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审美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写出好作文的法宝之五:妙用通感什么是通感?百度的解释: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要我说,这里的“通”就是“融通”的意思,通感就是“感官融通,产生新的感觉和意象,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
”更直白地讲,通感就是:嗅觉视觉化味觉视觉化抽象直观化如:那声音弱不禁风,似乎有被人吹一口气就断掉的可能。
(把形容声音的“细微”和形容气流的“弱小”,故意混用,产生了新的阅读体验。
))不管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把一种感官体验到的感觉,用另一种感官的语言来描述出来,是谓通感。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利用词语的多音多义性,把一种意思巧妙“移植”到另一种意思上去,是谓通感。
如:那声音细得就像美女的腰。
把抽象的感觉,通过具象的形态“比拟”出来,也可以叫通感。
如:梦想更是鼓胀得像怀胎十月的女人肚子。
好的作家,都是善用通感的妙手。
所谓的“千古绝唱”、“妙笔”其实都是作者“创造性的妙用通感”的结晶。
韩寒的通感非常巧妙,时尚感强,幽默俏皮。
王小波的通感讲究逻辑关系,思维慎密,一不小心就被他绕进去,体验一种思维的快乐。
余华的通感如陈年老酒,娓娓道来,沁人心脾。
贾平凹的通感乡土气息浓郁,语境和韵味都非常独特。
通感的“妙不妙”,就能看出一表达个作家的“想象力”、“创造力”高不高。
通感其实最能“表达”一个作家的“文风”。
要做一个好的作家,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通感”,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你的。
古诗中“通感”的美学古诗中的“通感”透出的美学价值“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
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
”(高尔基《论文学续集》)。
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
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
他的《通感》就是论析这一修辞手法的专文。
钱钟书对其解释:“寻常眼、耳、鼻三觉亦每通有无而忘彼此,所谓‘感受之共产’;即如花,其入目之形色,触鼻之气息,均可以以音响以揣称之。
”(钱钟书《管锥篇》第二卷)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典型的例子,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
清代着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认为因用了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再如杜甫《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该句初看起来,令人费解。
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
“暗香”由构词来看,好似不合情理,但从通感手法来看,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这就不难理解。
“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
梅枝横斜,梅朵疏淡倒映在清澈的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还有缕缕清香飘浮其间,这是多么静谧的意境!正是这“暗香”,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它将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写绝了!“通感”在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是多样化的。
有以形状声的感觉转换,如汤显祖《牡丹亭》中的两句唱词:“声声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圆。
”其中“燕语”“莺歌”都诉诸听觉,而“剪”是器物,“圆”用于形状,都属视觉范围,怎么“燕语”会像“剪”,“莺歌”会成“圆”呢?原来人们可以从“剪”的形状上得出锐利、轻快的联想,从“圆”的形态上获得珠圆玉润的启示。
美学认识中的“品味”与“通感”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从古至今,美学一直是哲学、文化和艺术探讨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美学的研究中,“品味”和“通感”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本文将从美学认识的角度探讨“品味”与“通感”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美学领域中的作用。
“品味”是一个人对美的理解、鉴赏和选择能力,是一个人在审美活动中应有的审美品位。
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味,意味着他能够辨别美与丑、高尚与庸俗,能够发现和感知艺术品、文化产品和自然界中的美。
而“通感”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通过感知和理解艺术的形式、内容和意义,体验到艺术之美。
通感要求人们要用心去感知,去领悟艺术作品的内在美感,同时也要通过一定的认知和思考,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品味和通感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在美学认识中的基础。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曾提出过一个观点,认为品味不仅仅是一种主观能力,更是一种客观标准。
他认为,具有良好品味的人应当具备一定的理性和思辨能力,而不能仅凭一时的情感和冲动做出审美判断。
这种观点强调了品味的客观性和理性性,提醒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要注重对美的深层理解和思考,而不是轻率的情感泛滥。
在美学研究中,早期的美学家也强调了品味的培养和修养。
