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0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讲义一、引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重要要素,它们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了解世界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形成原因以及其变化趋势,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气候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合理规划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一)纬度因素从全球范围来看,气温大致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而高纬度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
例如,赤道附近的地区常年高温,而两极地区则非常寒冷。
(二)海陆位置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海洋气温高于陆地。
这是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三)地形因素在山地和高原地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例如,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
(四)洋流因素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低。
例如,北大西洋暖流使得欧洲西部的气温相对较高,而秘鲁寒流则导致南美洲西海岸的气温偏低。
三、世界降水的分布(一)赤道附近地区赤道地区常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因此是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南北回归线附近在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从大陆吹来的干燥气流,降水稀少,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而在大陆东岸,夏季受到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较多。
(三)中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的降水分布较为复杂。
在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常年受到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
而在大陆内部,由于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在大陆东岸,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
(四)两极地区两极地区气温低,蒸发弱,降水稀少。
四、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一)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要因素。
例如,季风环流会带来明显的季节降水变化。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讲义一、引言气温和降水是地球上气候的两个重要要素,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农业生产、生态系统以及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了解世界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以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1、赤道附近气温高赤道地区由于受到太阳直射的影响,全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大,因此气温普遍较高。
这里的年平均气温通常在 25℃以上,终年炎热。
2、两极地区气温低在地球的两极,太阳高度角很小,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少,加上厚厚的冰层反射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导致两极地区的气温极低。
南极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5℃,北极地区稍高一些,但也在 0℃以下,冬季时更是寒冷刺骨。
3、气温随纬度的变化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的分布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一般来说,每向北或向南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大约降低06℃。
4、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导致它们升温降温的速度不同。
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则相反,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因此,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通常小于内陆地区。
5、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通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0 米,气温大约下降 6℃。
例如,在高山地区,即使纬度较低,也可能因为海拔高而出现寒冷的气候。
三、世界降水的分布1、赤道地区降水多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加上空气对流强烈,容易形成对流雨,因此降水丰富。
年降水量通常在 2000 毫米以上。
2、两极地区降水少两极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降水稀少。
年降水量大多在 200 毫米以下。
3、中纬度地区降水的差异中纬度地区的沿海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而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
例如,欧洲西部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可达 1000 毫米以上,而中亚内陆地区年降水量可能不足200 毫米。
4、山地降水的分布山地的迎风坡,由于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容易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背风坡则降水较少。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第一篇:《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百汇学校:胡婵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学理念,说教学设计,说教学反思三个方面加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说教学理念首先我认为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进行有效益的教学;其次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同时教师需要具备反思意识,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还要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下面根据我的教学理念,我确定以下过程:<一>分析教材,确定重难点《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王民主编的中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内容是在第一章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世界地理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后面世界的气候类型的入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
关于“世界气温”部分,教材在分析世界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特点之后,总结了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海陆、地形和洋流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的地区差异,同样,世界的降水也是受这四个因素的影响。
依据教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四个因素。
我确立这个重点的依据是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结合新课标课本“学习指南”的提示和要求所确定的。
教学难点:1、理解并能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2、能判读等温线图及认知南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份。
我确立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所受影响因素多,比较复杂;二是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强,判读等温线图挖掘地理信息的需要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气温和降水教案【篇一: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第二章多样的世界气候第一节世界的气温和降水(1)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因此教材将此作为本章第一节的内容。
“世界的气温”部分,教材首先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气温垂直递减率,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需要学生记住,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加深记忆。
教学时要向学生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指同一地点而言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安排了这个练习,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
课程标准:1、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2、阅读世界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3、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特点;(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世界气温分布规律;(2)通过对某一处随海拔的升高温度变化情况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各地气温和降水规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养成关心世界气候的行为习惯。
