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丁丁 2003社会交往中的效率与道德——合作与信誉在人类起源中的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125.78 KB
- 文档页数:3
行为、意义与经济学汪丁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100871) 内容提要:经济学“理性”假设只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三种主要的理性假设之一,这些假设的目的是要理性地解释被观察到的各种“行为”,从而对行为赋予意义。
对于人类行为的另外两种理性化方法是:行为学意义上的理性假设和现象学意义上的理性假设。
在过去二十年里,由于大量的脑科学实验数据的积累,关于身体的现象学研究,呈现出与基于认知科学的行为学研究的合流趋势,构成了一个新的理解人类理性的框架。
这篇文章旨在说明这一新的理解框架,并试图进一步界定经济学理性假设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行为学 脑科学 神经元经济学 心理学一、问 题当代经济学正在努力挣脱形式主义的束缚,这已经成为最近十年经济学演变的趋势之一了。
例如,分享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克劳夫(G eorge Akerlof),从不避讳把自己的学派命名为“行为经济学”,尽管他所代表的思路通常被更广义地称为“A2S2P2经济学”,其中“A”代表人类学(anthropology),“S”代表社会学(s ociology),“P”代表心理学(psychology)。
又例如,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密斯(Vernon Smith),最近在乔治-梅森大学开设了一个专门研究“神经元经济学”(neuro2economics)的研究中心(其汉化版,参阅浙江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办的“经纬”网站:w w w. )。
这门刚刚诞生的神经元经济学,其研究专题之一,就是利用核磁共振脑呈像仪对处于博弈状态的行为人的脑部活动进行研究,以便为“理性”概念寻找更接近自然科学的根据(Smith, 2001a)。
作为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阿克劳夫把他在颁奖仪式上的发言定名为“宏观行为经济学与宏观经济行为”(behavioral ma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 behavior)。
这篇演说开篇提出了六类重要的宏观经济“现象”,这些现象,阿克劳夫认为,在新古典经济学基于完备理性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分析框架内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龙源期刊网 信誉: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意义作者:汪丁丁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02期[摘要]是什么“机制”使得“人”在物种竞争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而结成今天的人类社会?根本性的原因是基于“信誉”的社会交往秩序的确立。
考古研究表明,人类的始祖来自于东非高原。
350万年以前的四足猿社会的社会交往效率很低,但是之后生活在东非的脸部扁平的两足猿的社会生活非常和谐,这是因为社会交往效率的改进。
晚近的考古发现表明,社会交往效率的提高比石器的出现更加重要,重要的考古证据来自于“圆片”——4万年前的土鸡蛋蛋壳打磨的小圆片的出土,有学者指出,这些圆片是用于交往的礼物,因为礼物的交换,可以保障社会系统的稳定,由此,早期的人类可以比单独的群体更能够适应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使得社会和人类得以繁衍。
两足猿与其他同时代的动物相比,在体质上更加软弱,但是,由于他们具备基于语言交往能力和相互合作的社会关系,这让他们因为结成群体而获得了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与此相伴随的是,由于文化与社会关系的重大改变,猿人的脑容量从500立方厘米逐渐增大到1400立方厘米以上,这使“猿人”获得了符号交往能力。
由此,两足猿的生存优势主要凸显于社会交往方面。
早期人类交往得以拓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皮层的发育、语言和符号能力的发展。
人类史发展的轨迹是:交往效率的改善;单刃石器的制造;手的劳动习惯的确立;社会交往范围的拓展和脑容量的增加以及两足猿的走出非洲。
信誉的确立,形成了广泛的社会交往潜力和信息网络,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展,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结构发生突变,人类产生了语言能力,人类社会由以繁衍。
[关键词]社会交往;礼物;信誉;语言;符号能力;脑容量;合作[中图分类号]F821.6[文献标识码]A。
经济学思想史,2004年11月27日: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哈耶克反对使用“社会”语词修饰任何其他语词。
不过,西方学者普遍接受这样的用法。
“社会正义”,确有冗余之嫌,因为“个体正义”是没有意义的。
西方社会有悠久的自然法传统——神的正义法则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原本就写作“jus”(法)。
一个人若感受到对非义的愤慨并实施正义行为,那么,这行为在西方传统内已经是神的正义法则的体现,故而已经是社会的。
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社会的“法”传统十分不同。
至少,中国的法,只打算成为“人”的法则而不打算成为“神”的法则。
所谓“天理人情”,在无神的文化传统里,天理总要让与人情的。
中国法的传统是人治的,不是法治的。
在这样的传统里,注意区分“社会”正义和“个体”正义反而是必要的了。
人治社会的法,有些其实出于治理者的个体正义,有些则确实出于社会需要的正义。
故中国社会的法不等于正义。
经济学源自苏格兰启蒙运动,故首先继承了经验论传统,其次包含了强烈的功利(效用)主义伦理倾向。
克拉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这两项基本原则。
英国为什么发生圈地运动?名义地租为什么突然上升?谷价高峰真实地租仍然呈上升趋势圈地运动的实质在于获取大庄园农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只有英国国会立法反对小农利益,说明当时英国小农缺少政治权利。
克拉克论证:英国公地的回报率在圈地运动就比私有土地低。
圈地成本与收益的变动在1750年以后使圈地成为有利可图的,圈地不是因为“牟利精神”的流行而发生的。
斯密之前和之后各二百年间,英国地权数据。
土地私有化运动产生了长期而言至少两倍于公地回报率的预期租金。
记住:斯密(《原富》卷三)赞扬小农经济,批评长子继承权导致的粗放农业经营方式。
最可能的解释:尽管小农经济比封建庄园更有效率,但新兴农业资本主义的规模经营方式比小农经济更有效率。
圈地只在1710年以后才变得有利可图,在1750以后变得格外有利可图。
于是,英国公地占可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在1755年以后开始大幅下降。
与人合作参考答案与人合作人是社会性动物,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与人合作都是不可避免的。
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然而,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
一、合作的重要性1. 提高工作效率与人合作可以将不同个体的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技能,通过合作,可以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有人擅长分析问题,有人擅长创新思维,有人擅长执行力,他们共同合作,就能够迅速解决问题,推动项目的进展。
