线与横轴所成得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平均消费倾向>1。
6、什么就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得社会经济背景就是什么?解答:所谓凯恩斯定律就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得价格提供相应得供给量,也就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与收入得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条定律提出得背景就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得就是1929—1933年之后得西方世界得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得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与价格大体上保持不变。
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就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就是变动价格。
3、为什么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将提高总收入水平?解答:因为贫者收入低,为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她们得消费支出在收入中得比重大于富者,富者得消费倾向较低,储蓄倾向较高,而贫者得消费倾向较高,因而将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富者转给贫者,可提高整个社会得消费倾向,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得总消费支出水平,于就是总产出或者说总收入水平就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