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高考地理区域地理20中国的地形专项突破
- 格式:ppt
- 大小:9.27 MB
- 文档页数:52
2020届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训练中国地理一、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该地形区可能为( C )A.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地形区气候特征。
由材料和图示可知,甲、乙两监测点无论在最热月,还是在最冷月,该地在一定的深度地温都会达到0°或以下,说明该地存在常年冻土层,而且埋藏深度较浅,该地应该位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C正确;华北平原地处暖温带,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两地都不能形成冻土,A、D错误;东北平原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多形成季节性冻土,B错误。
2、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 )A.沼泽草甸B.森林C.草原D.荒漠解析:本题考查地表植被类型的判断。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层深处的热量是从地表向下传递的,所以ZAA与地层的热扩散力有关,土层质地、植被覆盖率及土层含水率都会影响地层的热扩散能力。
根据乙监测点的地温包络线可知,乙监测点的地温全年都低于0 ℃,且年较差非常小,说明地面能有效减少热量向下传递,可能是植被覆盖率较高或者含水率较高,因此,最有可能发育的地表景观是沼泽草甸,A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
据此完成第3~4题。
3.该铁路干线可能是( )A.陇海—兰新铁路B.京包—包兰铁路C.京哈—京广铁路D.宝成—成昆铁路4.图中①地区大量运出的农产品可能是( )A.玉米、水稻B.小麦、棉花C.棉花、大豆D.水稻、柑橘答案3.C 4.A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该铁路沿线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并且由①到④降水整体呈增加趋势,说明该线路应在东部季风区,故A、B 两项错;该铁路干线起点处1月气温在-20℃左右,应位于东北地区,故选C项。
区域地理综合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 回答1~2题。
1.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A.先向东,再向东南B.先向西南,再向南C.先向北,再向东北D.先向西北,再向西解析:河流在山谷中流,其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再结合指向标可判断出图中河流先向北流,再向东北流,故选C。
答案:C2.该区域的东面临海,区域内有一个村庄夏季能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这个村庄可能是图中的()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解析:该地夏季日出东北方向,冬季日出东南方向。
该地夏季能够看到海上日出而冬季看不到,说明该地东南部有山地阻挡。
图中只有丙村东南有山地遮挡,冬季看不到海上日出。
故选C。
答案:C河道中沙石堆积而成,称碛;用船摆渡过河,曰渡。
甲图是我国某区域图,乙图是清朝黄河碛口段干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甲图中引水工程叙述正确的是()A.北水南调B.沿线需逐级抽水C.带动了调出区产业集聚D.调入区人口容量可能增加解析:北方水资源短缺,南方水资源充足,南水北调,A错;南高北低,可以自流引水,B错;对调出区产业结构影响较小,C错;调入区水资源总量增加,人口容量可能增加,D对。
答案:D4.关于乙图黄河古渡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碛的上游B.位于干支流交汇处C.碛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D.碛可以使黄河古渡水流加快解析:从图中海拔高度可以判断,黄河古渡位于碛的上游,A对;位于干支流交汇处,B对;碛阻挡河水,可以抬升黄河古渡水位,C对;碛阻挡河水,水位抬高,使上游河水流速减慢,D错。
选择D。
答案:D5.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其相似的地理特征是()A.农业景观B.地质成因C.汛期长短D.径流量季节变化解析:比较甲图中引水工程的调入区和调出区,可以看出两地同属于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相同,D对;两地热量带不同,农业景观不同,A错;两处地壳运动不一样,一上升一下降,B错;南方汛期长,北方汛期短,C错。
高考地理《中国的地形》经典题型含答案一、选择题[2024·河南九师联盟1月质检]南岭由五条山岭组成,故又称“五岭”,经过多次的造山运动,显得支离破碎,总体呈东西走向。
下图示意南岭的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1~3题。
1.南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南北板块挤压,地壳隆起成山B.东西板块碰撞,地壳褶皱成山C.地壳岩层断裂,岩块相对上升D.地壳水平位移,岩浆上涌成山答案:A解析:南岭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受到南北方向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隆起形成的。
故选A。
2.南岭被分成五条互不连属的山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地壳沉降答案:C解析:南岭形成后,由于当地降水丰富,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被分割成多个互不连属的部分。
故选C。
3.南岭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是()A.冬季空气稀薄,光照充足B.夏季为低压中心,多上升气流C.阻挡冬夏季风,防寒保暖D.春秋季节抬升气流,多地形雨答案:D解析:南岭海拔不高,空气并不稀薄,一般不会造成气压场的改变;可以阻挡冬季风,防寒保暖;南岭春季抬升北上的暖湿空气,秋季抬升南下的冷空气,在迎风坡多地形雨。
故选D。
[2024·宁夏高三统考]读图,完成4~6题。
4.图中山脉属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读图可以判断①为阴山,②为贺兰山,③为太行山,④为秦岭,属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分界线的是③太行山,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甲地形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荒漠化B.水土流失C.盐碱化D.沙尘暴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的甲地区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降水集中,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B正确;荒漠化、沙尘暴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A、D错误;盐碱化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少,C错误。