2. 促进交流与理解合作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通过合作,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在合作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相互沟通、协商、共同制定目标和计划,这些过程都需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能力。
通过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3. 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是团队精神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培养团队精神。
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放下个人利益,为整个团队的利益而努力。
只有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团队,共同面对挑战,取得成功。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1. 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和理解。
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开放、坦诚、互相尊重的沟通机制。
每个人都应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减少误解和冲突,提高合作效果。
2. 分工合作,明确责任在合作中,需要明确每个人的角色和责任,进行合理的分工。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专长和能力,承担相应的任务和责任。
同时,也要明确目标和计划,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目标。
通过明确责任和分工,可以避免工作重叠和责任模糊,提高工作效率。
3. 建立互信和共识互信和共识是合作的关键,只有建立起互信和共识,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一、引论及常用概念的定义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罗纳德·高斯在受奖演说中强凋他及其他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了生产的制度结构。
如果经济学可以定义为是研究“生产”“消费”与“交换”的一种“社会学科”,那么主流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对“交换”的研究,其核心部分是市场的研究及价格理论。
主流经济学当然可以推广到制度方面的研究,家庭经济学的结果说明家庭制度如何影响消费结构,以贝克为首,在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建立了把社会学因素引入家庭行为的经济学描述的典范,从而可以描述消费结构如何随家庭结构的演变而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关于生产的制度结构的研究,是从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研究开始的。
例如高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实质》一文,以及此前Berle和Meansl933年的研究。
其后约五十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说明,与家庭的研究类似,当企业内部的制度发生变化时,其生产行为亦随之变化,导致例如供给结构的变化。
综此看来,主流经济学关于价格由需求与供给确定的原则被制度的研究推广到了关于供给与需求是如何受家庭与企业内部制度影响的原则。
而所谓“新制度学派”的贡献在于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服从某种最大化行为的人关于家庭及企业内部制度的选择受着交易成本的结构的影响。
高斯之所以把他的文章定名为“生产的制度结构”。
我以为其理由在于,家庭制度的研究实质上是家庭生产制度的研究,故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关于资源通过某种制度下的生产行为转换成更有价值的形态这一过程的研究。
基于以上的理解,经济制度的演化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作的努力。
那么一个自然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变都看成是一种“创新过程”。
诺斯于1990年发表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果)一书,就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看法。
严格地说,这篇文章是对以上所说研究成果的一个回顾或加入了笔者个人理解的转述。
时间持存理性---兼评普列高津<确定性的终结>time sustains rationality汪丁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科学询问“这是什么?”从而将世界客体化,并且由此确立“理性为自然立法”的地位。
存在者在时间之流中持存,时间之流的“瞬时性(temporality)”与存在者的“必死性(mortality)”并行。
海德格尔区分说:存在者不是存在,时间之流不是时间;存在与时间互为决定。
“存在”于空无之背景中衬托出万有;“时间”从未来之无限可能性中揭示存在者的存在。
凡“有限”者,总是时间内的有限。
人的理性,因人不能成为神而不能不是有限的。
故而理性在时间内持存,如康德所言:时间是意识之流的存在方式。
理性,因为是有限的,就不能不将无限可能性“立法”为有限的,否则“世界”对理性而言就无从理解。
世界是理性的世界,世界仅对理解着的人敞开自身。
但世界又向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敞开,世界是无限的,世界原本不能被客体化。
科学询问“这是什么?”就意味着由理性为问题提供“世界图景”,提供一套“生成原则”,从而理性可以告诉自己:世界就是如此这般(按照它的生成原则)运行着的。
因此“science”的原初形态是“physis”(物1理学),是“genesis”(发生学),是“alethea”(解蔽),是被希腊人视为“发生着的”现象及其“现象学”。
我们必须明白,“发生着的”决然不同于“存在着的”。
前者经由时间向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敞开;后者已经放弃了无限可能的(空无的)存在方式而显现为此时此地有生有灭的存在。
科学原本是对“发生着的”无限可能性的“惊讶”,却经由形而上学显现为对“存在着”的客体的分类和立法。
科学原本是以动态的眼光理解世界,却经由神学本体论转为以静态的眼光理解世界。
理性原本是“对话着的逻各斯”,是思想经由对话开展和认识自身。
就这一点而言,原本没有东方理性与西方理性的区分。
对话便是承认事物的“多向性”,是面向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是有限理性理解无限可能性的本真方式,是“语言动物”克服语言局限性从而可以思考“无限”的(至少在我看来)唯一的途径。
对话伦理教育失败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话伦理是哈贝马斯社会交往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
1996年我曾拜访他,我们对着他家落地窗外的湖面,畅谈四小时。
我的观察,他完全不留意他在当代思想界的领袖身份,例如,他步行送我到火车站,告别。
他的谈话,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对话伦理在他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他确实身体力行。
在我看来,他很乐观---这个世界明天会更好吗?罗素和梁漱溟的问题,我的问题,和他的问题。
前提是,人们以平等条件参与对话--- dialogue on the equal terms。
