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第2讲 中国的地形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51
《中国的地形》讲课稿一、教材剖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地点、领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理所应当了。
2、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色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色,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限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观点,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地点。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经过学习,初步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解决实质问题,读图剖析、采集办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培育学生增强理论联系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议论地势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掌握评论地理事物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对本节的学习,指引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浸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信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要点、难点确实立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色和我国的主要山脉,所以中国地形的特色和山脉散布是本课的要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色对天气、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由于学生年纪偏小,对一些平时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可以很好的与理论知知趣连结,所以关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进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教法剖析(说教法)教课不是向学生灌注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课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引者和组织者,教课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课的主体,是教课的中心,是演员,坚持以“ 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叙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论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剪发展规律,联系实质安排教课内容。
在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一样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时机,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忱。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形和地势》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地形和地势的基本特征,了解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的分布。
2.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和分析中国地形地势。
3.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理解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4.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对祖国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热爱,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地形和地势的主要特征。
•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将地形地势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的具体认知。
•如何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中国地形图、地势阶梯分布图。
•多媒体课件,包含地形地貌的图片、视频等。
•地理教材及配套练习册。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传授地形和地势的基础知识。
•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中国壮丽山河的视频,如高山、大河、平原等自然景观。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视频中的景观属于哪种地形?这些地形在中国是如何分布的?新课教学1.中国的地形特征2.•讲授:解释中国地形的复杂性,包括高山、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多种类型。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识别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互动:请学生指出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简述其特点。
3.中国的地势特征4.•讲授:介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以及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
•地图分析:展示中国地势阶梯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各级阶梯的海拔范围、主要地形区等。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流向、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5.地形地势的综合影响6.•讲授:总结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影响。
•案例分析:提供具体案例,如黄河的流向与地形关系、山区的交通与地形关系等。
第二讲中国的地形考点1中国的地形、地势特点夯实基础1.地形的特征地势__西__高__东__低,呈__阶梯__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__山区__面积广大。
2.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农业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__山区__面积广大,限制了耕地面积,造成我国__耕地__比重小。
(2)气候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__湿润__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3)河流西高东低的地势,使许多大河滚滚__东__流,沟通东西交通;地势呈阶梯状,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__水能__。
(4)城市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76%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之上。
核心考点突破1.中国的地势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同时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有利于把西部丰富的油气资源输送到东部。
2.中国的地形(1)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
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约占三分之二。
(2)意义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特别提醒】不同的地形区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
如湿润、半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半干旱的平原、高原则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平原区才可发展种植业。
第二讲中国的地形知识:知道:主要地型类型及分布特点、多地震的国家、海底地形的种类和分布记住: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中国地形的特征及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技能:初步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学会:在实地和地图上识别常见的地形类型、计算海拔和相对高度能力:记忆: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丘陵的名称和分布、珠穆朗玛峰观察:在实地和地图上观察我国地形、地势环境及其要素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观察结果描述我国地形景观特征和某种地形的特点想象: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想象我国地形、地势的空间状况、想象我国的地形特征,并能用地理语汇加以描述。
思维:根据地理图像和资料综合我国的地形特征1.我国地形特点:(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也可通过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地势西高东低(陆上最高处珠峰8844.43米、最低处艾丁湖面-154。
31米),呈阶梯状分布从下面地形剖面图不难看出,我国的地形大势和呈阶状分布的基本状况。
(下图学生用书《三维设计》中国地形空间定位部分有北纬40、36度剖面图或考试地图册P103)(补充1:新中国成立后,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记录,确定了以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全国统一的高程起算基准面,并且在青岛观象山埋设了永久性的水准原点。
水准原点的高程是以青岛验潮站平均海平面为零点,经过精密水准测量进行连测而得。
以黄海平均海平面建立起来的高程控制系统,通称“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87年国家测绘局公布:中国的高程基准面启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取代原国务院批准启用的“黄海平均海平面”。
“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比“黄海平均海平面”高29mm2:我国陆地最低点:-154.31米据新华社电国家测绘局08年9月28日公布了我国陆地最低点——新疆吐鲁番艾丁湖洼地高程新数据为-154.31米。
艾丁湖洼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南,是我国内陆最低处,也是世界著名低地.197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采用传统光机型测绘仪器首次测定了艾丁湖洼地最低点高程数据为-155米.29年来,由于环境及地质结构变化、地壳运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风沙淤积的影响,艾丁湖洼地最低点的位置和高程发生一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