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市总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5.80 MB
- 文档页数:6
上。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赋能升级。
坚持前沿科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着力在发展“风口”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推进中欧科创园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省2号智慧岛。
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加快伊滨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社区、洛龙炎黄青年数创社区等建设步伐,规划建设7—10个市级智慧岛创新社区,实现都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全覆盖。
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龙门实验室建设、争取3月底前挂牌运营,培育中航光电、河科大一附院、麦斯克等3家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普莱柯、洛轴等优势企业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力争智能矿山、轴承产业创新中心晋升"国家队"o推进创新主体倍增,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等科技重大专项35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0个。
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年"科技贷" 累计授信突破8亿元。
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精准引育河洛创(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赋能升级。
坚持前沿科上。
技突破和远景需求牵引,落实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着力在发展“风口”产业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伊滨科技城,推进中欧科创园总部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省2号智慧岛。
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加快伊滨中科洛阳信息产业园社区、洛龙炎黄青年数创社区等建设步伐,规划建设7—10个市级智慧岛创新社区,实现都市核心区和功能区全覆盖。
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龙门实验室建设、争取3月底前挂牌运营,培育中航光电、河科大一附院、麦斯克等3家省重点实验室。
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省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建设,支持普莱柯、洛轴等优势企业创建省级产业研究院,力争智能矿山、轴承产业创新中心晋升"国家队"o推进创新主体倍增,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强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2.11.03•【字号】•【施行日期】1992.11.03•【效力等级】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1992年10月9日洛阳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2年11月3日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市城市规划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县以下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
市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各区、郊区、吉利区、龙门风景名胜区、汉魏城遗址,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县以下建制镇的城市规划区,由县、镇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各项建设,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翻建各类房屋建筑,市政管线、架空杆线、铁路、道路、桥梁、人防、防洪、公园、城市绿地、行道树、河渠水系、水源井、围墙、停车场、堆料场等建设工程和一切构筑物,以及城市雕塑、广告设施等。
第四条城市规划实行合理发展,健全功能,提高整体素质的方针。
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保护文物古迹、自然景观、森林植被、城市风貌,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点。
城市各项建设必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城市各项建设要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城市质量,不得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
第五条城市规划的编制,应依据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步实施。
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建筑学103班小组成员杨冬钱行张岩洛阳城市规划分析城市勘察资料:洛阳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地貌类型多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发达,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属地质多发区。
结合历年来气候因素,确定我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等。
我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及矿区,在时间上多发生在主汛期(7、8、9三个月份)。
我市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性较强:南部山区多崩塌、滑坡、泥石流;北部平原区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洛宁—洛阳的黄土丘陵地区由于侵蚀强烈,雨季常发生地裂缝、黄土滑坡、崩塌等综合类型的地质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增强,人类的工程活动常成为多种地质灾害直接诱因,矿山开发、工程开挖等常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栾川、嵩县、汝阳、洛宁、新安是我市汛期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暴雨是多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汛期是地质灾害的多发期,尤其又以6到9月份较为集中。
城市测量资料:洛阳盆地地处河南省西部,北西南东分别被邙山、崤山、熊耳山、嵩箕山所环绕,盆地面积1300km2。
研究区西起新安——宜阳,东至巩义黑石关、北起孟津,南接伊川。
行政区划主要隶属于洛阳市区及偃师、巩义、新安、孟津、宜阳、伊川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地理座标:东经112°15′~112°57′,北纬34°32′~34°47′,总面积2000 km2。
重点研究区为伊洛河河谷平原西部区,面积约400km2。
研究区交通便利,陇海铁路,焦枝铁路干线,在区内交汇。
连霍高速公路、310、207国道交错,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见研究区位置图(图2-1)图2-1 研究区位置图气象资料:洛阳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表现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长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日照长。
据气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降水量545.98mm,降水时空变化较大,一般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451.7mm。
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成果的报告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20)》成果的报告关于《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报告——2016年3月18日市规划局局长在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会议作《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汇报,请予审议。
一、洛阳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回顾自1952年以来,我市共编制完成了三期城市总体规划,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56—1976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控制在50万以下,规划建成区面积41平方公里,规划确定的“跳出老城建新区、然后再逐渐连片发展”的城市布局方式被国内专家、学者誉为“洛阳模式”。
第二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1981—2000年,确定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悠久的著名古都和以机械工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城市总人口65万人,用地规模59.6平方公里,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是基于现状,调整结构,填平补齐,仍保持东西向带形城市格局。
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是2000—2016年,首次开展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在城镇空间结构上提出“都市圈”概念,划定了1610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和旅游城市;中原西部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3.18平方公里。
