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思想: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已经学习了如何利用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究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在本章出现了很多题型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配套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等,这对学生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对于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任何题型都可以找相等关系,并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2.过程与方法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题意,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生:1、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
3、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题意。
师:很好。
很多同学们都觉得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很难,那么难在那里呢?生: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板书]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二、提出问题师:对于实际问题我们是根据什么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呢?生:根据题意中的相等关系师:很好那么我们先来练习一下找相等关系(出示投影)找出下列语句中的相等关系1、比a的3倍大5的数是a的4倍。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5篇范例)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根据问题的实际背景进行检验,利用方程进行简单推理判断.能力目标: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从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正确地建立方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男生都喜欢看NBA,激烈的对抗中比分交替上升,最终由积分显示牌上的各队积分进行排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个2000赛季国内篮球甲A 联赛常规赛的最终积分榜……二、提出并解决问题:想一想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一个队胜m场,则负(22—m)场,胜场积分为2m,负场积分为22—m,总积分为2m+(22—m)=m+22议一议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了(22—x)场,如果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则有方程2x=(22—x)计算得x=22/3问题:x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x表示某队获胜的场数,它应该是自然数,不能是分数22/3.所以x=22/3不符合实际.问题: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问题:“观察积分表,你能选择出其中一行说明负一场积几分吗?”设胜一场积x分的话,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x的值从第一行得出方程:18x+1×4=40由此得出x=2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解、设、列,体会建模过程.三、例题①引导学生大体估算盈亏情况;②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解决;(1)商品销售中的盈亏如何计算?(2)两件衣服的进价、售价分别是多少?③得出结论后,将结论与学生先前的估算进行比较;④教师归纳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解:设盈利是25%的衣服成本为x元,则它的商品利润是0.25x元,列出方程x+0.25x = 60,解得x = 48类似地,设亏损25%的衣服成本为y元,则它的商品利润是−0.25%y,列出方程y−0.25y = 60,解得y = 80两件衣服的进价为x+y = 48+80 = 128(元),而两件衣服的售价是60+60 = 120(元),进价高于售价,因此,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亏损.四、小结: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小结:①由学生谈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后有何感受?②商品销售中的基本等量关系有哪些?第二篇:七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七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广泛而具体的应用,展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数学模型,体现这一数学模型的意义和重要作用。
在建立模型的同时要注意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尽可能地让学生思考、探索、操作,然后再交流和研究,共同探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2.从不同的实际问题中分析数量关系,会从各种实际问题中恰当地把握不同形式的等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更加关注生活,增强用数学的意识,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难点及其应用重点:一元一次方程解敬爱男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各类不同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问题,合理地选择未知数,正确地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小学和本书的第一章里,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应用题。
由于那时的应用题都十分简单,看不出代数方法与算数方法比较起来有什么优点。
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用代数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这就可以解决一些比起小学里稍微复杂的应用题了。
我们将逐渐体会到,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来解应用题,要比不设未知数找出算式容易的多。
今问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此题用列方程的方法解非常简单,因为每只鸡有一个头,两只足,每只兔子有一个头、四只足。
假设次笼中有鸡x 只,则有兔(35)x -只,有鸡足2x 只,兔足4(35)x -,那么根据已知条件:鸡足+兔足=94,得24(35)94x x +-=,这样就列出了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23x =,3512x -=。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 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及解法。
2.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形式。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可以通过一则数学小故事来引入学生。
例如:小明每天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程是固定的,他发现每天都需要花费30分钟的时间。
请问他每分钟走多少米?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同学可以用口算解出答案,但也有些同学可能会有困惑。
Step 2 学习新知1. 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即ax + b = 0。
2. 给学生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 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寻找与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的关系。
4. 以实例的方式,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试着将其转换成一元一次方程,并解答问题。
