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8
太阳、_月球和地球《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运动规律,掌握相关词汇,并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它们的运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太阳系的运动规律,掌握相关词汇。
3. 利用实例和图表形象地解释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2. 分清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 教师通过一段有关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动画视频引入本节课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太阳系的好奇和探究。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规律?第二节:讲授1. 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包括太阳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月球绕地球公转。
2. 结合实例和图表,让学生深入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术语。
第三节:练习1. 利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四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律。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太阳、月球和地球的运动,记录自己的观察感受,并做一份观察报告。
2. 阅读相关科普读物,了解更多有关太阳系的知识,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通过引入、讲授、练习和总结四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和运动规律。
高中地理教案: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案标题: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年级:高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理解太阳、月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2. 掌握太阳、月球对地球造成的影响;3. 了解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学内容:1. 太阳的位置和特点;2. 月球的位置和特点;3. 月亮对地球的影响;4.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5. 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教学准备:1. 地球、太阳和月球的模型;2. 示意图和图片,描述太阳、月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的示意图;3. 讲解资料和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它们对彼此有什么样的影响?”二、呈现(15分钟)1. 通过PPT或示意图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2. 向学生介绍太阳的特点和位置,包括太阳的体积、质量、温度等;3. 向学生介绍月球的特点和位置,包括月球的体积、质量、轨道等。
三、探究(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引起潮汐现象、月相变化等,并解释其原因;2. 向学生介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引起地球的四季变化、影响气候等,并解释其原因;3. 向学生介绍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并配以示意图或视频进行解说。
四、总结(10分钟)1. 回顾并总结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2. 回顾并总结月亮对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 总结月食和日食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设计实验:利用模型或实际观察,探究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互作用;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在地理、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自选一个方面的知识,以图文方式写一篇关于太阳、月球与地球相互关系的文章;2. 请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地球的运动和季节变化。
教学反思:此教案通过展示示意图、介绍资料和实例解释的方式,以及讨论和实验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基本关系。
2.掌握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及影响。
难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吗?它们对地球有哪些影响?(2)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地理知识,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讲解太阳、月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规律。
(2)分析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辐射、月球引力等。
(3)讨论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讲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分布规律。
(2)分析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月球引力对地球的影响(1)讲解月球引力的概念、分布规律。
(2)分析月球引力对地球潮汐、地震等方面的影响。
(3)举例说明月球引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讲解地球自转、公转的概念。
(2)分析地球运动对地球气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讨论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太阳、月球与地球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课后作业(1)太阳辐射对地球有哪些影响?(2)月球引力对地球有哪些影响?(3)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关系?四、教学反思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后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及其影响,为后续地理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难点补充:1.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讲解时,通过互动提问:“同学们,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突然变近,你们觉得地球的气候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引入太阳辐射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第一篇宇宙环境四、地球的伙伴——月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月球的概况,月球表面环境的特点;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地球上潮汐的形成。
