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易经》与文化艺术-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329.50 KB
- 文档页数:9
易经中的艺术与文化观念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古代文化瑰宝”。
它不仅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还融合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并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观念。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艺术与文化观念,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首先,易经中展现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易经中的卦象,如乾、坤、震、巽等,被视为天地万物的象征。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将其抽象成卦象,进而运用于艺术创作。
例如,在古代建筑中,常常能够看到以卦象为基础的纹饰装饰。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美学意义,同时也传递出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
其次,易经对于音乐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易经提出了“五音调,相与成和”的概念,即五种音调相互协调,形成和谐之美。
这一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并影响了音乐理论的形成。
古代音乐家以易经的五行理论为基础,创作出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既表达了自然界的变化,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哲学思想。
除了艺术领域,易经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塑造也具有重要意义。
易经中的“阴阳”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阴阳的观念贯穿于古代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丰富了文化人的思想内涵,塑造了独特的审美观念。
另外,易经还强调了道德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价值观念在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播和秉承,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石。
易经的艺术与文化观念不仅影响了古代,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当代中国,人们对易经的研究仍然十分重视,并将其应用于不同领域。
在艺术创作中,易经的思想成为了艺术家们探索创新的灵感源泉。
许多当代艺术家通过对易经中的哲学思想的借鉴,创作出了充满个性和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同时,在文化交流与传承方面,易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易经的文化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渠道传承至今。
总之,易经中的艺术与文化观念是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中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灵感易经(I Ching)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关于变化和均衡的经典。
它不仅引导人们探索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还可以用作创作灵感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易经中的艺术审美与创作灵感,并探索如何运用易经的智慧来启迪我们的艺术创作。
一、易经与艺术审美易经中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代表了宇宙和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如太阳和月亮、高低、冷热等。
而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和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观念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艺术审美旨在体现作品的美感和表达。
易经所强调的阴阳平衡与五行关系的变化,使得艺术家能够运用其中的哲学思维来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触动人心的作品。
比如,艺术家可以通过对阴阳对立和统一的理解,创作出富有张力和平衡的对比效果。
同时,五行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丰富的创作元素和色彩搭配的灵感。
二、易经与创作灵感易经的变卦和卦爻系统是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它通过六爻的排列组合来代表不同的形象和意义,并揭示了事物的变化规律。
这种系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他们能够从变化与流动中捕捉创作的灵感。
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灌注,而易经通过内省和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够让艺术家在充满变化和转化的世界中发现创作的线索。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易经中的卦爻变化,感受自然界的流动和变化,从而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三、运用易经的智慧启迪艺术创作1. 艺术作品中的平衡与和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提醒着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平衡和和谐。
艺术作品中的平衡可以表现为色彩、形状、构图等各个方面的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阴阳平衡的思考,创造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作品。
2. 变化与转化的表现易经中的六爻变卦揭示了事物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感受生活中的变化与转化,将这些触动灵感转化为作品中的变化元素。
创作者可以利用颜色、形状等艺术手段,以传达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易经国学中国文化的精髓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宝,它是中国国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易经的独特价值和深刻内涵不仅体现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上,更体现在其对于人类生活、道德修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上。
通过易经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智慧。
一、易经的概述及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古代中国占卜文献的总称。
