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关于资源短缺问题的知识梳理
- 格式:docx
- 大小:12.11 KB
- 文档页数:2
资源分布规律的地理知识点梳理与总结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资源的分布并非是随机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资源分布规律的相关地理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谈谈水资源的分布规律。
全球水资源的分布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从大洲来看,亚洲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大洲,而非洲则相对缺水。
这与各大洲的气候、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湿润的地区往往水资源丰富,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降水充沛,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而干旱的地区,如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
地形也会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山地地区通常降水较多,形成众多的河流和湖泊,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平原地区,如果气候干旱,可能就会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从国家层面来看,巴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这得益于其广阔的热带雨林和众多的河流。
而一些中东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由于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水资源极度短缺。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水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水资源相对短缺。
这种分布不均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水资源调配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再来说说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
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矿产往往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和聚集。
例如,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沉积盆地中,我国的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是重要的煤炭产区。
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通常与沉积岩有关,中东地区的波斯湾沿岸拥有丰富的石油储量,这是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的形成和储存。
金属矿产如铁矿,常见于古老的地层和岩浆活动频繁的地区。
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是重要的铁矿出口国。
矿产资源的分布还受到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的影响。
在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活跃,往往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
例如,环太平洋地区就是一个重要的成矿带,拥有多种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
土地资源的分布也有其特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高中地理知识点: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全球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地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着重介绍土地资源的种类、特点、利用和保护等方面。
一、土地资源的种类土地资源包括农业用地、林木用地、草地、城市和工矿用地、水域和空地等。
其中,农业用地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
林木用地和草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提供生态价值,还能够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城市和工矿用地则是现代城市化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水域和空地则是土地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水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是地球上有限的资源之一,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易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的特点。
首先,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为土地面积有限,人类使用土地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土地的增长速度,所以必然导致土地资源短缺。
其次,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为土地的自然形态和地貌是通过长期自然作用形成的,人类使用土地后,无法恢复自然的生态环境。
再者,土地资源易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在自然灾害和过度利用等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状况可能发生剧烈变化。
三、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各国都在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土地资源的利用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是需要权衡各方利益的复杂问题。
土地资源的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和维护人类长远利益的重要举措,但如何保护土地资源,既要避免浪费,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是需要具体研究和实践的。
因此,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和努力。
各国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监管,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紧缺的原因一、典例导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上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云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1)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6分》(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请分析其自然原因,(8分)(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6分)【答案】(1)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
(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2)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降水量较大,累积积雪量大;随着气温回升,5月积雪大量融化,径流量大;6-7月融雪补给锐减,径流量减小;5-7月,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
(3)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乌伦古湖为内流湖,乌伦古河带来盐分在湖中不断积累,形成咸水湖。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影响积雪厚度的因素及差异。
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5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15米)。
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海拔高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雪早,融雪迟,积雪时间长,出现时间晚。
(2)阿勒泰水文站5-7月降水量增多,但径流量减少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补给类型及蒸发量较低考虑。
该地区河流补给类型主要为积雪融水,随着气温升高,5月份融化量大,而6-7月份基本融化完毕,积雪融化量小,对于河流补给量减小。
同时,6-7月份气温高,蒸发量大,导致河流径流量小。
(3)乌伦古湖成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从水循环角度分析主要降水、蒸发角度考虑。
从降水量来看,乌伦古湖位于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稀少。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有黄河、小清河和弥河等多条河流入海,基础饵料丰富,是渤海的传统渣场。
说明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
答案: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超过其资源再生能力,海上石油开发导致石油泄漏,海洋污染;黄河调水调沙、其他入海河流水量变化,改变了黄河口及莱州湾水域盐度与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的工业生产、养殖、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解析: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该海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具体可以从海洋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二、知识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①“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②“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跟踪训练1.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
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付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第四节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自然资源时,应结合中国地图,同时将各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
1、基本特征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
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
③(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
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
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
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高中地理中如何分析区域的资源条件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分析区域的资源条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还能为区域的发展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区域资源。
区域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能够被利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
它涵盖了广泛的范畴,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
比如土地资源,它的面积大小、土壤质量、地形地貌等都会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像平原地区通常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扩展,而山地和丘陵则可能更适合发展林业或者特色农业。
再说说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个地区的河流水量、湖泊分布、地下水的储量和水质等,决定了当地的用水状况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水多的地方可以发展水电,水少的地方则需要注重节水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