Step 3 拓展应用1. 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际生活中能够转换成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并互相交流解决方案。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组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留一些基础练习题和拓展题供学生巩固和拓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引入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同时,通过拓展应用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合理思考和分析问题,避免套公式的机械运算。
3.4 实际问题与解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配套问题、工程问题的背景.2.通过分析零件配套问题及工作量中的相等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3.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教学重点:分清有关数量关系,能根据主要等量关系来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步骤是什么?2.解下列方程二、典型例题讲解类型一:配套问题例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 200个螺钉或2 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 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1)填写表格:(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螺母总量=螺钉总量×293x+3=-6+x44(2)131x 2-61x )1(=+-93x-x=-6-344解:3x=-92x=-6x-1-2(2x+1)=6解:x-1-4x-2=6-3x=9x=-3(3)请写出本题完整的过程:解:设应安排x 名工人生产螺钉,(22-x)名工人生产螺母. 依题意,得 2000(22-x)=2×1200x . 解方程,得 x=10. 所以 22-x=12.答:应安排10名工人生产螺钉,12名工人生产螺母.总结1.分析配套问题时需要注意问题中所涉及的量的比例关系, 比如:1个张桌子需要配4把椅子可表示为桌子数:椅子数= 1:4;2.可以根据比例式的內项积等于外项积将含比的方程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一次方程:如 椅子数量=4X 桌子数量类型二:工程问题(一)温故知新:小学我们学过工程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之间的关系: (1)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3)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2.填空:(1) 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2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5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____,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____,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_________ (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需要x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y 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____,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____,两人合作2天完成的工作量是_________(二)例题讲解例3 某校七(4)班准备为教室添置一个图书角,同学们纷纷捐出自己喜欢的图书.若将所有的图书每人分2本,则还剩15本;若每人分3本,则缺35本.共有多少名学生?共捐赠图书多少本?1215113+25⨯()112()x y+1y 1x(1)填写表格:(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工作量之和等于工作总量1 (3)请写出本题完整的过程: 解:设应先安排 x 人先做4 h. 依题意得: 解得:x =2. 答:应先安排 2人做4 h.归纳:1.基本关系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2.当问题中总工作量未知而又不求总工作量时,通常把总工作量看作整体1.3.常见的相等关系为:总工作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三、例题同步跟踪练习 同步练习(一)(教材P101练习2)一套仪器由一个 A 部件和三个 B 部件构成. 用1 立方米钢材可做 40 个 A 部件或 240 个 B 部件. 现要用 6 立方米钢材制作这种仪器,应用多少钢材做 A 部件,多少钢材做B 部件,才能恰好配成这种仪器?共配成多少套?解:设应用 x 立方米钢材做 A 部件,则应用(6-x)立方米做 B 部件. 根据题意,列方程: 3×40x = (6-x)×240.解得 x = 4. 则 6-x = 2. 共配成仪器:4×40=160 (套).答:应用 4 立方米钢材做 A 部件, 2 立方米钢材做 B 部件,共配成仪器 160 套.48(2)1.4040xx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量111.1224x x +=77-x+11020=()113285,80804x x ⨯+⨯+=同步练习(二)(教材P101练习2)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24天. 如果由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解:设要 x 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由题意得:解方程,得 x = 8.答:要8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四、课堂巩固提升1. 某人一天能加工甲种零件 40个或加工乙种零件60个,且1 个甲种零件与 3 个乙种零件配成一套,先发现15天能制作最多的成套产品。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主要是小学解应用题和中学解应用题的衔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且体验数学的趣味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跑套问题和行程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方程与几何问题教学中重要的题型之一,是初中阶段学好代数,几何的基础,由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列方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为解决动态几何问题起到奠基作用,还对其他学习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学会用方程的思维解决问题;2、借助找关键句或关键词、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用方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发展;2、在分析应用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体验数学的趣味性。
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的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由特殊到一般的知识转变,使学生清醒的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建立系列问题的分析、解决模板,为更好的融入社会而奠定基础。
通过配套问题和形成问题的学习培养,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准确分析题意,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五、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情况:学生对行程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对解决过的问题有了一定的分类认知,解决问题习惯与算术加法,对问题中的隐含条件在阅读中理解起来有困难,找不准题中的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程目标】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会分析配套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2. 会分析工程问题中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巧妙利用单位“1”,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重点: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学法指导】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解方程12 (36)3 65x x二、自主学习(一)、产品配套问题1、例 1.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一个螺钉需要配两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分析:(1) “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是指(2)每天生产的螺母数量是螺钉数量的时,它们刚好配套。
