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明节的认识
- 格式:docx
- 大小:16.19 KB
- 文档页数:7
对清明节的观点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纪念祭扫先人和扫墓的日子。
对于很多人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为它给了人们一个机会来缅怀已故的亲人和朋友。
清明节也给了人们一个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因为节日时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树木嫩绿,花开如海,草长莺飞,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生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清明节的意义。
有人认为清明节只是一个传统习俗,缅怀先人完全可以在其他时间进行,节日过度商业化,让人感到困扰。
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如其他传统节日受到重视,甚至成为了一个被忽略的节日。
不管是怎样的观点,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其意义与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它是一个缅怀先人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一个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时刻。
它承载着对过去的怀念,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盼。
对于我而言,清明节是一个值得纪念和珍视的节日,因为它让我有机会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也让我能够铭记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希望清明节不会被遗忘,它能够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
清明节既有悼亡祭祀之情,又有踏青郊游的乐趣。
清明节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清明节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
在这一天,人们前往坟墓扫墓祭祖,烧纸、撒花、焚香,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祖先的敬仰传承着中国人“孝道”文化,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清明节让人们铭记历史,感恩前人,继承传统美德,培养家国情怀。
其次,清明节亦是缅怀先烈,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时刻。
作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气之一,清明节是纪念历史上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烈士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革命烈士墓地,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发爱国热情,传承家国情怀,弘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此外,清明节还体现着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认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恰逢春暖花开之时,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节。
人们在这一天会到郊外赏花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这种对自然和谐的态度,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价值观。
总的来说,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对先烈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
它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通过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前人智慧,弘扬传统美德,形成社会共识,塑造共同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得以传承,永久流传。
清明节的意义
一、祭祀先人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主要是祭祖和扫墓。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为祖先扫墓,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这种祭祀先人的传统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更是对家族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二、缅怀逝者
清明节也是一个缅怀逝者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逝者的墓地,为逝者献上鲜花、果品等物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
这种缅怀逝者的行为能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感激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三、感恩生命
清明节是一个提醒人们感恩生命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反思自己的生命历程,感慨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通过缅怀逝者和祭祀先人,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宝贵,更加珍惜当下,感恩生命。
四、促进家族凝聚
清明节祭祀活动通常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这有助于增强家族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祭祀活动中,家族成员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关心,共同缅怀先人,这种团结和互助的精神能够进一步加深家族之间的感情联系。
五、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过清明节,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清明节的习俗和仪式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清明节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对先人的怀念和祭祀,也是对生命的感恩和反思;既能够促进家族凝聚,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过清明节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刻体会这些意义,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清明节的理解
《清明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祭祀节日。
它原本是古代民俗节日,用于祭祀祖先和缅怀故人。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祀先人,还会举行一些祭奠仪式。
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扫墓祭祀和踏青赏花。
扫墓祭祀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也是为了铭记历史、弘扬传统美德和敬文重教。
而踏青赏花则是为了让人们在悼念先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清明节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比如放风筝、打马球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除了传统的祭奠活动,清明节还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比如清明节吃青团,是一种独特的节日食品,寓意着家庭团圆和幸福美满;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有燃放清明花灯的习俗,给人们带来了浓烈的节日氛围。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既有着祭奠先人的意义,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日里,好好缅怀先人、感恩生活,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的4月4日到6日之间,人们会前往祭拜祖先、扫墓、踏青等活动。
这个节日不仅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还蕴含着与价值观相关的深刻意义。
本文将就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进行探讨。
一、文化内涵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追思先人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献花、上香、祭拜,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尊敬之情。
这一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族观念和重视家族纽带的文化特点。
2. 祭奠英烈除了祭祖,清明节还是祭奠英烈的日子。
人们会前往烈士陵园或者英烈纪念馆瞻仰先烈,表达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敬意。
这一传统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于英烈精神的崇敬和传承。
3. 踏青赏春清明节正逢春季,气候温暖,大自然万物复苏。
因此,人们会选择在这一时刻踏青赏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踏青活动不仅能让人们放松身心,还可以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系,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二、价值观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承载着特定的价值观,下面将着重介绍清明节所体现的几种价值观:1. 尊重传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对于祖先的祭拜和对英烈的纪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这一价值观强调个人应当铭记历史,了解并尊重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从而传承下去。
2. 孝道思想清明节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恋的重要时刻,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献花,展现了传统的孝道思想。
这一价值观主张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对家族的尊重,强调家庭关系的紧密和家族纽带的延续。
3. 环保意识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赏春,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这一过程中,倡导环保的意识也逐渐增强。