矿产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石油、煤炭、金属矿等的种类、储量和开采条件,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工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
而社会经济资源呢,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
人力资源方面,我们要考虑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以及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高素质的劳动力往往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入驻,而人口众多的地区则可能更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技术资源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先进的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
资金资源的多寡决定了地区发展的投入能力,资金充足的地区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
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要,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强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更具优势。
那么,如何去分析这些资源条件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
这就像是医生给病人看病,要先了解症状,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地理资料、统计数据,了解区域的基本情况。
还可以进行实地调研,观察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状况,走访当地的企业、居民,获取第一手的信息。
高中地理综合题题型——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类1.水资源缺乏的原因2.水资源缺乏的解决措施一、综合题1.滦河是华北重要的河流,读滦河流域简图及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京津地区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试从“节流”角度简述缓解该问题的主要措施。
“节流”即节约水资源,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用水角度,分别是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和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等。
同时缓解水资源短缺还需要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
参考答案:调整产业结构,适当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节水农业;发展科技,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水污染,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等。
(任意3点)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亚主要河流分布图材料二中亚是国际上水问题十分严重的地区,冰川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地表径流来源,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退缩现象十分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1)分析中亚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角度,提出中亚地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参考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地表径流量减少;随着经济发展,水资源用量(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加;水污染加剧,可利用水资源减少;中亚大多为国际性河流,缺少统一管理与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公平性角度: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河流流域水资源。
持续性角度:进行水资源功能区规划,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保护流域植被,建设水源保护区﹔加强污水治理,防止河流污染。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降水丰富的富塔贾隆高原。
该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流域示意图。
(1)简述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指出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并说明解决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一、典题示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水域,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有黄河、小清河和弥河等多条河流入海,基础饵料丰富,是渤海的传统渣场。
说明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原因。
答案:过度捕捞使鱼类资源迅速减少,超过其资源再生能力,海上石油开发导致石油泄漏,海洋污染;黄河调水调沙、其他入海河流水量变化,改变了黄河口及莱州湾水域盐度与营养盐的分布格局;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的工业生产、养殖、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
解析:近年来莱州湾渔业资源减少主要是该海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和过度捕捞引起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具体可以从海洋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发展等方面分析。
二、知识讲解资源短缺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分析思路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地区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资源短缺问题,解决措施需要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着手。
①“开源”,即增加资源供应来源,可以是同种资源,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而增加产量;也可以是其他资源,如煤炭供应紧张可以增加石油供应,火电供应不足可以发展风电、核电等。
②“节流”,即节约,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节流一方面是从生产中进行,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方式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损耗;另一方面是从生活中进行,每个人都应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跟踪训练1.下图示意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
概述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图示重金属浓度由高速公路向两侧递减;东西两侧相比,东侧大于西侧。
可推测重金属来自高速公路,而高速公路只能是汽车尾气排放;另外从风向频率图可看出,该地盛行偏西风,则东付浓度较大可能是尾气中重金属被风吹到公路东侧较多的缘故。
【答案】特点: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
中学地理寒假学问点复习:如何解决华北地区水资
源短缺
如何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开源节流)
开源:
①修建水库(时间);
②修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空间);
③合理开采地下水;
④海水淡化;
节流:
①爱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②调整水价,增加节水意识;
③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
南水北调工程:
西线方案: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引水工程分别在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上筑坝建库,积蓄来水,采纳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入黄河。
中线方案:将从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取水,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跨越江、淮、黄、海四大流域,自流到北京、天津。
全长l241公里建设全立交、全衬砌引水渠道,穿越沿线各水系,每年将145亿立方米的水送到华北平原和黄淮地区,最终到达天津、北京。
东线方案:是从长江下游扬州旁边江都抽引长江水,以京杭运输河为主要输水渠道,逐级提水北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
东平湖,在位山旁边穿过黄河后,经位临运输河、为运输河、南运输河自流到天津。
利用现有湖泊、河道、水利设施每年向北方调水180亿立方米,输水沿线1 150公里的海河,淮河流域以及胶东地区缺水状况都将得到缓解。
高中地理知识点自然资源高中地理知识点之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环境中不需要人工加工就可以供人们利用的各种物质、能量和空间等资源的总称。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涵盖了水、土地、森林、石油、金属矿产、天然气、风能、太阳能、海洋等各种自然元素和自然环境。
1. 水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它是人类社会进行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生活用水的不可替代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却极为不平衡,世界上许多地区因水源短缺而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此外,水资源还受到污染、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影响,因此保护水资源,开展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显得更加重要。
2. 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基础。
由于人类的活动,土地资源又受到了浪费、破坏和土地变质等方面的影响。
因此,保护土壤资源和进行合理的土地利用,尤其是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紧迫任务。
3.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矿产资源具有高度的非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其获取和利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也越来越大。
因此,保护矿产资源,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4.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人与自然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之一。
森林资源不仅在经济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社会、生态与文化价值。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森林资源越来越容易被破坏,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保护森林资源,推进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是地球和人类社会之间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 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
它们既是能源的源泉,又是各种化学基础原料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这些资源的稀缺性,其开采和利用往往会带来大面积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环境风险,并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选修六《环境保护》知识与记忆口诀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①经济可持续发展;②生态可持续发展;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湖泊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
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②加强生活污水的防治和地表水、地下水源的保护。
高二地理必修四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知识点。
在高二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必修四是一门重要的学习内容。
以下将围绕高二地理必修四的知识点展开阐述。
