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淡之美》阅读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一、细读课文,领会淡美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主旨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后,放开笔触,依次分析了人之淡美、自然之淡美、艺术之淡美、饮食文化之淡美。
对于这些层面淡美的特点,应让学生细读课文,认真领会。
淡妆女孩的美,美在本色,美在自然,似清新的春风,给人以洗净铅华的纯净之感。
而浓妆艳抹的女孩,表面光丽,却因缺少内涵,不能让人产生更多富有韵味的遐想。
所以,淡或许因为接近天然,更易被人所接受。
西湖的美,美在朦胧,美在自然。
细雨微风中,柳枝轻摆,水波澹澹,雾霭轻浮,山岚微现,桨声船影,人在画中游。
较之那大红大绿、人工雕琢、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这淡淡的如水墨画般的西湖,才是最美的。
中国水墨画的美,美在简约,美在质朴,美在含蓄。
它能在精简之中营造意境,在省略之中留下想象的空间。
中国的工笔画,浓烈而直白;西方的油画,浓墨重彩。
当然,浓到好处不易,可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茶的美,美在淡淡的幽香,美在久久的回味,美在舒展的嫩蕊和微碧的水色带来的感官怡悦。
咖啡则是色泽浓酽,苦香无比。
强劲持久的兴奋总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对于作者而言,倒宁可倾向于淡。
在分析了这些层面的淡美之后,作者笔锋一转,以一句“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来顺承上文,引起下文,开始对人生的淡美之境进行阐述,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否定浓烈人生哲学,但他自己更倾向于恬淡人生哲学,认为于身心大有裨益。
作者认为,与浓烈人生相比,淡美人生追求的是进取中的从容自如、不急不躁、荣辱不惊、乐观豁达,不能与消极避世相提并论。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它不是感情漠然,而是顺其自然,无昵无隙,温和融洽,不致因太过热烈而导致求全责备,反目成仇。
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成功固然可喜,但不必因此而狂傲;失败自是不快,但不必因此而消沉。
在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作者意在告诫世人要除去心头的浮躁,执著于自己脚下的路,不要为人世的浮华迷失了双眼,不要为物质的欲望踟蹰了脚步。
课文最后,作者将淡美之境上升到禅境,认为“淡”蕴涵着“禅”的神韵,“禅”追求着“淡”的境界。
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计划安排及要点提示目录总体安排 (1)第一单元人与自然(8学时) (1)一、壶口瀑布(2学时) (2)二、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1学时) (5)三、藏羚羊跪拜(1学时) (7)第二单元生命真谛(10学时) (9)四、人生三步骤(2学时) (9)五、淡之美(2学时) (11)六、石缝间的生命(2学时) (12)第三单元人文情怀(8学时) (14)七、咬文嚼字(2学时) (14)八、获得教养的途径(1课时) (16)九、红楼点滴(1课时) (19)第四单元职场哲思(6学时) (20)十、创造宣言(1学时) (22)十一、迎接挑战(1学时) (23)十二看吧,我终于办到了(1学时) (24)第五单元古代散文欣赏(12课时) (26)十三劝学(2学时) (27)十四鸿门宴(4学时) (28)十五师说(3课时) (31)第六单元诗歌散文欣赏(7课时) (34)十六.《荷塘月色》(2课时) (35)十七.《雨巷》(1课时) (39)十七.《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1课时) (42)总体安排教学计划安排(59学时)阅读教学:38学时,6个单元,18篇课堂讲读课文,6篇课堂自渎课文。
写作教学:15学时,3篇大作文,4篇小作文。
依据教材安排,大作文3篇为:记叙文1篇,议论文2篇(立论和驳论),请柬、发言提纲和广播稿3篇,其他1篇。
口语交际教学:6学时。
单元教学要求及要点提示第一单元人与自然(8学时)单元教学要求1、阅读教学要求(4学时):阅读方法训练———引申与联想。
要求训练学生在阅读时反复研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对文中的意义进行发掘和创造,展开引申与联想,从而获得自己的感悟。
2、写作教学要求(3学时):记叙文写作——人物、事件、景物。
结合写作案例,从人物、事件、景物三方面把握记叙文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参照例文,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①写出人物的个性:典型事件中表现人物个性;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要有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淡之美,阅读答案篇一: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上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鼠标、笔杆与国学江曾培①“握着鼠标忘了笔杆”,就是说在习惯电脑打字以后,却很少再用笔写字。
这(来自:WwW. : 淡之美,阅读答案 )不仅仅使不少学生写不好字,字写得像“蟹爬”一样,歪歪扭扭,乃至缺腿少胳膊似的,“残不忍睹”;而且造成一种“忘字”现象,离开电脑就想不起要写的字该怎么写,患上“电脑失写症”。
高考中,一位女生从考场出来后说:“当时真想有个手机掏出来看看。
”她不是要作弊,而是有些字不会写,只要在手机上按按键就能出来,靠动笔却怎么也想不起来。
②写字与识字一起,在传统教育中,是读书学习的两项基本功。
儿童习字,在描红以后,继之临帖。
描红与临帖,都属于一种摹写,只是层次不同而已。
这两项过关后,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容各家之长,发挥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写法,是为“书法”。
③我国是一个书法大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历来甚多。
过去的科举考试,字写得好不好,曾经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结果,新进士殿试,“一字之破体,一点之污损,皆足以失翰林”。
字的好坏美丑,竟成了学子们进退升降的关键砝码。
④科举如此以字衡人,惟书法优劣作取舍,走的是一种极端,并不可取。
