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名师:2017年行政管理考研——政策系统构成
- 格式:docx
- 大小:144.73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1、试述政策系统的构成以及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的关系。
所谓政策系统是指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即政策系统是由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三大子系统构成的。
政策行为者与政策系统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作为政策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任何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都是相关政策行为者频繁互动的结果。
另一方面,政策系统又为政策行为者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设置了框架和平台。
我们必须准确界定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楚各政策子系统或政策行为者的性质、特征和功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它们与政策系统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达到进一步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之目的。
2、什么是政策网络?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
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交换资源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
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①现代民主社会里政策网络是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的;②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在特定的政策领域进行合作,以协调利益,实现共赢;③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并不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而是政策行为者对功能和结构认知的结果。
3、什么是政策环境?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是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客观事实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二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主体认知环境),即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也就是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分析一般环境是为了理解政策系统提供宏观、总体的框架和背景。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一政策系统的构成及其环境1.S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P183-185公共政策主体是相对于政策客体而言的,指的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公共政策主体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两大类:a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法定生产者。
主要有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直接主体b间接主体,三类:第一类是次国家政策行为者;第二类是跨国政策行为者;第三类是全球性政策行为者。
c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三个系统的功能2.S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政策网络;P185-188所谓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A公共政策环境变的复杂和动荡的主要表现——不确定性、关联性、模糊性、动态性B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交换资源的需要;结盟的需要;追逐权力的需要;协调的需要;C作为客观存在的政策网络的主要特征有:P1873.S公共政策的客体与客体系统P188公共政策客体的定义:是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包括“人”,“事”;从事和人两个角度认识公共政策客体:公共政策客体就是政策问题;发生作用的对象(人:目标群体:受制约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S政策客体与环境的关系:客体系统,由公共政策的客体组成的系统就是政策客体系统。
4.L政策支持系统P189健全和完善政策支持系统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1信息传播系统2政策咨询系统3政策监控系统4政策评估系统5.JY政策环境P189对于具体的政策主体系统来说,存在两种不同的政策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所处的一般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一种是政策系统运行的具体环境即系统的工作环境。
1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1.政策行为与政策系统2.公共权力与公共决策体制的关系3.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教学时数:4课时主要内容:一、公共政策系统(一)公共政策系统——P181 一个由政策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将他们与政策客体、政策环境联系起来的政策支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等所组成的有机整体。
(二)政策系统构成要素有:P182①政策主体系统。
它有三个子系统即:政策制定系统、政策的执行系统和间接主体系统。
②政策支持系统。
它包括四个子系统即:信息传播或沟通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咨询系统和政策评估系统。
③反馈系统。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主体系统(1)主体——直接参与并主导公共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直接主体:代议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其他直接主体(执政党组织及某些领袖人物)间接主体:次国家政策行为者,如地方政府、政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公共舆论、社会政治运动、公民;跨国政策行为者,如跨国公司、多国公司、欧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阿拉伯联盟、石油输出国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如联合国、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如国际奥委会、国际红十字会、绿色和平组织、国际港口协会等。
(2)主体系统——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各系统的功能P185【案例分析】聚焦水价上调听证会材料一:2009年12月16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举行了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
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做了听证会总结。
第一,关于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调整标准。
听证会参加人25位,其中有一位采取了书面表达的方式,总共25位中一共有22位参加人同意每立方米调整0.9元的方案,有2位参加人不赞成调价方案,有1位赞成调价,但是希望采取阶梯水价的方式和制定新的方案。
这是关于整个调价方案的情况。
第二,关于调价时间安排。
在22位赞成调价方案的代表中,有21位同意方案二,同意充分考虑市民的承受能力,分三年调整到位,有1位建议一步调整到位。
行政管理考研知识点行政管理考研知识点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
行政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研究范围广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行政管理考研基础内容:政策系统构成政策和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联系,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政策的执行和制定的管理,关乎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政策的科学化的研究中,首先就是要把政策当做一个系统来看待,研究其系统构成成分就是研究其运作科学性的关键。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考研的视角来分析政策系统构成这一重要的考点。
政策大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政策主体政策主体,也叫政策活动者,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政策主体。
官方政策主体即官方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包括有: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是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主要指政府,在西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在我国,政府是管理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制定政策有两个特征:具体性和补充性。
执政党: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或政府组成部分的司法机关,通过判例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产生影响,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还扮演重要角色。
非官方政策主体,即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形式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媒、以及思想库等。
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
