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首届“祝希哩”街头文化艺术现场—铜锣湾版共33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3
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5 周年首届中国书? 画? 瓷红色文创(安源)研讨会暨“毛主席去安源”限量版瓷雕全国首发仪式在江西萍乡举行作者:薛丽李亚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8年第12期2018 年12 月22 日,由《公关世界》杂志社,中国毛泽东书法研究院及萍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蓝波湾艺术+ 承办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诞辰125 周年首届中国书?画? 瓷红色文创(安源)研讨会暨“毛主席去安源”限量版瓷雕全国首发仪式在萍乡蓝波湾花园酒店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红色记忆。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兴国,中国毛泽东书法研究院院长张军虎,江西省军区原政治部主任王峰将军,萍乡市人大原副主任黄剑峰,萍乡高专原党委书记尹继国,萍乡市工商联合会、萍乡市总商会主席、市政协副主席胡芳,萍乡市文联主席江善春,萍乡市文广新局调研员、安源纪念馆馆长肖德军,中共安源区委宣传部部长郭建斌,萍乡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张波,萍乡市工商联合会萍乡市总商会副主席张明南,安源区副区长李燕,安源区宣传部副部长叶洪亮, 萍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主任李宝仔,宜春市市场管理局调研员兰社源,萍乡市纪委常委景国成,萍乡广播电视台副台长李运球,甘祖昌干部学院负责人吴竺,江西省美协原主席蔡超,景德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程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孙燕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小玲,瓷画专家吴晓涛,《公共世界》杂志社执行总编辑路世鹏,《公关世界》杂志社记者部主任李亚等嘉宾出席大会。
蓝波湾艺术+ 文化创意基地董事长李群芳为大会致欢迎词,他表示,为深切缅怀毛泽东同志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的光辉思想,崇高品德和革命风范,我们以书法、绘画、瓷艺的形式展览,展示毛泽东同志的光辉历程,用“不忘初心、红色记忆”为主题召开研讨会,我们以《毛主席去安源》瓷雕首发仪式等文创艺术,传承和弘扬红色安源精神,是一件极具正能量、政治性、文化性、艺术性的大事、盛事。
一声锣鼓响知是乡戏来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3年第11期袁河采茶戏活跃于袁河两岸,是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地方剧种,为江西省十五个濒危剧种之一。
江西宜春地处赣中西部,与湖南浏阳接壤,古名袁州,历史悠久,自汉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宜春县志》明确记载:“邑为吴楚要冲,车马驰骤,船舶往来咸出于途。
”明正德《袁州府志》亦记载其“山川秀特,物产蕃盛”“艺文儒术为盛”“儒风之盛甲于江右”“旋乐之节奏一时观听者莫不称赞叹息”。
袁州境内有袁河,袁河偏袁州境之南,自西而东流长57千米,是袁河采茶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地。
历史源流采茶戏,是在采茶歌和采茶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袁河采茶戏,旧称三角班,是根植于农村,活跃于袁河两岸,融入采茶歌舞并在民歌、灯彩、评话说唱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江西地方戏种,流行于江西宜春、万载、上高、新余及吉安等地。
