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史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23
中国艺术设计史中国艺术设计史一、儒家思想之造物观1、儒家既不认为自然界的价值取决于人,也不认为人的价值取决于自然界,而是认为人与自然界各自具有价值自足性,两者都是“自在”的自然。
2、“自然”与“人”没有二元对立,更没有造物与造物主的二元对立,所谓“天”,即是自然。
3、在儒家观念中,其所说的自然,不论是人的自然还是自然界,其价值都在于“自在”。
人的使命决不是利用自然,征服自然,而是通过“赞天地之化身”,完成自然,完善自然。
二、藏礼于器1、青铜礼器是先秦统治者用以表示身份等级、立国传家的重器,受到极大的重视,世代相传。
2、表明不同等级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的种类、数量、大小等有严格规定,甚至贵族使用青铜礼器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反映出等级的差异。
三、铸鼎象物在鼎身上刻绘出各类鬼神物怪的形象,巫师们凭此知道民众遵守禁忌,进行祭祀。
四、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观念——《老子》《老子》一书中有关审美和设计的论述虽不多,但却蕴涵有诸多设计美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认为追求纯自然状态才是人类理想的状态,提倡一种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自己的目的,进而达到一切目的。
目的与规律的这种不可分的相互渗透和统一,正式一切审美和艺术活动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特征。
2、“和谐共生”的设计思想更是老子所谓“大巧若拙”说法的体现。
真的巧并不在于违背自然规律,而是处处顺应自然规律,在这种顺应之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实现。
3、“以和为美”不但包含了美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朴素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紧密的联系起来。
4、“虚无观”设计的空间概念。
提出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丰富了古代的设计思想,无有无的好处,有有有的好处。
五、《考工记》《考工记》是我国最早提出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著作,如“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原则,是其工艺美学思想精髓,特别是“材美工巧”的工艺美学原则,在我国古代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久经不衰和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核心。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考题
一、简述中国艺术设计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二、谈谈商代青铜器中的艺术设计特色与意义。
三、探讨唐代陶瓷艺术设计的特点和影响。
四、分析明代家具的艺术设计风格与文化内涵。
五、对清代宫廷织锦的艺术设计进行评述。
六、论述现代中国书法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七、比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艺术设计差异。
八、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的艺术设计特色与地域性。
九、讨论当代中国时装设计的发展与国际影响。
十、分析中国建筑设计中的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创新。
十一、探索中国雕塑艺术设计的历史演变和当代创作。
十二、评述中国电影海报的艺术设计特点与创新。
十三、分析中国产品包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及其表达方式。
十四、论述中国版画艺术设计的发展与当代价值。
十五、对中国室内空间设计的历史与现代变革进行研究。
十六、评价中国动画设计在全球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十七、研究中国传统剧装与当代舞台服装设计的跨文化交融。
十八、分析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设计特色与民俗意义。
十九、探讨中国篆刻艺术设计的审美观念与技法研究。
二十、对中国纸艺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其当代创新进行探讨。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摘要: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1.设计的萌芽时期2.手工业时期3.早期工业时期4.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5.后工业时期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内容1.石器时期的设计2.文明的曙光3.传说与文化4.设计与社会发展正文: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设计发展的全面历史,它以世界技术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线,将艺术设计史分为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早期工业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后工业时期六个时期,展现了人类设计的历史。
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中国艺术设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在设计的萌芽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
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具,这无疑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在手工业时期,设计与制造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设计工作的工匠。
这个时期的设计多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的同时开始追求审美。
在早期工业时期,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设计逐渐与生产相结合,设计成为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设计开始走向现代化,同时受到西方工业设计的影响,出现了一批具有中西合璧特点的设计作品。
在工业化社会成熟时期,设计变得更加注重科学性和实用性,设计的流程也变得更加规范和严谨。
这个时期的设计作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注重审美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在后工业时期,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设计作品更加注重表达设计师的个性和创意,同时也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对各个时期的设计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为读者展现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一章1造物文化中国传统造物文化在思想智慧、造物原则等方面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打开了一座可供借鉴的宝库,我们应该多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系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契合点,从而可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造型领域获得继承和发展,并继续发扬光大,实现了“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目标。