二、第四期《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1、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提前实现2006年,我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建成区面积172.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74万人,实现并突破了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16年城市人口139万人、建设用地136.26平方公里的规划目标。
2、外部政策环境的新变化为洛阳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为我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原城镇群发展规划》对我市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省提出重点发展“郑洛汴工业走廊”,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强化中原地区的交通地位,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确定城市发展的规模、发展模式、空间布局结构等。
2 生态理念和方法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北纬33°35′~35°05′、东经118°08′~112°59′之间。
全市总面积15208.6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44平方公里。
近年来洛阳市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城市发展目标已基本完成,为适应洛阳市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进行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
在编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的贯彻落实、以资源保护为前提,高度关注资源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在城市的功能定位、规划构思、用地评价、空间结构等方面贯穿生态理念和方法。
2.1 洛阳市城市发展条件与特点洛阳市的区位优势是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陇海、焦枝两大干线铁路在洛阳市区呈十字交汇,交通设施系统相对完善;资源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是北方少有的水资生态理念和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徐建红1,2 臧艳鸽21、北京林业大学2、洛阳市规划局1 引言目前,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的加剧,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而随着全社会环境意识的加强,有关生态城市、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也在我国许多城市积极开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将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成果导入已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中,能够使规划思路从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向生态化的城市规划方法的转变,延伸现代生态规划理念,加强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城市规划与生态规划的融合。
城市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政策,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科学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保证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要重视创造宜人的生活环境,在编制的技术创新上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需求导向型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供给导向型,即城市资源要素的无限性向城市资源要素的有限性转变,建立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发展模式。
洛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年)文本二零一五年九月1目录第一章总则 ---------------------------------------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第三章市域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3第四章洛阳市城区绿地分类规划 ------------------ 4第一节公园绿地(G1)规划----------------------------- 5第二节生产绿地(G2)规划--------------------------- 11第三节防护绿地(G3)规划--------------------------- 11第四节附属绿地(G4)规划--------------------------- 12第五节其他绿地(G5)规划--------------------------- 13第六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 13第七节绿道规划----------------------------------------- 15第五章城区景观水系规划 ------------------------ 16第六章树种规划--------------------------------- 18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20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 ----------------------------- 21第九章绿地系统生态效益评价------------------- 21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 21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23第十二章附则 ---------------------------------- 24附录:--------------------------------------------- 25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强全市绿化工作的规划管理。
洛阳中兴智慧城规划方案前言洛阳中兴智慧城,是河南省洛阳市提出的一个重点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智能化科技手段,打造一个城市智能化升级的先行者,推进洛阳市信息化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智慧化建设、解决方案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城市规划城市定位洛阳中兴智慧城利用洛阳城市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信息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定位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和智慧科技为一体的城市。
总体规划洛阳中兴智慧城规划占地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100万人,在总体规划上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城市管理中心区:包括市政公共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发展区等。
•生活及旅游区:包括购物中心、旅游休闲区、住宅区等。
智慧化建设互联网+模式洛阳中兴智慧城将智慧化建设基于互联网+模式进行,以高科技、智能化、绿色环保、节约能源为基础,构建智慧城市的框架和平台。
智慧化设施洛阳中兴智慧城的智慧化设施包括智能路灯、智能公交、智慧停车、智慧安全等。
其中,智能路灯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根据天气、路况、车流等自动调节亮度和开启关灯等功能,有效节约能源;智能公交通过智能公交站牌和公交车实现运行时信息的交互和数据传输,方便市民查询公交线路、车辆实时位置等信息。
大数据平台洛阳中兴智慧城将打造一个面向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大数据平台。
该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挖掘,实现各类数据的梳理和整合,提供数据共享、交流和协同,推动城市智慧管理和发展,提高城市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解决方案人居环境改良方案针对洛阳中兴智慧城规划,提出了以下人居环境改良方案:•生态环保:利用城市绿化、景观园林设计、环保技术等手段,提高城市的绿色化和美化程度。
•城市交通: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现智能路灯、智能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优化城市交通管理和服务质量。
•住宅区建设:以互联网+、智能化和绿色环保为理念,打造高品质住宅区,提高市民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方案为加强洛阳中兴智慧城的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园区等优势资源,加强各类企业发展,提高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
洛阳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三章建筑间距第四章建筑退让第五章建筑高度和景观控制第六章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及临时建筑第七章建筑基地、绿地和停车第八章附则附录1 制订依据附录2 名词解释附录3 计算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洛阳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有关规范、规定,结合洛阳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洛阳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各项建筑工程。
各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的建筑工程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临时建筑、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及历史遗留私有房屋改建、农村个人建房以及城市旧城区私有房屋修建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建筑工程系指新建、扩建、改建的建筑物及其室外装饰装修工程。
第四条本规定所定标准,为建筑规划管理的基本标准。