其除了一些小戏的部分腔调如“川调”“神调”使用文场伴奏外,其他均以锣鼓伴奏为主体,故又名“袁河锣鼓戏”,在江西众多采茶戏中显得独具一格。
袁河采茶戏最初以灯彩形式演唱民歌,后来发展成小丑、小旦、小生的“耍戏”三角班。
清咸丰年间,高腔和汉腔相继传入宜春,花鼓小戏亦由水上交通而来,在袁河一带流传。
有农村善艺者以采茶调为主,吸收高腔、汉腔和花鼓戏的曲调精华,保持高腔“一唱众和”的演唱特点,伴以采茶灯的锣鼓经,声腔既高昂奔放,又活泼跳跃、委婉轻松,逐步形成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地方剧种。
1979年,其被正式定名为“袁河采茶戏”。
袁河采茶戏从形成到相对成熟的历史,大致经历了如下历程。
首先,从班社情况来看,袁河采茶戏最初是草台班,属于不流动的业余班,只在逢年过节演出少量简单节目,以增添节日气氛。
继而有“季节班”,是数个“草台班”联合而成,因为人员、节目相应增加,于是开始到附近乡村演出,但还是不脱离生产的半职业性班社。
后来出现“四季班”,艺人习惯称之为耍“班子”,这种班社由当地较为有名的艺人组成,以演戏为业,终年流动演出,有时甚至还有外地艺人前来搭班演出,这便形成了袁河采茶戏的“大班”。
2007年首届上海HIPHOP国际流行文化节策划方案北京中传时期公关策划目录一.活动背景二.活动形式及意义三.活动主办单位四.主体活动内容五.活动预期成效六.活动赞助方案一.活动背景什么是HIPHOP?HipHop一词源于美国,现时要紧概念为一种文化。
DJ(搽碟)、MC(说唱)、Bboying (街舞)、Graffitti(涂鸦)这是四大元素。
其文化精神又延伸贯穿至街球、极限运动、衣饰服装等领域中。
DJ(搽碟)1967年,有位牙买加移民在美国纽约最先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路,独创“刷唱片”(scratch)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
DJ作为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从此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
固然若是只会放CD是不够的,要有相当的音准及节拍感,才能将两首不同的歌曲漂亮地混音;更高的技术是scratch,也确实是所谓的刮唱片,DJ在国外已经盛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而且还举行一些大大小小的国际竞赛,其中最具公信力的竞赛,叫做“DMC”。
MC(说唱)说唱(MC)指party中带动气氛的主持人(master of ceremony)。
一个好的MC要能带动世人的情绪,对着世人说话,以人声制造节拍和仿照机械所发作声音如鼓声或scratch等,因此演变成Rap等说唱技术。
MC不只是演出者,也兼具了HipHop文化的讯息转达者的功能,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MC,更能带动口头禅、音乐和服装的流行,这点也能够由那么多的黑人歌手代言衣饰品牌窥见一二。
Bboying(街舞)街舞包括了机械舞、霹雳舞等,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蹈的即兴动作。
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小孩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类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进展出不一样的特点。
街舞属于劲舞,动感十足,动作幅度大,要求舞者体质好。
像单手倒立、前滚翻、大风车转、背旋等动作,属于难度系数高的演出,街舞青年必需维持足够的体力支撑,和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勇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左翼时期与其后的延安时期所培育与领导的革命电影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走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从思想上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奠定了坚强的基础”[1]。
1949年5月以来,江西省实现了全境解放。