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培养良好的品味,需要长期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借鉴先贤的经典作品和教义,从中汲取精华,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
品味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在当代美学研究中,品味是一个相对而动态的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会影响人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
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全球化的发展,当代人们对美的理解可能会更加开放和包容,品味也会更加多元和丰富。
当代美学研究强调了对品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积极探索、包容多元文化中的美,超越传统标准和范式。
在美学研究中,通感往往被视为一种超越感官的体验,它要求人们要通过感知、理解和解释,来获取作品的意义和美感。
对美学上的联觉或通感有精辟的论述美学上的联觉或通感是指人们在感知艺术作品时,不仅仅通过一个感官获得信息,而是通过多个感官之间的交互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这种交互可以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也可以是触觉与嗅觉的交融,甚至还可以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个感官之间的共鸣。
在美学上,联觉或通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法和审美效果。
通过将多个感官结合在一起,艺术家可以创造出更加综合、多维的艺术作品,使观众在接收和理解作品时能够获得更加丰富、深入的感受。
例如,在音乐中,音符和节奏可以通过连贯的动作和舞蹈来呈现,使观众不仅听到音乐的旋律,还能看到音乐的节奏和动感。
这种联觉的体验可以增强观众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
另外,联觉和通感也可以通过色彩和音调的结合来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在绘画和影像艺术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特定的色彩和音调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比如,通过使用柔和的色彩和悠扬的音乐,艺术家可以创造出宁静和舒适的氛围;而通过使用强烈的色彩和激昂的音乐,艺术家则可以创造出紧张和充满活力的效果。
这种联觉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更加沉浸其中,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此外,联觉或通感还可以通过触觉、嗅觉和味觉与其他感官的交互来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体验。
比如,在触觉艺术中,观众可以通过触摸作品的材质和纹理来感受作品的质感和形态;在嗅觉艺术中,通过散发出特定气味的作品可以唤起观众的回忆和情感;而在味觉艺术中,通过融合食物和艺术的元素,观众可以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这种联觉和通感的体验可以使观众更加全面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融入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中去。
总而言之,美学上的联觉或通感是一种创造和体验艺术的方式,通过多个感官之间的互动和交织,使观众在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时可以获得更加综合、多维的审美体验。
联觉和通感的运用可以丰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生动、有力地传递出情感和意义,同时也可以提升观众的审美享受和参与感。
修辞手法解析:通感通感整理编辑:诗词轩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这里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来比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按《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说琴声如太山,是听声类形;说琴声如流水声,是听声类声。
钟子期说像太山时,心目中有太山的形象;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类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因此,在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里也会唤起各种形象,像急雨、私语、珠落玉盘直到刀枪相击和裂帛的形象,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
再像“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
“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了。
这种以声类声,又能唤起别的形象的,《文心雕龙·比兴》称:“王褒《洞箫(赋)》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
通感关于“通感”的释义(作者:佚名)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详细解释如下: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
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
可见,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会哼起“春之歌”一样。
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通感”的印记。
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词语中,视觉、听觉、触觉构成了通感。
人们常用“甜美”形容歌声,“甜”本属于味觉印象,“美”属于视觉印象,“歌声”则属于听觉感受。
人的五种感官,“通”得最普遍的,是视觉与听觉。
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