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城市设计等,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筑工程,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根据城市规划有关规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章建筑规划设计第五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
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系指总平面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
第六条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本规定的要求;涉及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配套设施等控制指标的应当符合规划技术条件确定的各项要求。
第七条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内容及要求(一)修建性详细规划一般应有以下内容:1.总平面规划图;⑴场地的区域位置。
⑵场地的范围(用地和建筑物各角点的座标或定位尺寸、道路红线)。
⑶场地内及四邻环境的反映(四邻原有及规划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场地内需保留的建筑物、古树名木、历史文化遗存、现有地形与标高、水体、不良地质情况)。
⑷场地内拟建道路、停车场、广场、绿地及建筑物的布置,并表示出主要建筑物与用地界线(或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⑸拟建主要建筑物的名称、出入口位置、层数与设计标高,以及地形复杂时主要道路、广场的控制标高。
《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批前公示一、总则规划年限:近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
规划层次与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大工作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市域规划范围:市域行政辖区面积15209平方公里。
包括所辖的市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一市八县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洛阳市区行政辖区所辖的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吉利六个城市区的范围,面积为544平方公里,纳入诸葛、李村两乡镇,共计694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总目标: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融入区域,辐射豫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周边地区,建设中部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传承华夏文化,建成国内重要旅游节点城市;合理组织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建成中西部地区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乡统筹总体思路1.统筹协调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改善洛阳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2.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加快产业集聚,合理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一、二、三产业持续协调发展;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重点镇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
3.以城镇密集地区为突破口带动市域城乡统筹建设。
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居民点空间结构有序、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良好的新型城乡体系。
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建成中原城市群重要的增长极核;以交通设施建设为先导,优化调整圈层结构;市区工业适度向外疏散,促进周边卫星城镇发展;培育栾川作为南部新的增长点,带动南部地区发展。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一心、两轴,三区”。
“一心”——洛阳中心城区。
强化中心城区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提升功能,带动周边城镇发展,提高区域辐射力。
“两轴”——依托东西向和南北向综合运输通道形成的城镇集聚带,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地区,应优先发展。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隋唐洛阳城设计方案# 隋唐洛阳城设计方案## 1. 引言洛阳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古都城市,隋唐洛阳城是其鼎盛时期的城市规划典范。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方案,包括城市布局、城墙构造以及主要建筑等内容。
## 2. 城市布局隋唐洛阳城总体布局为南北走向,呈矩形状。
城市总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公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布局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内城内城为洛阳城的核心部分,位于城市中央,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公里。
内城内的主要建筑包括皇宫、宫廷宅院等,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2.2 外城外城位于内城的外围,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公里。
外城设有城墙和城门,起到防御作用。
外城内的建筑主要是居民区、商业区等。
### 2.3 京口京口是洛阳城的南门,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出入口之一。
京口周围建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市场,是商业活动的重要集散地。
### 2.4 河道和桥梁洛阳城内穿流着多条河道,这些河道是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道上建有多座桥梁,方便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
## 3. 城墙构造隋唐洛阳城以其坚固的城墙而闻名。
城墙的主要构造包括城墙材料、城墙高度和城墙防御设施等。
### 3.1 城墙材料隋唐洛阳城的城墙主要采用砖石结构,城墙材料坚固耐久,能够有效承受外来的冲击和压力。
### 3.2 城墙高度隋唐洛阳城的城墙高度约为多少米,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进行调整。
城墙高度的设计既要符合城市的防御需求,又要兼顾美观和城市整体布局。
### 3.3 城墙防御设施城墙上设有多座城楼和炮台,用于观察和防御敌人的进攻。
城墙下设有护城河和城门,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
## 4. 主要建筑隋唐洛阳城内有许多重要的建筑,代表着当时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
以下是一些主要建筑的简要介绍:### 4.1 故宫故宫是洛阳城内的皇宫,是隋唐王朝的行宫和居所。
洛阳市伊滨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原伊滨区分区规划修编)一、规划期限本次洛阳市伊滨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
其中:近期:2017-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区域伊滨区行政辖区,包含诸葛镇、李村镇、庞村镇、佃庄镇、寇店镇,五镇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2.城区东至汉魏大道、西至二广高速生态廊道、北至伊河南岸生态廊道、南至玄奘路,规划总用地约55.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约53平方公里。
三、发展目标把伊滨区建设成为高端制造、高端服务“双高引领”的中原城市群创新创业新高地,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山水宜居新城和现代复合型城乡一体化示范区。
四、功能定位伊滨区作为洛阳市城市空间向东向南拓展的主战场和城区三大板块之一,是洛阳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重大战略平台,有序推进由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
本规划依据不同区域层面的规划引导,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将伊滨区定位为:1.创新创业新高地2.伊洛山水宜居城3.城乡统筹示范区中原城市群层面:承担洛阳市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金融服务和科技创新功能。
建设国内一流、服务中原城市群、辐射豫西北的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金融商务中心、会展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中原城市群创新创业新高地。
河南省层面:承担河南省高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职能。
按照河南省通用航空布局,承担通航服务及配套功能。
建设豫西地区高端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基地、区域性通用航空综合经济实验区。
洛阳市层面:积极承担洛阳市的教育科研、创意设计、康体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
建设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洛阳市职教研发和文化创意中心、康体养生中心。
五、城乡统筹规划1.区域空间结构规划考虑到伊滨区周边城镇距离城区较近,受城区辐射作用较大,因此采取扁平化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不再设置中心镇,按照“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强化核心、要素集聚”的理念,构建“伊滨城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三级现代城乡体系,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核一环,四极多点”城乡统筹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