在迅速恢复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修补战争创伤的过程中,开展革命文化的电影宣传普及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建国初期的江西电影放映活动(一)主流意识形态助推下的电影放映活动日益普及化、群众化“1949年9月22日,南昌市教育局在南昌电影院召开市影剧院职工座谈会,到会的有南昌新舞台、江西大舞台、大世界、新中国、光明、大昌、南昌、清园、泰新、民乐、燕燕、新新十二个影剧院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150余人。
座谈会提出‘影剧院要为大众服务,以实际行动庆祝人民政协开幕’。
”[2]在20世纪50年代的省城南昌,这一时期主要的电影活动,多为向人民群众集中放映一批具有宣传教育意义的新闻纪录电影和私营电影厂的上海进步电影。
新闻纪录电影包括了解放战争期间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民主东北》系列,华北解放区的华北电影队和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新闻片《华北新闻》系列,还有根据来自当时解放战争前线的战争素材,经由东北电影制片厂、石家庄电影制片厂、北平电影制片厂编辑制作的《解放太原》《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纪录电影。
这些影片伴随着解放大军的渡江南下,成为最早一批在江西放映的由中共直接领导拍摄的电影作品,起到了引领回望战斗峥嵘岁月、宣传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史、团结鼓舞人民群众迎接新中国的教育作用。
在故事影片放映方面,部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上海进步电影,例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等再次走进江西。
特别是在省城南昌的电影院,这些辉煌一时的“国片”依旧是观众最热衷街谈巷议的好故事。
红雨随心翻作浪—江西电影历史发微(1949—1979)◎沈 鲁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在先后设立的东北、华北、华东影片经理公司之外,又陆续设立了西北、西南、中南影片经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办事处、发行站)。
《民俗曲藝》目錄第1-134期(1980-2001)第1期(1980.11)篇名作者頁數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活動邱坤良 1台灣碩果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邱坤良8從雅美族的音樂談「音樂起源論」黑澤隆朝20攝影日記─看戲去謝春德26歌仔戲音樂的特殊風格張炫文2939鹿港南管滄桑史張舜華,何懿玲南管音樂初探─「花園外」的組織呂錘寬6676藝術與生活的結合:戲台上的新子弟王子政,徐世雄台南大天后宮看子弟戲錢南章民俗曲藝動態本社88職業劇團演出表本社94第2期「亞太文化傳統保存會議特輯」(1980.12)篇名作者頁數亞太文化傳統保存會議 1嚴前總統致詞全文譯稿 26日本保存與發揚民俗文化政策福田保男詹百翔譯10如何藉教學來保存與發揚傳統音樂Remon P Santos李巧雲譯18韓國民俗藝術與手工藝的保存與推廣柳雲素蔣淑津譯民間戲曲的佼佼者─小西園布袋戲班邱坤良22野台戲印象林柏樑33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之一張炫文37獨對青塚向黃昏林清玄57愚齋隨筆─談鬍鬚全吳逸生74台灣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泉、福州式神像雕刻郭振昌78(木刻部分)篇名作者頁數民俗曲藝動態本社89職業劇團演出表本社94第3期「皮影戲專號(上)」(1981.1)篇名作者頁數臺灣的皮影戲邱坤良 116中國皮影戲 JoHumphrey著詹百翔譯施伯爾手藏台灣皮影戲劇本 30 灤州影戲顧頡剛89演出表本社編輯部101第4期「皮影戲專號(下) 」(1981.2)篇名作者頁數弄影記吳亞梅 