我由德国回香港再至北京时,新左派思潮开始泛滥,哈贝马斯被国内新左派捧为思想领袖,我只能暂不写出我和他的谈话。
后来的中国思想辩论,所谓世纪末大论战,哈贝马斯进一步被曲解,让我更不愿意发表我和他的那次谈话记录。
我只在非正式场合说过,他认为中国的情况是“最坏的组合”---官僚政治、民族主义与新左派思潮。
我在北大教室这样的非正式场合还介绍过哈贝马斯对中国哲学家是否试图沟通孔子和康德持有长期的兴趣。
向前追溯,“对话”与“辩证法”,有同样的古希腊文词根,意思是“列举”---不仅列举你的而且列举我的和他的,为何如此?因为,这是西方哲学在海德格尔时期已达成共识的字源学考证,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整体,于是只能通过“盲人摸象”的途径,我们全体分享真相。
这一看法,隐藏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赫拉克利特残篇”之内。
所以,平等地相互倾听,不是为他人而是为你自己的利益,只要你不打算欺骗自己(即故意不要了解真相)。
你可以说,这就是西方思想传统最内在的部分。
黑格尔继承了赫拉克利特。
辩证法,对话,康德的描述是:“同样有力的不同原理之间的冲突局面”。
存在哲学的看法是:人,既然他的本质是创造,那么,他只能在这样的冲突中,要么向上突破,要么沉沦毁灭。
无论向上还是向下,冲突可以激发创造性。
无路可走吗?这是你做人的机会。
不仅王国维,而且张东荪、梁漱溟、鲁迅,第一代知识分子深受存在哲学的影响,以致在民国初年,存在哲学几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成为同义词。
《行为经济学讲义》笔记(1)一、导论:1、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问(经济学+心理学),没有现成的教材,并且变化很快。
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合作可以可能。
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是:社会何以合作。
2、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多因多果,不是单因单果。
人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公共社会现象是从个体行为相互作用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秩序。
3、物体运动是质点的几何运动。
行为是生命的行为,只有生命才具有行为。
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4、选择:将各种可能的手段与方案作为一个集合,将可选方案对应的各种目标作为另一个集合。
在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映射,称为“选择”。
选择通常不是两难的。
5、判断:两难情境内作出选择。
在西蒙模型中,分为两种情况:(1)是在同一个类型中的选择,因为容易对比优劣,容易选择。
(2)是在不同的类型中的选择,因为不容易对比,所以通常难选。
比如:我是去旅游,还是换一份工作。
判断的目的:是追求价值。
企业家的职能,不是管理,而是判断,是在不知道如何选择时作出的决断。
6、文学的特征:刻画了不可重复的人类经验,不可验证。
7、经济学千招万式化为一式,就是:在约束条件下作出最优选择。
约束条件比如:道德、法律、诚信、幸福感。
将成本与收益实现均衡、道德与幸福实现均衡。
道德是一种成本,幸福是一种收益。
违反道德影响内心幸福感。
幸福感由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情感组成。
道德、信仰,要么全有,要么全有。
不会有49%的信仰,51%的信仰。
8、关于“偏好”,怀特海有个三段论——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表达是指:在自我意识中进行体现,感受到外界事物的重要性。
我意识你的存在,我感受到你的重要性,我进行了理解。
9、价值:就是感受到的重要性。
故,每个人赋予同一事物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10、成本:就是在可选方案中被放弃的那些方案手段以及对应出现的目标与价值。
11、自我意识:外部的重要性在脑海中的表达与反应。
[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2011-02-20 00:25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经济学是什么?它应当是什么?这当然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汪丁丁:为《读书》写的经济学(之一)摘要及读后感。
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经济学就被认作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用有限的手段(means去应付人们无限止的欲望。
分工和专业化迫使经济学家不去过问那些手段和那些欲望是否正当或是否高尚。
他们把这些问题留给了那些还没有从苏格拉底或柏拉图那儿放逐出去的,依旧很高尚的道德哲学家们。
经济学家们也不再关心人的欲望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这类问题,那己经分工给了心理学家们(理论的和实验的)。
于是现代经济学变成了主要研究如何有效运用现有手段的科学。
至于经济学应当是什么,我想在文章的结尾处再提及。
那些能够缓解人们焦虑与痛苦的东西,应当被叫做手段。
所以在眼下的世界,钱是一种手段,因为用钱可以买到我们欲望着的东西;所以在那个点石成金的故事里,黄金绝对不是手段,因为他用黄金买不到任何他真正欲望着的东西。
交换,亚当·斯密说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总量不变的手段,仅仅由于交换,满足了更大多数人的更大的需求。
这是一种改善,一种有利于一些人而不损害任何人的,经济学家称为伯累托改善的事件。
交换是实现伯累托改善的合乎人类天性的方式。
用手段生产手段,一直到那些最原初的手段,我们的知识找不到任何方式可以用任何手段去生产出他们。
这些原初的手段叫做要素。
时间就是一种要素,因为人类,除了幻想中的时光机,尚且不知道怎样生产时间。
从终极意义上说,世界上只有人类时间可以称做要素,其他要素之有限性盖源于人类没有足够时间去发现更多的资源。
理性的人们通过分工增加能够应付他们欲望的手段,即财富。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实现这可能性,两个制度条件必不可少;(1)分工造成的规模经济的好处必须适当地分配到每个参与了分工的人。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网上形考任务、终考任务单项选择题满分题库( )把人们分成白领和蓝领两个阶级。
[答案]米尔斯的阶级模式( )不是从客观条件上去探讨社会问题,而是侧重于在主观方面探讨社会问题。
[答案]标签论( )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孟德斯鸠( )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答案]亚洲型城市( )连续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答案]孔德( )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答案]批判理论( )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理解社会学传统的开创者。
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是人的社会行动,通过“理解”人的行动动机中所包含着的“主观意义”去认识社会现象。
[答案]涂尔干( )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
[答案]产权( )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答案]规范系统( )是社会制度的主体。
[答案]组织系统( )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概念,力图弥合社会行动的社会心理基础与宏观结构制约之间的鸿沟。
[答案]米尔斯( )以工商业市民为主体,功能上具有多样性,城市结构极为复杂。