故选B。
6.河流在乙处附近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降水量减少B.植被较少C.农业灌溉用水过多D.蒸发量增大答案:C解析:乙处流经我国著名的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因沿岸农业大量引水灌溉,所以河流在乙处附近径流量明显减少,C正确;宁夏平原相对其上游地区而言,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所以降水量多,植被较多,蒸发量小,A、B、D错误。
课时作业(二十)中国的地形[基础篇]下图为我国某地地形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地表千沟万壑,其主要缘由是( )A.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B.石灰岩广布,流水侵蚀作用强C.断层发育,地壳水平运动强D.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2.图中①地农作物长势好于②地,其缘由可能是①地( ) A.光照更强 B.土壤的水分更好C.坡度更缓 D.植被覆盖率更高读醉林示意图,完成3~4题。
3.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倒塌 B.滑坡C.水土流失 D.地震4.下列地形区,最有可能存在此景观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准噶尔盆地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云贵高原5.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和表,回答下列问题。
A点旁边气候简表1月7月全年平均气温(°C)7.5 28.6 18.3平均降水量(mm) 18.8 150.7 1 075.2(1)图中所示的地形区是________,字母A所在的虚线区域地形类型为________。
图中西侧属于我国地势从第________级阶梯向第________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图中所示③及旁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3)图中所示区域的优势能源是________。
(4)限制本地交通运输发展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限制本区域发展农业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
[实力篇]读下列我国沿四条经纬线所绘的地形剖面图,回答6~7题。
6.线1与线4交点所在的地形区名称是(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C.东北平原 D.内蒙古高原7.关于线2与线3交点处所在的地形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山高谷深 B.红壤广布C.石漠化比较严峻 D.近看是山,远看成川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难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
读图,回答8~9题。
8.该类地质灾难主要是( )A.地震 B.滑坡、泥石流C.水土流失 D.倒塌9.该年发生地质灾难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横断山脉和秦岭 B.太行山和雪峰山C.大巴山和巫山D.祁连山和唐古拉山10.我国地形困难多样,山区面积广阔。
高考一轮复习中国地理专题突破训练力,截留水分,增加植被覆盖,调节小气候,但不能改变当地大陆性气候的类型,植被类型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故2题选AC。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19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
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
读图回答3~4题。
3.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A.湘、粤、闽B.苏、皖、鄂C.京、辽、鲁D.沪、浙、赣4.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A.自然条件B.旅游资源C.城市建筑D.生态环境【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政区认知及中国西北地区环境、资源的综合认知。
第3题要求考生将各组合中前30名城市个数计算出来后再做选择,A各省共有1+5+1即7个,B各省共有5+2+1即8个,C各省共有1+2+3即6个,D各省共有1+5+0即6个,故选AB。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西北地区城市的发展,故第4题选AD。
5. 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土壤肥力B. 热量条件C. 河流汛期D. 降水总量【解析】水稻生长对气候尤其是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引起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条件的改善,故本题选择B。
6. 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
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水土B. 发展旅游C. 利于浇灌D. 便于运输【解析】云贵高原地势崎岖,夏季多暴雨,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及毁林开荒极易引发当地水土流失。
发展梯田主要目的是为保持水土,故本题选择A。
7. 与广东某特大城市相比,北京城市公路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主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 地质条件 B. 水文条件 C. 土壤条件 D. 气候条件【解析】立交桥的坡地直接影响其排水能力,北京较广东降水少,立交桥的设计坡度较小, 故本题选择D。
2020届高考区域地理第一轮复习专项突破训练中国自然地理概况一、选择题下图为黄河某支流流域年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该支流上已经建设了多个水电站,实现了梯级开发。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地形地势D.海陆位置2.根据图上信息推断,该支流上可建水电站数量最多的河段可能是( )A.①水文站以上河段B.①②水文站之间河段C.②③水文站之间河段D.③水文站以下河段解析:第1题,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下游地区地势较上游地区低,气温较上游地区高,故该地区年均温等值线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升高的特点,所以影响图中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第2题,理论上地势落差越大越有利于水电站建设。