一、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道家学主张“天人合一”,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的见解。
这里“天”即是自然,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
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互融互通的。
庄子是老子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纠缠交织、相辅相佐。
庄子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并极力赞美天地万物的自然有序:“天地固有常计守则。
(一)提倡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也就是利用生态学的思想,在产品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
除了考虑产品的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要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二)实行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的设计是一个比前者一范围更广的设计方法。
其涉及更多的方面,诸如在怎样保证产品功能的同时,减轻整个星球的负担,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回收和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等等。
举例说明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特征早期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火候比较低,器物表层大多为素面,陶器的纹饰仅占器型的三分之一,纹样大多都是比较简单的绳纹和刻划纹。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器型优美装饰精致辞纹样的彩陶也相继出现;原始人们为了在装饰上运用形式感所形成的装饰效果,以达到审美要求满足;在装饰布局上已从不同的视角,来体现装饰效果;以丰富多彩的几何纹为主体,来达到图案的样式化、抽象化;这些装饰图案的创造体现了我们先祖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
中国艺术设计史夏燕靖重点笔记摘要: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1.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2.夏燕靖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重点二、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的设计2.奴隶制社会的設計3.封建社会的設計4.近现代的设计三、夏燕靖对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研究重点1.传统与现代的融合2.东西方设计的交流与互鉴3.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正文: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部源远流长的历史,它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阶段。
夏燕靖在这部史书中,重点关注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阶段以及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首先,夏燕靖将中国艺术设计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的设计、奴隶制社会的設計、封建社会的設計以及近现代的设计。
在原始社会的设计阶段,人们主要通过简单的图形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設計开始出现,这一阶段的设计以实用为主,兼具审美功能。
封建社会的設計则注重形式美和装饰性,设计风格繁复华丽。
近现代的设计,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开始融合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格。
其次,夏燕靖的研究重点在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他认为,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中国艺术设计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此外,夏燕靖还关注了东西方设计的交流与互鉴。
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设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为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通过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巧,中国艺术设计史可以更好地融入全球设计的大潮中,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最后,夏燕靖强调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
他认为,只有将中国艺术设计史的教育与传承工作做好,才能使这一历史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为此,他倡导加强对学生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艺术设计史的精髓。
中国艺术设计史赵农笔记
摘要:
一、中国艺术设计史概述
二、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内容
三、赵农笔记的价值和意义
四、如何获取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
正文:
中国艺术设计史是一门研究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程的学科,它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设计发展。
在这个领域中,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根据中国艺术设计的历史发展,详细地介绍了各个时期的艺术设计特点和代表作品。
它从石器时期的设计起源讲起,涵盖了封建社会的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以及当代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
这份笔记不仅对于学习中国艺术设计史的学生非常有帮助,对于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专业人士也是一份难得的参考资料。