《易经》是集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和道德思想于一体的宝典,据载始于商代晚期,但其思想渊源可能更远。
易经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卦”,即八卦和六十四卦;另一部分是“爻”,即对于六个爻位(阳爻和阴爻)所做的解释。
易经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基础,是由伏羲、黄帝等古代先贤智慧结晶而成。
二、易经的核心思想和原理易经的核心思想围绕着“阴阳”、“五行”和“变化”等重要概念展开。
首先,易经强调了“阴阳”相对统一的观念,认为万物存在着相对的对立与统一。
其次,易经提出了“五行”相克相生的观点,认为自然界的万物变化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最后,易经着重强调了“变化”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观察和预测变化,可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易经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教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卜筮之书,更是一部包含丰富哲学、道德和伦理思想的典籍。
易经通过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导人们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易经中的“君子”与“小人”亦成为道德标杆,君子追求真理、道德和仁义,而小人则沉溺于个人私欲和狭隘利益。
四、易经的实用价值和应用领域易经不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考和道德层面上,更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
易经对于军事战略、政治决策、经济管理、医学治疗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以兵法为例,易经中的“兴治临战”、“用兵必胜”等原则为军事指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篇:《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易经国学与传统艺术智慧的艺术传统在当代社会,许多人对于传统艺术和智慧传统产生了兴趣,希望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其中,易经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艺术智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传统。
本文将探讨易经国学与传统艺术智慧的结合,并探寻其在艺术传统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易经国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思想易经国学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部分,是对易经和国学理论的研究和传承。
易经,即《易经》,是中国古代学者根据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所总结出来的智慧和经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典籍之一。
国学,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研究和学习。
易经国学以易经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学问的精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传统。
易经国学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和“阴阳变化”。
其中,“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倡人类心灵与精神的修养;“阴阳变化”则是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等自然现象的观察,揭示了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身养性。
二、传统艺术智慧的特点与内涵传统艺术智慧是指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思想。
传统艺术智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方面。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常常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观察,运用个人的智慧和灵感,将所感所悟融入到艺术作品之中。
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和创作,艺术家力图表达出自己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理解。
传统艺术智慧强调观察和理解的深度,注重情感和精神的表达,是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易经国学与传统艺术智慧的结合易经国学和传统艺术智慧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产生了深刻的交融和影响。
易经的哲学思想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深刻的灵感和思想资源,而传统艺术则将这种智慧和思想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进行表达。
易经国学和传统艺术智慧的结合,既使得传统艺术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也使得易经国学的理论更具有生动和形象的表现。
易经国学中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易经和国学是中国古代的两个重要学派,它们都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涵盖了丰富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易经是一本古老的哲学经典,被视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国学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学科。
两者结合融汇,形成了独特而细腻的艺术与美学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的发展。
易经的艺术观念强调变化与平衡。
易经中的“易”意味着事物的不断变化与转化,是世间万物运行不息的根本法则。
艺术家借鉴易经的思想,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中的变化与平衡。
他们通过艺术形式表达世界的变化和平衡,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就表达了山川河流的起伏变化,空旷与浩渺之美,以及自然界的平静与宁谧之感。
在易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阴阳”。
阴阳代表着自然界的两个相反而互补的方面,如男女、黑白、柔刚等。
艺术家将阴阳的观念运用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形式的对比和统一,营造出一种有节奏感的美学效果。
例如,在京剧中,男性演员扮演阳性角色,女性演员则扮演阴性角色。
他们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都是根据阴阳的特点来塑造的,形成高度艺术化的舞台形象,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国学对艺术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国学倡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注重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与理解。