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感视野下的语文审美阅读教学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在中国文化教育中极具价值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門纯粹的语文学科,而是一門跨学科的学科,它包含了文学、艺术、宗教、社会、历史等多重文化内涵。
在今天的语文教育中,运用通感视野来深入审美阅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文化语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充分发掘文字所蕴含的审美与价值。
一、引入审美阅读教学审美阅读教学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以通感视野来实施审美阅读教学,应当聚焦提高学生审美思维能力以及发现文化价值观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审美化的文化空间里实现文化一体化,加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内化。
二、审美阅读过程运用一定的文化话语来衔接,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同时,勾勒出审美体验的过程,以及能够从中产生的文化价值意识和实践意义。
此外,在审美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搜集有关文字特性和素材素材,根据自身的兴趣及实际需要,整合起来,创造出有审美价值的新文本。
三、实施审美阅读教学(一)培养学生自主性。
学习审美阅读是一种多样化、研究型的学习过程,应当引发学生自主性和独立性,发挥学生的认知活动能力和内化能力。
(二)学习借助情境设置。
把审美阅读放在实践场景中,比如文学鉴赏、听歌欣赏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融入活动类型,体验其艺术性,并从中感受审美体验,加强审美认知能力。
(三)反复运用技巧和方法。
要鼓励学生用各种审美方法来解读文本,使他们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的审美价值,达到心里上的满足。
四、审美阅读的意义审美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审美空间;教学中的互动性,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文学艺术之美;最后,审美阅读教学教导学生增强对文学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快速而轻松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熠熠生辉。
审美阅读教学是学生体验与发现文学艺术之美的完美综合体,它能够利用通感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探求、感受文学之美,培养其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艺美学研究·通感文艺美学研究·通感也称通觉、联觉,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的心理现象。
钱钟书先生对通感作过很好的说明:“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通感现象并不神秘。
从生理上讲,外界事物*** 的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把信息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产生心理现象。
人的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各司其职,接受的*** 各不相同,那么通过传递信号的神经末梢,会在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里引起兴奋,形成不同的分析器。
但大脑神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大脑皮层形成的各种感觉相互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脑皮层中一个区域的兴奋,会引发其它区域也兴奋起来。
已经产生的感觉神经兴奋,会引起另一种或另几种感觉神经的兴奋,大脑皮层所建立的这种暂时联系,就是通感得以发生的生理机制。
在审美活动中,通感这种心理现象是经常出现的。
视觉器官本无冷暖的感觉,冷暖属触觉的范围,然而红、橙、黄被称为暖色,青、蓝、紫被称作冷色,不但如此,颜色还会给人以味觉感受。
艺术形象的魅力更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感的效能,造成一种心理活动的整合效应。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把红杏在枝头无声飘动的春意盎然的画面,变换成了悦耳的流动着的乐曲,使人如临其境,这里视觉和听觉相交通了,参与审美心理活动的各种感觉被激活起来。
由于通感被唤起众多的感觉系统参与活动,欣赏者获得的往往不是单一的美感,而是综合的美感,因而使审美感受的内容异常丰富和强烈。
人人都具有通感能力,但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却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通感能力。
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当的审美经验,就很难把一首乐曲所描绘的形象转换成相应的画面,不懂书法的人也很难在飘逸飞扬的笔势中“听”出音乐的节奏美,领悟建筑般的气势美。
谈古代诗歌中的通感手法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刘鹗在读《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第2回中的这段: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人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开始读了这段之后,那种感受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现在想来,作者就是运用了通感手法。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吕氏春秋·本味》中有“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的句子,实则就是运用了了通感修辞手法,把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的情景。