然而,如何获取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呢?据了解,赵农的笔记并未公开出版,因此,想要获取这份笔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在学校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查找。
一些大学图书馆或专业图书馆可能会收藏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可以尝试在这些地方查找。
2.在网络平台上搜索。
有些网友可能会将赵农的笔记分享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源。
3.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如果有老师或同学曾经接触过赵农的笔记,可以向他们请教或借阅。
总之,赵农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笔记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学习资源,对于学习中国艺术设计史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章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分为几大类?为什么说石器时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特点:选择的偶然性大,加工粗糙,使用费力,打制时间长,是就地取材分类:(早期)砍砸器,尖状器削刮器 (中期)磨制(晚期)尖头利器起源: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因为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是石器,与石器同时的还有木器和藤器,器具是人类智慧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材料的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
石器时期的意义使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成长的经历。
而硬质的生活的品质,必然塑造着原始先民坚持的生活信念,从而影响着生命的进程。
2简述旧石器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新石器时期石器工具设计的跨越成就是什么?设计特点:打制,磨制,穿孔技术的运用。
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跨越成就:陶器的出现和应用。
3什么是复合工具?举例说明复合工具设计的最大特点?1复合工具: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结使用,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
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结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 2例如石锄、石铲、石镰等,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
是一种实用的器物,大多都是农耕者的主要工具,这也是人类完成了第一回合的器具设计,使石器的作用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石器的材料丰富,制作简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特点:一方面延长了手臂的范围使用方便,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重石头的分量,以提高器具的攻击力,同时使用者的安全也随之加强。
4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它有什么文化内涵?特点:质感光洁,色泽鲜艳。
温润清亮,文化内涵:玉器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神性的需要。
说明玉器的发展从使用到装饰一直都是政治权利和个人财富的表现。
36中国艺术设计史简答题1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2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1 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的陶瓷..可大致分为:半坡型、马家窑型、庙地沟型、半山型、马厂型、大汉口型、龙山文化等..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喝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因次;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2 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饮食器中;模拟瓜果花卉形状的器型品类大为增加;如瓜棱壶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高足杯、兽面杯等造型体现异域风格的器物..常见的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盘口多曲的典型特征..碗的造型和盘近似;多棱、多曲碗是唐代碗的代表..壶的造型出现了执壶;短颈;腹部硕圆丰满..罐类器具器体饱满;气势雄强;生动体现盛唐气象..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响;造型洗练;比例高度和谐;花口盘、花口碗与唐代相反..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碗是宋代器物的代表;以玉壶春瓶为例..造型:口稍侈;细颈;腹部微呈椭圆形;造型秀丽;富有曲线美;体现了宋代器物造型简约;比例和谐完美的特点..3 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自商周至战国时期直到汉朝家具都还很低矮;屏风多置于床上;南北朝时期床逐渐普及开始出现其他各种形式高坐具..唐代家具是人们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度阶段;唐后期出现桌椅..隋唐家具逐渐向高型成套化发展..宋代家具式样呈多样化发展;出现大量装饰性线脚..元代家具多沿袭宋代也有新发展;雕式工艺仍然发达..明清家具达到高峰..4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点明代及前清家具的特点通常的说法是“精、巧、简、雅”四字..精;即选材精良;制作精湛..明式家具的用料多采用紫檀、黄花梨、铁梨木这些质地坚硬、纹理细密、色泽深沉的名贵木材..在工艺上;采用卯榫结构;合理连接;使家具坚实牢固;经久不变..由于紫檀、黄花梨、铁梨木生长缓慢;经明代的大量采伐使用;这些材料日见匮乏;到了明末清初;这些木材已十分难觅..所以;清以后家具在用料上发生根本变化..鉴定和辨别是否是明代家具;用料的审鉴是至关重要的..巧;即制作精巧;设计巧妙..明代家具的造型结构;十分重视与厅堂建筑相配套;家具本身的整体配置也主次井然..十分和谐;使用者坐在上面感到舒适;躺在上面感到安逸;陈列在厅堂里有装饰环境、填补空间的巧妙作用..简;即是造型简练;线条流畅..明式家具的造型虽式样纷呈;常有变化;但有一个基点;即是简练..有人把它比作八大山人的画;简洁、明了、概括..几根线条和组合造型;给人以静而美;简而稳;疏朗而空灵的艺术效果..雅;即是风格清新;素雅端庄..雅;是一种文化;即是“书卷气”..雅是一种美的境界..明代文士崇尚“雅”..达官贵人和富商们也附庸“雅”..由于明代很多居住在苏州的文人、画家们直接参与造园艺术和家具的设计制作;工匠们也迎合文人们的雅趣;所以;形成了明式家具“雅”的品性..雅在家具上的体现;即是造型上的简练;装饰上的朴素;色泽上的清新自然;而无矫揉造作之弊..5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的包装艺术设计的特点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包装目的的认识材料的选取、造型形态与成型工艺的改进、装饰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包装作用的认识等方面都存在一个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积淀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内容;形成了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即我国古代包装艺术设计的特征..