[答案]欧洲型城市(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教授,明确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独立的客观存在物——社会事实,为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答案]涂尔干按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划分,可将其分为。
[答案]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分。
[答案]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按照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
[答案]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 )就算进入警戒状态。
[答案]超过0.4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 )属于正常状态。
[答案]0.3~0.4之间保持活力是组织处在( )的关键任务。
[答案]成熟阶段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和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
经典的福利国家理论总是沿着“国家-市场”的二元分析框架构建自己的诠释模型。
理查德·M .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 )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这一维度,将“国家-市场”二分的诠释传统,重新整合成“社会-市场-国家”的分析架构,形成其独特的“国家福利”的叙事范式,并使“社会政策”最终“学科化”。
这不仅使他赢得了“社会政策之父”的美誉,同时还使蒂特马斯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获得“福利国家的最高主教”这一殊荣。
一、蒂特马斯的学术生涯与学术影响理查德·M .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 )是一个费边社会主义者。
他毕生致力于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改良运动。
就其学术贡献而言,蒂特马斯既是英国和欧美国家公认的社会政策体系与福利国家理论奠基人,又是经验性社会福利政策研究的开山鼻祖。
他的思想与理论体系达到了福利哲学的层次。
蒂特马斯已成为社会政策与国家福利的代名词,成为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理论的一面旗帜①。
正是由于其在社会政策领域开创性的卓越贡献,[摘要]蒂特马斯是英国社会政策的开创者和福利国家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以其鲜明而务实的价值取向和对社会公平的执着关注,蒂特马斯构建了其完整的国家福利思想。
支撑蒂特马斯福利思想体系的,是其关于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市场损害与社会成本、经济自由与社会政策三个方面关系的论述。
以此三大命题为基轴,蒂特马斯建构了一个三维度的福利分析框架。
[关键词]蒂特马斯福利国家社会福利理论[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09CSH005)阶段性成果,同时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B501)资助。
[作者简介]汪华(1974-),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10)06-0029-07蒂特马斯福利思想探微汪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上海200237)社会学与社会工作①刘继同:《“蒂特马斯典范”与费边社会主义福利理论综介》,《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的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又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人类合作秩序的起源与演化汪丁丁 罗卫东 叶 航(本文根据作者2005年5月14-15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同名演讲的内容修改整理而成)一汪丁丁:我想从两个角度,把这次报告的主题引出来。
其实,我们今天的报告是一个跨学科问题。
阐释这个问题,仅仅依靠经济学是不够的。
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科学的视角上,用一种统一和演化的社会理论来谈我们人类的合作秩序。
从演化社会理论谈这个问题,有两个角度可以切入。
第一,我们假设,一个外星人突然来到我们地球,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想知道,统治这个星球的动物,即我们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
作为外星人,他不会去考虑你是怎么行动的,你的动机是什么,或者你行为背后是什么理论体系。
他要把握的其实是最简单、最直观、或者最宏观的事实,即这种动物以什么方式来实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这个角度,外星人也许会发现,人类首先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活动的,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一群一群地居住。
维系人类个体之间联系的有两种主要形态,第一种叫竞争关系,这是经济学家很强调的关系,它导致了效率,导致了很多很多东西,好的事情,坏的事情。
但外星人显然还会注意到另外一种关系,即人类之间的合作关系。
就我这个地球人来说,我不知道人类的这两种关系究竟哪个更重要。
我到现在还没有想清楚,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究竟哪一个先,哪一个后。
但我可以找出最新的研究文献,表明人类对合作的兴趣,最起码在生物脑演化的阶段上甚至早于人类的竞争关系。
这是一篇发表在2004年《科学》杂志上的文章。
① 你别看我们经济学家谈竞争谈了那么多,其实合作的重要性不亚于竞争的重要性,只不过经济学家不谈,或者很少谈到。
这是主流经济学很大的一个不足,是需要我们来改变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讨论合作关系,因为竞争关系谈得太多了。
竞争关系,经济学的原理只有一个核心的概念,在芝加哥学派的价格理论里面经常讲到,当然这是就芝加哥学派的口语传统而言的,在一般的教科书里你很难看到这是一个核心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替代性”。