1漫談兒童皮影與皮影教學研究方朱憲19絹印皮影戲偶製作之應用陳光華35皮影戲,我們學會了幼梅45趣味漫畫故事運用於皮影戲劉宗銘52皮影戲與青少年娛樂趙文藝55向業餘的皮影藝人們致敬雷驤57台灣民間流傳手工藝之二郭振昌62具有代表性的歌仔戲音樂之二張炫文76民間信仰和節慶的保存與發揚全映玉譯92南管音樂初探「虧伊歷山」的結構呂錘寬98民俗曲藝動態本社編輯部103第5期(1981.3)篇名作者頁數文化資產保存與生活品質馬以工 4談客家民謠陳建中7一代傀儡戲王─張國才王子政12歌仔戲音樂的音階張炫文20空谷遺清音李疾32艋舺的字姓戲─愚齋隨筆吳逸生36台灣的南管音樂與南管活動呂錘寬38靡日終年歌不盡林山青52中國各地方戲劇的發展周貽白59聽瞎子說書-看戲聽書記管管77台灣民間鍚器及其製作郭振昌79民俗曲藝動態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第6期(1981.4)篇名作者頁數推不動的風車于復華 4草台戲的末春呂惠萍7歌仔戲音樂的調式張炫文11嘉義南門聽唱記梁正居18評劇的發展賴瑞河23由芙蓉花、白玉霜到喜彩蓮郭立誠26澎湖過阿猴李疾29台中南屯的字姓戲與字姓組織胡台麗32北管音樂的總綱與記譜王振義52南管音樂初探「舉起金杯」結構呂錘寬54崑劇演出史稿─一個新劇種的產生陸萼庭60看野台子戲管管86發粿伯仔李疾88我高舉雙手,擁護草台戲婁子匡97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5第7期(1981.5)篇名作者頁數三個範圍,兩個主義─談文化資產保存陳朝興 1我對地方劇曲及曲藝聲腔的看法俞大綱遺著7皮影戲的再生緣邱坤良10我為什麼研究北管音樂王振義14崑劇演出史稿(二) ─四方歌者皆宗吳門陸萼庭23北方曲藝概述陳錦釗59南聲社與臺灣的絃管活動呂錘寬64南管戲曲與我施瑞樓67愚齋隨筆─艋舺的講古吳逸生76歌仔戲音樂的拍子與節奏張炫文78糖塔及糕餅─臺灣民間傳統手工藝之四郭振昌82曲藝動態短訊 90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3第8期(1981.6)篇名作者頁數頭社的阿日祖祭典石萬壽 1杭州曲藝雜憶陳鳳威8彈詞瑣談程松甫13皮皮影子劇團的誕生鄭凱麗16民俗曲藝畫頁 25 臺灣的戲台建築李乾朗29民間藝人演說會吳玲玲33歌仔戲音樂的自由性張炫文41南管音樂初探─「對菱花」的結構呂錘寬51崑劇演出史稿之三─競演新戲的時代(上)陸萼庭57民俗曲藝動態 88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2第9期(1981.7)篇名作者頁數1川劇的起源及其特色 D.KalvodovaPhara著,詹百翔譯近代開發蘭陽的主要人物何懿玲14談民間的戲曲活動邱坤良29歌仔戲音樂的多聲性張炫文37台灣民間的製香郭振昌42基隆看傀儡戲「祭煞」吳玲玲51大鼓書雜談陳鳳威58南管音樂初探─「出漢關」的結構呂錘寬62崑劇演出史稿之四─競演新戲的時代(下)陸萼庭65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3第10期(1981.8)篇名作者頁數為什麼要保存民俗文化馬以工 1崑劇演出史稿之五─折子戲的光芒(上) 陸萼庭 5談傳統舞台上的龍套賴萬居42教小孩子學平劇王麗嘉46民俗醫生─童乩張珣55歌仔戲曲調分析張炫文63南管音樂初探─「金井梧桐」的結構呂錘寬100民俗曲藝動態 10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7第11期(1981.9)篇名作者頁數文化建設工作的構想和展望陳奇祿 1中國各地方劇種分布表本刊編輯部7崑劇演出史稿之六─折子戲的光芒(下) 陸萼庭32有彰化縣就有梨春園─一個古老劇團的滄桑邱坤良66民俗曲藝畫頁 75 記布袋戲師李天祿的巴黎行蔡春秀79淺釋台灣戲曲上的諺語李繼賢85自強京韻大鼓研究社旁聽有感陳鳳威94大家來學京韻大鼓嵇若昕97民俗曲藝動態 99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105第12期(1981.10)篇名作者頁數1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一) 田仲一成著吳密察譯近代臺灣的茶風吳智和23崑劇演出史稿之七─近代崑劇的餘勢(上) 陸萼庭35李天祿的布袋戲生涯林宏隆72傳統藝術燈籠的製作謝水森79雅美大船鄭惠英88民俗曲藝動態 95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9第13期(1982.1)篇名作者頁數民俗曲藝進入第二年本刊編輯部南音的沿革與危機蘇志祥 