如,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其中,“晨钟云外湿”中的“湿”字就是运用了通感,即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诗人借此表达了所闻钟之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的情景。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主要介绍三种:1、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比如,李贺《蝴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其中,“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就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2、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比如,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
诗人就用将听觉形象转化为嗅觉形象。
3、嗅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如,杨万里《又和二绝句》: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其中,“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就用将嗅觉形象转化为触觉形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往往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合用。
钱钟书说过:“本联想而生通感。
”也就是说,必须借助想象与联想,才能把一种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感觉上。
这样,才能如梅尧臣所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总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通感的审美效果就是能化抽象为形象,将静态的动态化,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诗歌的意境更为高远,构成特殊的艺术美,从而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以新鲜隽永的审美享受。
作者: 胡克训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49-51页
主题词: 审美价值;相似点;审美过程;名曲;比喻;心理现象;艺术感染;联想作用;抽象的事物;审美感觉
摘要: <正> 在文学作品中,为增强艺术感染效果,把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这种心理现象就叫“通感”或“移觉’。
通感,一般是“词语的移用”,即临时改变搭配关系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借助于事物间的相似点,转换一种形态,让人更易理解或印象更深。
从这一点来讲可说是它是比喻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严格讲,比喻是展示喻体这种形态,而“通感”是同时展示两个形态,不分主从,而且两个形态的内涵发生了挪移,借助于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相似点互为沟通。
其实,通感是一种审美感觉的表达,它追求的不是形象感如何。
而是一种对事物间特殊内在联系的贯通,并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具体说,“通感”这种现象渗透着审美过程中的“移情”和联想作用。
试论通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审美作用
作者:刘继周
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7期
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通感这种积极修辞方式在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几个方面的审美作用。
关键词:通感文学艺术审美作用
通感这种积极修辞方式在修辞学领域已经被大家研究讨论得比较深入和全面了。
通感不仅能调动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使人们更好地多方面地感知事物,从而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
同时,通感还能够调动人们的联想与想象,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美,全身心地沐浴在美的光辉里,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
运用通感,可以产生奇妙的美学效果。
下面。
我们着重从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舞蹈等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通感的这种审美作用。
通感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作用也很大。
它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可以塑造形象,创造意境,使形象丰满有神,意境含蓄有味。
由于通感多方面诉诸人的感觉,因此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
“等待着,等待着,
载着你遗体的灵车,
碾过我们的心………。
”(李瑛《一月的哀思》)
和总理遗体告别时那种悲痛欲绝之情在机体觉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为我们所感知,但很难把它描述出来,现在用肤觉(碾过)来表达,这一感觉的移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失去总理的悲痛心情,读来不但富有诗意,含蓄有味,而且感染力很强,几欲催人泪下,最易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朱自清《绿》)
这是写温州的梅雨潭。
湖水微漾,光亮,洁净,这些都是视觉可见的,可作者用“滑滑的”、“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样出其不意的肤觉上的感受去形容,似乎有一种触手可及的柔嫩感跃然纸上,顿时把读者引入一种新的境界,使人充分感受到梅雨潭的明澈,可爱,如同亲眼见到它的湖光潋滟之色一样。