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第一章单选题“社会”一词源于第一章单选题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第一章单选题第一次提出社会学的是法国社会学第一章单选题满足人民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的第二章单选题生存和享受是人类需要的第二章单选题社会需求是人们社会关系的第二章单选题 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处于非常第二章单选题人的需要具有第二章单选题人们需求的满足方式满足可能具有第二章单选题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是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的基第三章单选题社会相互作用则是第三章单选题“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第三章单选题社会交往的动因第三章单选题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第三章单选题首先提出社会角色的是第三章单选题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第三章单选题实际角色第三章单选题时尚是一种属于 ( )的集第一章多选题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起点第一章多选题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 非正式的第二章多选题对社会需要的界定需要的必然性需要的客观性需要的社会需要的生物第二章多选题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生存享受发展第二章多选题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层次分为(生理和安全归属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第二章多选题社会角色一般可分为复式角色和角色理想角色和实自致角色先赋角色 第二章多选题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第三章多选题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第三章多选题社会化的生物基础人有进行脑力劳人有较长的依人有较强的人有语言的第三章多选题社会化的基本过程感知阶段运动阶段运算阶段命题阶段第一章判断题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第一章判断题“社会”一词源于中国第一章判断题社会学研究方法上是抽象性的第二章判断题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第二章判断题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第二章判断题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第二章判断题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处于非常关键的第二章判断题“社会”一词源于中国第二章判断题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第二章判断题“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第二章判断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第二章判断题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第二章判断题时尚是一种属于 “集体着迷”的第二章判断题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论是在1943年错误错误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正确正确错误基础是现实的角色集体着迷正确正确正确人类活动的主要方式库利手段人的需要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米德关键位置人际关系密切社会性社会契约性马斯洛姆手段社会学概论过程性评测答案中国劳动孔德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第三阶段第三章判断题社会的相互作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第三章判断题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三章判断题认识世界是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第三章判断题个人交往又称人际交往第三章判断题冲突的产生根源于人性第三章判断题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交往的层次中经第三章判断题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人们赋第三章判断题“镜中自我”是米德提出的第三章判断题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第四章单选题人的社会化过程( )的相互作第四章单选题人的社会化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第四章单选题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接受社第四章单选题语言是人社会化强有力的( 第四章单选题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 第五章单选题群体生活人的社会化形成的( 第五章单选题人们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促进人们第五章单选题群体是彼此能够( )的一群人第五章单选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第五章单选题家庭的经济功能是( )第五章单选题性行为是人的生物功能,与动物在第五章单选题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第五章单选题目前约束婚姻家庭的主要是( 第六章单选题社会组织的侠义解释是( )第六章单选题社会组织是( )产物第六章单选题社会组织是由( )而形成的第六章单选题社会组织与环境是( )第六章单选题合理的具有较高整合程度的目标系第六章单选题X和Y理论是谁提出的( )第六章单选题霍桑实验得出一项重要的结论( )第四章多选题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人又脑力劳动的人有较长依赖人有语言能人有较强的第四章多选题社会控制的目的实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法律和道德第四章多选题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第五章多选题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第五章多选题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自然形成正式手段控制感情色彩浓满足成员的第五章多选题恩格斯认为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第五章多选题一夫一妻制家庭等按家庭的代际层以家庭权力的以家庭亲属以上均为正第五章多选题家庭的社会功能生产(两种生产抚育和赡养的消费功能娱乐和享受第五章多选题我国家庭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生物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的变抚养教育子赡养功能的第六章多选题社会组织可以按结构、功能、规模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以上均为正第六章多选题环境对社会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表一是组织中应有二是环境变化使社会组织的内部第四章判断题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第四章判断题人的社会化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第四章判断题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接受社第四章判断题语言是人社会化强有力的工具和杠错误正确交换关系必要前提麦格雷戈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正确错误具有社会性程序和规范婚姻法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历史分工主要部分必要条件结成群体相互联系基本单位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错误正确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前提基本条件工具和杠杆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