(3)本题的相等关系是。
解:设应安排x人生产,则人生产,列方程得解方程,得2、合作探究想一想:这道题还有其他解法吗?3、交流展示某服装厂有工人54人,每人每天可加工上衣8件,或裤子10条,应怎样分配人数才能使每天生产的上衣和裤子配套?(二)、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中的基本关系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各部分工作量之和= 工作总量1.做某件工作,甲单独做要8时才能完成,乙单独做要12时才能完成,问:①甲做1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②乙做1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③甲、乙合做1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④甲做x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⑤甲、乙合做x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⑥甲先做2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乙后做3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甲、乙再合做x时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三次共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几?。
结果完成了工作,则可列出方程:。
2。
例2:整理一批图书,有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先计划有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练习:一个工人加工一批零件,限期完成,若他每小时做10个,到期可超额完成3个,若每小时做11个,则可提前1小时完成任务,问他共要加工多少个零件,限期多少小时完成?三、当堂检测1、某生产车间有60名工人生产太阳镜,1名工人每天可生产镜片200片或镜架50个。
《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2、通过分析工作量中的相等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分析工作量中的相等关系,进一步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一件工作,甲单独做20小时完成,乙单独做12小时完成。
那么两人合作多少小时完成?思考:(1)两人合作32小时完成对吗?为什么?(2)甲每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乙每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甲x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乙x小时完成全部工作的。
2、整理一块地,由一个人做要80小时完成。
那么4个人做需要多少小时完成?分析: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一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4个人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3、一项工作,12个人4个小时才能完成。
若这项工作由8个人来做,要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呢?(1)人均效率(一个人做一小时的工作量)是。
(2)这项工作由8人来做,x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
总结:一个工作由m个人n小时完成,那么人均效率是。
二、合作探究例1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
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分析:这里可以把工作总量看作1请填空:人均效率(一个人做1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由x人先做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再增加2人和前一部分人一起做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为,这项工作分两段完成任务,两段完成任务的工作量之和为。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1)
【学生对本节课进行知识梳理,巩固教学目标。
】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最佳解决方案
个
基础:
1、某车间每天能制作甲种零件500只,或者乙种零件250只,甲、乙两种各一只配成一套产品,现要在30天内制作最多的成套产品,则甲、乙两种零件各应制作多少天?
拓展:
2、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1、答案:解设甲制x天,那么乙制(30-x)天
500=250(30-x)
500x+250x=7500
x=10(天)
答甲制10天,乙制20天。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天祝县新华中学祁永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工程问题和产品配套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
2.会用这些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这类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探索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认真听他人发言的习惯,感受与同学交流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从数量关系中提炼出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通过已会知识的复习,引出新课,并在练习题的设计上逐步深入。
2.通过自学、思考、交流等活动,激发学习情绪,营造学习气氛,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和产品配套问题的基本等量关系。
(2)能运用这些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复习回顾,打好铺垫
1. 一项工作,甲独做3小时可完成,则甲的工作效率为____;乙独做6小时可完成,则乙的效率为____;若甲乙合作则合作效率可表示为_____。
2. 一件工作,甲用10天可以完成,现在甲独做了a天,则甲的工作量为____。
3. 一项工作,由一个人独做40天可完成,现由4个人共做5天,则完成的工作量为_____。
(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
4. 一件工作,甲独做用8天可以完成,乙独做用6天可以完成,若甲乙合作x 天可以完成任务,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
小结归纳
三、自学探究,以学定教
(一)工程问题: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h完成,现计划由一部分先做4h,然后增加2人与他们一起做8h,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自学指导】1.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你可以算出来。
2.设先安排x人工作,你可表示出后来工作的人数。
3.分别表示出先后完成的工作量。
4.用“总工作量=先后工作量之和”列出方
练习1.一条地下管线由甲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12天,由乙工程队单独铺设需要的24天。
如果由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要多少天可以铺好这条管线?
练习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30天,乙单独做需要50天,现在甲乙合作,且施工期间乙休息了14天,这项工程要几天完成。
小结过渡
(二)配套问题:某车间有22名工人,每人每天可生产1200个螺钉或2000个螺母。
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应安排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各多少名?
【自学指导】1.思考螺钉总数与螺母总数间有什么关系。
2.设x人生产螺钉,可代出生产螺母的人数。
3.据题意可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
练习1.华中服装厂有14人生产校服,每人每天可生产3件上衣或4条裤子,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可配成一套,怎样分工可使每天生产的上衣和裤子刚好配套?小结归纳
练习2.制作一张桌子要用一个桌面和4条桌腿,1m3木材可制作20个桌面或者是400条桌腿,现有12m3木材,应怎样计划用料才能使制作的桌面和桌腿刚好配套?
四、总结归纳
五、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06 NO.3,4
选做题:课本P106 NO.1,2。