会阅读“月相变化”图、“日食、月食成因图”、“潮汐形成图”过程与方法运用“月相变化”图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运用“日食、月食成因图”了解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及种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并关注祖国的航天事业核心知识1.月球⑴月地平均距离:38.44万千米月球与地球比:半径 R=1/4;体积 V=1/49;质量 M=1/81;表面重力加速度 G=1/6 *无大气――无声、无风、无扬尘;无天气现象;昼夜温差大(127℃~-183℃)⑵月貌:①高原、山脉、平原、盆地——山岭起伏、月岩裸露、月壤深厚;②环形山密布――正面>1km有33000个;成因――陨星撞击或火山爆发⑶月球的运动:①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7.32日(恒星月);②自转――方向和周期与公转相同(同步自转),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月相与太阳出没比较月出→月落(理论上)月出→月落(实际)新月(农历初一)同升同落6时→18时彻夜不见蛾眉月(初三、四)迟升后落9时→21时18时→21时上弦月(初七、八)迟升后落12时→24时18时→24时凸月(初十、十一)迟升后落15时→3时18时→3时满月(十五、十六)此升彼落18时→6时18时→6时凸月(十九、二十)早升先落21时→9时21时→6时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早升先落24时→12时24时→6时蛾眉月(二十六、二十七)早升先落3时→15时3时→6时⑴月亮的亮面朝向――农历上半月:亮面朝西(日落时看);农历下半月:亮面朝东(日出时看)⑵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日(朔望月)⑶历法――①农历规定:新月即朔,为农历初一;②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都是按农历的月日计算安排的。
【例题】某年11月20日,中星20号成功定点于103°E。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基本关系。
2. 掌握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
3. 通过图表和实例,加深学生对月球与地球关系的理解。
教学重点: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和影响。
教学难点:学生对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好地球和月球的模型、幻灯片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激发兴趣(5分钟)教师可以放一张地球和月球的合照图片,引发学生对月球与地球关系的思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向学生讲解月球与地球的基本关系,包括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和形状等。
Step 3:月球对地球的引力(10分钟)教师可以用地球和月球的模型,演示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及其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月球的引力对地球有哪些影响?包括潮汐现象、地球自转、地球的形状等。
Step 4:月球对地球的作用(1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展示月球对地球的具体作用,包括稳定地球的自转、维持地球的气候、调节地球的轨道等。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5: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月球对地球的其他影响和作用,并记录下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产生的其他现象和效应,如月食、日食等。
Step 6:讨论与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就月球与地球的关系进行讨论和总结,分享小组的研究成果。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的重要性,并与其他星球的关系进行对比和讨论。
Step 7:扩展延伸(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月球探测和月球基地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月球与地球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可以是写一篇关于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或者设计一张海报展示月球与地球的关系等。
人教版地理选修1《月球和地月系》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月球的数字及物理状况。
2.掌握月球公转的周期,同步自转。
3.掌握月相的变化及朔望月。
教学重点:1.月球的公转。
2.月相及朔望月。
教学难点:1.同步自转。
2.月相变化。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除水、金之外,均有自己的卫星系统。
尽管由于人造卫星的发射,地球已拥有上千颗卫星,但天然卫星只有一个——月球。
月球和地球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天体系统——地月系。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一.月球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地球有很大的影响。
月球也是人类了解最多的天体,人类的脚步已踏上月球,对月球进行了大量的科考。
(一)有关月球的数字1.距离:384400KM月地距离的测定可由月球的地平视差(ρ=57′)得出。
但随技术的发展,目前可通过激光测定月球的距离。
激光测月的误差仅为几厘米。
2.大小:线半径R=1738KM=视半径ρ=15′33″3.质量:7.196*1025g=1/81水,没有天气变化。
月球的面貌总是保持不变,月球上是一个无声的世界。
由于月球质量小,产生了一系列后果:——重力小。
月球表面重力只相当于地球的1/6。
——无大气。
重力小,便不可能保有大气。
由于没有大气存在:●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可达120度以上,夜晚则可下降到-180度以下。
●月球的天空不分昼夜,即使在太阳照射的“白天”,月球上的天空仍然是黑暗的。
太阳与星星共存。
●阳光照射处很亮,背影处则是伸手不见五指。
——无水分。
由于没有大气,也不会存在液态水。
因此也不会有天气变化。
没有风霜雨雪等天气,在内力作用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月球面貌总是保持不变。
月球表面不存在液态水并不等于月球不含有其他形式的水分,科学家认为在月球土壤以及岩层中应该有固态形式存在的冰层。
如果确实的话,我们可以利用其分解出氢气和氧气,并进一步为建立月球基地提供条件。
据网上天文台2006.10.8航天动态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将于2008年发射探测器撞击月球南极,其任务之一就是确认月球上是否存在冰层。
高中地理教案: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的运动关系2.理解月球与地球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理解太阳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高度角、日照时间和季节变化等规律教学内容1. 物象及概念引入教师可通过视频或图片等方式,呈现太阳、月球与地球的三维空间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运动规律。
2. 太阳与地球的关系(1)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圈所花费的时间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是由地球自身的转动所导致的,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产生惯性,沿自己原地不动的状态保持不变。
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
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不是圆形,因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不同的,在近日点处距离太阳较近,在远日点处距离太阳较远。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光和热:太阳光能照射在地球表面,使整个地球变得温暖,同时光还提供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合作用,使得我们得以生存。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的各个地方分别面对太阳,从而形成昼夜交替现象。
•季节的变化: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因此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当地球离太阳近时,所受到的太阳辐射更强,反之则更弱。
不同的季节是由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地球自转所形成的。
3.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1)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为29.5天,而月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恰好为29.5天。
(2)月相和潮汐地球上的一个月相周期是29.5天,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也是29.5天,因此,在任何一个时刻,我们能够观察到月球的不同相位,如满月、新月、半月等等。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是产生潮汐现象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有两个高潮区和两个低潮区,高潮区相互之间距离相同,低潮区亦是如此。