第四章判断题社会规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主要部第五章判断题群体生活人的社会化形成的主要条第五章判断题人们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是促进人第五章判断题群体是彼此能够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第五章判断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第五章判断题家庭的经济功能是生产、分配、交第五章判断题性行为是人的生物功能,与动物在第五章判断题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第五章判断题目前约束婚姻家庭的主要是婚姻法第六章判断题社会组织的侠义解释是一个家庭第六章判断题社会组织是历史的产物第六章判断题社会组织是由分工而形成的第六章判断题社会组织与环境是交换关系第六章判断题合理的具有较高整合程度的目标系第六章判断题X和Y理论是谁提出的麦格雷戈第六章判断题霍桑实验得出一项重要结论社会因素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第七章单选题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一群第七章单选题社区与社会的共同之处第七章单选题社区文化主要表现为第七章单选题我国第一个提出社区研究的是第七章单选题人文社区学也称第七章单选题研究农村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一个第七章单选题城市社区通常按照人口数量或功能第七章单选题我国的封建城市是第八章单选题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最显著不同时第八章单选题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第八章单选题阶级的本质是第八章单选题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等级制( 第八章单选题我国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第九章单选题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第九章单选题关于婚姻家庭关系、家庭性质、结第九章单选题有效的社会制度必须是第九章单选题宗教是一种( )的社会制度第九章单选题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不同第九章单选题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第九章单选题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第七章多选题社会学所说的社区人民互相认同互相依赖协调共生在一定地域第七章多选题社区一般分类按社区中人们的按社区中人群按社区形式按社区的多第七章多选题人类理性是农村和城市互相共同发展实现城乡融上述均正确第八章多选题社会分层有不同层次一般解释为功能论需求论天才论第八章多选题历史上的社会分层有三种现象等级制种性制阶级第八章多选题知识分子阶层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脑力劳动者依靠脑力劳以上都对第九章多选题社会制度的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组织系统具体制度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有稳定性家庭制度规则系统综合性综合体主要指标经济中心性别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剥削种性制相互关联的人都是社会关系体系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吴文藻人类生态学重要的侧面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正确正确错误错误正确错误正确错误错误错误第九章多选题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制度有(家庭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第九章多选题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第九章多选题文化是靠一代一代人不断地继承总结改造创新积累和发展起来第九章多选题社会制度的建设要考虑三个因素制度建设与制度建设目标是否一个社会里以上都对第七章判断题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一群人第七章判断题社区与社会的共同之处都是社会关第七章判断题社区文化主要表现为基本相同的价第七章判断题我国第一个提出社区研究的是李大第七章判断题人文社区学也称人类生态学第七章判断题研究农村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一个基第七章判断题城市社区通常按照人口数量或功能第七章判断题我国的封建城市是商业中心第八章判断题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最显著不同的是第八章判断题阶级产生于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第八章判断题阶级的本质是剥削第八章判断题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等级制宗族第八章判断题我国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阶级第九章判断题社会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第九章判断题关于婚姻家庭关系、家庭性质、结第九章判断题有效的社会制度必须是规则系统第九章判断题宗教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制度第九章判断题社会制度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不同第九章判断题制度的有形代表就是它的组织系统第九章判断题我国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第十章单选题社会需要一种机制这就是第十章单选题社会控制有正式控制和第十章单选题内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第十章单选题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第十章单选题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第十章单选题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第十一章单选题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第十一章单选题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的第十一章单选题人口问题的实质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第十一章单选题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一靠第十一章单选题劳动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第十一章单选题贫穷首先看作是一种( )现第十二章单选题社会保障也叫第十二章单选题社会保障实质是通过( )来缓第十二章单选题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第十二章单选题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 第十二章单选题社会工作是助人的工作它首先解决第十二章单选题团体工作也称( )工作第十二章单选题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 