这些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包括音乐、绘画、诗词等各个艺术门类。
国学的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古代艺术作品的解析,传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
他们致力于挖掘古代艺术的美学价值,通过学习和研究,将这些价值传达给后人。
艺术和美学在易经和国学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人类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与表达。
艺术和美学的观念通过易经和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总之,易经和国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两大学派,积淀了丰富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易经强调变化与平衡,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世界的变化和平衡,探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周易思想解析中国传统艺术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解析。
首先,周易强调了“阴阳”和“五行”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表现手法和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正如艺术作品中的对比和变化。
五行则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它们在艺术中可以象征不同的色彩、形态和情感。
通过对阴阳和五行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其次,周易强调了“变化”和“循环”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中的“变卦”和“循环卦”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这与艺术作品中的时间和空间构建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通过这些符号和意象的变化和循环,艺术家可以传达出时间和空间的流动感和变化感,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此外,周易还强调了“和谐”和“平衡”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认为,宇宙万物都应该追求和谐和平衡,而这种和谐和平衡也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审美追求常常强调对称、平衡和谐调,通过对形式、色彩和结构的精心安排,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平衡和统一的审美效果。
最后,周易还强调了“道德”和“人伦”的观念,这对于解析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价值观和情感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尊重人伦关系,这种价值观和情感表达也反映在艺术作品中。
中国传统艺术中常常强调道德的教化和人伦的关系,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出对人性、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
综上所述,周易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想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阴阳和五行、变化和循环、和谐和平衡、道德和人伦等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意义。
这种思想解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内涵和特点,也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
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浅谈易经与传统文化的研究杨振宁先生发表的对于《易经》的看法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话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古代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为什么却未能萌生近代科学。
在中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中,唯有《易经》涉及宇宙思考,所以对自然科学影响较大。
我想,问题恐怕不在于中国没有萌生近代科学,而在于近代科学从西方传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冷遇和抵抗。
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创立是科学史和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事,而17世纪徐光启翻译出版《几何原本》也应该成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大事。
徐光启(1562-1633)与伽里略(1564-1642)是同时代人,如果欧几里得的思想在明代就能引起中国人的注意,其实并不算晚。
可惜它在这片土地上没能激起丝毫微澜。
遭受同样命运的还不仅是《几何原本》而已。
直至19世纪中叶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一样地没有几个人读。
连梁启超也是去北京会试回粤经过上海,买到《瀛环志略》,才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世界竟有五大洲。
中国人的这种对于外来信息的麻木,一是出于把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二是出于对古代圣贤的崇拜。
凡是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相悖的东西都会在这里受到抵制。
由于认为古人比今人高明,祖宗之法不可改,尧舜时代是最辉煌的',周公孔子是最高明的,越古老的东西越神圣,对古圣贤的任何质疑都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对新兴的和外来的东西一概持排斥态度。
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致命的缺点。
直到新文化运动兴起,才将这千古铁律凿开了一个缺口,虽则仅仅是一个缺口而已。
再来看《易经》和科学的关系。
《易经》中的太极图只含阴阳二仪,其包容性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我们不能牵强附会地把物理上的正电和负电、波粒二象性,化学和生物上的许多规律,以及今后几百年乃至遥远将来的科学成就,都看作是对《易经》内涵的破译。
科学上的新发现符合于阴阳二仪,本不值得惊讶,并不能证明《易经》有先验之效。
决不能说科学家奋斗了几百年才取得的成果都无非是《易经》中早就蕴含着的东西;似乎只要捧着《易经》冥思苦想,就能悟其真谛,就能有伟大发现,更可省却那么多的实验工夫。
易经解析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方式,而易学则是一门古老的哲学体系,通过解析易经可以探寻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万物之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通过解析易经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探讨易学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