一.我国传统包装从选材的扩大;到工艺的改进取决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二. 我国古代包装无论在包装的目的、材料的选择、造型的确立;还是在结构的处理上;均以保护商品、便于流通为目的和宗旨;因而讲求简易、经济、实用..三. 传统包装虽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无不打上吉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态..6 简述中国古代装饰纹样的发展演变商代的饕餮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刘超的莲花;唐代的牡丹;元代松竹梅;明代的串枝莲等等;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代表..而古代的装饰纹样又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面貌..如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各种几何形;有的和生产和编织物有关;有的则是动物纹之抽象化;原始种族部落的标志和标号..商周至汉魏六朝是以动物纹为主题的装饰阶段;人们对天和神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现实的和想象的动物纹表现出来..隋唐以后花鸟图案在装饰中占有主导地位;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提高;生产的发展;思想意识的解放吗;人们把自然界美丽的花鸟当作了主要欣赏对象..北魏最具有特色的纹样设计是:莲花纹、忍冬纹..汉代的四神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极为流行..汉代染织工艺中云气纹、乘云纹是一种主要的装饰纹样;它舒卷起伏;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宋代纹样设计常见的有一下几种:二方连续式纹样;团花式;几何纹;折枝花式;穿枝花式..7 简述汉代灯具设计秦汉时期的灯具以铜质、陶质为主;也有玉质;灯具的设计别具一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造型的多样化是这时期灯具设计的一个显着特点..二.进一步完善实用功能是秦汉灯具设计的另一特点;以虹管灯设计最为巧妙..三.巧为装饰是秦汉灯具设计的第三个特点;除了灯体以各种仿生形态出现外;还在灯体上鎏金或施以错金银等装饰;使灯具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陈设品..8 举例说明中国明清包装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明代是中国平面设计趋向完善和定型化的时期..一方面;平面设计集以往历代之优长;在图形、文字、书籍装帧、版式设计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且逐步趋于完善;另一方面;明代各个阶段的平面设计也存在不同特点;明前期继承与创新并存;明后期更多地是在承传的基础上局部加以变化;出现了定型化、模式化的倾向..明代图形设计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均最大限度的继承传统;并吸收借鉴外来艺术因素;使明代图形设计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从题材的选择上看;运用象征及寓意手法表现吉祥美满主题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图形设计的突出特点..明代的书籍设计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时代特征..根据用途和使用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装帧样式是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重要特征之一;明代亦然..明代书籍的版式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书铺为了促销;采取了多种手段来改进版面设计;竹节、花草、博古等花栏盛行;起到一定的美化版面作用..版式设计追求星期的风气还体现在大开本、大字号的运用上..清代图形设计采纳了远及商周近至明代的不同题材、样式;同时在已有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形态..在图形的表现上;以往各门类设计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在清代图形中均可以看到;应有尽有、不拘一格..清代图形设计在表现形式上常运用各种图形组合方式进行装饰;往往满布所饰物品;不留余白;甚至给人以密不通风的堆砌之感..清代字体设计与图形设计的情况相放佛;更多地是沿袭明代的做法..清代书籍装帧样式以线装为主;卷轴、经折、梵夹、蝴蝶、包背各种形式也同时并存;但所占分量相对较少..清代书籍版式较之明代样式更为丰富;出现了一些为达到特殊目的而别具一格的版式设计;多中文字并用;为版式设计带来新的变化;这些使中国古代的版式形式大为丰富..9 简述唐代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唐代的艺术设计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多姿多彩的格局;气象恢弘壮阔;形态饱满;结构新颖;色彩绚丽;大到建筑小到实用器具;均在设计上体现出唐朝特有的气势;强调整体感的表达;大而得当;小中见大..以饮食器为例;造型饱满圆浑;丰硕雄浑..如唐代的凤首壶;彩绘云纹双系罐;还有具有外来民族文化的金银带把杯和兽首杯..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唐三彩也充分体现盛唐风格..图案设计中;在形式上图形组织和构成方向多样化..例如联珠纹、宝相花等图形..一. 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二. 经济军事的强盛;使其在财富积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都三. 唐朝统治者胸襟开阔;对内实行开明的统治;对外采取开放的政策;为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四. 对外交流融合;外来文化对唐代艺术设计带来的影响10 分析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夏和商周早期青铜器制品大多器体相对轻薄;造型明显带有陶器的特征;加工简陋;很少装饰;单纯朴素是早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自商代中期起;青铜器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印迹;工艺由粗到精;造型装饰由简谱向繁荣发展..商晚期青铜器进入了鼎盛时期;其种类弃权;器型硕大;器体厚重;结构复杂;造型附件增多;装饰慢密;多以浮雕和浅刻相结合的形式呈现;由高浮雕和圆雕作装饰..11 简述唐宋时期器具装饰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变化唐:就题材而言;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以及文字等..动物形象多为各类祥禽瑞兽、龙、虎、鹿、羊等;种类异常丰富;是中国古代动物形象图形设计的集大成时期..盛唐植物图形与动物图形并行不悖;此后植物图形取代了动物图形的地位;植物图形中最为普遍的是牡丹、莲花、宝相花..宝相花花型优美;丰硕饱满;是大唐风尚的一种象征..人物图形主要以狩猎、打马球、仕女游春、飞天、历史人物等为主;万万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几何图形及文字常常作为辅助装饰出现在图形设计之中;与动物、植物构成难分难解的有机整体..