重点与难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问题法教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第一课时:世界气温(一)、导入新课(2分钟)读教材p32世界部分城市的1、7月平均气温图,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解释它们吗?(二)、自学问题1、读1月、7月平均气温图及世界年平均气温图解决以下问题: 1等温线密集的地方和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的差异是怎样的?为什么南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且比较平直?2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有什么变化规律?○3看1月份-10度等温线和7月份10度等温线,你发现什么规律?○4试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2、世界各地的气温差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能说明原因吗?(三)学生活动1、学生初读教材,并自主解决自学问题(8分钟);2、自学问题展示,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并阐述原因,不全面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15分钟);3、问题识记,对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识记并提问(10分钟);4、课堂检测,检测练习册相关内容并学生互评(10分钟)。
气温和降水说课稿范文气温和降水说课稿1一、总体设计的依据基础教育阶段要求地理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知、发现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规律。
并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章节属于世界地理的总论部分。
在本册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时主要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对第一课时世界气候类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我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现有水平、学习预测三方面进行说明。
1、学生的认知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读图、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
2、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规律和知识;但基础不牢固。
本课时内容相对较难也比较抽象,学生分析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3、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预测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但独立归纳地理变化规律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还需逐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初步学会阅读分析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利用图像和图片资料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气候现象的技能。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所呈现的知识以及教材的前后联系,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归纳,及分析其影响因素。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设定为: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主要教法和学法:“教无定法、以学定法”。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
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
让学生体会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教学内容: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降水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
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重点: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电脑与投影机。
地理教科书。
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地图模型。
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初步认识。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法。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任务,让学生进行地图分析和数据统计。
教学过程:导入:提问导入,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和降水吗?”和“你了解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吗?”讲授新课:首先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然后讲解测量方法和世界各地的分布规律,最后介绍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气温和降水的数据统计,然后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特点。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回顾重点和难点。
评价与反馈: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每组的气候特点,进行相互评价。
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个小组的报告,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作业布置:收集当地的气候资料,分析其形成原因。
画出自己理解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
写一篇短文,描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讲解是否够生动?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在数据分析环节,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讲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气温的变化变化类型日变化年变化气温曲线图最高值午后2时左右北半球陆地7月(海洋8月) 最低值日出前后北半球陆地1月(海洋2月)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不是正午1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午夜。
因为空气获得的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不直接来自太阳。
地面把热量传导给空气需要一定时间。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分布规律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正好海陆因素相反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地形因素下降0.6℃等温线图的判读1.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2.根据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判断气温差异的大小。
3.根据闭合等温线中心气温的高低,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气温变化(2021·四川南充)如图为南充市某年某月连续三天天气预报资料图,下列关于该市这三天天气状况叙述正确的是(B)日期1日2日3日天气20 ℃~31 ℃21 ℃~29 ℃17 ℃~26 ℃A.连续三天风和日丽B.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第1日C.天气由小雨转阴至晴D.第3日大雨倾盆第1日的天气风和日丽,第2日阴,第3日小雨;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31 ℃-20 ℃=11 ℃,第2日的气温日较差:29 ℃-21 ℃=8 ℃,第3日的气温日较差:26 ℃-17 ℃=9 ℃。
因此,第1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气温年较差是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
读银川市2020年6月27日气温变化曲线图,完成1~2题。
1.(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最高气温出现在()A.午后两点左右B.正午前后C.日出前后D.日落前后2.(2022·新泰月考)此日,银川市气温日较差约为()A.2 ℃B.6 ℃C.10 ℃D.14 ℃1.A2.D解析:第1题,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这一节内容是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概念,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从而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气温和降水有一定的感知,但如何将这些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概念,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和数据,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他们适应和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深入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手段:利用地图、图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掌握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课堂讲解:结合地图、图表和实例,详细讲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气温与降水是地球气候系统中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在不同的地区和季节中具有不同的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全球气温与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全球气温的分布规律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是太阳辐射的影响。