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代表着事物的对立和统一。
在艺术创作中,阴阳可以被理解为对比和平衡。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元素、色彩、形状和材质等来表达阴阳的概念。
例如,在绘画中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阴阳的对立,或者在雕塑中使用不同材质的组合来展现阴阳的统一。
通过运用阴阳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富有张力和平衡的作品。
易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五行”。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和相互作用。
在艺术创作中,五行可以被理解为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
木代表着生命和成长,可以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火代表着热情和能量,可以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联系;土代表着稳定和坚实,可以与建筑、陶瓷等艺术形式相联系;金代表着贵重和光辉,可以与珠宝、金属雕塑等艺术形式相联系;水代表着流动和柔韧,可以与诗歌、写作等艺术形式相联系。
通过运用五行的概念,艺术家可以选择适合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易经中的“卦”是一种由阴阳线组成的八卦图,代表着宇宙的变化和演化。
在艺术创作中,卦可以被理解为创作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卦的概念来构建作品的形式和结构。
例如,在绘画中运用八卦的形状和排列来组织画面的布局;在音乐中运用八卦的节奏和音调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通过运用卦的概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有序和谐的作品。
易经中的“变化”是宇宙的本质特征,也是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艺术家可以通过观察和感知自然界的变化来获得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绘画中通过描绘季节的变化来表达自然界的律动;在音乐中通过模仿鸟鸣和风声来表达自然界的声音。
弘扬周易民族智慧,扬弃周易封建糟蹋论《易经》与文化艺术□陈彦雄内容摘要:《易经》是我国一部文化巨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极珍贵的文献,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阐述的是易经对我国的文学、美术和音乐的影响和内在联系。
自古以来,《易经》的哲学思想自如地运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一幅书画,一篇美文好诗,一首乐曲,若能与人们的信息能量场相融洽,符合《易经》“阴阳间反合相生相成原理”,就能为人们趋利避害,营造和谐安宁的氛围。
Abstract: "The Book of Change" is a masterpiece in Chinese history. It is a valuable liter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tremendous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s, and even the world's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natural science and social science. This paper explains Yijing’s impact on our country’s literature, art and music, and indicates their internal rela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philosophy thoughts in "The Book of Change"were frequently and successfully used in literary works. A wonderful painting or calligraphy, a good piece poem or music, if it is in harmony with people's information fields,and accords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Yin and Yang," it will help people to make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and get rid of the disadvantage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peace.周易与自然天心周易本相同,千古盈虚术数中。
宇宙阴阳涵蕴尽,时空渺渺笑包容。
引言古老而灿烂的中国文化,曾经为中国及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其中,最为辉煌的部分莫过于《易经》。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群经之首,其对世界影响无与伦比。
几千年来,东方的《易经》,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这三大经典在世界上并驾齐驱。
其中又以中国的《易经》为最玄妙。
它既能反映天地间的运动变化规律,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又能帮助人们决策各种事务。
所谓“上测天,中测人,下测地”。
特别是其蕴涵哲学原理更令几千年来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叹为观止。
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唐太宗的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医旨绪余》)。
同时,《易经》影响启发了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的数学研究,从一阴一阳的相互变化上,引导他发现了二进制,并由此在世界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子计算机;1940年我国在法国留学的学生刘子华用八卦原理算出了第十颗行星的质量、行速及轨距,解决了当时世界天文学家难以解决的难题,从而震动世界;李政道,杨振宁从《易经》阴阳消长原理受到启示,提出原子能态二组的奇性和偶性,虽然是不灭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盛衰消长的变化,这一伟大的发现使二位学者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世界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受到《易经》的一阴一阳之间反合相生相成原理启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正反合辩证逻辑定律,在世界哲学界引起轰动。
此外,世界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美国物理学家F·卡普拉等许多科学界人士都对《易经》系统地研究并高度评价了《易经》的科学性。
李约瑟说:“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最耐人寻味的是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目前又一次高度评价《易经》对世界信息经济的冲击力。