就形态布局及组织形式课分为单独图形;组合图形及绘画式图形三大类..组合图形中的对称图形在唐代装饰艺术中最为流行..唐草纹如“陵阳公样”..唐草纹是循环原形的代表..绘画图形在唐代图形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多..宋:图形题材包括动物、植物、人物、几何图形等..动物题材中走兽减少;禽鸟、游鱼相对增多..植物题材在这一时期的图形设计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牡丹、莲花、菊花;花卉图形广泛应用..几何图形在这一时期种类更为丰富;主要有曲水、龟背、回纹等..人物题材如游园、婴戏等反映社会生活;风俗的图形组织而言;较之唐;这一时期的单独图形少见;组合图像慈宁宫最为普遍绘画式图形大幅度增加..宋代除缠枝花为代表的循环式图形外;几何图形也采取循环式..各种题材的绘画式图形广为运用;与两宋绘画艺术的繁荣紧密相关;婴戏是宋代绘画中常表现的对象..1 以某一工艺品种为例说明“因器知政”..青铜器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晚期齐家文化;考古发掘出土的金属盘状物品;类似后世的铜镜;青铜器材质;造型与功能的改善;应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夏商和西周早期的器具;尽管均以青铜和陶器为主;但造型装饰面貌上存在显着的区别..器物种类;加工工艺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青铜器逐步发展成熟;出现了由实用器物向礼器发展演变的趋势..目前所见的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对大部分是出土于帝王及显贵的墓葬中作为殉葬用的礼器..尽管这类青铜器主要是为显示统治者的身份地位;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使用功能..随着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殷商贵族阶层为了显示自身地位的高贵与权利的显赫..开始专门制作大量以满足其精神需求为主的物品..两周时期统治者重视礼制;大约在周穆王时期;一系列祭祀、军事、相见等礼仪制度逐渐形成;并发展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以维护其统治;并对不同身份等级者所拥有的物品材质、形状、尺度、数量以及色彩等均加以限定;起到明贵贱;别尊卑的目的;成为后世所遵循追慕的“周礼”..以“周礼”为代表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带有鲜明的礼仪色彩;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此外;因为青铜器在西周礼仪中具有严格的标示作用;周人也由此形成“藏礼于器”的制度;组合有序的青铜容器又称之为“礼器”..青铜器的占有状况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体现周礼有“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的记载..2 举例说明元代工艺美术如何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元代疆域辽阔;陆路与海路皆畅通..元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尤为重视..开发了众多港口;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丝绸是元代对外输出的大宗商品;经由陆路和海路销往亚、非、欧各地..仅据汪大渊所撰的岛夷志略记载;不难想见对外输出的丝绸数量之巨;品类之多..统治亚欧各国的蒙古贵族穿着中国丝绸;也导致中国丝绸在各国上层社会更为流行;丝绸所承载的中国装饰艺术也流传于各国..可以说蒙古族的远征及其统治客观上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元代陶瓷对外输出的范围、数量较之宋代有增无减..元代瓷器的大量输出;对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民族将中国瓷器视若珍宝;不仅作为实用器物;而且大量用于收藏陈设;作为财富的象征..中国瓷器还被运用到各种宗教民俗活动中..元代瓷器在外的畅销;也引起了各国对中国陶瓷的仿制热潮;以满足当地对中国陶瓷日益增长的普遍需求;也势必对这些国家的艺术设计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此外;元代对外输出的艺术设计作品还包括漆器等..中国物品受到各国的推崇;这些物质产品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也随着对外输出而被各国所熟知;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物质媒介..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也对世界各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元代丝绸、陶瓷等物品对外输出的同时;外来文明也经由使臣往来及贸易等渠道传入中国;对元朝丝绸、陶瓷、金银器等产品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蒙古人的西征;使伊斯兰文化传入内地;并影响到元代艺术设计..主要对平面设计的丝织品及金银、陶瓷器的装饰产生影响..同时;元代器物装饰也常常体现出伊斯兰因素..外来文化对元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在器物尺度、形态上也有所体现..外销伊斯兰世界的青花瓷器型相对硕大;是为了适应穆斯林“肉饭”的饮食习惯..元代德化窑白痴是外销瓷中的重要品种..净瓶其前身是印度佛教徒用以净手或饮水的铜制器物..销往东南亚的净瓶上还长书写阿拉伯文;与装饰图形结合;独具特色..元代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也使它所承载的印度、尼泊尔艺术因素传入内地;并对元代的艺术设计产生显着的影响..元代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与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紧密相联的艺术设计直接反映了当时文化艺术交流的基本状况..3 分析宋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主要特点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宋代的书籍装帧和版式都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书籍装帧及版式趋向精致化、多样化、艺术化..书籍装帧除了继承前代的装帧形式如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外;还出现了蝴蝶装与包背装这两种新的装帧形式..这两种装帧形式都以一个印版为单独的一页;装订后多为竖长方形;开本较现代书籍略狭长..二者区别在于:蝴蝶桩将每页版心相对折叠;然后按顺序在折叠处粘连;打开后版心在页面中心;四周为空白;状如蝴蝶展翅;“装用倒折;四周外向”的形式免遭虫鼠噬啃和磨损;也利于保护版心和板框内文字..包背装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对折;版心向外;书页板框外左右两边的余幅向着书脊;然后将叠好的书页戳齐;在右边余幅的适当位置打眼;用纸捻装订;裁齐;再将一张厚纸对折用浆糊粘于书脊;以之包裹书脊;包背装的装订形式;使书打开后就能看见正面文字;避免了蝴蝶装每翻一页;先映入眼帘的是空白而不是文字;为明清时期线装的盛行打下了基础..此外;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较少采用的书籍装订形式——线装;在北宋初年也有存留..宋代版式设计形式多样;风格隽秀典雅;体现了较高的设计水平..采用蝴蝶装及包背装的宋版书多将版心安排在书页中间稍下的位置;形成天头宽;地脚窄的格局..宋版书边框严整;界行清晰;还常在板框外左上角紧贴边栏处;设计一纵向长方形框围;也称耳子或书耳;内镌印缩写的该卷该页内容..宋代刊印书籍多采用楷体字;通常篇名顶格;正文部分顶格满排..宋代书籍的尺度、版心行数与字数并无定制;产生了不同的版面视觉效果..