第一,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在地方发展不平衡中,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差异较大,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使得地方的发展水平不同。
此外,交通因素也是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交通便利与否直接影响着地方的交流与合作,进而影响地方的经济发展。
第二,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地方发展不平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社会不公现象突出。
其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资源利用不均衡,导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此外,地方发展不平衡还会导致人口流动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差距。
第三,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为了解决地方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合理调控资源的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积极引导人口流动,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减少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不平衡。
第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城市化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扩大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城市成为工业的集聚点。
同时,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工业化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
第五,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首先,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相对集聚,形成了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业发展缓慢。
其次,城市社会资源相对丰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善,而农村相对缺乏这些资源。
此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为突出,而农村的环境相对较好。
第六,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及解决措施(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较少、蒸发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②径流:河流的数目及长度,地表径流量较小。
③地形:地形起伏大,径流速度快,或下渗严重,河水存留时间较短。
(2)人为原因:①需水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②人均水量:人口稠密,人均水量少。
③利用状况:水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3)解决措施:①开源:科学的修筑水库、修渠调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河口处修建大坝、邻国买水等。
②节流: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和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
③生态恢复,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④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提高节水意识、生态移民。
2.水资源开发利用采取的某种措施的重要作用这是目前高考考查的重点。
所以要结合具体材料,重点分析某种措施的基本原理及主要作用。
如海水淡化、河口处建拦河大坝等其他措施。
2.矿产资源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要结合材料分析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每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及具体措施)(1)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①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②带动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③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④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扩大资源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
(2)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①开采:破坏地表,引发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堆放占用土地;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污染。
②运输与存放:污染空气、水、土壤,占用土地,破坏景观,影响人类健康及生物生长。
③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
2.各种新能源特点②西北地区发展风能发电的利弊。
◆利:大风多,风能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土地面积广阔;市场需求量大。
◆弊:当地经济落后,资金少,技术水平低;当地人口城市少,能源需求量少;距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远;输电基础设施不足。
地球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高中地理知识重点考点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地球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介绍高中地理学科中的重点考点。
第一部分: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的环境问题涉及到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方面。
其中,气候变化尤为突出。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等。
除了气候变化外,大气污染也是地球面临的重大问题。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污染了大气环境,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另外,水资源短缺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很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双重压力,给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困扰。
此外,土地退化也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的质量下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给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了长期的不利影响。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考点为了解决地球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理念。
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节约能源和资源:通过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排放,达到可持续使用的目的。
这包括开发可再生能源、制定能源和资源管理政策等。
2. 促进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清洁能源、提倡循环经济等,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 保护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保护生态系统包括保护森林、湿地、海洋等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4. 强化环境意识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绿色意识和环保行动。
5.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地球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地球上的水资源1.1 水资源的分布与特点•水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极地、高山地区和湿润地区。
•水资源的特点包括无色、无味、透明、无臭、密度大等。
1.2 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资源的利用包括饮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水资源的开发包括水利工程、水电开发等。
1.3 水资源短缺与解决办法•水资源短缺是指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状况。
•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包括节水、水资源调剂、水资源开发等。
2. 地球上的能源资源2.1 能源的分类•能源可分为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大类。
•传统能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核能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
2.2 能源的分布与利用•能源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匮乏。
•能源的利用包括化石能源的燃烧、核能的利用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3 能源危机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危机是指能源供需矛盾加剧,能源资源短缺的状态。
•可持续能源发展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保持能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3. 地球上的气候系统3.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由不同高度和特征的气层组成。
•大气圈按照温度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中间层。
3.2 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带是指根据纬度划分出来的不同气候区域。
•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中亚洲气候、中亚洲-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3.3 气候变化与影响•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候的变化趋势。
•气候变化会对人类和自然系统产生诸多影响,如农业、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
4. 地球上的环境问题4.1 环境的含义和组成•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体。
•环境的组成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
4.2 环境污染与治理•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出现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治理包括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4.3 地球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体和其所处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系。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
(1)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2)修建水库; (3)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
(5)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6)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7)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8)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春季大量的积雪融水缓解了旱情)
西北地区的干旱缺水:
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风力大,蒸发强等因素有关。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
高中地理
学习方法之干旱缺水问题,希望同学们阅读后会对自己有所帮助,祝大家阅读愉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