由于地球自转,高潮区和低潮区会随着地球的自转而不断移动。
4. 太阳在地球上的表现(1)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指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与地平线的夹角。
高一地理教案: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基本关系。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地理意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知识。
(2)提出问题:太阳、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知识讲解(1)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源,为地球提供光和热。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地球的潮汐现象产生影响。
地球在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下,形成了地球自转和公转。
(2)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3.案例分析(1)分析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昼夜交替:白天可以进行户外活动,晚上需要休息。
地方时差:我国采用北京时间,东八区与西八区相差一个小时。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南半球的风向向左偏。
(2)分析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四季变化:春暖花开、夏热酷暑、秋高气爽、冬冷雪飘。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冬至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
5.作业布置(2)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的影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教案: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掌握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3.了解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二、教学内容1.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关系;3.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4.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问学生“太阳是什么?月亮是什么?地球是什么?”等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和感兴趣,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2. 学习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15分钟)老师介绍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并通过举例和教学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
3. 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关系(15分钟)讲解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了解每个行星的位置、名字、特点等信息。
4. 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30分钟)通过图像、模型等多种方式呈现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重点讲解四季交替、昼夜交替、日食、月食等重要知识。
5. 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方法(30分钟)通过讲解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奥妙和科学意义,并通过实验和模拟等方式,真正感受到这两种奇特现象。
6. 总结(5分钟)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了解和应用。
四、教学要点1.掌握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基本性质和特点;2.了解太阳系中行星的位置关系;3.掌握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运动规律;4.熟记日、月食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五、教学评估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应用本课程所学知识,模拟日、月食的发生;2.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相关总结或思考题目。
六、教学拓展在本节课程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深空探索、星际旅行、宇宙黑洞等有关外太空的奥妙和科学谜题。
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等方式,亲身感受到太阳日照、月亮潮汐等自然事物的神奇魅力。
高一地理《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课设计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课要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课手段】多媒体资料库【教课过程】(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的观点2.太阳辐射能量的根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媒体资料展现,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 图 1。
5)经过资料、地图及同学平时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 图 1。
6)太阳外面大气构造由几部分构成?(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外面大气构造: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提出问题,指引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 有关图像思虑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板书) 2.太阳活动及主要种类①太阳活动②主要种类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 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记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 年,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3.对地球的影响: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天气的影响三、月相及其变化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指引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有关图像,思虑议论)为何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一样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向观察到哪一种月相?教材 P9 图 1.10 和 P10图 1.11 两副图像应当怎样判读 ?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因为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 图 1.10 阅读时应注意观察者是站在图像中心,所以上弦月时,是观察者右侧的月面光亮,下弦月时,是观察者左侧的月面光亮。