由于地球的赤道区域接收的太阳辐射最为强烈,所以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较高。
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地球大气层和地表反射回太空,导致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其次是地形的影响。
山脉和高原通常具有较低的气温,因为空气在上升时会迅速冷却。
相反,平原地区因为没有地形的阻挡,太阳辐射能够直接照射地表,从而使得气温较高。
它们的不同地形和海陆分布也对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大气环流的影响。
两个主要的大气环流带是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和高纬度地区的副极地低压带。
这些环流带的存在会导致赤道附近和副热带地区的降水量较高,而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较低。
其次是地形的影响。
山脉通常会拦截云层和湿空气,导致山脉背风面的地区降水较少,形成所谓的“雨影效应”。
相反,在山脉的风ward 面,湿空气上升并冷却,形成云和降水。
此外,海洋对降水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表面的水蒸气会随着风向运动到陆地上,从而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所以,靠近海洋的地区通常降水量较多。
最后,地球自转也会对降水分布产生影响。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的大气形成了风系和季风。
风系主要影响赤道附近的降水分布,而季风则主要影响地中海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降水情况。
总结起来,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由太阳辐射、地形、大气环流、海洋和地球自转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和研究这些分布规律对于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农业、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也影响着该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深入研究和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教案教案:世界的气温和降水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与气温的关系,理解气温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2.掌握不同地区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能够进行气温的比较和分析;3.了解降水与气候的关系,掌握降水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4.通过对世界各地降水情况的了解,能够进行降水的比较和分析。
二、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并让学生讨论气候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气温的测量与计量(20分钟)-介绍气温的测量方法,如温度计测量;-解释气温的计量单位,如摄氏度和华氏度;-将世界各地的气温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制气温图,让学生观察气温的分布规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3.气温的分布规律(25分钟)-分析地理位置、海洋、大陆、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通过世界各地的气温图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气温的分布规律;-进行气温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并让学生预测未来地气温的变化。
4.降水的测量与计量(20分钟)-介绍降水的测量方法,如雨量计的使用;-解释降水的计量单位,如毫米和英寸;-将世界各地的降水数据进行整理和绘制降水图,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分布规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5.降水的分布规律(25分钟)-分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系统等因素对降水分布的影响;-通过世界各地的降水图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降水的分布规律;-进行降水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并让学生预测未来地降水的变化。
6.总结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总结和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三、教学资源-世界地图-气温数据和降水数据-温度计和雨量计-电子白板和投影仪四、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查找全球气温和降水的实时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2.结合世界地图,让学生设计一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调查表,并在家庭、学校或社区内进行实地调查和记录;。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的气温和降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世界的气温和降水”是初中地理中气候部分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分析气候要素的方法,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教材首先通过图表和文字资料,直观地呈现了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图的阅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
但对于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表进行分析和归纳。
此外,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图表、分析数据,以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能够分析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3)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并能描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影响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因素。
《世界的气温和降水》讲义一、气温(一)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纬度是影响气温的最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就越高;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少,气温就越低。
例如,赤道地区常年高温,而两极地区则非常寒冷。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影响气温。
在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海洋升温慢,气温低。
在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海洋降温慢,气温高。
所以,同纬度地区,沿海地区的气温年较差通常小于内陆地区。
3、地形地势高低对气温有显著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每升高 1000 米,气温约下降 6℃。
此外,山脉的走向和坡向也会影响气温。
比如,山脉的迎风坡往往比背风坡降水多,气温也会有所不同。
4、洋流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高;寒流流经的地区,气温较低。
例如,欧洲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1、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所致。
2、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3、同纬度的陆地,海拔高处气温低,海拔低处气温高(三)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年变化在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则相反。
二、降水(一)影响降水的因素1、大气环流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降水情况不同。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
2、海陆位置沿海地区一般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这是因为海洋上的水汽较为丰富,能够为沿海地区带来更多的降水。
3、地形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作用会影响降水。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此外,山地的海拔高度也会影响降水,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超过一定高度后,降水又会逐渐减少。
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温线特征全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北半球:等温线较曲折。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南半球:等温线较平直气温分布规律全球: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北半球: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南半球:同一纬度气温差异较小主要影响因素全球: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北半球: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半球: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1.纬度位置的影响;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3.地势高低的影响;4.洋流的影响;5.人为原因(本来每一条都还有解释,可是我犯懒了,原谅我吧)降水的空间分布赤道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多(2000mm以上)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两极附近年降水量:降水少(200mm以下)成因: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年降水量:(500-1000mm)成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大陆西岸年降水量:降水量少(200mm以下)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中纬内陆年降水量:降水少(500mm以下)成因: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中纬度大陆东岸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成因: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中纬度大陆年降水量:降水多(500-1000mm)成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全年多雨区:赤道附近全年少雨区:干旱地区、两极地区夏季多雨区:南北纬30°-55°之间的大陆东岸冬季多雨区: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常年湿润区: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世界大洲的主要界限亚与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峡;亚与非:苏伊士海峡、红海;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亚与北美:白令海峡;欧与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