不过,如今不少学生“握着鼠标忘了笔杆”,以致不会写字,写不好字,则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古人没有电脑,自然要强调写字,现在是网络时代,鼠标一点,就能打出整齐漂亮的汉字,有什么必要再强调用笔写字呢?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的看法,对习字写字的必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⑤我国汉字拥有独特而深刻的文化意蕴,点画线条结构布局既具象又抽象,有的疏可走马,有的密不透风,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粗细、疏密、顾盼、俯仰、呼应等美学原理,是难于把字写好的。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期末试卷班级:姓名:总分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题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挥斥方遒(qiú)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载歌载舞(zǎi)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广阔无垠不加思索人事沧桑意气风发B.激浊扬清怨天尤人记忆犹新举世瞩目C.生灵涂炭博闻强识一股作气自怨自艾D.广有羽翼绿草如茵九霄云外轰堂大笑3.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A.荔枝花多,花期又长,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B.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C.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象了。
D.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是()(1.5分)A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彷佛也热闹了一些。
D 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期末..试卷..班级:... 姓名:... 总分..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题..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脉脉(...m .ò. ).颤动(...zh ..à.n .). 乘凉.. (.ch ..é.ng ..). 挥斥方遒(.....qi ..ú.). B...酣睡(...h .ā.n .). 参差(...c .ī.). 袅娜(...nu ..ó.). 蓊蓊郁郁(.....w .ě.ng ..). C...点缀(...zhu ...ì.)倩影(....qi ..à.n .). 皱缬(...xi ..é.). 载歌载舞(.....z .ǎ.i .). D...惦着(...di ..à.n .)羞涩(....s .è.). 宛然(...w .ǎ.n .). 踱着步(....d .ù.).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广阔无垠..... 不加思索.... 人事沧桑.... 意气风发....B ..激浊扬清..... 怨天尤人.... 记忆犹新.... 举世瞩目....C ..生灵涂炭..... 博闻强识.... 一股作气.... 自怨自艾....D ..广有羽翼..... 绿草如茵.... 九霄云外.... 轰堂大笑....3...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期末试卷班级:姓名:总分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题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挥斥方遒(qiú)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载歌载舞(zǎi)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广阔无垠不加思索人事沧桑意气风发B.激浊扬清怨天尤人记忆犹新举世瞩目C.生灵涂炭博闻强识一股作气自怨自艾D.广有羽翼绿草如茵九霄云外轰堂大笑3.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A.荔枝花多,花期又长,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B.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C.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象了。
D.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是()(1.5分)A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彷佛也热闹了一些。
D 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基础模块)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__一、写出有关颜色的ABB式叠词五个。
5%例如:黑黝黝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二、根据拼音写词语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6%jué jiàng qiè yì chōng jǐng qī qiāo()()() ( ) 咆.哮()亢.奋()朝觐.()裨.益()三、解释下列成语,并回答问题。
7%1、荡气回肠:2、凤毛麟角:3、所向披靡:4、出神入化:5、锦衣狐裘:上述五个成语中,有两组成语结构相同,分别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只需填序号)。
四、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直接改在题上。
6%1、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生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雕落的针叶。
2、颜渊居漏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卧草芦,在一间茅草房里。
3、老子出涵谷关只骑一头牛,普通人就只好徒步拔涉了。
五、填空。
21%(一)原文填空。