宋代的书籍插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打破了唐五代卷首扉画的单一模式;出现了在经卷及其他书籍中间插图或连接插图的形式..书籍插图以具体的形象来诠释文字内容;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总体来看;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形态丰富、手法多样;在装帧形式、版式布局、字体及插图设计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呈现出隽秀、工整、精致、细腻的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确立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及版式设计的基本样式..4.举例说明中国清代艺术设计的得与失中国清代陶瓷设计的得与失我国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特别是早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更是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无论质量、数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拟的..整个清代景德镇始终保持着在中国的瓷都地位;代表中国瓷器水平的理所当然的是景德镇的官窑器..而清代的民窑器则最为丰富多彩.. 青花瓷在清代仍是瓷器中的主要产品;斗彩、五彩、素三彩左图继续在更高水准上烧制..此外;康熙朝又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各种单色釉有增无减;康熙、雍正、乾隆烧制的青花器无论是器型还是釉色都极力追崇明代永乐、宣德和成化三朝;尤其是康熙青花色调青翠艳丽;层次分明;那浓淡的笔韵能分五色;如水墨画一般;含蓄而生动..五彩瓷器也是康熙时最为精绝;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让人爱不释手..雍乾时粉彩的成就最为突出;其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烈;常常让人叹为观止..此外;这一时期仿宋代汝、官、哥、定、均五大名窑的作品也很成功;有的几可乱真;洒蓝、天蓝、祭蓝、冬青、茶叶末等单色釉亦是佳作多多..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而嘉道以后的器形大多是追慕前人;几乎没有什么新创作..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青花画法多采用单线、平涂;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后期流畅;。
原始陶器主要有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
彩陶:所谓“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
因为彩陶最早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所以也称“仰韶文化”。
黑陶: 当中原和西北的广大地区的彩陶衰落以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广大地区,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
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
距织机:中国最早的织布机。
马家窑文化:甘肃,“舞蹈纹彩陶盆”。
建筑: 生活在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人们,则设计建造了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干栏式建筑,并且采用了榫卯结构,这是早期的原始木构架建筑。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的艺术设计青铜:是指自然铜(红铜)与锡铅等化学元素的合金不同用途的器物或工具需要不同的合金配比。
中国的青铜时代在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达到发展的高峰。
青铜器制造方法变化合范法——失蜡法商周春秋晚期和战国失蜡法:春秋战国开始用,用失蜡法之作铜器,能浇铸出复杂多变的造型体,它的大致做法是。
先用蜡制成器物的模型然后反复的淋上细泥合成一定的厚度,待泥干透后加热,使蜡质流出再将铜液灌入这种方法一直延用至今。
司母戊鼎:1939出土。
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全国最大的青铜器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重达879公斤的大鼎。
鼎腹为长方形,直口,宽沿,双立耳,四根柱组接于瓶底之下。
造型凝重雄泽,气势恢宏,腹内有既文“司母戊”因此得名。
●殷商西周两时期青铜器造型设计的不同风格:殷商时期超出实用功能之上的审美追求表现得非常强烈,但缺乏统一标准显得没有规律在同样表现威严的基础之上,一部分作品给人以凝重浑厚之感,另一部分作品造型和装饰被夸张到怪诞的程度给人以神秘恐怖之感。
西周日用青铜器最为礼器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西周奴隶主为了加强统治规定了一整套礼制,在从事祭祀和典礼活动时使用礼器的数量和规格都作了严格限制以使贵贱优等上下有别,这就是所谓的葬礼于器。
中国艺术设计史篇实用和审美统一的预先计划的造物活动”的这一本质来看,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的中国工艺美术可谓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设计活动。
那优美的彩陶、庄严的青铜器、华丽的唐锦、典雅的宋,中国工艺美术以其悠久的历史、别具一格的风范、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多样的形态为整个人类的文化创造史谱写了充满智慧和原始社会的艺术设计设计史图1-1 砍砸器(旧石器时代)图1-2 北京猿人制造石器2. 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万年至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遗址以山西丁村和内蒙古河套、北京山顶洞等为代表。
这一时1-3 三棱尖状器(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丁村出土)图1-4 刮削器(旧石器时代中期山西许家窑出土)3.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万年至1万年前)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能够制作经过打磨并钻孔的磨制石器,石器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出现了石尖、石箭、石刀等分工更为明确的劳动工具(见图1-5)。
这一时1-5 石尖、石箭、石刀、石剜(旧石器时代晚期连城出土)图1-6 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1.1.2 新石器时代到了约1万年前,远古祖先进入到了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新石器时代。
这时,出现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原始人不仅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制陶术,修建起半地穴式房屋建筑,从远古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跃进到原始耕种的定居生活。
设计史图1-7 穿孔石斧图1-8 石铲图1-9 穿孔石刀与此同时,原始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得到迅速发展。
红山文化中发现了大量石(玉)璧。