他说:“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
《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从而可知,我们中国的炎黄子孙对自己祖先创立的《易经》不可漠然置之。
《易经》是我国一部文化巨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极珍贵的文献,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哲学、文学艺术、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下列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易经》与文学<一> 历代上许多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都熟读四书六经,其中有不少人曾对《易经》进行过系统地研究,并把《易经》中的哲学思想自如地运用于文学创作中,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佳作。
其中最著名莫过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词运用了《易经》中的“天人合一”、“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烦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
作者勾勒出一幅皓月当空、佳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图画。
在人间天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自然与社会的感悟中,把自己遗世独立意识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在一起,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理念,是一首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高度契合的伟构名篇。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关合人事,表现出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理念。
它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美好意象。
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感悟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哲学理趣,彻悟出世间万事万物不可能有尽善尽美,有缺憾才是必然的哲理,创造出了无比美好的文学意境与诗学形象,成为千古绝唱。
从本词可以看出,作者的世界观并非是完全超然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中寻求一种“随缘而安”的生活意义,对我们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自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当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际陈彦雄常平天体运行碰撞造就一个伟大的时代扭曲,错裂永远是崛起的态势朝气蓬勃有恒的运动曙光照射灿烂的轨迹新的生命在这有序而持续的球体冉冉诞生当东方的温柔与西方的浪漫一见钟情就如仲夏夜月亮与星空交相辉映你有你的广袤深远我有我的宁静高清浮云去来多少缠绵高贵的小夜曲在熠熠银河中随意徜徉当西方的激情拥抱东方的含蓄宛若瀑布倾泻进幽幽的碧潭热情会激发深潭潜在的生气微澜静逸将荡起高涨的浪花人生需含蓄而富有机锋的绵里藏针人生也需急剧颤动的洪波汹涌强与弱柔与刚阴与阳两种力量的对抗消融不同的对比将演绎最华丽的美感当东方的恬淡邂逅西方的奔放那是高山流水合奏的美妙乐章巍巍的高山因澹然而伟岸因流水而动感泱泱的流水因高山而歌唱而源远流长可以长久地相偎相依也可以遥遥地祝福,彼此凝望即便短暂的邂逅坚毅与包容理性与感性的电光已在凝眸神交中炸响西方与东方太极的两仪宇宙球体的两半阴阳对应的两端可以背离背离只能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会诞生崭新的生命交融铸就的慧剑将在宇宙中闪闪发光此诗主要运用《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哲学思想,提出构筑全球文化大景观的设想。
《易经》认为,天下一切事物的属性,都属阴阳的范畴。
自然界事物的种种变化,无不是在对立矛盾统一之中。
阴阳的原理无所不包,以至无穷,它们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对垒和渗透中构成客观世界的生机勃勃。
“天体运行/碰撞造就一个伟大的时代/扭曲错裂/永远是崛起的态势/朝气蓬勃/有恒的运动/曙光照射灿烂的轨迹/新的生命在这有序而持续的球体/冉冉诞生”。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奇特的想象,勾勒出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际那种摧冰裂帛的壮观场面,将抽象的文化交流具象为板块的撞击上升,词句铿锵,气势磅礴,境界高超,意蕴深厚,吻合阴阳原理两种力量盛衰消长的对垒中构成的动态平衡。
诗中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读起来让人感觉奇峰突起,意蕴绵绵。
诗人将两种不同的文化拟化为两个性格迥异的情人相遇相爱之后,又具化为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并在行云流水的文字和递进式激情的表述中将两种文化的融合作了精彩的描述。
诗中处处是阴阳消长变化的游弋。
在这里,“东方与西方”形成地理与文化的两方,就是所谓“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两个方面。
而东西方文化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彼此皆从其它文化中吸取养分,在不停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今天两大文化阵营,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的哲学原理。
此诗中的第二、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不乏阴阳交汇对比的相关词语。
“温柔”与“浪漫”,“激情”与“含蓄”,“恬淡”与“奔放”,“月亮”与“星空”,“瀑布”与“深潭”,“高山”与“流水”等等,处处关合“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哲学观。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融会诞生崭新的生命/交融铸就的慧剑/将在宇宙中闪闪发光”。
这是诗人对东西方文化一番深刻而艺术性的描述之后作出的前瞻性论断。
国内曾有学者断言,在未来一百年中,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
这种本土情结是可以理解的,但行走于东西方两极时空的诗人,在充分吸纳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之后,高瞻远瞩,站在世界民族的视角上,提出构筑全球化的文化大景观,诗中所寓的深刻宇宙观符合《易经》的太极思想。
<二> 众所周知,文学能够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缔造希望,激发潜能。
培根有句名言—“读书在于塑造完整的人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其实一个人的命理已经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
我们可根据个体不同的命理及反映出来的性情,建议命主多读一些适宜的唐诗宋词或其它文学作品,让优美、富有哲理的文字信息流去暗示、补充、平衡命主的五行信息能量,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例一:某君命理五行火旺,火为忌神,行运无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