1鑼鼓喧天話北管陳秀芳7從雅美族對歌謠的分類法試論雅美族音樂的形態許常惠21東賽德克泰雅族的農事祭儀余光弘37一位民間技藝大師的消逝─敬悼張命首先生林宏隆40談梨春園的維護漢寶德42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二) 吳密察譯44續談台灣戲曲諺語李繼賢58崑劇演出史稿之七─近代崑劇的餘勢(下) 陸萼庭73民俗曲藝動態本刊編輯部103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本刊編輯部107第14期(1982.2)篇名作者頁數民俗藝術研究的重要性郭繼生 1保存在早期閩南戲文中的南管曲詞吳守禮7中國音樂樂譜概說薛宗明17艋舺的業餘樂團吳松谷21米雕與玻璃畫郭振昌29我看台灣地方戲劇比賽關曉榮34金光閃閃的「新洲園」林宏隆42留得青山在─談臺灣高山族的文化保存黃嬿竹46東賽德克泰雅人的竹筒糕余光弘51中國地方劇的發展構造(完) 吳密察譯52化作春泥更護花陸萼庭68民俗曲藝動態 83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8第15期(1982.3)篇名作者頁數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一) 黎克難譯 1談傳統戲曲鑼鼓賴萬居18中國戲曲在臺灣的發展邱坤良34中共戲劇概況楊人凱44教他們看平劇李慧敏59近年臺灣南管活動呂錘寬67三絃與我陳鳳威74自強京韻大鼓社之成長錢善夫77做戲仔金文光79南聲社將有歐洲行邱坤良81南管出巡編輯部83民俗曲藝動態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第16期(1982.5)篇名作者頁數子弟書名家韓小窗及其作品陳錦釗 1南管的古老性曾永義24南管藝術的維護邱坤良30學甲鎮慈濟宮的尋根祭典本刊34禮失求諸野─看法國人表演中國布袋戲邱坤良44從民歌的沒落看各家民歌的方向陳建中55從上海錦章書局的新書廣告說起郭立誠60傳統曲藝的方言問題陳鳳威64也談臺灣戲曲諺語呂文秀66福建的閩南小戲謝家羣71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二) 黎克難編譯76民俗曲藝動態 89 職業劇團演出表 92第17期(1982.6)篇名作者頁數「文化資產保存法」三讀通過本刊 1臺灣的開發與戲曲活動的興起邱坤良12斷垣下的樂歌─金門的民間戲曲活動李國俊25詩可以觀─陳金田編「臺灣童謠」讀後郭立誠30還給慶典一些心情─褪色節慶的心理分析余德慧48點燃台灣民俗歌謠的火種簡上仁52談犁鏵大鼓與膠東大鼓陳鳳威58張岱的飲茶藝術吳智和63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三) 黎克難編譯73民俗曲藝動態 87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91第18期(1982.7)篇名作者頁數臺灣古建築保護運動之滄桑史李乾朗 1臺灣民間日趨沒落的幾種占卜法余光弘12民歌概念之分析(一) 明立國17劉寶全與京韻大鼓陳鳳威28泉州絃管初探呂錘寬37談臺灣布袋戲四大始袓鄭升波63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四) 黎克難編譯64民俗曲藝動態 86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9第19期(1982.9)篇名作者頁數傳統劇場如何啟發現代劇場的靈感吳靜吉 1篇名作者頁數傳統民間信仰與現代生活李亦園15現代居住空間運用中國傳統空間語彙可行性之探討李乾朗29民歌概念之分析(二) 明立國43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五) 黎克難編譯61民俗曲藝動態 82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7第20期「民間劇場專輯」(1982.10)篇名作者頁數關於民俗文化保存的幾點淺見陳奇祿 1傳統民間劇場之功能及其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邱坤良7民間劇場曾永義24一起來為民間劇場造形奚淞26把文化開放給民眾蔣勳29請來享受民間劇場本刊32民間劇場活動時間表 35 北管演出時間表 36 南管演出時間表 37 開鑼啦! 