仰韶文化中发现有石环、石珠和石坠,石环磨得又光又圆;石珠多呈管状,中间有图1-10 卷唇圜底盆图1-11 小口尖底瓶半坡型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底黑彩为主,写实纹样居多,主要有人面纹、鱼纹、鹿纹、蛙纹、鸟纹等,还有少量植物纹样(见图1-12与图1-13)。
鱼纹是半坡彩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多饰于卷唇圜底盆的肩部或内壁,早期多用单体鱼纹,晚期则以复体鱼纹为多,即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鱼纹构成一组,表现形式也由写实逐渐向抽象化、几何化发展(见图1-14)。
36中国艺术设计史简答题1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2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3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铜制和漆木家具设计制作达到相当1 简述原始社会彩陶主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彩陶是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褐色的陶瓷。
可大致分为:半坡型、马家窑型、庙地沟型、半山型、马厂型、大汉口型、龙山文化等。
半坡型:半坡型彩陶的鱼形花纹,起先是写实的手法,逐渐演变为鱼体的分割喝重新组合,例如,“人面鱼身”盆纹是人面与鱼形合体的花纹,在一个人头形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鱼花纹,具有“寓人于鱼”的特殊意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尖底瓶汲水器,其基本形状为小口、尖底,腹部置有双耳。
双耳除了系绳之用,还具有平衡重心的作用,使注满水后的容器能自动在水中直立,底尖便于下垂入水,也易于注满,造型设计可谓轻巧实用。
马家窑型:马家窑型艺术特点是:点喝螺旋纹。
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装饰的特点。
在点的外面装饰螺旋纹,有动的感觉。
因次,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
2 比较唐宋器物造型总体来说唐代器物饱满圆浑,丰硕雄健。
饮食器中,模拟瓜果花卉形状的器型品类大为增加,如瓜棱壶受外来文化影响,出现了高足杯、兽面杯等造型体现异域风格的器物。
常见的有圆形、菱花形、葵花形,盘口多曲的典型特征。
碗的造型和盘近似,多棱、多曲碗是唐代碗的代表。
壶的造型出现了执壶,短颈,腹部硕圆丰满。
罐类器具器体饱满,气势雄强,生动体现盛唐气象。
与唐代器物相比,宋代器物受到朴素简约的审美风尚影响,造型洗练,比例高度和谐,花口盘、花口碗与唐代相反。
梅瓶、玉壶春瓶、斗笠碗是宋代器物的代表,以玉壶春瓶为例。
第一章1.旧石器时期工具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分为几大类?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往往是这种情况。
2.为什么说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起源?石器时期是指原始社会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是人类萌生和发展初级阶段,是人类文化的起源,严格的讲,人类最早的器具设计和制造是石器,人类的工具是由石器的发展进化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通过对自然材料的逐渐认识和把握,设计和制造出可供人们使用的生活生产的使用物品,也正是一种文化雏形的体现。
3.简述旧石器时期晚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特点?到了晚期,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这种拣拾的方法有时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要求,在有条件时,便从适宜制造石器的原生岩层开采石料,制造石器。
因此,一些能够提供丰富原料的山地就会有人从周围地区不断来到这里,从岩层开采石料,乃至就地制造石器,因而出现了一些石器制造场。
石器原料开采和比较固定的石器制造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4.新时期时期石器工具的设计的划时代成就是什么?新石器时期一个重要设计是陶器的出现和应用。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标志。
5.什么是复合工具?举例说明复合工具设计的最大优点。
具有不同功用的器具组合而成为一种新的器物,产生一种新的功用,被称为复合工具。
磨制石器时经常是石器与木柄连结使用,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工具,有时也和骨器、蚌器结合。
例如石锄、石铲、石镰等,其优点是可通过翻耕的方法,进行土地加工,保住养分,连续耕作,稳定收成。
是一种实用的器物,大多都是农耕者的主要工具,这也是人类完成了第一回合的器具设计,使石器的作用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石器的材料丰富,制作简便,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6.玉器的设计特点是什么?原始制玉多是以软玉为主,软玉是透闪石,阳起石。
玉制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彩鲜艳、温润清凉的特点。
而且在切割、钻孔、打磨、镂刻、浮雕、线刻等技术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通过打磨技术,玉器成为具有象征意味的特殊用途的器物,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7.结合图示马家窑文化舞蹈文彩陶盆说明什么是彩陶?它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何处?彩陶是新时期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彩陶的彩是一种矿物质颜料,呈现黑褐色,这是利用陶土的黄橙色质感,在陶坯打磨成光亮的胎器,用赭红色的颜料,进行文饰绘制,成为斑驳奇丽的艺术装饰。
《舞蹈纹彩陶盆》呈现出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的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彩陶是新石器时期制陶技术水平的一种高度体现,融合了技术与文化的诸多特征,展示出原是先民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也是艺术设计发展史上的杰出典范。
8.原始时期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分别流行什么建筑类型?说明其原因和功用,请举例。
南方长江流域在当时多属沼泽潮湿之地,干栏式结构的建筑样式成为南方建筑的基本风格,如后来江南水乡的骑河楼。
人们通过高架的阁楼,通风干燥,避免地面的潮湿之气,而便于食物和生活用品的保存。
也可避免危险动物的袭击。
北方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寒冷,以半地穴式的建筑样式居多,后来一方面发展成为窑洞,另一方面成为地面土木建筑的锥形。
这种建筑可以避免寒冷,具有保暖的作用。
9.原始先民的主要装饰物有哪些?主要的装饰物是通俗意义上的项链,即用绳子穿上贝壳或彩石,形成链状的饰物,还有用牙、骨、蚌、玉石等材料穿绳佩戴。
新时期时期的饰物还有许多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腰饰、肢饰的出现,特别是骨梳的大量使用提高了梳理束发的功能。
第二章1.根据我国的考察和发掘青铜器设计和制造始于何时?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2.什么是青铜器,根据使用方式青铜器分为几类?其中礼器分为几类?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
青铜器分为农具、兵器、食器、礼器、乐器。
青铜礼器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