1、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平则呼,遇强则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奋斗者可敬,进取者__________,所向披靡者____________,热烈拥抱生活者___________;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3、它们因山风的__________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__________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___________,它们的叶因_____________而失却光泽。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期末试卷班级:姓名:总分一、语文基础知识运用(12分,每题1.5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挥斥方遒(qiú)B.酣睡(hān)参差(cī)袅娜(nuó)蓊蓊郁郁(wěng)C.点缀(zhuì)倩影(qiàn)皱缬(xié)载歌载舞(zǎi)D.惦着(diàn)羞涩(sè)宛然(wǎn)踱着步(dù)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广阔无垠不加思索人事沧桑意气风发B.激浊扬清怨天尤人记忆犹新举世瞩目C.生灵涂炭博闻强识一股作气自怨自艾D.广有羽翼绿草如茵九霄云外轰堂大笑3.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早晚随品种而不同。
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
花分雌雄,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
A.荔枝花多,花期又长,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
B.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C.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象了。
D.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很少有人说起。
4.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句子是()(1.5分)A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B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C 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彷佛也热闹了一些。
D 人又那么乖。
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1)威海,你可知道,冰心曾为你流过多少泪。
[公务员类试卷]特岗教师招聘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模拟试卷2一、现代文阅读0 淡之美李国文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
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才是最美一种艺术。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意境,当然也是美。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
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
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
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7、本文是写人生之“淡”,但文章的②、③段,却从淡妆的女孩、自然的西湖说起,除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外,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
(2分)
8、第⑤段,作者说“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这样说的原因是。
(3分)
9、根据第⑾段内容,请分析“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这句话的含义。
(3分)
10、第⒂段的划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11、下列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⑨段在文中是一个总结段,主要是对上文咖啡的浓香和龙井的清淡比较作总结。
B、作者认为,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的本能欲望是应该抑制的,要像清教徒学习。
C、文中由淡妆之美谈到自然、艺术、直至人的生活,委婉地表达了淡之美无处不在。
D、中国画与西方的油画不同,中国画都是以淡见长,而西方的油画则是色彩浓重的。
E、第⒁段“自画像”是指作者设想自己给自己画的像时,像水墨画一样,淡一点好。
F、文风平和,娓娓道来,以平等的交谈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不强迫别人接受。
12、本文多处对比,淡妆与浓妆、水墨画与油画、茶与咖啡,但并没有因褒“淡”而贬“浓”,也写了“浓”的种种好处。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并请欣赏这样写的好处。
(4分)
参考答案:
7、“淡”是一种本色的美、自然的美,比浓妆之美,更容易被人接受。
(2分)
8、因为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观众可以根撂自己的体会进行再发挥、再创造。
(3分)
9、含义是:执恬淡生活观者同样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积极表现在以从容、自如、审慎而不甘于凡庸的精神面貌对待人生。
(3分)
10、运用排比的手法,——揭示出欲望膨胀者的丑陋行为和阴暗心理,气势充沛,行文酣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情感。
(2分)
11、C F (A是过渡段,过渡到谈人生之淡;B作者反对做清教徒;D中国画也有色彩浓重的;E“自画像”不是真指画像,而是指作者的精神思想的外在体现)(6分)
12、因为“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只是作者个人的看法,而生活中既有淡之美,也有浓之美,各有各的长处。
好处是:表达自己观点,不排斥其他观点,显得思维周密,合倩合理,潜藏一种说服的力量;另外,以“浓”的张扬之特性对比“淡”,更能突出“淡”的清雅之美。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