第五章政策系统与政策行为者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我们把政策主体分为官方的政策主体和非官方的政策主体两类。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1.官方的政策主体官方的政策主体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国家机构、执政党、政治家和官员。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1.官方的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1.官方的政策主体(2)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它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1.官方的政策主体(3)执政党在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条件下,政党首先与权力而不是与政策相联系。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推荐重要干部在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在野党。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1.官方的政策主体(4)司法机关在美国,法院常常能够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规定了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了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法律和宪法的规定。
第二讲:政策系统一、政策系统的构成1.政策主体;2.政策客体;3.政策环境。
主要内容二、政策系统的运行1.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的关系;2.政策子系统的划分;3.政策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一、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一)政策主体1.政策主体的含义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幻灯片42.政策主体的特性1)政策主体的具体性。
2)政策主体的对应性。
3)政策主体的代理性。
4)政策主体的能动性。
5)政策主体的社会历史性3.政策主体分类--个体主体与团体主体;--制度内主体与制度外主体;--制定主体、执行主体与评估主体;--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和社会非法权主体。
4.主要的政策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公民;--传播媒介。
(二)政策客体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幻灯片8从事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是社会问题、公共问题或政策问题。
严格说,这三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社会问题是外延最广的概念;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涉及社会上相当部分人或影响较大,那么,这部分问题就是公共问题;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很多,只有少数能被政府摆上议事日程,并加以处理,这些被处理的问题就是政策问题。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将这三个概念混用。
1.社会问题什么是社会问题?按照马奇和西蒙的说法,(社会)问题就是要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社会问题也就是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安德森则认为,政策问题可以定义为某种条件或环境,这种条件和环境引起社会上某一部分人的需要或不满足,并为此寻求援助或补偿。
新祥旭名师:2017年行政管理考研——政策系统构成
摘要:新祥旭名师整理了2017年行政管理考研基础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
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
行政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研究范围广泛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
▶2016行政管理考研基础内容:政策系统构成
政策和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联系,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对政策的执行和制定的管理,关乎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政策的科学化的研究中,首先就是要把政策当做一个系统来看待,研究其系统构成成分就是研究其运作科学性的关键。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从考研的视角来分析政策系统构成这一重要的考点。
政策大系统的构成主要有三大部分: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
▶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也叫政策活动者,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政策主体。
官方政策主体即官方政策活动者——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包括有:
立法机关:在西方主要是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国家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立法机关主要任务是立法。
行政机关:主要指政府,在西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效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行政领导尤其是总统。
在我国,政府是管理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制定政策有两个特征:具体性和补充性。
执政党: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在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中起着主导作用。
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或政府组成部分的司法机关,通过判例对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产生影响,不仅参与政策制定,还扮演重要角色。
非官方政策主体,即政策活动者,是指政治体制外的、不直接形式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
主要包括利益团体、公民、大众传媒、以及思想库等。
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的价值。
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和群体等社会组织。
其影响政策制定的方式就是一个政治参与的问题。
方式主要有游说、宣传、捐款等。
公民: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社会问题斗鱼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大众传播媒介:其能及时反映社会所发生的公共问题;并将淘汰、处理、层层加工和筛选后的政策信息提供给公众。
影响观众对问题内容和性质的认知态度。
有直接性、迅速性和广泛性,是连接政府和社会的桥梁和中介。
思想库:即由各种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咨询的组织,提高了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为社会提供信息、技术、思想观念服务,丰富和发展了现代国家的多样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决策。
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即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现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发生作用的社会
成员的两个方面(即社会问题和目标团体)。
其中,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就是社会问题,也就是各种各样的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
而目标团体是指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为目标团体。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其主要包括:
社会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物质条件;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时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依据。
制度或体制条件:体制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贵划分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政策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密切相关;体制的习惯治理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人们对各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等。
国际环境: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对一国或地区的公共政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政策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哲学密切相联系,详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政策主体和客体关系:
两者为政策系统中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1)两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政策客体的种类、性质、内容、规模不同,政策主体因此各异,;随着历史条件变化,客体在政策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变化,也必然导致政策主体的职能也变化。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客体影响政策主体的性质和规模,并且制约其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
政策主体和环境关系:
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的认识、把握环境,在运行中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必须以尊重政策环境的实际情况为基本前提。
政策客体和环境关系:
客体和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政策客体受到政策主体作用之后,显现取得的政策效果,这些效果往往成为政策环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政策环境也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政策客体,如社会体制是政策环境的一种,但是体制改革政策下,社会体制就成为了客体。
在各校的考研试题中,这一部分是考研的概念题和简答题的高频考点区:一方面,对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环境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如政策官方活动者、非官方活动者、社会问题、目标团体、政策主体、政策环境等)是本学科的学生必学和必通的知识。
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会理解三者之间的运行关系、政策主体的构成的相关知识,并且作为简答题来深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