記北管演出前奏黃美英38訪南管戲大師李祥石黃美英41戲曲介紹: 47 北管 48 南管 50 梨園戲 51 高甲戲 54 歌仔戲 56 車鼓戲 59 偶人戲 61 民藝介紹:剪紙 65 中國結 67 泥塑 69 九連環 71 木彫 73米雕(捏麵) 79 泉式竹燈與傘燈製作 82 風箏 92 毽子 94 北管戲劇本:白虎堂 96 斬黃袍 105 藥茶記 116 南管戲劇本:陳三五娘 136 南管戲曲唱詞 151 臺灣區地方職業劇團名錄 155第21期(1982.11)篇名作者頁數布袋戲的劇場詹惠登 1笑中有淚的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李元貞16留連、探索與反省─「民間劇場」的時代意義關曉榮24野台大戲草根香陳怡真36劇場經驗大交流黃美序40談泉州府城之傀儡戲張呈芳45民歌概念之分析(完) 明立國51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六) 黎克難編譯60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 88第22期(1983.3)篇名作者頁數二郎神傳說補考王秋桂 1千頭萬緒任重道遠─文建會成立週年的回顧與展望黃美英27南管戲與南管音樂的關係呂錘寬33功名歸掌上-小西園劇團赴日公演黃美英4451南聲社帶給歐洲一陣南管旋風許常惠,施舟人台灣民謠的三大主流簡上仁55篇名作者頁數如何實地收集民俗資料(七) 黎克難編譯62職業劇團演出表 91第23、24期「傀儡戲專輯」(1983.5)篇名作者頁數台灣的傀儡戲邱坤良 1傀儡戲結合現代青年的初航幼梅,秉昀25傀儡戲薪傳有人─林讚成喜上眉梢謝松輝30揭開傀儡戲偶的外衣─談傀儡的構造郭端鎮34頭盔的製作何秉昀48傀儡戲的表演動作江武昌,王麗嘉58傀儡戲在教學上的運用謝松輝99106滑稽神─關於台灣傀儡戲的神明施博爾著蕭惠卿譯118樂神一考─台灣的田都元帥與西秦王爺信仰鄭正浩著吳文理譯傀儡戲考原孫楷第141周貽白215中國戲劇與傀儡戲影戲─對孫楷第先生「傀儡戲考原」一書之商榷第25期「媽祖進香專輯」(1983.7)篇名作者頁數訪李亦園教授從比較宗教學觀點談朝聖進香黃美英 1大甲媽祖進香記黃嬿竹23進香活動看民間信仰與儀式王嵩山61戲曲與宗教活動─大甲進香之例王嵩山91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李豐楙119中國神話研究的興起─從古史到神話王孝廉153推動民俗曲藝的手─評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林明德163第26期「民間劇場專輯」(1983.10)篇名作者頁數百藝競陳─今年文藝季的民間劇場曾永義 1本屆文藝季的「民間劇場」姚一葦 5反哺鄉土─為七十二年「民間劇場」而寫李豐楙17未散之戲─寫在「民間劇場」開鑼時洪素麗23談目前民俗藝術活動的一些觀念邱坤良27中國古典戲劇的形成曾永義39大陸地方戲簡介本刊77走在民俗音樂的路上簡上仁87三代同堂的明華園黃美英99把歌仔戲唱活起來簡上仁107布袋戲的劇本與劇場組織詹惠登121夏末蟬聲─訪王炎老先生林宏隆141布袋戲與李天祿林宏隆147小西園許王的掌上乾坤江武昌155皮影戲本刊161刻木牽絲作老翁─林讚成與傀儡戲何秉昀167談「民間劇場」的「俗曲演唱」黃得瑞173傳統與創新中的中國結陳夏生177為百戲雜藝傳新人─中華民俗技藝園何秉昀191童劇「阿土冬冬」方圓劇場185藝人名冊 189第27期(1983.12)篇名作者頁數民族藝術的保存與推展曾永義 1五花八門的民間藝術洪惟助9當前社會的民俗活動林明德15 「民間劇場」應長存人間黃美英19民族音樂學在臺灣明立國27梨園考論李尤白43歷盡滄桑話崑曲─訪崑曲傳字輩老藝人邵芑67絃管上四管演出形式考沈冬77神話的定義問題王孝廉編譯89昭君故事之衍變鄔錫芬105第28期「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一)戲曲篇」(1984.3)篇名作者頁數台灣民間戲曲研究總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研究王嵩山 155台灣民間戲曲的形式與意義─兼論傳統的轉型與現代發展王嵩山,汪宜展中國皮影戲的認識吳天泰123 第29期「傳統藝能與現代社會專輯」(1984.5)篇名作者頁數台灣竹雕技藝的傳統特質與現代發展江宜展 1台灣民間傳統技藝研究論─一個人類學的初步探討王嵩山33從世俗到神聖─台灣木雕神像的人類學初步研究王嵩山79第30期(1984.7)篇名作者頁數1民俗技藝的選擇問題李亦園口述吳天泰整理生活在自己的傳統裡尹建中9人類學研究民間戲曲的意義何翠萍17台灣的民間藝術林衡道39台灣傳統手工藝術與發展郭振昌47民間小戲的形成與民間固有藝術的關係張紫晨59中國立劇的友人─訪問班文干何秉昀77祭祀裡所見的大陸戲弄─日本、兵庫縣、上鴨川、住吉神社田仲一成97109 承先啟後的相聲名家─「窮不怕」侯宏琳,汪景壽,薛寶琨李萬鵬王孝廉131 