第十二章单选题人的生存有赖于他的周围非营利性本质价值社会群体贫、愚、弱、私环境不相适应教育改革本质特点经济社会安全国民收入再分配本身基本前提社会规范行为规范研究对象社会的常态正确错误正确正确社会控制非正式控制正确错误错误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第十章多选题社会舆论的特点现实性集体产物大众传播第十章多选题犯罪发生有几个主要方面犯罪者个人原因具体生活环价值多样化第十章多选题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经济第十一章多选题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文化因素政治原因人口惯性社会因素第十一章多选题失业的成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人口过度发技术进步与第十一章多选题我国解决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新增劳动力就业解决隐形失业第十一章多选题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生产,创造广开就业渠道继续控制人建立待业、第十二章多选题社会保障有如下特点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第十二章多选题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渊社会工作专业产历史渊源第十二章多选题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实际困难,挖掘潜能,促发扬互助精化解社会问第十二章多选题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城乡社会保障的城市包办性和行政推动社会保障制第十章判断题社会需要一种机制这就是社会控制第十章判断题社会控制有正式控制和非正式第十章判断题内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第十章判断题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第十章判断题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基本第十章判断题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社会规第十一章判断题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第十一章判断题社会问题是社会的病态,但存在的第十一章判断题人口问题的实质再生产与物质资料第十一章判断题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一靠第十一章判断题劳动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本质第十一章判断题贫穷首先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第十二章判断题社会保障也叫社会保险第十二章判断题社会保障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来缓第十二章判断题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第十二章判断题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在本质第十二章判断题社会工作是助人的工作它首先解决第十二章判断题团体工作也称社会群体工作第十二章判断题中国农村的根本问题是贫、愚、弱第十二章判断题人的生存有赖于他的周围环境章节题型题目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第十三章单选题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第十三章单选题生活方式与( )第十三章单选题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组第十三章单选题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第十三章单选题社会革命是社会( )发展的必第十三章单选题提出“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是第十四章单选题提出“后工业化”一词学者是第十四章单选题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第十四章单选题关于发达国家未来的发展的研究归第十四章单选题对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来源说的最第十四章单选题社会学的任务是认识和解释第十四章单选题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方法论是第十五章单选题访谈是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也是现实社会历史唯物论技术基本矛盾托夫勒贝尔人的社会需要未来学的创立斯比特正确正确社会系统生产力基础经济基础错误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错误正确正确错误正确正确正确正确错误错误正确错误第十五章单选题社会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他从诞第十五章单选题孔德社会学体系的基石是关于第十六章单选题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第十六章单选题美国社会学迅速发展是在第十六章单选题社会学的发源地是第十六章单选题符号互动论( )年代在美国兴起第十六章单选题对社会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是第十三章多选题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大约依赖关系顺应关系掠夺关系和谐关系第十三章多选题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是历史循环说社会进化社会均衡以上均正确第十三章多选题社会流动的根据流动主体流动方向流动参照物第十四章多选题社会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社会趋同论依附理论与世全球发展理信息社会和第十四章多选题未来社会学约可分为三个主要学派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赫德森学派第十五章多选题社会调查研究的特点直接从现实社会方法的科学性以分析和研实事求是第十五章多选题收集资料的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第十五章多选题社会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第十六章多选题现代主要社会学流派结构功能学派冲突理论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第十六章多选题国际社会学组织主要有国际社会学协会国际社会学学会第十六章多选题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给社会学注入了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社会组织学语言社会学第十三章判断题社会变迁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第十三章判断题生活方式与生产关系第十三章判断题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社会组第十三章判断题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上层第十三章判断题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第十三章判断题提出“第三次浪潮”社会学家是孔第十四章判断题提出“后工业化”一词学者是贝尔第十四章判断题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人的社会需求第十四章判断题关于发达国家未来的发展的研究归第十四章判断题对信息社会这一概念的来源说的最第十四章判断题社会学的任务是认识和解释现实社第十四章判断题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方法论是辩第十五章判断题访谈是收集资料的常用方法,也是第十五章判断题社会学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他从诞第十五章判断题孔德社会学体系的基石是关于历史第十六章判断题社会学早期代表人物孔德第十六章判断题美国社会学迅速发展是在二战前第十六章判断题社会学的发源地是美国第十六章判断题符号互动论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第十六章判断题对社会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是正确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正确错误正确错误错误正确正确错误错误错误正确正确二战后法国6019世纪上半叶正确错误150历史发展的进化过程孔德答案ABCACCBDACCBABADDBBAABCD 