这样写新鲜感强,给人多方面的美感享受。
同时,语言也优美传神,生动形象。
通感的运用与作品的意境、情调是协调一致的,它使得作品更富有韵味、情致。
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这句传达出一个幽微淡雅的意境,它与整个作品的意境是一致的,读之正如“东风徐来”、“幽花初开”,“高楼月上,短笛斜吹”给人以美感。
假如写“缕缕清香”仿佛远处天边隐隐的雷声,虽然二者也可以找到一些相似点,但由于“隐隐雷声”中包孕着“雄浑”与“悲壮”,“缕缕清香”里蕴含着“典雅”与“恬淡”,二者的意境不同,风格不同,只会使人哑然失笑。
我国自古以来的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意境的虚实相间。
太虚则浮,太实则滞,只有虚实搭配,才能使语言富有感染力,作品气韵生动。
通感就是使虚实相间的一种好方法。
通感首先对事物有具体的感觉,但它又不限于某一感觉,能调动人们的联想与想象。
因此,通感可以少胜多,留下大片空白,让读者用联想与想象去补充。
达到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巨大的美的感染。
如: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红杏”是视觉形象,“红杏枝头”这是春天的实景,但一个“闹”字形成视听通感,它不但写出了红杏的鲜红耀目,开得热烈,而且还激发了我们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蝴蝶的翩翩飞舞,似乎听见了蜜蜂的嗡嗡小唱……因此,王国维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这一个“闹”字,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统一,将春天的蓬勃生机刻划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通感在音乐中特别重要。
在音乐创作中,音乐家总是力求把听觉转化为视觉,追求音乐的形象和色彩。
如:在德彪西的《月光》中,我们感到了月夜的恬静。
幽邃的远山,粼波潺湲的溪,清风和明月;而门德尔松的《春之歌》则把我们带到绿色满园的春天,山涧漫溢着春潮,生命在田野欢舞……欣赏音乐时,运用通感,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而欣喜,而悲伤。
正如巴金在《家》中描写的“清脆的,婉转的笛声,好像在诉说美妙的故事。
它从空中送到楼房里来,而且送到众人的心里,使他们忘记了繁琐的现实。
每个人都有过一段美妙的梦景,这时候都被笛声唤起了。
于是,全沉默着,沉醉在回忆里,让笛声软软地在他们的耳边飘荡。
”这样,就使我们驾着通感的小舟,在音乐的海洋上漫游,能够畅行无阻。
我国古代伯牙鼓琴表现高山,钟子期说:“巍巍乎若高山”,又弹奏流水,钟子期则默然神会,说:“洋洋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以至传为知音美谈。
钟子期在欣赏琴声时,就充分运用了听觉与视觉的通感,由此可见,通感在音乐创作与欣赏中的作用。
有人认为:在音乐欣赏中,只停留在音乐听觉上,没有感情的波动与形象的联想(亦即利用通感)得到的只是生理的快感而不是美感,这是不无道理的。
我国绘画艺术历来很重视神韵,力求静中有动,追求画面的旋律、节奏。
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感到一种驴蹄行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的答答”的声音,活灵活现,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在画上的传达,而这传达是画家运用视觉与听觉通感的结果。
画
家运用通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含蓄地表达出画意,如:宋朝设置了规模很大的宫廷画院——翰林图画院,有一次,出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要求作画。
好多考生不知从何下手,运用视觉艺术绘画来表现嗅觉的“香”。
而有一考生则画了一幅很成功的画,繁花压枝,落花遍地,游人骑在马上,马儿轻快地扬起一只后蹄,两只蝴蝶,追逐马蹄,蹁跹飞舞。
“香”是嗅觉,它在画面上是很难直接表达的。
但这考生,运用视觉与嗅觉的通感,巧妙地画了几只蝴蝶,因为蝴蝶喜爱花香,这就很好地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一画意,而且增加了盎然的春意,妙趣横生,衬托出了游人赏春以后的愉快心情。
欣赏画时运用通感,可以扩大美感范围,如: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视觉与听觉通感,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感受美,领略美的风光。
雕塑要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就会运用通感。
希腊晚期雕像《拉奥孔》就是很好地利用通感的一例。
温克尔曼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艺术里模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里说:“在极端强烈的痛苦里,这种心灵描绘在拉奥孔的脸上,并且不但是在脸上,在一切肌肉和筋络所展现的痛苦,不用向脸上和其它部分去看,仅仅看到那因痛苦而向内里收缩的下半身,我们几乎会在自己身上感觉着。
”至于那稍微开启的嘴也使我们仿佛听到拉奥孔痛苦的微呻与叹息。
这是视觉与肤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在雕塑中的运用。
假若没有通感的运用,雕塑的艺术魅力不知要逊色多少,甚至一尊雕塑只不过是一块刻过的石头罢了。
建筑中的“窗”、“柱”的配合,间架结构及比例等形式就犹如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因此,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颐和园长廊给人的感受,与一部狂想曲毫无二致。
苏州园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音乐的旋律。
在建筑中,实用和美往往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舞蹈也是视觉艺术,我们观看舞蹈得到美的享受。
主要是在舞姿上。
而著名画家李克渝看罢傣族舞蹈《水》却说:“《水》像一首小诗在你耳边轻轻朗诵,像潺潺流水流到你的心田,像一幅风景画,将你带到遥远的边寨。
”这是艺术家运用通感得到的独特的艺术感受,也是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