3. “爵”是做什么用的?器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代?爵: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主要流行于夏商周时期。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pàn),下配以三足。
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作用相当于酒杯。
4.西周时期的“史墙盘”的用途?“匽侯铜盂”“商司母戊鼎”“西周青铜甗”用途、重要性、时期?西周中期(约公元前900-前800年)盥洗器,1976年12月陕西扶风庄白家村出土,现藏周原博物馆。
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
因作器者墙为吏官,而得此名。
在青铜器中,盘出纪念价值外,还是是一种洗手的用具。
西周时期燕国遗珍——匽(yan)侯铜盂。
盂为古代盛食器或盛水器。
匽侯铜盂就是匽侯盛饭食的盂。
5.青铜器造型设计大体有几类?青铜器从造型设计上可分为几何形、拟形、复合型三类“商四羊方尊”名称、造型、特点、艺术?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
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
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
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6.什么是甲骨文,出现于那些历史时期?商代周代甲骨文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甲骨文就是在龟甲牛骨一类的材质上刻画出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先用朱砂或墨写上,再用刀将笔迹刻画,或者直接用刀刻划,形成了一种雕刻的文字艺术。
在商王朝时期,出现了非常完整的甲骨文系统。
商代周代甲骨文主要涉及祭祀、问病、赏赐、天文、农业以及重大事件。
7.什么是钟鼎文?出现在那个时期?文字特点是什么?从商晚期开始,在青铜器上铭刻文字,古时称“铜”为今,因此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
钟鼎文大多是先在陶范上雕刻好,由于陶泥松软,雕刻方便,钟鼎文的文字圆润,更像书写的文字,然后再加以翻铸,少数的青铜器铸成之后再雕刻上。
因此青铜器皿中的文字,形象丰富,含义明确。
8.西周宫殿的建筑布局展示了我国历代宫殿建筑的何种基本立场?西周的宫殿建筑展示了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政治体系管理系统,这同样又展示了我国历代宫廷建筑,都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
9.饕餮纹,龙凤纹,最早出现何时?多用于何种器物?有什么文化内涵?饕餮龙凤纹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多用于青铜器和陶器。
“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
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
这种怪兽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
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翼,它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
龙凤精神应归纳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团结奋进,和谐包容,仁慈宽厚,智慧灵敏,开拓创新精神。
第三章1.《考工记》第一步手工业的专著。
考工记是春秋末年齐国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反映了春秋时期以及以前许多艺术设计制作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先秦文明的灿烂篇章。
2.莲鹤方壶的设计特点,时间,功能,器形。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高116cm,口长30.5cm,口宽24.9cm,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美华美,壶身以蟠龙文变化为主,以龙形大耳处理,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瓶盖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鹤,壶颈两侧用附器回首之龙形怪兽为耳,腹部四角各攀附一立体小怪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倾其背承托重物张口咋舌,更衬托出青铜器的威严。
莲鹤方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展翅欲飞的立鹤,攀岩登壁的怪兽,使器物具有静中有动,寓动于静的艺术魅力,融清新活泼和凝重神秘于一体,是当时的壶器的典范,一扫西周礼器的沉郁简朴的样式,被郭沫若先生时代精神的象征。
3.例举出两种食器类青铜器的新器形?战国错金银鼎,作为食器的鼎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式有所变化,西周晚期至春秋,多为圆底、附耳、蹄足。
到战国时期,素面附耳鼎出现,这些都是随时带变化的结果。
战国镶嵌几何纹铜敦,熟食器具的敦在春秋战国非常盛兴,一般为大口、圆腹、二环耳、三短足。
4.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装饰上设计上出现了那几种新技术?错金银技术,错石工艺,鎏金技术。
错金银是用金银或者其他金属丝、片镶嵌入铜器表面,形成纹饰,然后用磨石错平磨光,这是一种金属工艺。
错石工艺是一种将绿松石用漆汁粘镶在铜器槽中打磨,成为错石。
鎏金技术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溶液,称作“金汞齐”。
将金汞溶液涂在铜器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具的表面并压制而不脱落。
5铁制兵器是何时出现?春秋战国开始的冶铁生产,对于兵器设计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楚国在当时作为冶铁生产的大国,一度称霸于诸侯列国。
因此,在战国楚墓中就有许多的铁制兵器6.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什么?简述其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最重要的艺术设计典籍是《考工记》。
主要内容:《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书,专门讲述“百工”的职务工作。
这是先秦漫长历史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形成的最初结晶。
《考工记》是一部春秋战国的艺术设计制作标准的书籍。
全篇7100余字,分为上下两部分,开篇即讲“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审美曲势,以饬伤财,以辩民器,谓之百工,”。
从木器、车马、兵器、皮革、钟鼓、玉器、染织、建筑、制陶等等的诸多设计技术,《考工记》详细地予以说明和规范。
意义:《考工记》中的手工业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后世有很大的影响,而艺术设计的思想亦为人们重视。
而《考工记》对设计职业的要求,可以看出,先秦时期设计文化已进入一种艺术的层面。
7.战国宴乐渔猎攻战铜纹壶纹样与夏商周相比的特点?宴乐渔猎攻战纹壶,中国战国时期青铜器。
器体造型均为战国早期流行的圆壶型式:侈口、斜肩、鼓腹,腹径最大处在壶身中部。
肩部两侧有兽面衔环。
有盖,盖上有3个鸭形钮(故宫所藏的一件盖已失)。
壶身布满异色金属镶嵌的图像,构图形式为横向展开作多层分组配置。
每层图像以斜角云纹饰带间隔开。
人物均为侧影,不表现五官。
每个人物均作单层平面配置,不表现纵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