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物质的聚焦状态
- 格式:ppt
- 大小:770.50 KB
- 文档页数:13
本章核心素养聚焦一、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是集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实验、表达与交流等过程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本章典型的实验有:Fe3+与Fe2+的性质与相互转化探究实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浓硫酸的特性实验、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实验等。
在学习过程中能从物质类别、元素化合价的角度,依据复分解反应规律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铁、硫、氮三种元素各自典型代表物的性质,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并能从单一物质的多角度性质探究,到一组物质的多角度性质及转化的探究,能针对物质性质及其转化的探究问题,提出有依据的假设,选取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促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1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 x 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氨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部分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
[答案](1)红棕色气体颜色慢慢变浅(2)8NH 3+6NO 2=====催化剂△7N 2+12H 2O (3)Z 中NaOH 溶液产生倒吸现象(4)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少,Y 管中气体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解析] 将X 中NH 3缓慢通入盛有少量催化剂和NO 2的Y 管中,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NH 3将NO 2还原生成N 2,观察到Y 管中气体的红棕色逐渐变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 3+6NO 2=====催化剂△7N 2+12H 2O 。
反应过程中体系的压强减小,打开K 2,烧杯Z 中NaOH 溶液被倒吸到玻璃管Y 中,其中NaOH 溶液用于吸收尾气,防止环境污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梳理
一、化学的定义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具有一定的性质,这些性质可以分为宏观性质和微观性质。
宏观性质:可以肉眼观察到的性质,如形状、颜色、闪光等;
微观性质: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需要具备一定的仪器才能测量的性质,如比重、沸点、熔点、化学性质等。
三、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组成是指物质的内部结构,可以用元素组成语言来表示。
物质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电子和质子组成。
四、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的性质、结构及组成的变化。
1.物质的状态变化
物质的状态变化是指物质从液体到气体,从固体到液体,从气体到固体等不同状态之间的变化。
2.物质的物理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不改变组成,但其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物理变化包括分解、熔融、晶化、液化、蒸发、溶解、干燥等。
3.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现象,也称为化学反应。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第一节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第一课时物质的聚集状态与晶体的常识【课程目标】1.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可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
2.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了解获得晶体的一般途径。
3.知道物质的聚集状态会影响物质的性质,通过改变物质的聚集状态能获得特殊的材料。
【教学重难点】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的自范性、各向异性,结晶的方法。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质的三态变化任务一:物质的聚集状态二、新课讲授1、物质的聚集状态【讲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变化时克服分子间作用力或破坏化学键,但不会有新的化学键形成。
【讲解】物质不同聚集状态的特点物质的聚微观结构微观运动宏观性质集状态固态微粒紧密排列,微粒间的空隙很小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大多有固定的形状,几乎不能被压缩液态微粒排列较紧密,微粒间的空隙较小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易被压缩气态微粒间的距离较大可以自由移动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被压缩物质的三态通常是指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还有晶态、非晶态,以及介乎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塑晶态、液晶态等。
【讲解】一、等离子体1、定义:气态物质在高温或者在外加电场激发下,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等。
这种由电子、阳离子和电中性粒子组成的整体上呈电中性的物质聚集体称为等离子体。
2、特点等离子体是一种特殊的气体等离子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流动性。
3、应用-展示图片等离子体可以制造等离子体显示器、化学合成、核裂变等等【讲解】二、液晶介于液态和晶态之间的物质状态应用:液晶已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手机、电脑和电视的液晶显示器;合成高强度液晶纤维已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坦克、防弹衣等。
【归纳小结】物质的组成(1)CO2、SO2、CO是由分子组成的;氯化钠、氟化钙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金刚石和二氧化硅是由原子组成的。
2013化学复习知识点深度剖析教案:专题十一第三章物质的聚集状态与物质性质(人教版)(一)※考纲解读:(二)基础巩固(一)晶体的常识1.晶体是内部粒子(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晶体区别于非晶体的三个特征为: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各向异性和具有特定的对称性。
2.根据晶体内部粒子的种类和粒子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可以将晶体分为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3.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在晶体中排列呈无隙并置.(二)四类晶体的比较答案:金属离子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阳离子阴离子分子原子金属离子分子间作用力共价键K、Na 、Cu、Mg KCl、CaF2、CsCl CO2 金刚石(三)实验探究金属晶体的密堆积结构-等径圆球的密堆积【原理】由于金属键没有方向性,每个金属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基本是球对称的,所以可以把金属晶体看成是由直径相等的圆球的三维空间堆积而成的。
【准备】足够的等径的红色和黑色圆球【操作】1. 将等径圆球在一列上的最紧密排列有几种?如何排列?等径圆球的排列在一列上进行紧密堆积的方式只有一种,即所有的圆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排列。
2.等径圆球在同一平面上的堆积方式是唯一的吗?最紧密堆积有几种排列?在最紧密堆积方式中每个等径圆球与周围几个球相接触?在一个层中,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一个球与周围 6 个球相切,在中心的周围形成6 个凹位,将其算为第一层----密置层。
3.将球扩展到两层有几种方式,认真观察两层球形成的空隙种类。
在最紧密堆积方式中每个等径圆球与周围几个球相接触?第二层对第二层来讲最紧密的堆积方式是将球对准1,3,5 位。
----密置双层.若对准 2,4,6 位,其情形是一样的。
即密置双层只有一种,每个球都与周围9个球相切。
认真观察两层球形成的空隙种类。
4.扩展到三层,有几种排列方式,并寻找重复性排列的规律。
在最紧密堆积方式中每个等径圆球与周围几个球相接触?第三层对第一、二层来说,第三层可以有两种最紧密的堆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