人们会注意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以保护自然生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4. 社会责任祭奠英烈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瞻仰先烈来表达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们的敬意。
对清明这个节气的含义的理解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在公历四月4日或5日前后。
在这一天,人们会祭奠先人、扫墓祭拜、悼念逝去的亲人和烈士等。
清明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在这个节气中,人们会纪念历史,感悟生命,追忆故人,缅怀先烈,借此机会反思生活,品味生命的真谛。
清明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含义。
首先,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代表着尊重祖先和敬仰先人的传统美德。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坟扫墓、祭拜先人,烧纸、放风筝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悼念之情。
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了家族血脉、强调家族凝聚力,使人们更加珍视亲情和人际关系。
其次,清明节也象征着生命的轮回和生死的思考。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清明节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人们通过祭祀祖先和扫墓的形式,感受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生者来说,清明节是一个警示和提醒,让人们珍惜当下,关爱亲人,平凡中追求美好。
另外,清明节也是民间习俗的传承和文化传统的表现。
寒食节源于古代的传统风俗,人们在这一天避忌火灶,寒食冷食,禁烧火做饭,以示悼念。
如今,虽然现代都市生活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遵循传统习俗,回归传统文化仍然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让人们保持着文化自信和传统的认同感。
总的来说,清明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不仅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情感,也承载着人们对生命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虽然生活方式、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仍然深深熏染在人们心中,清明节提醒着我们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和谐共融的社会。
愿清明这个节气,永远怀念先人,珍视当下,感恩生活。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每年都在公历4月4日或5日左右举行,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清明节是祭祖的日子,也是探亲访友、踏青游览的好日子,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和历史人文价值。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清明节的意义。
一、缅怀先祖清明节是家族世系观念的体现。
通过祭祖,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悼念,以及对他们的感恩之情。
同时,祭祖也可以加深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增加亲情。
这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每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清明节也不例外。
习俗、祭祀、朝拜等等传统渐渐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使得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更多了几分。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扫墓、插柳、打马球等活动,这些活动,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
三、促进感情沟通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团圆节,通过走亲访友、踏青游览和祭祀祖先,能够增加亲情、友情和爱情。
在扫墓时,可以缅怀先辈,增进亲情;在朝拜时,可以表达对先逝亲友的思念之情,增进友情;在游玩踏青时,可以互动娱乐,增进爱情。
这种感情的交流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快乐,而且可以加深社会各个群体间的社会关系和感情沟通。
四、重视环保清明节踏青扫墓活动的开展,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和压力,比如浪费资源、造成景区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等等。
因此,在清明节活动中,我们应当重视环保问题,提倡绿色出行、文明扫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清明节更健康、更环保,更符合节日精神。
综上所述,清明节是一个适宜祭祀祖先、走亲访友、缅怀先辈、促进感情沟通、弘扬传统文化的节日,具有重要的民族文化意义和历史人文价值。
在今天,我们仍然要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不断提高对它的认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文化特征。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注重环保、安全、文明出行等,使得清明节更具有现代价值。
对清明节的观点
《清明节,缅怀先人,铭记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坟墓,献上鲜花、纸钱,以及食物,来缅怀已故的亲人和祖先。
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缅怀历史的时刻,人们会赴革命烈士陵园,祭祀先烈,感怀历史的沧桑和艰辛。
在我看来,清明节既是一个家庭聚会和祭祀的节日,也是一个关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重要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可以让家人团聚,感受亲情的温暖,更可以通过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感受历史的洗礼,了解祖先们的艰辛和付出。
这样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可以让我们更懂得历史的重要性,更珍惜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此外,清明节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这一天,人们往往会外出踏青,畅游山水,感受自然的恩赐。
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放松身心,净化心灵。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领略春天的美好,感受生命的力量。
综上所述,清明节是一个值得珍惜的节日,不仅可以让我们缅怀先人,也可以铭记历史,更可以让我们感受自然的美好。
希望每个人在这个节日里都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历史的教益,以及大自然的神奇。
让我们珍爱传统,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清明节的寓意和象征1、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2、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
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弘扬正能量。
3、清明,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4、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5、清明之所以成为一个节日,关键是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寄托着一种情怀。
我们祭奠祖先,悼念逝者。
感恩祖先给了我们生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哀思与怀念之情。
清明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
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共有15天。
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
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的物候“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
清明节的启示作文
《清明节的启示》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寄托哀思和缅怀先人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祖,烧纸祭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而除了守护传统、纪念先人外,清明节还有着许多深刻的启示。
首先,清明节教会我们珍惜当下的时光。
不管是对待生活还是对待亲人,我们都应该学会用心呵护。
当我们站在先人的坟前,看到他们早已离去,也让我们深切明白,生命易逝,时光匆匆,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尽力做到无怨无悔。
其次,清明节启示我们要感恩父母。
在祖坟前祭拜时,我们会感恩父母抚养之恩,肯定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能够更加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重拾对家庭的情感,加强家庭的温馨。
最后,清明节提醒我们要关爱环境。
清明节的由来是为了祭拜自然界,保护环境。
人们借此机会,祭祀山神水神,寓意着要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大自然。
因此,我们也要在清明节反省自身的环保行为,从点滴之处做起,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清明节的启示不仅仅是在于对逝者的怀念,更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愿我们都能懂得从清明节的深意中汲取力量,让生命更有意义。
对清明节的认识【篇一:清明节扫墓祭拜的意义】清明节扫墓祭拜的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聚合寒食节又临春分好节气。
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祭祖,文化底蕴丰厚,遂形成了今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
中华民族极重视伦理、道德、文化,认为行孝义是人本精神、民族精神。
这一优良传统是值得延承的、值的发扬的。
清明好时节《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这时的天,不躁不寒,春风盎然,宜居宜行。
去掉春冬的冷意,人们这时开始活动起来。
农民伯伯开始犁他的田,种瓜种豆,种上新鲜的蔬菜;而闲适的工作人群可以带上孩子,扫墓踏青,插柳栽树,做一些有意义而又愉悦身心的事情。
清明节的习俗自古有很多,荡秋千、放风筝等皆可效行倡导。
扫墓行孝义坟墓添些土,清除墓碑上的灰尘,再摆些贡品鲜花等。
或是远去的先人,或是刚离别的亲友,到清明节时,来到他们的坟前表示悼念之情思念之心。
人生即意味着生死,岁月转换,回头便是年轮。
缅怀故人,孝敬亲长是美德,让我们一起施行。
