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90 KB
- 文档页数: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坡居士林语堂在元丰三年(一O八O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楂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
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荫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二月至黄舍……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倚然,无所附丽。
私窃乐之……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
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
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
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
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需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
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
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
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
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懔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淄博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古诗文阅读—苏轼专题“旷达豪放苏东坡”专题学习活动,老师选择了苏轼的三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丙】臣自颖移扬,过濠、寿、楚、泗等州,所至麻麦如云。
臣每屏去吏卒,亲入村落。
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
若丰年举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
”言讫泪下,臣亦不觉流涕。
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臣闻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
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卒,不下五百人。
以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节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6. 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苏轼自夸身上虽穿着粗衣劣布,但因为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B. 颔联“踏槐花”源自“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指学子忙于春游活动。
C. 颈联写董传身处失意和困窘,意志消沉,不再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D. 尾联意为相信董传定能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表达了对董传的期许和祝愿。
7.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_(2)亲入村落____________(3)臣亦不觉流涕____________(4)臣窃度之____________8.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9.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东坡居士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东坡居士林语堂⑴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
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
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⑵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⑶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⑷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⑸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⑹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
《东坡居士(林语堂)》阅读答案《东坡居士》阅读答案东坡居士①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
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
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
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②在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③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
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
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
他转向了宗教。
④在元丰四年,苏东坡真正务农了。
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
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
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
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⑤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
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⑥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
夜里像猪一般啼叫。
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
再一个是马梦得,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
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
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
⑦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3.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4.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5.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6.气索:气短7.谓:说。
8.不韵:不雅9.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10.尝:曾经11.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九象,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①像②这⑵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淄博市202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篇一:《喜欢苏东坡(节选)》阅读答案喜欢苏东坡(节选)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
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
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
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
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
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
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
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太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
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品性所致。
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
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
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geming家史”。
散文阅读训练《苏东坡》附答案(12分)①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进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苏轼都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当然也很可能成,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
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
②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③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④请允许我在这里把笔停一下。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颤栗。
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爱、高贵、魅力之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也构不成自我卫护力,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
现在,苏东坡被它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这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他一定变得非常笨拙,无法调动起码的言词,无法完成简单的逻辑。
他在牢房里的应对,绝对比不过一个普通的盗贼。
因此审问者们愤怒了也高兴了。
原来这么个大名人竟是草包一个,你平日的滔滔文辞被狗吃掉了?看你这副熊样还能写诗作词?纯粹是抄人家的吧!接着就是轮番扑打,诗人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号着,哀号到嘶哑。
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号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荒唐透顶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1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分)罪孽颤栗笨拙哀号14、谈谈下面语句的含义。
(3分)那么,江湖淹没的将是一大截特别明丽的中华文明。
15、第④段开头撇开一笔,说“把笔停一下”,意为暂时中断苏东坡受审问、拷打的叙述,插写另一与之相关的内容。
林语堂《苏东坡传(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狭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
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
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
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
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
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
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
其结尾部分如下: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
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
于是极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
归岁既晏兮草木胖。
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病。
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
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
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
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0-13题。
(19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
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
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
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以余力复完六井。
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杭人名为苏公堤。
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苏东坡传》阅读习题及答案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
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
《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全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3.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4.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5.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6.气索:气短7.谓:说。
8.不韵:不雅9.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10.尝:曾经11.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淄博市20XX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东坡诗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淄博市2009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没有熟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而且有的.人会说士大夫不雅。
《还田舍》《东坡》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还田舍周捨①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
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②室。
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时密。
心存野人趣,贵使容吾膝。
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
[注]①周捨:南朝时期人,齐梁两代皆为官。
此诗应作于梁代。
②仲长:东汉隐士。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①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荦(luò)确:指险峻不平的山石。
16.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还田舍》开篇两句叙写作者结束了游宦生活,远离官场,呼应了题目中的“还”字。
B.《还田舍》五六句描写松竹和蓬麻日渐高大茂密的景象,表现了田舍环境的僻静、冷清。
C.《东坡》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清幽、宁静的环境特点。
D.这两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B(这两句写出植物的勃勃生机,体现田园生活的特点。
“僻静、冷静”不符合诗意。
)17.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7分)(1)下列诗句中,所用手法与“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不同的一项是(2分)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B.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C.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D.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陆游《鹊桥仙》)[解析]C(“未凿”二句手法为用典。
A项用“廉颇遗矢”典。
B项用荆轲刺秦,易水送别典。
D项典出《楚辞·渔父》)(2)以下作品的体裁,与《还田舍》相同的是①C,与《东坡》相同的是②F。
(2分)A.《国殇》(屈原)B.《登鹳雀楼》(王之涣)C.《归园田居》(陶潜)D.《念奴娇》(苏轼)E.《登高》(杜甫)F.《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解析]A项七言古体诗B项五言绝句C项五言古体诗D项词E项七言律诗F 项七言绝句(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3分)①《还田舍》中“心存野人趣”一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性本爱丘山”一样,都写出诗人天性热爱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
东坡苏轼古代诗歌阅读答案(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着。
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慨,今人有探幽访胜之思。
在印刷装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粹原装书的踪迹愈来愈难寻觅,给倾慕传统的读书人带来了不少惆怅和遗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
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
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初中文言文阅读】苏轼《小儿不畏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解读苏轼《小儿不畏虎》原文存有妇人昼日复置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躲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俯首。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相冲突,庶几其一就怨;而儿痴,竟无人知晓。
虎亦找寻卒回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畏之人,威亦无所施欤!阅读训练1.表述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后)(1)虎熟视久之熟:(2)虎亦卒回去卒: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存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3分)4.念了这个故事,恳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的怎样的鼓舞。
(2分后)参考答案:1.(1)认真(2)终于(2分后,每小题1分后)2.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2分)3.因为妇人晓得老虎的威力,惧怕而避开至水中;(1.5分后)两个孩子不懂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而令老虎悻悻而回去。
(1.5分后)4.言之有理即可。
如:当困难来临时,无所畏惧是成功的前提。
我以前最害怕跑步,但中考体育考试要考查跑步,我没有沉浸在畏惧之中,而是勤奋地练习,结果考了好成绩。
(3分)句子译者①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译文:估算老虎喝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予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惧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施展的地方了!②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译文:老虎认真地盯着他们看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碰触他们,期望其中一个能深感惧怕附注释:1、浣衣:洗衣服。
2、自若:神情不紧张。
3、庶几:差不多,存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就是“期望”的意思。
4、意虎之食人意:估计。
5、虎熟视久之甜:认真。
6、至以首抵触首:头。
7、虎亦找寻卒回去卒:最终。
寻:副词,随即,没多久。
回去:返回8、仓皇:匆忙而慌张。
9、怨:惧怕。
10、被:施加,给......加上。
11、意:估算,推测。
12、置:安放。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东坡苏轼》阅读答案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
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释①:东坡是一个地名,在黄州城东,作者被贬,在此自号“东坡居士”。
②:荦确:山石大而多的样子。
14、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
15、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
16、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
请结合上述诗或词
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分)
参考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14、唐宋八大家。
15、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实写雨
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
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2分);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1分)(意思对,不写出情景交融也可得分)16、胸怀开朗。
例如: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够
磨难人了,但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步伐,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坡头路”不正是作者坎坷的仕途吗?一个“莫嫌”,一个“自爱”表现了作者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