從古史到神話─顧頡剛的思想形成、神話研究以及和富永仲基加上說的比較第31期「民間劇場專輯」(1984.9)篇名作者頁數從山歌里謠到粉墨乾坤─集全台藝能菁華的第三屆「民間劇場」曾永義 1今年的民間劇場姚一葦9台灣漢族民歌─民歌手陳冠華、賴碧霞許常惠13民間劇場與地方戲曲牛川海17詩樂之美─為民間劇場而作李豐楙25兒時的民間劇場莊伯和31黃美英35專訪:隱沒在現代社會的民間劇團與藝人—記「新錦珠」的陳秀鳳劉還月51宜蘭老歌仔戲─壯圍喜樂團歌仔戲的過去與未來/宜蘭涼樂團園歌仔團面臨的困境/蘭陽新英歌仔團引人入勝的『民俗小戲』路遙知馬力─訪國光歌仔戲團主呂鴻禧林宏隆79嘉義的老牌歌仔戲團─「新南光」林宏隆85野台再高歌─文大地方戲劇研究社再上野台江武昌91我來唸歌羅─負鼓盲翁正作場李疾99窈窕風流杜十娘,自憐身世在平康─吳韻集的蘇州彈詞何秉昀105彰化縣西鄉老人會的民俗曲藝江武昌113詩詞吟唱─為民間劇場謳歌紀棟127讓民俗技藝進入大學課程─東海美術系皮影偶戲東海美術系153劇目介紹:南管戲曲—台南南聲社的演出 157 復興劇校崑曲研究社 173 看戲看亂彈─台灣僅存的亂彈班「新美園」 175 梨春園的北管演奏 179190 台灣音樂與歌謠─客家民謠、客家八音、台灣福佬系民歌、老調與新聲—簡上仁的創作民謠、五十年來台灣流行歌曲回顧陣頭表演:龍陣、獅陣、屏東縣民俗表演團體 204227 偶戲介紹:小西園布袋團、東華皮影劇團、復興閣皮影團、新福軒的傀儡劇團參加藝人資料 235 第32期「民間劇場與我專題」(1984.11)篇名作者頁數傳統與塑形─對於民間劇場活動的一些思考王嵩山 1民間劇場外的思考─探討民間戲曲技藝的提倡與發展黃美英21民間劇場三年雜感李豐楙33為民間劇場打氣莊伯和39與邱坤良教授談民俗戲曲與民俗活動江武昌專訪4553訪許常惠教授談「民間劇場」與民俗曲藝的保存陳雪峰紀錄整理民間劇場的傳承與成果牛川海57歌唱戲曲的大展示─七三年民間劇場觀後洪惟助63荒煙蔓草訪阿助─從宜蘭的「本地歌仔」到民間劇場的「電曾永義71視歌仔戲」溫馨的記憶—民間劇場隨想楊渡79民間劇場與我─藝人的話江武昌專訪84民間劇場與我莊芳榮101民俗歌謠與民間劇場簡上仁104民間劇場與我詹惠登108我與民間劇場江武昌119讓民間劇場下鄉吳東傑127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 131 第33期「民俗技藝園專輯」(1985.2)篇名作者頁數1由民俗文化的保存到民俗技藝園的設置陳奇祿口述何秉昀整理傳繼臺灣民謠的香火─序台灣民謠陳奇祿711學者專家談民俗技藝園吳亞梅紀錄整理民俗技藝實質環境規劃之幾點看法李乾朗2129談彰化縣民俗音樂採集到民俗音樂的維護許常惠口述何秉昀整理35從民俗手工藝的保存談起漢寶德口述何秉昀整理藝人的話─給民俗技藝的意見宋江紀錄整理41法國的中國戲劇訓練班─郭安博物館邱坤良53臺灣山地文化園區的創建和規則陳其南61臺灣山地文化的文物展示構想黃美英79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 117 賽夏族男子莊伯和143雅美大船落成禮鄭惠英147第34期(1985.5)篇名作者頁數韓國人過端午節張釩星 4平劇中的小戲─從「打花鼓」說起吳家璧1220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一) 江武昌,陳儒行整理說圖─漢代的雜技藝術吳亞梅37社會結構與文化保存─一個高山族聚落的例子王嵩山45從楊恩壽日記看同治年廣西演劇活動顧樂真64從二元功用看台灣的龍舟競渡黃麗雲73處處憐芳草─漫談野菜與草藥洪澤南84記一位年輕的排灣族雕刻師鄭惠英92100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三) 蔡曼容,許瑞坤,簡巧珍,林淑玲記錄民俗曲藝第一〜三十三期總目錄本刊116 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黃巧慧輯154第35期(1985.6)篇名作者頁數現階段賽夏民族祭典與民歌的保存許常惠 4從北宋舞樓的出現看中國戲曲的發展─山西中南部三通戲劇碑刻考述黃竹三,張守中,楊太康25從歷代傀儡戲發展與中國傳統戲劇的關係談布袋戲詹惠登39媽祖成道一千年--台北莆仙同鄉的慶祝遊行劉進銀54日本龍舟競渡知多少黃麗雲61平劇中的小戲─處境尷尬的「鋸大缸」吳家璧72說圖:甲.脫掌戲偶、乙.