延优良传统现在的学生教学,每至清明,必写清明文章、记录清明节扫墓祭拜感想。
目的非常明确,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清明传统节日的了解。
或是学生随家长去扫墓,或是学校组织一起进行烈士扫墓,甚至有媒体新闻报导组织进行中国清明网网上扫墓。
为何要去扫墓?冰心《寄小读者》中语:“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 认识先烈,知荣辱礼敬,懂孝行深义,承优良传统,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这就是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篇二: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
那么,这样的日子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
清明节的来历: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
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
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
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
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
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
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
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
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
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
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
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现在寒食节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意义: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
清明前后许多人士都以不同的悼念方式,祭奠先烈英灵,寄托哀思,追怀革命历史,抚今思昔,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几千年来,清明节的仪式和内涵不断演化、不断整合和不断丰富。
随着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个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
执政者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正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也是对公权力的尊重。
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党的纪律,一生交给党安排的高贵品格; 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象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今天,我们过清明不只是为了缅怀先人,也不只是为了扫墓。
我们过清明节假日,更多的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同时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
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清明节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
时代在变化,我们更是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清明节要寄托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要起到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
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更在于团结人心,增加凝聚力。
这个星期六就是清明节了,很多人都要回家祭祖扫墓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每当这个特殊的时候人们都会倍加思念已经死去的亲人,心情难免伤感。
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
旧上海的公园门口曾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外国轮船在黄浦江上肆意闯荡,撞翻中国民船,淹死中国人也不管。
那时洋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国人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做人尊严。
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
从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女侠秋瑾,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邹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
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祖国的解放,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
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
英烈们虽打下了江山,但他们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贫穷落后。
为了圆民族的强盛梦,让先烈的理想变成现实,每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
是的,目前中国还穷,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来开拓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
美国曾经也很穷,美国牛仔当年开发西部时也绝没有可口可乐,但他们的后代没有抱怨、观望,更没有逃避和背叛。
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富强起来了。
清贫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硬气,继承先烈遗志,实现先烈遗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谁不想自己的祖国日益强大呢?谁不想在走出国门时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呢?祖国是民族的根,爱国是民族的魂。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把爱国作为自己精神的支信和力量的源泉。
时代的列车已进入新的世纪,新世纪给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爱国不再变的虚无,爱国也不再化表现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
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爱国,我想首先应该落脚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爱校、敬业上,试想一个不爱自己工作的人,一个不爱自己学校的人,一个不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还能谈得上爱国吗?当今的世界是高科技的角逐场,入世后的竞争将会一浪高过一浪。
作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小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
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篇三: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清明节的来历和意义清明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为法定节日。
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据《梦粱录》记载:在古代,每到清明节这一天,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会去上坟、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有一个年轻美貌的妃子骊姬。
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皇位,就用毒计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骊姬的迫害逃离了晋国,一路上受尽屈辱。
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大臣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后捧给重耳吃。
就这样,他们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终于在19年后回到了晋国,重耳后来成为历史上很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做了国君之后,对那些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进行了封赏。
也许是大意了,他唯独忘了介子推。
后来有人提起此事,晋文公猛然想起,内心十分不安,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
可是去了几趟,介子推都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
可来到介子推家,却见家门紧锁,一问邻居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晋文公便让士兵上山去找介子推,可找来找去也不见踪影。
这时,有人出了个馊主意:干脆放火烧山吧,火着起来,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
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
谁也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走出来。
等火熄灭后,人们再次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名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知全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禁烟火,只吃冷饭。
第二年,晋文公和大臣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了。
晋文公为柳树赐名“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实,“清明”在我国是有双层意思的一天,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
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
就是说,一到清明春耕播种就要开始了。
清明节日的寒食迎来的却是清明节气的播种。
清明时节意味着春归大地,万物复苏。
谚语说“清明无客不思家”。
死后的他界是一个虚拟的话题,无法把握其根本的内涵。
这里只能首先以死的“风水观念”为例透视清明节的意义。
“葬先荫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了我们先人的良苦用心。
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春天来临的清明时节去问候先人。
即便古时候握有生杀大权的皇帝也不敢忽视祭祖,事事都要先去请示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