四大洋的主要特征①太平洋:最大,几乎占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跨南北半球,最深,岛屿也最多。
②大西洋:跨南北半球,形状略呈“S”形,世界第二大洋。
③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第三大洋。
④北冰洋: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欧、北美大陆北岸之间,被海冰广泛覆盖,最小、最浅的大洋。
七大洲地形特征(1)亚洲: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3/4);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中部高、四周低。
(2)非洲:高原为主,起伏不大,有东非裂谷带。
最高乞力马扎罗山(5895米)。
(3)欧洲:平原广,地势最低,冰川地形广布。
(4)北美洲:分三大地形区,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5)南美洲:西部高山、东部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6)大洋洲:地势低平、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7)南极洲:海拔最高,冰雪高原。
世界主要地形(1)世界主要山脉:①两大年轻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安第斯山)。
②古老山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大分水岭,阿巴拉契亚山,印度的东、西高止山等。
(2)世界主要平原:亚马孙平原、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拉普拉塔平原、图兰平原、两河流域、中国三大平原等。
(3)世界主要高原:巴西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东非高原、拉布拉多高原以及中国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4)世界主要盆地:刚果盆地、澳大利亚大盆地。
(5)世界主要三角洲:恒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六大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形形成的原因(1)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板块张裂处(2)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3)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4)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5)安第斯山: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6)马里亚纳海沟、日本、千岛群岛等的形成: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上升,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各大洲的经纬度位置亚洲:经度范围:26度E~169度E 纬度范围:10度S~80度N 位置特征: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带。
欧洲经度范围:20°W-66°E 纬度范围:36°N-71°N 位置特征:地处中、高纬度。
非洲经度范围:17°W-51°E 纬度范围:35°S-37°N 位置特征:南北纬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
北美洲经度范围:170°W-20°W 纬度范围:7°N-72°N 位置特征: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带。
南美洲经度范围:82°W-35°W 纬度范围:54°S-12°N 位置特征: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
大洋洲经度范围:110°E-130°W 纬度范围:47°E-30°W 位置特征:赤道、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同时存在两个时期。
南极洲经度范围:跨经度360° 纬度范围:62°S以南位置特征:跨经度最广的洲,以南寒带为主大兴安岭118°-123°E ;43.4°-52.6° ′N 南北长约 1220 公里,是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农牧区分界线。
大兴安岭是嫩江发源地,也是辽河水系,松花江和嫩江水系与其西北侧的黑龙江源头支流的分水岭。
长白山脉123°40'~131°E 141°~44°30'N是辽、吉、黑三省东部山地的总称。
狭义的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是长白山最高部分,又称白头山,是中、朝两国界山,白头山天池,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发源地。
中朝两国的界湖,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有过数次喷发,长白山景色秀丽,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与五岳齐名。
天山山脉是准噶尔盆地(中温带)与塔里木盆地(暖温带)分界线。
塔里木盆地被高山团团围住,气候特别干燥,大多是沙漠地带,只有边缘地区的绿洲上能种粮,棉和瓜果。
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山地不很高,而且有很多缺口,大西洋、北冰洋的气流能够进入。
所以气候比较湿润,除了盆地内一些绿洲可以种植春小麦、棉花、瓜果。
这里的草场也很优良,畜牧业发达,有著名的克拉玛依油田。
太行山36-40° N;112-115° E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分界线。
东北-西南走向。
山脊海拔米,位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之间。
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
太行山北高南低,大部分海拔在 1200 米以上。
贺兰山38.8°N ;106°E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南北走向、山势雄伟,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
海拔 2000~3000 米,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
贺兰山植被垂直带变化明显,贺兰山自然资源丰富,山前冲积平原上草场辽阔,是宁夏滩羊的重要产区,滩羊二毛皮古称"千金裘" 贺兰山是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的分界线,又是西北内流区温带荒漠与温带荒漠草原与外流区的分水岭,高耸的地形及良好植被对保护富庶的宁夏平原具有重要作用。
祁连山36-39° N, 95°-10 3 ° E位于青海省与甘肃省交界处,河西走廊西南侧,聚宝盆柴塔木盆地东北侧,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
秦岭34°N,100-112°E我国中部的西走向山脉,南北方重要地理分界线。
西起甘肃南部,经陕西南部到河南西部,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 米,秦岭北部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巫山30~32°N,110°E东北 -西南走向,西面为重庆,东面为湖北。
是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分界线,长江经过这里时横切巫山,形成了长江三峡。
大别山30°10′-32°30′N, 112°40 ′-117°10′E长江与淮河水系的分水岭。
位于豫、鄂、皖 3 省边境,山地主要部分海拔1500米左右,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米。
冈底斯山脉29°-32°N 79°-88°E西北-东南走向藏语意为众山之主,海拔约 6000 米,佛教中认为是宇宙的中心,青藏高原南北重要地理界线。
印度洋外流水系与藏北内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南侧即藏南地区。
横断山脉22°~32°N,97°~103°E四川、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系列山脉的总称。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分界线,山高谷深,岭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米以上,为中国纬度最南的现代冰川分布区。
27°10′N的玉龙雪山海拔 5,596米。
横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藏多达百种以上。
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富含钒钛磁铁矿。
攀枝花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的重要基地,横断山脉是中国主要水能资源分布区。
金沙江水能蕴藏量近1亿千瓦,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树种极其丰富,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横断山脉最高峰,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峡为世界著名峡谷,这里山崩、滑坡、泥石流及地震频繁,又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该地区及附近的丽江古城 " 三江并流 " 自然丽江古城和" 三江并流" 自然景观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岭24°-26°30′N,110°-116°E位于湘、赣、粤、桂边境,东西走向。
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桂江上游与湘江上游之间秦时开凿灵渠。
地带性土壤是红壤,有色金属丰富,以钨、锑矿最为丰富,为世界最集中的产地,南岭西段的盆地 (桂) 有色金属多由石灰岩组成,形成喀斯特地貌。
东段的盆地(粤)多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经风化侵蚀形成丹霞地貌,「丹霞」即由广东大庾岭西南侧的丹霞山得名巫山110°E30°N东北-西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