從排灣的雕刻藝術談山地民俗陳輝龍,吳亞梅86五洲元祖─黃海岱江武昌90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二) 夏竹林108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四) 簡巧珍,林淑玲,陳雪峰114地方職業劇團演出表黃巧慧輯125民俗曲藝一〜三十三期分類目錄本刊134第36期(1985.7)篇名作者頁數從販馬記談吹腔李國俊 4我演「鍾馗嫁妹」侯玉山17舶載書目所錄綴白裘全集釋義林鋒雄34談關廟玉泉閣─敬悼一代宗師黃添泉黃順仁62韓國的假面舞─談韓國鳳山的舞用面具宋錫夏撰,茶笙滿譯72威靈赫赫的城隍爺─從筆記小說中看歷代城隍的形象楊明鍔80從城隍爺的傳說談民間宗教的社會功能劉魏銘91五月十三迎城隍—附錄:台北霞海城隍建廟小史本刊96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 104 中國的…--代序本刊傳統中國的食物分列張珣說圖:七爺、八爺及其它劉還月120平劇中的小戲─打櫻桃與西廂記吳家璧126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三) 吳亞梅,江武昌136台南市戲劇年演出表本刊146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五) 蔡曼容,林淑玲,簡巧珍152地方戲職業劇團演出表吳季芬輯168第37期「民間劇場專輯」(1985.9)篇名作者頁數草野風謠訴真情─迎接文建會「民間劇場」而寫王建柱 6薪傳李豐楙8今年的民間劇場與民藝展姚一葦12從民間劇場談起許常惠14『文化櫥窗』在青年公園曾永義16來自民間回到民間─從安娜堡談到台北的『民間劇場』韓國*22我看民間工藝莊伯和24民藝吳亞梅28古代的趕集與廟會殷登國62宜蘭英的五十年戲班生涯陳健銘66大捕快與馬車伕董復蓮76高甲戲的最後堡壘(周水松與「生新樂劇團」) 劉還月78林口樂林園林根藤89其樂也融融張素玲90新美園北管戲團(附故事大綱) 92 台南南聲社(附故事大綱) 93 布袋戲界的長青樹(第二代「玉泉閣」黃秋藤) 黃順仁94劉觴100堅持傳統尊重藝術(黃順仁的傳統布袋戲團『美玉泉』)十指乾坤(訪弄影人張天寶先生) 曾麗貞107武松打虎(新興閣布袋戲團) 林山青110回首前塵 寄望未來(莒光國小「微宛然」)郭端鎮114小西園掌中戲團(附故事大綱) 120 新福軒傀儡劇團(附故事大綱) 126 復興閣皮影劇團(附故事大綱) 127 轟動武林 驚動萬教(五洲園黃俊雄先生)江武昌128兒時歡樂掌中戲(記文大地方戲劇社的偶戲演出) 林麗雲136布袋戲元老─李天祿(附故事大綱) 李維倫142小班制的大戲(高雄錦飛鳳傀儡戲團) 陳素144北管生力軍(富樂軒的少年子弟) 林山青148莆仙同鄉會的曲藝林弱香150四時農家樂(將軍鄉─昌平八音團) 黃格152弦歌聲中無歲月(談萬華集音閣) 張素玲154頂港有名聲下港有出名(吳樂天講古) 江山158張天玉與京韻大鼓 162 南樂有後管弦傳聲(訪閩南樂府) 石語年164台灣民歌的故事簡上仁168養興堂八樂林弱香171中國民謠的瑰寶(客家民謠) 楊兆禎172子期聽琴(附唱詞) 郭恩176說唱俱全的大漢曲苑鼓書團陳雪峰178蘇州彈詞(附唱詞) 180 由雜耍小戲到民俗運動吳騰達186軍民同樂石語年192海埔的小獅子(彰化海埔國小訪問記) 李疾194線西老人會的民俗才藝梅子198中國陀螺龍天198狀元騎馬繞市來(談彰化田尾鄉新海布馬團) 林淑玲200翩翩舞影展潛能胡必華204彰化縣溪州鄉的鬥牛陣林淑玲206毽子飛上天(西園國小的毽子隊) 傅正琳208登高闊步走江湖(訪學甲慈福宮高蹺隊) 林暮212216抖空竹扯扯鈴(訪基隆中正國中的扯鈴隊) 林桂香,周幼珍五更鼓角聲悲壯(訪佳里延平國小花鼓) 林茂賢218手牽犁兄喂行到水田頭(訪麻豆鎮麻口社區牛犁陣) 何庸222幼獅獻瑞(貢寮鄉和美國小舞獅團) 徐美玲227客家三腳採茶戲陳雨璋230妙趣逗人車鼓戲林麗雲234神龍下凡(東南工專的舞龍隊) 陳季蔓240出水蚊龍(西湖工商的舞龍隊) 傅正琳243斗南鎮石龜國小民俗技藝夏竹林246中國國術鄧時海250從韓門五虎到民間劇場王晶文254藝人名錄 256 節目表 263 第38期「戲曲與宗教篇(一)」(1985.11)篇名作者頁數戲曲文物的新發現(上) 4 壹.明成化本南戲《白兔記》的新現趙景深 5貳.明初南戲演出本《劉希必金釵記》陳歷明13叁.明抄戲曲《蔡伯喈》略談曹騰騑18戲曲與宗教篇(一):神聖與世俗的交融─宗教活動中的戲曲和陣頭遊藝黃美英2446儺禮和雜戲─以中韓之比較為中心金學主著,柯美月、勞子菁譯傀儡戲的宗教儀式宋錦秀88懷念陳鳳威老先生龍乃馨112劉君燦118中國人生活觀念系列:「時」「空」的交錯─與民俗有關的中國人時空觀123台灣地方戲戲神傳說(四) 黃秀錦,傅正玲慶典之外─本屆民間劇場的意義林明德126彰化民俗曲藝田野日誌(六) 林淑玲,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