非正式的AD 需要的生物性ABCDABC 自我实现ABCD 先赋角色 ABCDABCDABC 人有语言的能力ABCD 命题阶段ABCDAAABAAAABBBAAAAAABAABA答案ABCDABCDACABCABCBCAB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ABCD 法律和道德规范CD掠夺关系BCDAB满足成员的需求 ABCD 一夫一妻制家庭等ABCD 以上均为正确ABCD 娱乐和享受的功能ABCD 赡养功能的变化ABCD 以上均为正确ABCD 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ABABBABBBAABBABAAABAA答案BACDABCCAABCAACABCAC 在一定地域空间ABCD 区的多元综合标准分类ABCD 上述均正确ABCDBCDABC 以上都对ABCDABCDABCD 设备系统ABCD 积累和发展起来ABCD 以上都对ABCDBAABABABAAABBABAABAA答案ABCDABCACABACADABCBA多样化与法律约束无力BCDABC 社会因素ABCD 技术进步与调整ABCDAB 建立待业、失业保险ABCD 人道主义ABCDAB 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ABCD 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ABCDAABBABBAABAABAAABAAA答案ABCDABCDABCDACACCAB 和谐关系ABCD 以上均正确ABCDABC 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论ABCDABC 实事求是ABCDBCD 个案调查ABCD 交换理论ABCDAC 语言社会学等ABCDABABBBAAABABBAAABBAA。
宗教”,《读书》2002年第8期)。
“理性”的第二层含义是“自恰性”,亦如森指出过的。
但世界的量子论解释恰恰基于玻尔的“互补性”原理,即“逻各斯”通过对话而昭显自身(尼尔斯.玻尔《哲学论文集》,“知识的统一性”),而非“因果性”原理。
后者只对特定的观察者而言构成“自恰”世界,对全部观察者而言则构成“矛盾”世界。
“选择”,首先要求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转向另外的可能性),其次要求选择者有认知各种可能性的“能力”,最后要求选择者有落实其选择的“意志力”。
可惜,在这三方面,经济学假设都存在失效的“边界”(三个“bounded”):“bounded rationality”,“bounded will-power”,“bounded self-interest”。
来自行为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当人的选择接近了上列的三类边界时,选择行为将系统地显著偏离经济学“完备理性”假设下的行为模式。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994,“choosing what to choose”)说过“道德成本”这件事。
他提的问题是:“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当小偷?”,他的回答是,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存在着行为的道德成本。
阿尔钦(A.Alchian,"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说过:人们“选择集”的边界是由社会划定的,即权利的界限。
康芒斯(mons,1931,“institutions”)说过,每一项“交易”都涉及三类社会关系:1、利益冲突,2、相互依存,3、社会秩序。
以上所引,“秩序”、“权利”、“道德”,都无法独立于特定社会的成员之间交往、对行为的意义的分享和阐释、道德与文化传统。
制度经济学家(诺斯(D.North)、巴泽尔(Y.Barzel)、康芒斯)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秩序/权利/道德”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意义的分享和阐释/道德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著上编新闻评论学的一般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评论学的界说新闻评论学的定义:新闻评论学是应用新闻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以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原理、原则、方法以及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以熟练掌握新闻评论运做规律、发挥评论最大效用为主旨的一门科学。
一、由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所决定新闻评论由于它的独特功能,是作为新闻传播的灵魂和旗帜而存在的,它是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力的传播形式,在整个信息传输中,总是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二章新闻评论的特点第一节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新闻报道是基础和主体,它的主要人是报道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用事实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种无形的意见来启迪受众。
新闻评论是旗帜和灵魂,它总是围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针对当前发生的各种典型事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现实生活出发,进行评述说理,指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有形的意见直接地知道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动。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比较以言论为主的新闻评论和以叙述为主的新闻报道在反映内容、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上是不同的:、反映内容。
新闻报道向受众传播新的信息,提供新闻事件的事实真相,力求反映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
新闻评论以新闻提供的事实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事实表象所掩盖的本质现象,然后进行分析说理,由点到面,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事实多蕴涵的意义,直接阐明作者对事实或问题的评价和看法,反映传播的意图。
、写作目的。
新闻报道满足手重欲知未知的目的的同时,发挥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激浊扬清等作用。
新闻评论旨在使新闻内在饿思想得以引申、提高与升华,直接阐明主张与思想观点,摆事实是其论证的手段,将道理为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