教材 P10 图 1.11 阅读时 ,应注意 ,观察者位于北半球 ,月球在南部天空 ,观察时间和方向: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一样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向,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列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一样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向,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贵州省湄潭县乐乐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了解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影响,了解太阳活动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地理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读图分析获取知识能力3.德育目标:形成严紧的科学探究品格,认识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观教学重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太阳能量的来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上传、有关挂图、板图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板图示意法、案例分析法、分解讲述法教学过程: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一)基本概念---分解分析讨论法1.太阳辐射:是指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1)知识横向联系---结合物理课中对电磁波的解释(2)交代纵向结合知识点---第二单元第二节---电磁波的类型2.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
根据教材第6页图1.4进行图例分解,让同学们讨论得出结论。
(1)测定太阳常数的时间-春秋分;(2)测定太阳常数的地点-赤道上空;(3)测定太阳常数的方法-人造卫星等。
(二)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横向联系比较法-联想法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原子核的质量亏损转化成了能量。
太阳每秒钟由于核聚变反应而损耗的质量,大约是400万吨。
按这样的速度消耗,太阳在50亿年的漫长时间中,只消耗了0.03%的质量。
⒈结合高中物理讲氘和氚的混合物核聚变反应经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与之区别,4H核→1He核的条件是太阳内部非常大的高温和非常大的高压条件。
⒉从核聚变反应联想到太阳的物质组成是—氢和氦。
(三)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列举法、跨学科联系法、归类法。
1.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地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不同,地球上的热量传递主要依靠大气环流和洋流,大气环流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物的能量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根据生物课学过的知识很快就会回答出来。
(2)大气环流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使地球表面冷热不均产生的---为后面讲大气的运动埋下伏笔。
(3)水的循环运动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使海水蒸发。
2.太阳辐射能是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1)直接来自太阳能:如太阳能发电、太阳灶、太阳能干燥器加工农副产品等。
(2)太阳能转化的能源:①生物能—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历史上的生物能转化成---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②太阳能使大气和水运动产生的—风能、水能和波浪能等。
3.我国太阳能分布---分为丰富区、较丰富区、可利用区、贫乏区-读图法。
请学生判断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海南岛4个地区各属于哪一类型区?简单分析其中最丰富区和最贫乏区的形成原因。
答:塔里木盆地为较丰富区、海南岛为可利用区。
青藏高原为丰富区,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而且天气晴朗,这样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
四川盆地为贫乏区,阴雨天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少。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法(一)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三层。
(多媒体演示)(二)太阳活动:指太阳大气层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很剧烈。
(问题法)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多媒体演示(1)黑子:是指太阳光球常出现的一些暗黑的斑点。
解释太阳黑子并不“黑”的原因?因为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它地方温度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让学生读图说出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约11年。
强调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致-黑子相对最多的年份为—太阳活动年。
(2)耀斑:太阳色球有时会出现一块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强调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归纳法--黑子数目最多的时期,也是耀斑等其它形式的太阳活动出现频繁的时期。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读图法,据图说明了太阳黑子与降水的相关性(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的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二者变化周期大体为11年;(2)不同地区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相关性不完全一致-了解正相关和负相关。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知识扩展法通过讲人类开始里无线电-无线电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和反射原理-利用无线电探测宇宙—无线电短波被大气层反射-到利用无线电短波通讯-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的电离层;从而导致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磁针不能正确的指示方向。
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太阳能量的来源是(C )A.太阳内部铀等重元素裂变释放的辐射能B.从太阳光球层的产生的可见光的能量C.太阳内部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释放的辐射能D.碳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辐射能2、形成原因与太阳活动相关的自然现象有( C )A.流星现象B.凌汛C.磁暴D.极昼极夜现象3、在光球层,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B )A.日珥B.黑子C.耀斑D.太阳风4、上一个太阳活动极大年是1989年,再出现太阳活动极大年的时间为:A.1999年 B.1998年 C.2000年 D.2008年5、下图中反映从拉萨到重庆太阳辐射量变化的是(D )6、电脑“千年虫”威胁虽已暂告一段落,但科学家未能松一口气,因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将达到高峰期,届时其对地球将产生一系列影响。
太阳黑子的周期图(1)根据太阳黑子的周期圈判断:太阳黑子活动将于 2003 年达到高峰期,届时,太阳大气色球层中的耀斑活动也随之加强。
(2)黑子活动增多时,发出的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层,对移动电话及传呼机等通信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另外还将扰乱地球的磁场。
(3)北美洲受太阳黑子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是加拿大;这个国家的人们将看到壮观的极光的现象。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下列哪些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ABD)A.通信部门B.航天部门C.冶金工业部门D.气候研究部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