根据上题可知,影响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而图中等温线密集处即地势起伏较大处,所以①②水文站之间河段符合题意。
其他河段等温线较稀疏,说明地势起伏较小,地势较平坦。
答案:1.C 2.B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水系发达,是典型的平原水网地区。
下表示意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1960-2000年水系总体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年份河网密度水面率(%)河网发育系数河流曲度干流面积长度(km2/km)1960 3.73 11.55 3.61 1.09 35.57 1980 3.44 10.75 3.12 1.07 34.89 2000 2.93 9.28 2.25 1.06 36.643.太湖流域平原地区1960-2000年水系形态特征总体变化表现为( )A.支流增多 B.河道平直化C.河面变宽D.河道加深4.1980年以后比1980年以前流域水系变化大,主因最可能是( ) A.河道淤积B.年降水量减少C.垦荒造田D.快速城市化5.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流水系变化对当地的影响是( )A.汛期水位上升B.河流结冰期延长C.径流总量增多D.河网调蓄功能增强解析:第3题,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1960-2000年太湖流域平原地区河网密度不断降低,说明支流减少,故A项错误;河流曲度不断下降,说明河道逐渐变得平直,故B项正确;水面率不断下降,说明河面逐渐变窄,故C项错误;河网发育系数不断下降,说明河道逐渐变浅,故D项错误。
第三部分第二十讲中国的地形目标达成作业一、单项选择题读“沿109°E、32°N~37°N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A地位于黄土高原,D是四川盆地,则C山脉是 ( )A.秦岭B.太行山C.武夷山D.南岭解析:由于图中的剖面图是位于109°E、32°N~37°N之间,再结合图中的图例信息可以判断图中的B是渭河谷地,其形成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式断裂构造。
又因为图中的D是四川盆地,故可知图中的C山脉是东西走向的秦岭。
答案:A2.关于C山脉的地理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B.是我国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C.位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上D.位于我国1月0℃等温线上解析:根据上题的判断,C山脉为秦岭,则它是我国的1月0 ℃等温线所在区域。
答案:D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图中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所示山脉是我国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B.图②所示山脉是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C.图③所示山脉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D.图④所示山脉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解析:②为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答案:B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穿越的山脉是 (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将长江的源头和黄河的源头打通,必须经过巴颜喀拉山。
答案:C5.图示山脉中,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雪峰山是我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之一。
答案:A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据此回答6~8题。
6.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解析:云贵高原不邻秦岭,天山北部为准噶尔盆地,横断山脉的西部不是四川盆地而是青藏高原,太行山的西侧不是内蒙古高原而是黄土高原。
类型20 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1.(2022·北京石景山·高二期末)暑假期间,某中学组织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
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
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调查梯田利用方式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
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分析梯田减沙效益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3)绘制统计图,并据此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4)描述暑假研学期间甘肃省天水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特点。
【答案】(1)径流量减少。
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绘图略;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4)昼长夜短,昼越来越短。
【解析】本大题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为背景材料,涉及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及等天水市的昼夜长短及变化特点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结合材料可知,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后,年净流量明显小于西沟,原因是修建梯田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坡度,植物落叶及根系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流域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主要从当地自然环境特点进行分析。
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海拔较高,人类活动影响小,环境污染小;黄土层深厚肥沃,光、热、水、气、土等主要自然条件匹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